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西湖龙井>西湖龙井鉴别>黄山毛峰与西湖龙井的区别

黄山毛峰与西湖龙井的区别

2019-06-23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黄山毛峰西湖龙井都属于绿茶,但是两种茶的产地与特点是有所不同的,下面详细介绍黄山毛峰与西湖龙井的区别

西湖龙井;产地浙江杭州西湖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

特点:外形扁平,,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颜色分绿黄,味道清香,口感香醇。

黄山毛峰:产地安徽黄山地区。

特点: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叶呈金黄色;上等黄山毛峰芽尖似“雀舌”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

有用+10
分享

宁波茶叶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第三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茶人会集东海之滨宁波,确立宁波为我国“海上茶路”启航地。我们通过对“海上茶路”的挖掘和研究,确立宁波在“海上茶路”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结合宁波茶业发展现状,提出“海上茶路”的现实展望。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弘扬“海上茶路”,营造茶为国饮的氛围,加快宁波茶产业的发展。

宁波:“海上茶路”的启航地

宁波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对河姆渡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六支木船桨制作工艺之精细令人称奇,它证明了宁波地区是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的发生地。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3艘日本遣唐使船在宁波停泊登岸,标志宁波港正式开埠。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76年~779年)。由于新罗发生内乱,“海道梗塞。乃改由明、越州朝贡,厥后相沿为例”,在这段时间里,“唐代海外贸易渐兴,有市舶使之设,置务于浙,鄞亦隶属焉”,明州开始有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的设置。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明州商人陈亮和台州商人陈维绩等147人。远航到高丽经商,带去大量明州等地特产,宁波名茶也始运到高丽。宁波是明朝三大市舶司港口之一,是明朝和日本、琉球朝贡贸易的主要港口。

宁波:自古名茶辈出

宁波境内横亘四明山脉、天台山余脉,崇山峻岭,溪流环绕,云遮雾障。自古以来就是茶叶产区,且名茶辈出。闻名四海内外。宁波种茶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当时已有人将野生茶树引植为家种茶树。茶圣陆羽的《茶经》和英国出版的《茶叶全书》也有宁波种茶的记载。

宁波名茶异彩纷呈。在余姚,就有建峒岙茶、童家岙茶、南王茶及瀑布仙茗,后来又派生出安山瀑布茶。奉化的四明群峰中还有雪窦寺中峰、白岩山、药师岙均产好茶;在鄞州有撩舍茶、白彦查,天井山茶等;象山县的珠山和蒙顶山。地方志记述“产茗优佳”;如今出产东海龙舌的福泉山一带历来也产佳茗。

宁波不仅名茶、贡茶种类繁多,还孕育了宁波先进的茶叶技术,具有代表性的茶叶著作有屠龙的《茶说》、罗廪的《茶解》、闻龙的《茶笺》和屠本睃的《茗笈》。书中对茶叶种植、加工与品质的审评及烹藏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推动饮茶之风的形成。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俄国茶商波波夫到达宁波一家茶厂,聘请以刘峻周为首的中国技工10人,去俄国种茶、制茶。至1924年时,已开辟茶园230公顷。鉴于刘峻周的贡献,先后获得俄国沙皇的“政府勋章”和苏联的“劳动红旗胸章”,还将刘峻周住所建成“茶叶博物馆”。

宁波: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春秋战国时宁波属越国,所著的《越绝书》是一部研究越国的重要典籍,该书就记载了越地产茶的事实。晋代《神异记》、陆羽《茶经》上部也有关于宁波茶的记载。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瓷、秘色瓷的高雅品质博得了许多文人的赞赏,称赞它是温润的玉,是晶莹的冰。是上林湖群山的青翠,是一泓澄澈的春水。

从余姚到普陀,宁波拥有很多名山大刹。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为天下禅院五山。佛教对茶的重视。使得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禅茶一体。

作为东亚茶文化传播的中心,唐宋以来,日韩高僧如潮水般从明州登岸。来宁波寺院学习和休持。最澄、荣西、道远等人不但带回了唐宋的茶叶和茶具,而且把品茶的习俗、茶与诗词、绘画、音乐。尤其是茶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教义结合的佛茶文化带到海外,发扬光大。

宁波:展望今天的“海上茶路”

宁波市已连续三届举办了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等活动,取得明显的效果。第四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将于2008年4月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茶文化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健康、和谐”为主题,以招商引资、展示展销、文化旅游等活动为载体。大力挖掘和弘扬茶文化、培育和发展茶产业,使茶文化节成为展示我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的平台。成为构筑项目合作、产品贸易、信息沟通的平台。

