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专家证实长期饮绿茶可防冠心病

专家证实长期饮绿茶可防冠心病

2019-07-31 访问量: 12 茶礼仪网

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长期研究发现,饮用绿茶可预防冠心病,若每天饮用绿茶一杯可减少10%发病率。该项研究的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

专家证实长期饮绿茶可防冠心病

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连生教授自2008年起,带领科研小组对照研究了520名首次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收集了他们饮用绿茶的习惯和方式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现随着每月饮用绿茶的量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也逐渐降低。值得一提的是,红茶并不能达到此效果。

有用+10
分享

六安瓜片:炭烘百遍聚一缕茶香

  本报记者 许伟明

  实习记者 陈绮涵 安徽裕安报道

  【一】

  往桌上摆起玻璃杯,注入开水,寒天里白色的水汽在杯口上方腾跃。手抓一把茶叶,往各个杯里各分一些。短暂漂浮于水面,茶叶陆续潜入水中,直坠杯底。于是,蜷缩的叶片逐渐舒展,最后完全绽放。无声无息间,无色的开水变为淡绿的茶汤。

  给客人奉上一杯绿茶—当地特产的六安瓜片,这在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待客之道。客人们小心接过烫手的茶杯,在寒天的深山村落里,谨慎地啜饮水与茶的抚慰。

  这里是南焦湾村。初冬时节的雨雾缠绕着山头,山里茶树的每一片叶子都被打湿了,它们正静默地等待下一个采摘季节。

  老村长匡大国的家四周都是茶山,茶树就生长在林子里,一小片低矮的茶树边总是较高的乔木。这种林下种植的方式在裕安当地很普遍,也是瓜片茶树的一种特色。这和热带、亚热带的茶树需要直接而强烈的阳光很是不同。

  一旦客人茶杯里的水位明显下降,匡大国会很快地提起热水壶续水。经过几次浸泡后,茶水的味道和颜色都逐渐淡去,但那缕清香不会完全消失。

  匡大国56岁了,从小和瓜片打交道,并且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制茶和饮茶之道。南焦湾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以采制瓜片为主业,尤其对于没有出门打工的匡大国一家而言,瓜片的收入为其家庭收入“贡献了95%以上”。

  整个南焦湾村共有茶园3000多亩,多数农户只占10来亩,像匡大国这样坐拥40来亩的是少有的大户。

  南焦湾地处独山镇,这里曾在1929发生“独山暴动”,打响后来有名的“六霍起义”的第一枪。独山镇出过16位将军,因此号称将军镇。独山是典型的瓜片产区,它地处大别山北麓,大量的丘陵山地提供了不错的种植环境。独山镇以及其它裕安南部乡镇,如石坡店、青山、西河口、石板冲,都处于大别山区,也是瓜片的最集中产地,全区12.8万亩的瓜片茶园主要分布于此。

  每年4月中旬到5月是瓜片采制季节。在正常年景里,谷雨前后几天内的茶叶片最为丰厚饱满。时间不等人,外出打工的人们基本会赶回家采制。如果自家人手不够—像匡大国这样的大户,就得雇请采茶女、制茶师傅。

  瓜片鲜茶叶的采摘紧跟着茶树的生产节奏,不同位置、朝向的茶树,或者同一棵茶树不同的茶叶,生长的速度都有不同。同一个枝节,不同的叶片的生长也有先后。那就先把长得刚好的叶子采走,嫩一些的叶子且先留着,过个两三天,小叶子也会长得饱满,迎来了自己的采摘时刻。一个季节下来,能采上五六茬。这也是瓜片的重要特征,只用叶片制作,不带有芽尖和茎梗。

  大户有大户的烦恼。有时候叶片在几天内疯长,得赶紧采摘,否则会老掉。这时候的人手必须非常充足,碰到了雨天也得冒雨采茶,再送回家晾干。

  【二】

  传统的瓜片生产是家庭作坊式的,在家里辟一块空间,主要供于炒、烘、晾等环节。清晨,采茶女们出发去茶园。中午前,陆续有新采茶叶运回,然后开始进入制作环节。

  首先是在锅里炒茶杀青。铁锅的高温将破坏鲜叶内的氧化酶活性, 抑制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叶绿素更多、更完整地保留下来,茶叶也因此获得稳定的绿色。杀青是成形的重要过程,用类似小扫把的“茶把子”一边炒一边拍打,原本摊平的页面卷起、折叠,最后成为瓜子般形状。瓜片的名称因此得来。

