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老班章普洱茶的特点有哪些

老班章普洱茶的特点有哪些

2019-07-16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老班章普洱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班章王"等至高无上的美誉。

老班间普洱汤水之柔,几无苦、涩之味,微微的涩感也是风抚柳枝雁过无声。含汤于口,其甘如怡,始终有一种淡淡冰糖之味。汤色观之,有琥珀之美;晃之,有菜油之厚,品之,有含玉之润。其柔、其味、其色、其润,竟二十余泡不变。

现将老班章茶的特点分享如下:

外观: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除芽头显白毫外,芽叶色泽墨绿,油亮;

老班章普洱茶的特点有哪些

汤色:不同年份的有不同的变化,新茶汤色清亮,存放过程中逐步发生变化,存放三年的老班章茶汤色已呈黄亮、油亮。且茶汤稠而厚。

香气:香气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显,1至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

滋味: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很有厚度和刚度,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苦涩味很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一带时,已明显转化为甘味。

叶底:叶片相对细长,也有呈椭圆形的;叶片柔韧,厚实;颜色比较均一,叶片上毫毛明显。

老班章普洱茶的特点有哪些

老班章普洱茶三跑以后汤色

老班章普洱茶的特点有哪些
第3泡汤色

有用+10
分享

从普洱茶的叶底就能看出是不是古树纯料?

  古树纯料的概念,这几年已经深入人心,买古树茶都要选择古树纯料。如何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古树纯料呢?很多人喜欢翻茶底,看看叶底是不是肥沃,是不是一样长,一样的形状,以此来判断是不是纯料。

  这种方法准确吗?肯定是不准啊。你想啊,一颗树上的苹果还有大有小,一颗茶树上的鲜叶也是有大有小。光采大的,不采小的,茶农可不答应。因为小的过两天就老了,开成两片叶子了。

 

  为什么头春的叶底很难看?

 

  很多茶友发现,头春的叶底翻开来经常会出现叶底大小有不一致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不是说是纯料吗,怎么叶底看着“不一致”呢?有很多原因:

 

  1

 

  首先是古树纯料的概念,我们广义上认为的古树纯料是指的是在同一批茶林,差不多树龄的古树采摘一起的纯料,没有和小树混采,更没有拼配其他山头的茶。在上面已经讲了,同一颗古茶树上的叶片大小都不同,更何况是几颗古树上一起采的呢!

  2

 

  第二个原因是采摘时间。我们都知道头春是在清明前后,很多名山的茶,还没开采,就有很多人虎视眈眈。有些甚至还是芽头就被人抢着采走了,比如曼松瓦雀嘴,还没长全就被收割了。看着这一个个芽头,你甚至可能怀疑这特么还是普洱茶吗?怎么长得跟绿茶似的。

  曼松瓦雀嘴,因长得像瓦雀嘴而得名,却是人间难得一品的极品普洱茶。

 

  普洱茶的采摘时间比较短,采摘时间早的和采摘时间晚的叶片相差就很大,甚至前后几天采摘的普洱茶鲜叶大小就已经区别很大了,一个茶农家的茶也不是一天就能采完,分几天采好,炒好装箱,这样头春的茶叶底大小就不一致,因为鲜叶采摘的时候就不一致了。

 

  3

 

  第三个原因是采摘手法的不同。每个茶农采摘鲜叶的手法是不同的。采摘的旺季,摘茶的人手不够怎么办?找七大姑八大姨来帮忙。可收茶旺季,谁家都忙,采茶的黄金时间就那么几天,于是雇人来采摘。每个人的采摘手法略有不同,有的人严格按照一芽两叶采,有的追求速度可能采到一芽三叶的,这样采出的茶是大小各异的。对于这种采摘手法的问题,也是无法避免。

  4

 

  第四个原因是制作工艺问题。采下来的鲜叶一般当天就炒,这一锅炒出的茶和下一锅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杀青温度有可能略有不同。同一个炒茶师傅还好,要是不同的炒茶师傅,炒出的茶差别还真挺大。

 

  5

 

  第五个原因是匀堆。就是把几天炒好的茶放在一起,有茶友问,这不就是拼配吗?这并不是拼配,当然,从严格意义上除了单株,都是拼配。那么为什么要匀堆呢?