调整茶产业结构

1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名茶生产。去年,宁波市政府举办首届宁波市“八大名茶”评比活动,产生了望海茶、宁波白茶、瀑布仙茗、望府茶、奉化曲毫、四明龙尖、三山玉叶、天池翠等八大名茶。出台了宁波市名茶发展扶持政策,召开了名茶生产会议,并圈定名茶生产基地,明确名茶发展主攻方向,成立名茶科技攻关小组,解决名茶生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2 加强龙头扶持,壮大企业规模。把骨干龙头企业,列入市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构建高标准产业核心基地、建立标准化厂房,建立名茶包装中心等多项工作,提高标准化生产,夯实产业基础,以品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引领宁波茶产业的品牌化发展。

3 加强安全监管,提高产品质量。狠抓茶厂改造、QS认证、良种基地发展和出口茶基地备案制等工作等。两年内完成茶厂改造107家,70家企业和合作社完成了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7.89万亩茶园等的安全认证。

开发茶文化旅游

1 发挥名茶与名山的优势,开发生态文化游。开发四明山森林公园、东海云顶森林公园、东钱湖景区等旅游资源,观茶海风光,品宁波名茶。开展以“探姚江源头,品四明龙尖,游岚山农家”为主题的四明山品茗生态游活动。

2 发挥名茶与名寺的优势,开发茶禅文化游。宁波寺院众多。佛教文化举世闻名,通过“登宝塔、观舍利、游古寺、品禅茶”的活动,体现茶禅一味,弘扬禅茶文化。有诗云“天下名山僧居多,山高水好产新茶”,宁波佛教的显赫地位与宁波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有机结合。使茶文化通过禅林这一特殊媒介发扬光大。

3 发挥名茶与名瓷的优势,开发历史文化游。“器是茶之父”,名茶与茶具总是珠联璧合的。宁波古代茶具生产,凭借举世闻名的上林湖越窑青瓷而独占鳌头。上林湖越窑遗址有从东汉至北宋共115处窑址,其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素有“露天青瓷博物馆”的美誉。到了清代,宁波江北慈城玉成窑异军突起,所制紫砂壶具有“文心”而备受文人钟爱。越窑与宁波名茶相得益彰,共同铸就辉煌的宁波茶文化。

4 发挥名茶与名馆的优势,开发休闲文化游。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清源茶馆、太和茶馆、颐和茶馆等是宁波市民品茗、聚会、休闲的好去处。名茶企业利用茶馆平台,进行名茶的营销和宣传;茶馆利用名茶的知名度和高品质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市民“有好茶喝,有地方喝好茶。喝得起好茶”;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了解宁波名茶;让宁波名茶走进普通市民的家庭。

拓展“海上茶路”,发展外向型茶业

继续发挥港口优势,打造茶叶出口口岸。据统计,2006年宁波口岸出口茶叶2.6万吨,创汇5284万美元,占全国出口茶叶总量的10%以上,年出口量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宁波瑞龙、象山义超等企业已获得自营出口权。政府要对两大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管理。创造自主品牌,使骨干企业成为宁波茶叶出口的航空母舰。带动我市茶叶出口的快速发展。此外,还要继续加强与东亚及世界茶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挖掘历史文物,搜集整理海内外尤其是日本、韩国的茶文化历史,规划出版茶文化丛书,充实宁波茶文化内涵,推进国际茶文化的研究。

茶中茶中精品精品————西湖龙井

被誉为茶中珍品的龙井茶,清新醇厚、甘泽润喉,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深受中外品茗者的喜爱。新中国建立后,西湖龙井茶被列为“国宾礼仪茶”,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走向世界。

叶之韵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在明代时期,被列为上品,在清朝被顺治帝列为贡品。清乾隆帝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西湖龙井之所以拥有这么大的名气,一是因为茶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就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也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二是龙井茶树的品种,现有的老品种龙井群体种,再加上后来中国茶科所从龙井群体种当中选出龙井43等品种,经过各个品种的比较,这些品种从香气到滋味等方面都是位居前茅的。三是在加工方面,以前机械化不发达的时候加工方式是非常科学的,制作过程中有压制环节,压制过程中就把茶叶当中的细胞破坏了,其中的茶质成分就出来了,香气、滋味就能表现出来。有些茶没有揉过、烘干的话,其中的香味、滋味成分就挥发不出来,人在喝的时候就感觉不到鲜爽味和很好的香气。

龙井茶作为绿茶中的一种,不仅含有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0多种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与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

龙井茶重要的采摘时间是每年的三、四月份的清明前,此时茶树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不过由于产量少,价格昂贵,所以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每年的第二个采茶时期是谷雨前,一般在4月左右。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相对较高,芽叶生长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目前,龙井茶的加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工炒制,一种是通过电锅炒制。

散茶贴标摇身变“西湖龙井

中国普洱茶网讯:“明前茶,贵如金。现在市场上的很多西湖龙井都是用‘浙江龙井’冒充,以蒙骗消费者。”近日,记者接到了这样的报料。为了探究茶叶市场的乱象,本报记者近日在沪杭两地调查发现,西湖龙井的防伪标识,不但杜绝不了售假,反而被当成假冒西湖龙井的“保护伞”。

