问答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新茶、老茶、生茶、熟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普洱茶该怎么泡?

新茶、老茶、生茶、熟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普洱茶该怎么泡?

提问者:太阳提问时间:2020-03-17
已采纳

不同的普洱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冲泡方法,也要适应不同的普洱茶。新、老、生、熟,你平常喝得最多的是哪种普洱茶?

1、确定普洱茶的类型

新生茶

茶性上较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

发酵过度的茶叶滋味淡,需用沸水冲泡,并延长浸泡时间,反之则出汤要快,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老生茶、老熟茶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

2、查看普洱茶

条索的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

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3、普洱茶冲泡技巧

投茶量

这是个相对的问题,根据饮者的饮茶习惯、饮者人数、用具大小等相对而定。一般而言,生茶较熟茶少,新茶较老茶少,细嫩者较粗老者少。

对于特别粗老的茶,投茶出多的部分,继续冲泡就可以了。

所以在决定投茶量时,大可不必小心翼翼。

醒茶

醒茶分为干醒和湿醒。

干醒的目的是让茶跟空气接触。具体的做法是将要喝的茶饼撬开,变成散茶,放在瓷罐或紫砂罐里,盖上盖子之后,放在无异味、无光照直射的环境里。新茶一般三天左右,老茶可适当延长时间。

湿醒的目的是润茶,让茶借助水温释放。这一步是在准备要喝的时候,有人称为洗茶。新生茶可以用稍微低一点的水温,熟茶、老茶用高温水,浸泡时间一般30秒左右。

冲泡技巧

滗干泡法:也就是类似乌龙茶的泡法,每泡茶汤尽出,不留茶根。这样泡的特点是,可以很好地欣赏一道茶的水路变化,看是否耐泡,体验每一泡汤不同的汤色、香气、滋味等等的变化。

留根泡法:即洗茶后自始至终将泡开的茶汤留一部分在茶壶里,不把茶汤倒干。一般采取“留二出八”或“留半出半”。每次出汤后再注水,直到茶叶变淡——此时,可长时间闷泡。留根闷泡法能调节从始至终的茶汤滋味,使其每一泡的变化不那么突兀。

煮泡法:这种泡法适用于选料较粗老的茶品,例如,经过轻度潮水工艺的粗老茶。煮泡法若采用西式玻璃器皿,即可以看到水滚茶漂的动感画面,也可以欣赏茶汤的色彩如何一丝一缕沁润开来的过程,可以增加不少乐趣。

特殊冲泡法:有些高香而质弱的茶品冲泡很特别,以高温快速洗茶一道,第一泡略闷,结合“留根泡法”,后续冲泡则快进快出。

修正法:稍有杂味而内质较好的老茶品,洗茶及前两泡可以高温处理,后续冲泡则以大幅降温闷泡处理;质优而香气、汤色不足的新茶品,洗茶高温略闷,冲饮时高温且节奏加快。

“透”和“闷”原则

把握“透闷”技法,视普洱茶嫩度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

“透”:指的是冲泡过程中不加盖(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

“闷”:是指冲泡过程中,加盖(杯盖、壶盖等),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掘茶品香气。

幼嫩的茶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以透为主。

粗老原料的茶叶,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闷透结合的浸泡方法,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甜醇和不滞钝。

“透闷”原则,不仅仅指普洱茶冲泡的“透”与“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茶味的影响很大。

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沏嫩度较高的普洱茶;

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沏原料较粗老的中低档普洱茶。(文章来源:茶资讯;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回答者:呵呵回答时间:2020-03-17
有用+10
分享

怎样区别普洱茶的烘青和晒青?普洱茶知识

  普洱茶是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茶叶,属于后发酵茶。普洱熟茶茶性温和,有养胃,护胃,暖胃,降血脂、减肥等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很多人茶友喝了很多年的普洱茶,至今都无法搞清楚什么是烘青什么是晒青,两者又有什么区别?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普洱茶烘青和晒青有什么区别?

  1、晒青、烘青、半晒半烘,是定位在普洱茶初制工艺里的干燥方式,而不是杀青方式。(毛茶制程(1)采摘→(2)摊鲜(萎凋或走水)→(3)杀青→(4)摊凉→(5)揉捻→(6)晒干)(详细请在本站查找)

  2、晒青是揉捻后晒干。利用太阳光低温(不会超60度)干燥茶叶,干燥时间比烘干长,但保留茶叶原味。

  3、烘青是揉捻后用烘干设备快速烘干。快速烘干设备温度会在80-130度,高于60度。

  4、半烘半晒(也叫打毛火)是揉捻后用烘干设备短时间烘掉一部分水份(3成到5成),再拿去晒干,一般会在阳光不充足情况下用这种办法。

  5、从外观上区别:晒干墨绿,烘干青绿,半烘半晒青绿偏灰。

  6、从汤色上区别:晒青汤色是金黄色,烘青汤色是青绿中带黄色,半烘半晒汤色是金黄色带青。

  7、从口感上区别:晒干短期有些太阳味,淡青草香或花香,香气沉软;烘干是青叶或豆类香,香气高飘;半烘半晒豆类香;三者明显的区分主要在豆香香气,通过豆香是否有来判断是否进行了烘青,晒青的普洱茶没有豆香味。

  烘青有存放价值吗?

