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黑茶鉴别>安化黑茶茯砖茶、黑砖茶的区别有哪些?

安化黑茶茯砖茶、黑砖茶的区别有哪些?

2019-01-21 访问量: 45 茶礼仪网

安化黑茶茯砖茶、黑砖茶的区别有哪些?

茯砖茶、黑砖茶都属于安化黑茶紧压茶中的砖茶类,都经过后发酵过程,但这两者砖茶又各有其特点:

一、茯砖茶、黑砖茶压制原料不同

黑砖茶和茯砖茶的压制原料要求特别高,而黑砖茶与茯砖茶相比较,茯砖茶的原料又稍优于黑砖茶原料。

1、茯砖茶:茯砖茶分特制茯砖茶和普通茯砖茶两种。

特制茯砖茶全部采用三级黑毛茶原料,而普通茯砖茶则以四级黑毛茶原料为主,拼配部分三级黑毛茶原料,其总含梗量不超过15%。

2、黑砖茶:黑砖茶分“洒面茶”和“包心茶”两种。

“洒面茶”为二级或三级黑毛茶原料;“包心茶”为三、四级黑毛茶原料。

 

二、茯砖茶、黑砖茶压制工艺不同

1、茯砖茶的压制工艺:

a、因为茯砖茶持有其独特的“发花”工艺,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以便于微生物的繁殖。

b、压制时压力较小,烘干不宜过快,整个烘期比黑砖茶和花砖茶要长一倍以上。

c、茯砖茶在烘房的发花期约为15天左右,干燥期约为5天左右。

d、茯砖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寇突散囊菌”才得以快速生长,形成金黄色的孢子囊,俗称“金花”。

2、黑砖茶的压制工艺:

a、原料进厂后要先拣梗,进行冷发酵处理,经过七星灶烘干过程,然后冷却到常温之后再进行筛分,除去杂。

b、然后经过拼配,再经过称茶、蒸茶、机压、冷却、退砖、验砖、烘干和包装等工序。

三、茯砖茶、黑砖茶的品质不同

1、茯砖茶的品质:

茯砖茶要求外形成黄褐色,砖稍松,砖内“金花”茂盛,黑茶金花颗粒大,香气纯正,有“菌花”香,滋味醇和,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尚匀。

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直接品饮的特点。而且陈年茯砖茶放的时间越久,茶就越好!

 

2、黑砖茶的品质:

黑砖茶要求砖面均匀,色泽黑褐油润,四角分明,厚薄一致,香气纯正,可稍有松烟香,滋味纯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暗褐。

陈年黑砖茶时间越久汤色越红,滋味越好,有陈香味。在较长的时间内,具有收藏价高、愈陈愈香的特点。

有用+10
分享

雅安藏茶传统手工工制作流程

雅安藏茶传统手工工制作流程

 

 

    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产于四川雅安,自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将茶叶带入西藏,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因其独到功能性,能满足高原民族同胞的生存所需,从而成为藏族同胞的“生命之茶”和“民生之茶”,传承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2008年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1300多年的传承中,南路边茶(雅安藏茶)都是依靠的是制茶师傅口传身教,代代相传,在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工艺,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为所有黑茶之最,传统手工制作多达几十道工序。

 

  南路边茶(雅安藏茶)的核心工艺是“渥堆发酵”,产品的功能性是由渥堆发酵工艺所决定的,产品的汤色、口感、香气等,渥堆发酵工艺也占有很大的因素,可以说“渥堆发酵”工艺是形成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在实际生产中,渥堆发酵工序的实施人担负着产品品质好坏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要系统学习并通过实践掌握南路边茶(雅安藏茶)渥堆发酵的传统技艺,传承好、发扬好。

 

雅安藏茶传统手工工制作流程

 

 

一、 用于南路边茶(雅安藏茶)渥堆发酵的原料制作方法:

 

