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炉烟外,马头岩

炉烟外,马头岩

2019-01-30 访问量: 58 茶礼仪网

我有一个群,群名作“围炉夜话,赏器瀹茶”,只五个人。

紫砂藏家阿甘,金缮手艺人晓凌,古器物玩家葡萄,独立摄影师乌鸦酱和一个伺弄小文字和茶的我,五个不同的灵魂,每天在一个小群里聊着各式各样有趣的话题。不过聊最多的,仍是器和茶。因为这两者大家共同的爱。用文艺的方式表达,就是“遇见相似的灵魂”。

立春前的那晚,福州城里下起了雪。对于南方临海的城市,是数十年不遇的罕至。

南方特有的湿冷,生生的像要钻进骨头。

“风雪忽至,方才觉察衾枕沾染了些许寒意,起身又见窗外大雪初霁,茫茫然唯余天地间留白一片。于满目清明之中闲坐一处,起炭、生火、扇风、煎茶,一气呵成。此情此景,端的是“两腋生风起,我欲上蓬莱”之风雅无边。”

文人空间赶羞节气适时推出新书《茶烟外:炉事》,绘出寒天冻地里起炭生炉、煮水渝瀹茶的雅境,极向往。

此意起,五人皆附和。遂,立春时,围炉茶事起。赶上节气,仪式感自更强烈些。

什么样的茶才合此时令?细细想过,最后选了十五年陈的老丛水仙。

马头岩的山场,陈放十五年从未开封,走过时光的茶会沉淀出怎样的气质,心里不免生奇。

备好了茶,再为茶量身选器。这是对一泡茶的尊重。炉是葡萄的私藏品,虽然是近年新仿之物,但葡萄刻意留下的使用痕迹模糊了它的年代感。特别是葡萄亲手锔的那几颗钉,不仅使人为变得自然,且用古拙代替了新俏。炉之外,炭、煮水器、主泡器、茶杯样样皆精。

炭是不去肉的橄榄炭,煮水器是最传统的潮汕铫子,主泡器选了晚清的朱泥壶,茶杯是德化最经典的象牙白蛋壳杯。

这是第三次试这茶,前两次都由我主泡,这次单纯的从一个喝茶者的角度来欣赏这茶,所以换由葡萄司茶。

有時候,距离让真实更易发现。吃茶前五人默契,皆不语。水尚未开,先细细地观察茶叶的外形。

时间,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十五年对于一泡茶的改变,单从干茶便可窥见一二。

干茶已由新茶时的青褐色转为暗红褐色,在密封存储过程中茶叶自身的转化下,叶片表面稍挂白霜,条索尚紧结,身骨尚重实。细嗅下,陈味明显,稍带杂味。

冲泡岩茶本身对水温就有着较高的要求,老岩茶更甚,充分沸开的水和保温性较持久的主泡器一个都不可少。

四下皆静,只听得炉内橄榄炭燃烧的噼啪,铫子里水的声响,从蚯音到松风,再复归平静时已可瀹茶。 先温壶,茶入壶后,再以沸水淋壶,这样在寒冷的天气里才能保证将岩茶的内质激活。

因为在干茶时间到了较明显的陈味,所以第一道较快出汤。茶汤汤色呈浅橙黄色,尚透亮,入口陈味明显,杂味在沸水的冲瀹下也更放大了些。所以第一道茶汤的愉悦度并不高。

第二道茶汤的汤色更深了一些,呈橙黄色,尚透亮,入口顺滑,陈味和杂味仍明显,但稍弱了一些,且在陈味和杂味之后,杯盖的花果香馥郁,且留香持久。

紧接着第三、四、五道,茶汤的析出物到达峰值,汤色转为橙红色、深橙红色,尚透亮,陈味和杂味在第三道时已不明显,第四道时杯盖香和挂杯香已很干净,花香馥郁幽长,带甜味。茶汤入口,稠滑之外,厚度的感受也很清晰,老丛特有的木质感在口腔内能被轻易识得,两颊生津明显,甜润饱满的感觉从口腔弥漫到喉咙,口腔的愉悦度高。

第六至九道后,茶汤的浓度稍下降,汤色也相应改变,经历从橙红色转为浅橙红色、橙黄色、浅橙黄色的变化;每道香的层次变化依然清晰,前味是芬芳的花香,后味是清幽的蔗甜;甘醇和清透,成了茶汤的主要滋味特征,这点和香气的变化相一致。因浓度降低,茶汤对口腔的刺激感减弱,不过带来的却是另一种复归平和的喜悦。