  烘青的原料按普洱茶定义来说,是不能作为原料的,对于是否有存放价值,目前市场还存在很多争议,很多人认为烘青原料做的茶不是普洱茶。

  以上就是有关普洱茶的烘青与晒青区别知识介绍。普洱茶是以云南省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后加工而成的紧压茶和散茶。晒青就是通过阳光晒干,而烘青就是用机器快速烘干。至于烘青茶是否更有存放价值,小编认为,这是要因茶而异,因需求而异了。

【喝茶感受】:为什么你喝不来陈年普洱茶?


  别人问你会不会喝普洱茶,大多数新人都会很老实的说不会喝,而一些有茶龄的人则回答会喝。但如果你拿一款陈年普洱茶给他喝,他则完全喝不惯喝不懂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陈茶自然有旧味

 

  陈年普洱茶,一般都是指15年以上,这类普洱茶旧茶,不管你怎么保存,都会沾染上一种“旧味”,这种旧味在一些“老房子”或可感受到。这种旧茶是很难复制出来的,从目前的做旧茶中,我从没感受过这种旧味。而这种旧味,喝惯新茶和中期茶的人,是很难接受这股子旧味的。

  二、陈茶滋味有退化

 

  陈年的普洱茶,滋味肯定会有一些退化,其实用“流失”来形容更准确。滋味的退化,普洱茶变得相对平淡,而要在这种带着旧味的平淡中体会到普洱茶的惊艳,这跟喝茶人经历有很多的关系。试想一个普通人,一直都很普通,如何能体验到一款茶从新茶的刺激到中期的绽放再到旧期的平淡。

 

  三、陈茶存世量太少

 

  好的陈年普洱茶,存世量太稀少,常有人套用佛家的来说“好的陈年普洱茶,有缘人才能喝到。”其实这主要还是看有没有钱吧,有钱有闲有精力,完全可以搞到的。而正是由于好的陈茶稀少,一般人都没有体验的机会的。所以很多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没喝过好的陈年普洱茶的。于是好的陈年普洱茶给他喝,他也喝不惯,也喝不懂。

  基于以上三点,喝不来陈年普洱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你从心里就排斥那股子旧味,再从滋味上来对比新茶,再说普通的喝茶人很难接触到优秀的陈年普洱茶。你会发现,陈年普洱茶真不是你的菜,最算你感到好奇,但是一次尝试过后,你就会对陈年旧普洱茶无爱了。

小青柑占普洱茶全网销量60%,我们到底在震惊什么?

原文标题:独家观点|小青柑占普洱茶全网销量60%,我们到底在震惊什么?

根据2019上半年天猫数据统计

小青柑的销售量占了普洱茶全网销量60%

这个数据,让吉普号从上到下震惊不已

是行业低迷还是日常品饮回归?

我们邀请茶行业权威媒体人

知名茶行业学者一起探讨

小青柑爆红背后的普洱茶营销之路

小青柑占全网60%的销量

我们到底在震惊什么?

普洱茶十年营销历程中,我们看到热门产品从老茶到山头茶,从古树到单株,又到如今占据全网60%销量的小青柑。

在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选择中,我们不禁提出一个问题:像小青柑这样的爆款,是分走了传统饼茶的一杯羹,还是日常品饮的回归?抑或是营销的成功?

消费风潮的改变

让方便好喝成为唯一标准

吉普号CEO:小黑

我先讲一下数据,接近60%的销量是淘宝全网,包含天猫。这个数据我具体拆分一下,是从去年7月份到今年2月份的全网的普洱茶数据。小青柑的销售占比是50%多,接近60%,饼茶是24%,老茶头大概是6%,还有其他的大概是6%。

我们看到数据的时候有被吓到,因为吉普号每年的销量饼茶比例是挺高的。然后没想到从去年7月到今年2月的比例,小青柑在全网居然是饼茶的一倍多。

在这个数据背后,还有一个很可怕的一个细节,饼茶的24%有很大一部分是双11卖出去的。如果抛开双11和11月份饼茶的销量的话,我们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得到一个很可怕的结论,就是小青柑去年7月到今年2月日常的一个销量,大概是饼茶的5到7倍。