  南路边茶(雅安藏茶)经过13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由于黑茶的保健功能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作为黑茶鼻祖,以其独到的功能性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我们在产品上分为两大类,“传统南路边茶”和“雅安藏茶”,但它们的工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原料选择上有所不同。个人认为: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之所以能传承1300多年不间断,主要是以其独到的功能性,而不是外在的“色、香、味、形”。要想保证南路边茶(雅安藏茶)的功能性,我认为在加工过程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一是原料的选择,二是传统的渥堆发酵工艺,而现在的雅安藏茶我们一味的提高原料的嫩度,而且有的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渥堆发酵工艺制作,这样制作出的雅安藏茶,是否还具备它独到的功能性,是否还能像传统的南路边茶一样能继续传承1000多年,我觉得这是我们业内人士值得深思的。

 

传统用于南路边茶的原料主要是“做庄茶”,而“做庄茶”的制作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制作做庄茶”工艺,第二种是“复制做庄茶”工艺,复制做庄茶采用的原料是“金玉茶”。

 

1、“直接做庄茶”的加工工艺:传统手工工制作做庄茶有10几道工序,现在有的工序可以用机械代替,其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
鲜叶 →杀青 → 揉捻 → 拣梗 →初干 →复揉 →渥堆发酵 → 第二次拣梗 →干燥

 

2、 “复制做庄茶”的加工工艺:

(1)金玉茶制作工艺:鲜叶 → 杀青 → 拣梗 → 干燥

(2)金玉茶“复制做庄茶”的工艺:

金玉茶开包发水 → 蒸揉 → 渥堆发酵 → 干燥

近年来,由于南路边茶(雅安藏茶)逐步在内地市场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传统的制作工艺中,我们不断的总结、提高,从鲜叶原料选择上更为精细化,我们把这类产品的原料命名为“特制做庄茶”

 

3、特制做庄茶的生产工艺

(1)特种做庄茶制作工艺:
鲜叶 → 摊凉 → 杀青 → 初揉 → 烘干 → 复揉 → 渥堆发酵 → 干燥 → 精制筛分 → 提香

(2)“复制特种做庄茶”制作工艺:
级内绿茶(炒、烘青) → 汽蒸 → 渥堆发酵 → 烘干→ 整理筛分→ 提香。

 

二、渥堆发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原料制作过程中,渥堆发酵是其核心点,发酵堆堆高1-1.5米,地面周边不能有落叶,边子要整齐,翻堆后茶堆要收拢,地面周边不能有落叶,边子要整齐。根据不同的原料种类在渥堆发酵中要分别注意:

1、做庄茶及从鲜叶开始加工成的特种做庄茶渥堆发酵:蒸揉后的水分不能过高,控制在25%左右,因此在整个加工工艺过程中,初干工序要注意茶叶含水量的控制。发酵过程中,堆温达到65度以上(不的高于70度)就需要翻堆散热,使里外上下互换,一般翻堆3-4次,

2、金玉茶渥堆发酵:金玉茶开包发水,用50-60度的热水喷洒均匀,水分控制在25%左右,水不能流走,水太多容易结饼,酸馊,发水后用蒸汽蒸至叶片柔软,揉捻约3-4分钟,叶片70-80%折叠,趁热堆码,盖麻袋或竹席保温保湿,4-5天后有蒸汽冒出来,堆温达到65度以上(不的高于70度),翻堆散热,透氧气进去,把团块打碎,内外上下互换。

 

开包发水水分控制的计算方法:
以2000斤茶为例,茶叶自身含水量为12%
12+X/2000+X X为2000斤茶需加水量
若此2000斤茶发酵水分控制在25%,根据计算公式,X≈346,则此批茶加水346斤。

 

3、级内绿茶(炒、烘青)复制为特种做庄茶渥堆发酵:

