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白茶>白茶功效>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2019-05-2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关键词:白茶

抗氧化、抗衰老


白茶为中国特有、以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茶类。它的加工方式是六大茶类中最为简单的,其制法不揉不炒,既不破坏酶的活性,也不促进酶促氧化,因此白茶被认为是原始、自然健康的茶。现市售白茶依据茶鲜叶采摘标准不同,主要分为芽型茶白毫银针、芽叶型茶白牡丹贡眉和多叶型茶寿眉3个等级。

近年,白茶因独特的滋味和良好的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2北京国际茶叶展”发布了关于白茶保健养生功效的研究成果,结果显示白茶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保护肝脏等保健养生功效。目前,关于白茶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化成分分析、抗菌、抗突变、抗癌、预防肥胖和体外抗氧化等领域,但对白茶体外抗氧化和体内抗衰老的研究还较少。

本文就将白茶体外抗氧化和体内抗衰老进行科学探讨。


1实验材料

因采摘标准的不同,不同种类白茶之间的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生物活性也有所不同。本研究选取不同原料来源的3种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为原料制备茶叶提取物。以6~7周龄SPF级雄性ICR小鼠为实验对象。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2实验目的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综合测定白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内抗衰老作用,旨在研究不同白茶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的差异,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白茶促进人类健康,延缓人体衰老的保健功效提供科学依据。


3实验过程简述

1. 白茶提取物制备与理化成分测定

将3种白茶分别均匀混合后,用万能粉碎机将少量试样磨碎过40目筛备用。参考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与检验方法规范中对动物实验受试物的制备方法得到白茶提取物并测定出咖啡碱含量。

2.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T-AOC试剂盒法对白茶抗氧化能力做出总体测定。

3.动物实验设计

设定合适剂量对小鼠进行分组实验。

4. 样本采集及处理

实验结束后所,处理得血清样本和肝脏样本。

留待检测。

5. 数据处理


4实验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白茶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在相同浓度条件下,3种主要功效成分含量较高的白毫银针抗氧化作用明显强于白牡丹和寿眉,白牡丹与寿眉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差别不明显。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贡眉

在本实验设置灌胃剂量下,不同白茶在机体内发挥抗衰老作用的方式各有侧重,白毫银针在抑制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寿眉在提高小鼠血清抗氧化酶活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种白茶均能上调小鼠肝组织SODGSH-PxNrf2Klotho的表达,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能有效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态,拮抗机体衰老。

机体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茶叶的抗衰老作用也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综合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结果,本研究所选白毫银针的效果优于寿眉,白牡丹的效果相对较弱。

茶科技|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论文原文:茶叶科学2018,38(6)615~624《白茶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论文作者:曾琪,任发政,雷新根,侯彩云

1.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083;2.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质量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 100083;3. 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纽约 14853

有用+10
分享

福建:平和奇兰茶出口日本

  福建:平和奇兰茶出口日本

  近日,记者从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获悉,福建平和县玉露白芽奇兰茶有限公司、平和九峰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30吨白芽奇兰茶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从厦门口岸顺利出口日本。

  据了解,为突破外国“绿色壁垒”,平和白芽奇兰茶生产企业纷纷加快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国际相关标准要求组织生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源头上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所生产的茶叶农残低、品质优,特别受到日本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平和白芽奇兰茶产量1万多吨,产值14.5亿元,年可出口茶叶350吨以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叶伟强 王灿群)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1》


金庸,古龙,梁羽生,是香港近代武侠小说的三巨头。


他们三个人的作品,纷纷被搬上大屏幕和小屏幕,有一些还成为了经典。


然而,时间长了大家会发觉,这些不断被翻拍的,成为经典的,大多数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古龙的略少一些,而梁羽生的,就更少了。


这是为何?


究其原因,原来,在写作时,在刻画人物的脸谱时,在大场面的把控时,金庸做到了一人一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魂,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台词。


就算是很人数很多的大场面中,他也很注意人物的形象刻画,力求每一个人,都活灵活现。


比如《天龙八部》里,灵鹫宫逼宫的那场戏,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加上灵鹫宫里的梅兰竹菊四婢女,以及其它仆妇,人物有上百个。


然而当你看完那场戏,闭上眼,每个人物的性格,面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再比如,《笑傲江湖》里,五岳争霸那场,五派的弟子,江湖上成名的人物,以久来蹭场子的江湖豪客,数百人,有名有姓的,说了话的那些,每个人都能让人念出名字来,印象深刻。