茶冲瀹自此,叶片中的水份已经饱和,所以,九道之后改为煮饮。

和泡茶一样,煮茶依然有功夫。将舒展的茶叶装入事先已经温好的陶壶,加入温水小火慢煮,茶和水的比例大概保持在1:20左右。水沸时,为保证第二壶的口感差别不悬殊,只倒出一半,再将陶壶注满水,煮第二道。

小火煮出的茶汤,茶汤浓度高,老丛水仙特有的木质感和甘蔗甜都十分明显,对口腔的刺激性大,体感也特别明显,只三杯身体就温热开来。

冲瀹时就已舒展的叶底,在陶壶中煮过两道之后,叶张几乎全部展平,青褐带红边,鲜活软亮。到此,一泡茶饮尽。

相比老丛水仙最出名的竹窠、慧苑坑等,马头岩的老丛水仙是让人陌生的,和武夷山的许多山场类似,马头岩也因肉桂而出名。

事实上,在武夷山众多的山场分割里,马头岩的面积相对较大。除我们所熟知的那片典型的位置外,往外延伸开来有许多的微小次山场,只有最本土的马头小分队的茶农们所熟知。这款老丛水仙正是来源于此。

虽然天气和手法不同,不过立春当日的品饮感受和前两次自己主泡时的品饮感受基本相符合。含而不露的幽沉气质,是对这泡老丛的总体印象。

来自马头岩的这泡老丛水仙,当年的焙火并不高,中足火,所以虽然自然陈化了十五年,汤色依然只有深橙红色,也正因为是中足火,所以第二、三道后被水唤醒的茶香才会如此鲜活,而滋味的起承转合,则是源自山场的天然恩赐和茶叶初制阶段的精良技艺。

仓储的不到位是造成茶前两道杂味明显的原因所在,惟一的遗憾吧。

当你用心待一泡茶时,被它藏进叶脉中的秘密,定全然吐露。这是茶的无己心。

立春之后无限春,吃茶一盏“思无邪”。

有用+10
分享

一次不经意的穿越,一次如约的武夷访茶


武夷山36峰72洞99岩。岩岩生茶无岩不茶。但于世人所知以外武夷山景区内有些坑涧的岩茶,并不逊色于“三坑两涧”。核心产区“三坑两涧”知名度的形成,与人类早期活动和景区开发有关,类似的地向地貌,在武夷山79平方公里内,也并不鲜见。

最近,笔者随朋友林振华一行,武夷山景区自东而西完成了一次穿越。本来是一次自发的走山,却无意间成全了我一次不期而遇的访茶,这条路线从北次路口附近的宝树堂进,经青狮岩、状元岭、刘官寨、斑竹窠和碧石岩,从黄柏出,行程11.3公里,遍布古道沿线的幽谷深坑里的茶园,让我啧啧称奇,想到被闻名遐迩的“三坑两涧”所埋没的诸山场,不禁心下为之大鸣不平。

宝树屯往青狮岩进发的路上,地势开阔,听说青狮岩半山处有处岩洞,大家于是辟路而上,小憩之处果然是别有洞天,从外往里走的小道仅可容身一人,抬头仰望很有“一线天的味道,更令人称奇的是,岩壁的外洞口竟然呈茶叶的形状,真是造化神奇,站在此处极目眺望,远处的茶山尽收眼底,葱翠欲滴,阳光照射下浓酽得化不开,像一幅天然的油画,让人观瞻之余,不禁想肋生双翅,遨游其上,几乎忘却了我们只是山间的一个不速之客。

越过两山夹峙的状元岭口,悠长的古道尽头,一片古茶园跃人眼帘,幽谷深坑中,这里绿树成荫,古树参天,藤萝密布,茶叶的鲜香合着各种不知名的花草香,扑面而来,倏忽间沁人心脾,虽然是秋天,古道边的树还垂缀着满枝残红,我跟同来的伴说:大家看,这里的山场环境,跟牛栏坑比也是不相上下吧?

老天爷一定是公平的,尤其是武夷山这个山水灵秀之地,老夭爷不可能厚此薄彼,把岩茶的风味让“三坑两涧,,独独给抢去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岩茶的山场,当然也难以避免因行销乏术而致埋名的情况了。

快到碧石岩的路上,我们有发现一处依山形而修造的茶圃。这处茶圃也是砌石围田,几簇茶苗植种在一起,也完全符合盆栽式茶园的景观特点,如果把它旁边的溪流,换成九龙窠上那一道天成的泉水渠,再如法炮制刻上“大红袍”三个字,让没有去过实地的人来看的话,那是几可乱真的。而这,不正体现着前人劳作的智慧,凝结着前人辟荒的劳动成果吗?