级内绿茶发水,水分控制在20-25%,发水后放置12小时,使茶叶充分吸水,叶片变得柔软,然后汽蒸,趁热堆码,盖麻袋或竹席保温保湿,看温度起的情况,7-8天或10-12天翻堆一次,由于原料嫩度及级内绿茶已经揉捻至卷曲,发酵时间教其他茶类要长一些,整个发酵过程大约需要50-60天,翻堆6-7次。

 

级内绿茶发水,加水量计算方法同金玉茶复制相同。

 

南路边茶(雅安藏茶)生产中,渥堆发酵没有标准的、量化的数据供使用,往往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就要求我们渥堆发酵人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善于总结经验,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及时的处理好渥堆发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echa_zu  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资讯

 

雅安藏茶传统手工工制作流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echa_zu  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资讯

 

雅安藏茶传统手工工制作流程

 

 

从清朝史迹看安化黑茶

从清朝史迹看安化黑茶

  日前,湖南省安化县陶澍研究学会陶稳固一行到安化县江南镇洞市黄花林场、鹞子尖、竹林湾、洞市老街、茅坪、麻霞岭等地考察茶马古道历史遗存时,在安化古县治梅城以及宝庆府(今邵阳市)至洞市老街的必经之道——鹞子尖上,发现了刻录有安化籍清朝大臣陶澍之父陶必铨撰写的《鹞子尖茶引》,陶澍为茶亭捐茶银和田亩以及嘉庆二十四年陶澍到川东兵备道上任时路过鹞子尖所题的七言诗石碑。

  

  陶澍之父陶必铨1805年撰写的《鹞子尖茶引》,于道光四年20年(公元1824年)由黄花溪陶清茂镌碑于鹞子尖茶亭。茶碑为方形,其原文如下:“禹贡荆州之域,三邦底贡厥名,李安溪以为名茶类,窃意吾楚所辖。如今之通山、君山及吾邑,实属产茶之乡。‘六书’文古简,后人始加以?,而名乃从茗,则李说近是已。顾茶产于山,而高山崇岭,行人往来,渴而欲饮者,往往难之。夫樾可荫?,救死良法也。然与其救之于已死,不若全之于方生。如十一都之鹞子尖,上下十余里,亦一险?也。有某老人者深垂怜念,日汲水半山中,煮茗古亭以待渴者,行路便之。所赖仁人君子,广为施济,以佐老人之不逮。庶几功博人间,不独经传陆羽,露?双芽;歌续卢仝,风生七碗己矣。是为引。萸江陶必铨撰。”

  

  同时,这方形茶碑的正面是“喜施川东兵备道陶大人官印澍捐茶银贰两正”几个大字,接书一行小字“甲申年又捐修屋五四千文,头人陶清茂”,落款是“皇清嘉庆庚辰年五月内陶占江立”。前三行是茶引文“便之所赖仁人君子广为施济,以佐老人之不逮。庶几功博人间,不独经传陆羽,露?双芽;歌续卢仝,风生七碗矣。是为引。萸江陶必铨撰”。刻到正面的两行文字和落款,是为了将陶必铨的名字放到与其子陶澍一个面上来,体现出对长辈的尊重。这是陶澍捐修茶马古道的记载,其回家祭祖后,于嘉庆二十四年十月十一日步行去川东上任,路过鹞子尖,看到茶亭老人因而捐茶银。

  

  碑的左侧面是陶澍过鹞子尖即兴所题的七言诗:“盘旋直上五云高,千里河山一望遥。我本玉皇香案吏,置身莫讶立烟霄。己卯年路过鹞子尖十月十一日云汀陶澍题”。抒发了他置身烟霞,遥望千里河山的豪情。

  

  另有一块是陶澍在任两江总督时为鹞子尖茶亭捐田四石的残碑,这说明陶澍为了家乡茶马古道的建设,多次解囊捐赠。这碑记载了捐田四十亩。清朝记田亩可以用谷种来记,一斗田就是要花一斗谷种的田,面积相当于一亩,四石田就是四十亩。这些捐田为茶亭的长久收入,用于茶亭的维护和守亭人的生活。

  