  炒茶并不容易,一般而言,一个炒茶师傅一小时也仅能炒一斤茶。如果当天采的茶叶多,往往得炒到晚上12点,甚至得忙个通宵。

  杀青后是干燥烘焙。烘培以木炭为燃料,这样才不会有烟气混杂到茶叶中。用竹条编的烘笼罩炭火堆,用布料围起以防热量流泄。这一过程,茶叶大约受到100℃的烘焙,两三分钟翻一次,茶叶为八成干就完成。

  这样好了?“还早着呢!”匡大国说,现在只完成烘焙过程的 “拉毛火”—用很低的温度来烘焙。此时的半成品基本上就会被茶农拿去卖给茶厂。

  “拉毛火”之后,晾至次日,用旺一些的炭火烘培。后又放上三五天后,便迎来最后的“拉老火”。

  “拉老火”时,烘笼将受到160-180℃的炙烤。速度很重要。把烘笼放到炭火上烤上几秒,便立即拿下来翻动茶叶,让其受热均匀。

  一般而言,“拉老火”要两个人合作,他们共同抬起第一个烘笼“拉老火”,然后放下、翻动,紧接着拿第二个烘笼去拉老火。有时候也有第三个烘笼。然后周而复始,再把这两三个烘笼进行又一遍的“拉老火”。 “拉老火”考验经验,更考验体力。 因为“拉老火”需要进行120至160遍。

  对火候的掌握是瓜片工艺的重要部分,杀青和烘焙的温度都不能太高,否则会焦掉;也不能太低,否则会丧失凝聚清香的良机。

  在上百遍的“拉老火”里,叶片渐趋于完全的干燥,香气越来越浓郁,一旦叶片表面凝结起一层薄薄的白霜,瓜片的制作工序便宣告结束。这套传统瓜片的制造工艺,在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5月20日,所有的瓜片多已采完。随之而来的便是剪枝的环节,把带叶的枝节剪得所剩无几,然后人们又要出门打工了。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接下来,茶树会吸收水土里的营养,在缓慢的光合作用中生长,静候来年的茶季。(编辑 许伟明)
 

绿茶麻姑茶的产地

麻姑茶的产地

麻姑山茶园大多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的山地,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年降水量2300毫米,日照短,空气湿润,相对湿度85%以上;土壤多为石英砂岩母质风化而成的碎屑状紫色土,土层深厚,吸水力强,腐质层厚,土质肥沃。

气温

海拔600~10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6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茶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绿茶麻姑茶的产地

麻姑山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小布岩茶的制作工艺

小布岩茶的制作工艺加工工艺分为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初干理条、摊凉、提毫和烘干等八道工序。其独特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初干理条“和“提毫“。

初干理条,锅温100~60℃,在锅中用双手捞起茶坯不断抖炒,待茶条粘性降低,手捏能成团,抛之即散,达六成干时进行搓条、整形,约20分左右。茶叶出锅稍经摊凉后,降低锅温至70~50℃,将茶叶握在手中,运用双手手心的感应力,使茶条相互摩擦,把茶条外表的胶状薄膜擦破,显出白毫,称为“提毫”。此道工序是显毫的重要手段,手势灵巧,用力均匀,至白毫显露起锅。再经烘干、筛末,即可包装封藏。

小布岩茶的品质

小布岩茶以其鲜叶原料鲜嫩,芽叶肥壮,制工精巧,造形美观,内质优良,经久耐泡而闻名。特制高档次小布岩茶,外形弯曲如细眉,白毫显露,锋苗秀丽;内质嫩香持久,伴有兰花香;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净;滋味醇厚鲜爽,饮后回甘留芳。冲泡三四次滋味尚浓,香气犹存。这种良好的品质,固然是精细的加工工艺所造成,但还与独特要求的鲜叶原料有关。小布岩茶的鲜叶,一般在3月上旬(惊蛰前后)开采,其主产品贡品级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总长度3~3.5厘米;一芽一叶,朵朵匀称;芽叶肥壮完整,大小一致。无紫色芽,无破损芽,也无对夹叶、病虫叶和瘦弱叶;不采雨天叶,只采晴天收雾叶。如此考究的鲜叶,茶叶品质哪能不美。

绿茶小布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