 

  匀堆是为了保持口感的一致性,同一片茶园,有几个颗茶树树龄大点,口感好点,有几个颗茶树树龄小,口感一般。如果不匀堆,可能今天喝不错,明天感觉像换了一款茶。同一个山头出来的古树纯料,口感相差会很大。

 

  这种“不一致”会给茶农带来很多麻烦,让人感觉前后料不同,明明是同一款茶,却不是同一个口感,难道是做了“手脚”?所以茶农会匀堆来保证口感的“一致性”,这样一匀堆,茶底也就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了。

 

  那么,如何让茶叶底看着很一致呢?采摘时间和采摘手法把握好,还是可以做的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头春茶是比较难,因为头春茶普遍芽头多,茶叶生长良莠不齐。我们常说,头春茶的叶底会比较难看,二春或尾春茶会好些。而到了秋茶,叶底肥大粗壮,基本都很一致了。

 

  从这个角度看,普洱茶的叶底并不好判断是不是纯料,更不能判断是不是古树。因为很多生长在水边的小树茶,茶农会刻意让叶片留长些,这样采摘后制作出来的茶,条索肥厚,叶底也很好看,很多当成古树卖的。

 

  要是从叶底来判断就很容易上当了,不过小树和古树在口感上还是好区分的,小树茶的口感来的快去的快,而古树茶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口感的稳定性非常好。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图为:南茗佳人古树春茶《贺开》

导读:有人说,普洱茶市场大不可及,不是几个百亿可以包容的;也有人说,普洱茶市场深不可测,老谋子也随时随地变小白。近年来,“普洱江湖”乱象环生,从来没有平静过。如今,寒战来袭,普洱茶表面上看风生水起,歌舞升平,实则刀光剑影,险象环生,造势者如不悬崖勒马,后果终究不堪设想。在遭受一刀刀的摧残后,如何才能让普洱茶这张云南名片真正响亮起来,作为茶行业的一份子,你想过吗?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第一刀:上山下乡唱不红却走上歧途

自从山头茶大行其道以来,上山下乡就成为茶人的一种时尚。许多到过勐海,上过茶山的人都感慨,山上乡里再也不是“人傻、茶香、鸡汤好喝”了。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上山下乡给茶农带来很多商机,有了自主定价权,但茶农学会了看人卖茶,那茶和价格自然就是云里雾里。户户卖茶,家家成商又让茶企茶商面临更多竞争,经济实力弱的往往降质、降价、仿名品来求生存,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混乱。慕名上山下乡的消费者亲近到了茶,但他们缺乏在价格、品质等方面的议价手段,枉背推高茶价的恶名。其实,目前这种上山下乡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采购行为,其本质是商业诚信的缺失,没有了商业规矩,能指望普洱茶有个美好的明天吗?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还有更大的忧患,上山下乡造成圈占山头,大修土木,曾经的热带雨林被蚕食、被切割。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污染对古茶园的侵扰已经不可忽视,如果有一天带来了入侵的物种,那将是茶山的灭顶之灾。“保护与开发”本就是个悖论,政府主管部门是不是该早一点站出来!上山下乡就是一把钝刀子,不知不觉,慢慢的割,等你觉着痛时,已经是溃烂腐败,无药可医了。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第二刀:喜新厌旧抛向云端跌入地狱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茶圈子里有个说法:初级喝厂,中级喝山,高级喝树。随着古树茶大热,每年春茶季成了抢茶季,推高了茶价不说,古茶树也被“剥一层皮”,急功近利的过度采摘只会让古茶树死亡、减产,进而茶价可以和黄金一比高下,这是茶人之喜还是之悲呢?

大量古树新茶迫不及待在市场中流通,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感觉,但喝新茶,先不说身体是否适应,就说体验,还是传统普洱茶的那个味吗?!更有人分享的是初制的毛料,那是不是和普洱茶这三个字距离更远了呢?喜新厌旧不是追高端,其本质是行业引导和宣传的缺失和扭曲,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的属性。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追新、炒新的另一面就是茶的储藏,储藏过程是影响普洱茶品质的关键,再好的料后期储藏不当就是一坨“豆腐渣”,大自然储藏环境和人为制造的储藏环境优劣一目了然,原产地云南才是普洱茶的家。

喜新厌旧是悬在普洱茶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年年制新,年年库存,这个巨大的“堰塞湖”让人想想都毛骨悚然,万一剑落了下来,能全身而退吗?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第三刀:“互联网+”补药多吃就变毒药

经济不振,普洱茶也陷入困境。“互联网+茶”创新了营销手段,“互联网+茶+金融”更是给茶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然而,形同于股票、期货的普洱茶交易平台蓬勃而生却似一把锋利的匕首,对行业是最致命的。

厂商与交易平台携手,将产品变为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炒作,前些年大蒜、咖啡、三七等等农产品交易平台几百万资金就可以让它鸡飞狗跳,结局是交易所被关闭,行业受到重创。别说这次普洱茶不一样,参与的人都是希望赚快钱,别指望真正的消费者来买单,而对于想盘活库存的茶企来说,此类金融市场真的是救命稻草吗?

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茶就是喝的,为什么非要“升值”呢?所以,类证券化的普洱茶交易不是“互联网+”的创新,其本质是资本炒作的陋习以及普洱茶饮品属性的缺失,放大普洱茶的投资属性就是饮鸩止渴。普洱茶价值产业链在有益健康的独特饮品,茶企应该做的是进行消费式的引导,而不是再走炒作的道路。寒战来袭普洱茶连中三刀

三刀之后,普洱茶将何去何从?

古人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立万世者则谋之”,共勉之。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征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征

1、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釆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2、超贵族身份

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