  清朝大臣陶澍捐茶银诗文碑的发现,对研究安化黑茶历史文化和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极具价值。

以茶为媒文化引路湖南安化:黑茶扶贫铺就致富道路

“精准扶贫——黑茶之乡湖南安化采风行”调研活动启动,来自中央、省、市的多家主流媒体齐聚古城湖南安化,领略黑茶文化千年古韵,聚焦精准扶贫安化经验。

走进安化,你能看到记录着宝贵文化信息的古老建筑,寻觅到最惬意的小城生活;也能感受到古老风情与现代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相映成趣。

在安化,传统文化的“慢”生活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见效的“快”节奏融合地恰到好处,成为一道独特的安化风景。

在千年黑茶文化中感受“慢”生活

十七世纪的万里茶道,是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茶叶之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过多个起点地,其中就有一条古老的起点地——湖南安化,而洞市老街就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转运点。

洞市老街的繁荣源于明清时期,安化黑茶边销十分兴盛,陕、甘、晋等地的商人看好安化黑茶,纷纷来到安化加工经营黑茶,茶行、茶商号应运而生。清代民国时期的洞市老街商业繁华盛极,运输货物的竹排绵延数里,马帮列队,驼铃叮当,游人如织,物畅其流。

今天,我们走进这条洞市老街,沿着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一路走去。路口矗立着的贺家祠堂,高墙飞檐、灰砖青瓦。走过沿街两旁黑里透黄的古旧木屋,讷言憨笑的老人编织着鞋子,静静地与老街相依为伴,孩童欢快蹦跳而过,给老街带来年轻的气息。

而另一畔横卧麻溪河上的风雨廊桥,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当地的居民三三两两或坐着,或躺着。我们仿佛能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鼎盛,还能听到当年马帮经过时的悠悠马铃声。

精准扶贫在“快”节奏里落地见效

资水之滨,黑茶飘香。从黑茶的文化起源到现代传承,穿越千年的安化黑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引擎,为这座古城带来了逢春的良机。

清澈的溪流,干净的村舍,青山绿水间铺开了一副美丽画卷。江南黄石村是安化县扶贫示范地,也是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引导并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在产业经济的推动下,黄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近1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0000余元,村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推动绿色产业培育壮大与群众脱贫增收互促共赢,安化黑茶从一种农产品迅速成长为一个绿色健康、惠农富农的特色产业,谱写了一片绿叶成就一大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传奇。

数据就是最好的佐证。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35万亩,茶业加工企业达160多家,实现茶业产量8.2万吨、综合产值180亿元、税收3.2亿元。据统计,现在全县从事茶产业的人数达3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9%,其中贫困人口约67000人。通过参与黑茶产业链,有近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相继甩掉贫困帽子。

2019年4月,安化县正式脱贫摘帽。

以茶为媒,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在冷市叶子村,黑茶是其支柱产业,是茶农脱贫致富的法宝。近年来,安化县当地的黑茶产业龙头企业湖南华莱公司,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在此建立了湖南华莱叶子茶厂。据了解,该厂大部分员工为当地贫困户,种茶、捡茶,茶厂的工作成为了他们稳定的经济来源。如今,叶子村的贫困户都脱了贫,过上了种茶致富的好日子。

因茶致富的,不仅仅是江南黄石村、冷市叶子村,他们只是安化县黑茶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在当地,龙头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发展产业经济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作为中粮集团在湘成员企业,安化第一茶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谨记国企担当,勇担社会责任,助力精准扶贫。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支持,从简单的“输血”帮扶到“造血”助推,以“旅游+精准扶贫”的“输血扶贫”模式带动周边乡村茶园旅游产业发展;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4200余户农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华莱公司设立“扶贫车间”,进行一款荷香黑茶茯砖的包装,共招聘附近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余人,人均收入4.2万元以上。同时,还将这款“富民茶”的收益用于公益,每销售一片富民茶,提取5元产业扶贫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