一路翻山越岭,终于抵达碧石岩茶场了。在这里守山是一对江西夫妇,男主人姓邱,突然迎来了我们这些山外客,邱师傅饶有兴趣地跟我们说起,建于古道观旧址的碧石岩茶场的一些陈年旧事。只有在这里,才真心生出“武夷山人人都是故事家”的体会。我们在那儿呆得时间最长,这不是行脚的疲乏羁绊了我们的脚步,也不是宋代建筑的遗构引起了我们的惆怅,而是我们舍不得离开这里,我们愿意留下来,以山间的芭蕉林为伴,栖宿在这起伏错落的吊脚木楼,晚间听风月晨时啜清露…

武夷山有处崖刻“真山水”,按道家的理解,真有得道的意思,而真山水则有山水得道的意味。这东西一路,虽然鲜有崖刻碑林等人文古迹,但这一路的山水茶园,用自然本朴的生态展现了一种宠辱不惊的姿态,别说各地闻岩茶之名而远道前来的茶人,就是武夷山本地的土著,又何曾把这一块山水茶园,挂在嘴上津津乐道呢?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难领会到前人筚路蓝缕,对后人以启山林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一次不经意的穿越,成全了我一次不期而遇的访茶。这茶访得,让我觉得有所值,有所思,有所愿……

武夷四大岩茶,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

在武夷山,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这种在长在武夷山“石头上”的乌龙茶就是岩茶。历代对岩茶的分类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岩茶种类众多,那哪四种最出名呢?

武夷四大岩茶

岩茶种类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还有普通名枞如瓜子金、金钥匙、半天夭等。

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具有显著的健胃养胃药理作用。大红袍最大的特点就是性质温和,适合四季饮用,还有突出的健胃养胃功效,肠胃不好和寒气重的人可饮用。此外,还有防辐射和防日晒的作用。

铁罗汉

武夷最早的名丛。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传说原产地在慧苑岩内鬼洞和竹窠岩长窠。据传,惠安施集泉茶店于19世纪中叶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疗热病的功效,极受欢迎。

白鸡冠

白鸡冠之名在明代已有传闻,早于大红袍。白鸡冠树高1.75米,分枝颇多,该树叶色呈淡绿,嫩叶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春稍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这也是白鸡冠名称之由来。

水金龟

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后被洪水冲至牛栏坑坑底的兰谷岩。1919~1920年间,为此树曾引起诉讼。

岩茶的品质特征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已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

、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

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亦是茶树立地条件好,一般都生长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

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母树大红袍

茶叶盒包装 母树大红袍



什么是母树大红袍

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铁观音价位《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什么是母树大红袍

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悬崖峭壁上现存的6棵茶树,树龄已有350多年,被称为大红袍母树。

为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有关部门决定对其实行特别管护,自2006年起,当地对6株大红袍母树实行停采留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什么是真正的大红桂花玫瑰花茶袍

什么是真正的大红袍呢这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武夷山九龙窠的6棵母树大红袍出产的茶叶。

1998年起,采摘自这6棵母树的20克大红袍每年要举行拍卖,第一次的拍卖价格是15.68万元,而2005年最后一次拍卖价是20.8万元。从2007年起,武夷山市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这种拍卖行为也造成消费者对大红袍的认识误区,认为只有采自这6棵母树的茶叶,才叫大红袍。

更为细微的分法是,由于6棵母树大红袍有3个品种,北斗1号、北斗2号和奇丹。经过科技人员的红茶泡攻关,大红袍这一品种经过无性繁殖已培育成功,并批量生产。只有采摘自这种茶树的茶叶才能叫作大红袍。

还有一种说法,作为目前武夷山岩茶当中最为知名的品种,有人认为应该将武夷山所产的所有高档岩茶均统称为大红袍。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大红袍,更多的则是卖茶人所谓的“商业大红袍”。它其实就是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口味和需求,采用岩茶中的几个品种拼配而成,比如用水仙、肉桂、水金龟等相拼。甚至还有的是采用武夷山周围建瓯、建阳等地的茶叶拼配而成。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玫瑰花茶在哪里买类的总称。武夷岩茶分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而只有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

部分茶商声称自己出售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茶叶是母树大红袍,这是不可能的,母树大普洱茶和绿茶的区别红袍茶叶是有钱也喝不到的,请广大茶友注意辨别,以免受骗.但是母树大红袍的繁殖下来的是可以喝到,现在市场说的大红袍有四个概念,一指母树大红袍;二指武夷岩茶(统称);三指多种茶拼配出来的具备活干清香的最佳特性的茶;四指,北斗、奇单(母树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