从09年到10年期间,普洱茶市场上的产品呈现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差异已经非常大了。十年前的技术和现在的技术其实没什么区别,技术还是那个技术,更多的是消费风潮的改变。

小青柑现在占据普洱茶销售主力的位置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就是它回归到了最简单的冲泡方式中,我们很多用户就是用马克杯在办公室泡茶,一粒小青柑可以泡一上午,甚至是泡一天。

它的冲泡方式和品饮方式,回归到了茶的生活化的共同记忆中。

另外一个原因是小青柑确实好喝,每个人肯定是喜欢入口好喝的东西。如果非要说功效怎么样,我很坦诚地说,我首先是想喝它,然后才会有兴趣了解功效,希望有某种功效去喝某种茶,那为什么不喝药呢?所以回归核心原因,起点的原因不是功效。

小青柑能够在今天占据到普洱茶这样的份额,说明绝大部分人更喜欢小青柑,对好喝方便的饮品接受程度更高。

多少消费者愿意把绿茶替换成普洱茶?

云南知名营销人:楼哥

我本身也是云南人,很惭愧的是接触吉普号之前,我对普洱茶的认知就是个小白。很多云南人对普洱茶的认知,也几乎是小白。

对于小青柑的这个数据,我没有什么太大的惊讶,尤其是基于我对消费品、快消品的理解。小青柑为什么获得这么一个数据?我认为只有两个字——好喝。所有的解释都会回落到这个点上来解释,其实小青柑就可以用还原论来给他肢解一下。

小青柑背后不只是用炒作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就可以解释。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种更简单的思考,或者说观察它的角度。

一款饮品,我们看重它什么?饮品的东西,特别要进入快消,要面对那么多的消费者,从口感上来说就众口难调,首先做到大部分消费者觉得好喝是根本。

营销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产品。其实产品的价值才是营销的启发点、出发点,和它的深化点,产品没有价值,谈营销,它就是假营销,或者说是另外一门学科,不是营销学。

小青柑对整个普洱茶行业而言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把大做小,把重做轻,把慢做快,这个才是快消的逻辑、消费品的逻辑。普洱茶总体来说就是圈内热闹,圈外的消费端,多少人把普洱茶作为自己的日常饮品?有多少消费者把之前的绿茶替换成普洱茶了?

小青柑成功,

是形态改对了,还是消费场景对了?

CEO:付颖

2010年之前,我认为茶行业是没有营销的,它只有消费者对传统的认同,在2010年之前,不管是炒作也好,不炒作也好,对于终端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凭什么买,凭什么喝,只是因为一个品牌有卖,我们才来买的。

2010年以后,我认为是普洱茶的二次复兴,基本上每个品牌都有不同,比如说有些是从茶庄历史去打造,有的是从山头概念去打造,其实打造的逻辑是一致的。

小青柑占普洱茶全网销量的60%,说实话我不意外,普洱茶以前的消费,本质的逻辑是一个“圈子逻辑”,它还没有走向普通用户。买小青柑我觉得很简单,就是从专业消费圈层行为,到相对普通大众型的消费节点。

普洱茶做过很多形态的改变,像龙珠是一种试探,还有一些比如像茶膏的这种改变。这些改变,它是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消费场景和消费认知。消费者没消费场景和消费认知的话,这些产品形态的整个消费体系就很难去构架。

小青柑给行业带来的启示是这样的,也许它是普洱茶跟其它产品的融合,也许是消费场景的融合,也许是通道的融合,也许是文化上的融合,甚至说是跨业态的融合。我觉得从这点来看的话,它能撬动后面一些普洱茶的营销新思路。

小青柑是难得的

不需要学就会喝的茶

主编:刘宗敏

作为用户而言,我们如何去选择一款产品?无外乎就是我先认知到,感兴趣了,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做尝试,可能是买样茶,也可能是在哪里喝到,我尝试之后才会产生偏好,最终才会反复购买,我觉得所有产品都是这样的逻辑。

普洱茶行业就像刚刚付总说的它算圈子文化,它的认知门槛是很高的,我要认知这个有什么途径呢?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找一个认识的朋友,还有就是我们看一些网站的信息,在论坛上了解一下,包括像吉普号会有大量的内容、视频在传播。

但是这个过程总体来说是比较漫长的,而且我们会被困在影响整个行业传播的困局里边——我总是会想:怎么泡、怎么喝、我喝不喝得懂、我会不会上当?

从认知开始,整个行业门槛就已经很高了,然后再到决策,决策的时候门槛就更高,为什么?因为要基于我喝得懂的前提,我才知道值不值这个价。所以这个行业一定程度上是没有走向大众认知的。我觉得小青柑成功是因为选择的人多,它解决了好几个门槛,降低了好几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