就算掩卷很久,闭上眼睛,这些人物的形象还是清晰可见。


而梁大侠的作品里,除了有名的几个主角,其它的配角,无不令人感觉印象模糊,面目不清。


不但配角们说的话,做的事,完全令人记不清楚,而且个性不突出,没有特色。


总体的感觉,金老的作品,无论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打酱油的,每一个人,都鲜明,鲜活,独到。


而梁老的作品,除了主角被认真刻画,配色们,清一色面目清淡,五官模糊,让人想不起来。


所以,金老的作品,部部被搬上大小屏幕,成为经典。而梁老的作品,只有有限的几部,被改编翻拍。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2》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千人千面,故事才精采。千人一面,便乏善可陈得很。


对于茶来说,也是一样。


如果六大茶类里的每种茶,都是同一种香气,同一种口感,同一种滋味,那喝六种茶和喝一种茶,有什么区别呢?


具体到某一种茶类,也是如此。


如果武夷岩茶里,水仙、肉桂、大红袍,都是同一种香气,同一种滋味,那还分别起名字干嘛,直接叫“水肉红”岂不更省事?


如果福鼎白茶里,春牡丹和秋牡丹,是同一种香气,春寿眉和秋寿眉,是同一种口感,那又何必再细细地给它们区分季节呢?直接眉毛胡子一把抓,唤作牡丹,寿眉便是。


只是这样,这世间的茶叶,便少了许多风情,许多的滋味。


那茶,也就不是今天这美妙的茶了。


叫茶水更合适。


以上这些,都是某天,某位朋友来跟村姑陈说了一番话之后,村姑陈生出的联想。


这番话,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


我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我是煮着喝的。


嗯,这段话给了村姑陈两个信息,一,煮着喝;二,煮出来的茶汤都一个味道。


白茶当然不可能是同一个味道,就算是煮着喝,也能喝出不同的香气滋味来。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3》


这位朋友之所以有如此这般的想法,只能说,他没有遇上真正的好白茶。


真正的好白茶,是不可能生出同一个味道来的,就算是拿到大锅里像煮大锅饭那样,毫无技术含量地煮,也不会煮出同一个味道来。


白茶的香气和内质,跟它生长的季节,跟气候,有莫大的关系。


春天,气温大多在25-30度之间,光照强度弱,日晒时间短,此时的白茶,香气是清冽的,像春寒料峭的清晨,吹来的那阵携带着不知名花香的风。


初夏,春末夏初。空气里犹带三分春的娇俏,却已笼上了夏的炙热。此时的白茶,香气明媚,在三分清冽里,有了七分热情似火。


初秋,早晚凉了下来,午间仍是一团火。此时的白茶,有着北方女子的明艳高扬,又带着一两分南方女子的温和柔顺,在热烈的甜花香里,早晚那几缕的沁凉,丝丝入扣地蕴入了茶汤里。


到了深秋初冬,霜啊露啊,都降过了。太姥山上的气温彻底低了下来。有时午间仍是艳阳高照的,却是在风刀霜剑里的强弩之末了,只是明镜里的几条秋霜,明月高悬似地挂在晴朗处。


汤水里的淳和爽朗,夹着浓秋的明媚,还有三分甜香的俏丽。是一个唇角有痣的少女,笑一下,便娇媚无俦。


纵观整个四季,每个季节的白茶,因为温度,光晒,水分,气候等外因的不同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味和风貌。


既是四季赋予了太姥白茶不同的风情万种,又何来白茶都是同一个样子的说法呢?


只能说,产生“白茶都是同一种味道”的想法的朋友,遇茶不淑罢了。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4》


白茶的四季风貌是不同的。


另外,白茶的各个品种的特性也是不同的。


白毫银针,毫香在前,花香在后。汤水淳和,如饮琼浆。


白牡丹,花香盈然,毫香隐隐。汤水润泽,如饮花蜜。


春寿眉,花香清冽,草药香清浅,汤水清润,如饮甘泉。秋寿眉,甜花香扑鼻,汤水萦然,淳和润泽,不可方物。


冬片,药香浮现,薄荷感十足,汤清水滑,如温泉汤般糯滑。


这些,还只是新白茶的风味,还只是散茶的风貌,还不算白茶饼,还不算老白茶的那些细致的滋味和香气变化。


还没算上老白茶饼那浓郁的枣香,热烈的药香,馥郁的花香,以及扎实的陈香、尾调上清新的箬竹叶香.......