西湖龙井“防伪战”打了13年

早在2001年,杭州市政府就推出了“龙井茶防伪标识及其保真系统”。此后,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和龙井茶产业协会还相继实施了开设专卖店、二维条码认证等多种“防伪”办法,但始终没有一套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来确保防伪标识一定被用于正宗的西湖龙井。“拿到防伪标识后,即使贴在假西湖龙井茶上,也没有人来监管”,因为“这么多企业和茶农,哪里管得过来?”据杭州当地茶农透露,“正宗的西湖龙井,即使没有防伪标识,也不愁卖。”

为了更好地防伪,今年杭州市首次出台了《西湖龙井茶规范包装管理办法(试行)》,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防伪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防伪标”这两种标识合二为一,集中在一个图标上,被称之为“双黄蛋”,目前有87家企业的产品可以使用。

散茶贴标摇身变“西湖龙井”

“双黄蛋”究竟能不能起到防伪作用?近日,记者来到上海最大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之一——大宁国际茶城进行了暗访。

在茶城沿街商户1206摊位前排放着几只堆满散茶的箱子,记者看见,每斤茶标价在三五百元间。该店负责人老于称这些都是西湖龙井。记者称要送人,要求拿好货。老于说:“我们每斤两三千元的茶叶也有,但性价比不高,我给你800元一斤的浙江龙井吧,产地富阳,品相非常好,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记者同意了,并要求他提供正规包装。于是,老于就到隔壁一家“西湖龙井”通用包装专卖店拿了一个包装罐,再贴上“新茶2014”完事。

随后,记者又来到1200摊位一家名为“皖浙茶叶批发经营部”的店内。记者表示想购买正宗西湖龙井,店主回答爽快:“1300元一斤,泡下你尝尝。”只见他从一个大箱子中掏出一把茶叶,沏茶过程中,摊主说这是一级茶,店里还有特级的“明前”茶,每斤2200元。记者要求分别沏泡尝试,最终选定特级茶。见记者买单时仍存疑虑,店主便说:“放心,肯定是正宗的,我们是从杭州直接收来的,可以加贴防伪标。”说着,他从内屋拿出一大张防伪标粘纸,揭下一张贴在了罐底,同样封上一枚“新茶2014”标。

据了解,今年杭州茶农“明前”西湖龙井收购价在3500元/斤左右。显然,记者从这家店买到的所谓的特级“明前”茶并非真货。

西湖龙井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依据产区不同,将龙井茶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类,其中,只有用杭州西湖产区的茶鲜叶生产的龙井茶才能称为“西湖龙井”。

防伪标识竟然是真货

根据商户贴在包装罐底部的防伪标识,记者登录杭州市质监局监制的地理标志防伪标查验地址,结果显示:这枚防伪标识确是真的。刮开防伪码区,输入防伪号“13880945427616830”进行验证后,得到的结果是“恭喜您购买到了由杭州杭源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西湖龙井茶。”

标签能成功追溯,就能证明这罐茶叶是真正西湖龙井吗?为探寻真相,记者决定前往杭州杭源茶叶有限公司一探究竟。在该公司注册地——杭州市西湖区龙坞里桐坞路西76号,杭源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杰见到贴标茶叶后吃惊地表示:“这罐子一看就不是我们的产品,品牌名、QS标签等身份信息都没有,而且茶叶也和正宗西湖龙井差别很大。我们没有给这家商户供过货,也没有跟它有业务往来。”

为验证自己的说法,陈杰当场致电大宁国际茶城的上述经营部质问,对方竟称防伪标识是捡来的。

真伪难辨标识流出源头成谜

陈杰向记者反复强调,公司每年使用的防伪标识都是相关部门统一制作统一发放的。依据陈杰的说法,这个地理防伪标识其实存在着极大的被盗用隐患。“不排除他们(售假者)把废弃包装回收再将标签揭下重新再利用。”同时,陈杰坚决否认防伪标识是公司内部流出去的。

那么,既然能够轻易被盗用,杭源茶叶有限公司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没有严格的管理流程?

陈杰的回答让记者意外:“收一批茶叶、换一批地理防伪标,去年换了多少,我不记得了。”

“那有没有记录呢?”记者追问。

“没有”,陈杰还补充说:“我们就是把换来的防伪标识贴到相应的茶叶商品外包装上,至于数量并未统计。”

记者注意到,在大宁国际茶城内商户所使用的防伪标识并非单独一枚,而是一大张完整的防伪标识粘纸,上面排列了近20枚,如此崭新的标签不可能“回收”而来。

那么,市场上的这些为假茶撑起“保护伞”的真防伪标识究竟是怎么流出的?后面又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请继续关注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