古人云,只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每每喝上了点年份的白茶饼,喝到尾巴处,大约是第十冲左右的样子,清淡的微带着草药味的竹叶香出来的时候,便老觉得是坐在竹林里喝茶,盘腿散发,穿着粗麻布衣服,幕天席地,烹水冲茶。


像是竹林七贤一般。


白茶的香气和滋味变化,是多样的,带给喝茶的人的感受,亦是多样的。


包括场景的代入和想象,也是丰富而多变的。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5》


有人必定会问,这么多香型,这么多滋味,全是冲泡出来的感受。


如果拿把大壶,管它什么年份,一律胡乱抓一把煮着喝,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多香型的变化,滋味的差别了?


当然不会。


这种想法,是对煮茶法大大的不敬。


煮茶,也是有诀窍的。


煮茶,也是能煮出茶汤的个中真滋味来的。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茶,用壶来煮,无论是玻璃壶,还是陶壶,或者瓷壶,都会煮出不同的香味来。


只要是好白茶,煮出来之后,滋味必定是不一样的。


春寿眉是鲜妍清冽的花香,煮出来的时候,花香必定是高扬满屋的。


秋寿眉是明媚的甜花香,煮它的时候,只要不频繁开门,甜甜的花香,能绕梁数小时而不绝。


白毫银针,年轻的时候是毫香为主,花香为辅,竹叶香殿后的。到了成为老银针,毫香转化成了浓郁的药香和稻谷香,煮起来,满屋子都是沉沉的药香稻谷香,像极了丰收时节晒谷场上的香气。


而陈年的白牡丹,若再压成饼,花香便淡得成了背景,而药香则浮起成为主角。煮它,便是满屋的草药香,小感冒的时候喝一杯下去,趁热出一身汗,便浑身通泰了。


还有真正的老寿眉,2013、2014、2015这几个年份的老寿眉、秋白露饼,撬一片煮一煮,不消片刻,空气里便全是温暖的枣香和药香,还有陈香和花香......


煮着喝,怎么感觉白茶都一个样啊?


《6》


白茶的香气和滋味,是千变万化的。


当然,前提是,这得是好白茶。


不好的白茶,当然是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令人生厌的。


不好的白茶,渥堆的白茶,做旧的白茶,煮出来,都是同一个味道:汤水淡薄,香型单一,滋味难辨。


像一个面目模糊而形态甚丑的老者。


没有生气,没有活力。


这样的茶,不喝也罢。


这样的汤,也只就是水了,不算得是茶。


更加不能算是白茶。


放在白茶队伍里,简直是给高山白茶做反衬啊——衬得太姥白茶姿容秀美,汤淳水滑,香飘穹顶。


怎么喝,都喝不腻。


怎么收藏,都老感觉少收了一饼。

中国白茶起源地——福鼎

在福鼎,茶的传说可追溯到隋唐之前。唐代陆羽在《茶经》引用隋唐《永嘉图经》中一句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近代茶学者、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教授则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县东三百里是大海,应为南三百里,南三百里正是闽东的福鼎。

千年白茶,有考古为证

2009年,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古墓发现了距今千年的宋朝茶叶。专家们几经比对论证,认定:它们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来自我国东南地区的一处蕞尔小城--福建福鼎。

北宋无疑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丰盛期。于琴棋书画和诗词酬和中,茶的清雅之姿必不可少。而出现在达官显贵的生活中,更作为随葬物品入墓,则一定是茶中之珍品。

可以推断,在这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白茶已名闻遐迩,且远涉千山万水来到西安。自张骞通西域,这座城市就成为中华对外交流的窗口,并在相当长时期稳居世界中心地位。千年丝绸之路,这里是起点,更是枢纽。商贾辐辏的丝路上,丝绸、茶叶、瓷器是中国输出的三大宗贸易商品。吕氏家族古墓的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北宋,白茶已通过丝绸之路到达异国他乡。

此后的元明清时期,海运发达,"东方第一大港"福建泉州快速崛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郑和下西洋",世界航运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发生于这个时期。庞大的船队向海外诸国送去中华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去了大量中华奇珍。茶叶还是其中的一项大宗商品,其中就有产自福鼎的白茶珍品。

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白茶作为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源源不断地输往五洲四海。今天,欧洲各国王室和上层社会人士还保留着在泡饮红茶时加入白毫银针(白茶)以示名贵的传统。传统的形成非一时之功,海陆两条丝路,是千年白茶声名远播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2015年11月,当今茶界泰斗、时年106岁的张天福老人因此郑重题字"中国白茶发源地--福鼎"。

到福鼎,可别忘了品饮一杯原产于太姥山的福鼎白茶,品赏她“银妆素裹”的身姿和“清醇鲜爽”的汤味之余,感受传承了三千年的太姥山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