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分享普洱茶圣地勐海:二

分享普洱茶圣地勐海:二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勐海,保存完整的古茶树资源4.6万多亩,1700多年的巴达贺松野生型茶树王8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已经在百姓心中成为了神树。是一座座古茶山,一棵棵古老的茶树,一片片醇香的普洱茶,把勐海的神韵传到世界各地。古老的茶树王引起了世界植物界专家的关注,他们纷纷到勐海朝拜千年古茶树,表达一种对大自然崇敬的神圣的感情。茶,已经不仅仅是人们饭余的需要,已经上升到从茶到心的一条“路径”,而是跨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之间一种共同的文化。

  茶学界、史学界公认,汉书中称其为“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并保存着竹筒蜂蜜茶、酸茶、腌茶、青竹茶、土锅茶等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步入古茶园,人人都会为那些饱经风霜的古茶树所具有的生命力而感到震撼。在这里,仿佛可以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每一寸泥土里都有祖先浸润过的汗水,每一片茶叶里都有他们温热的脉息;在这里,白色的云雾游荡在风中,送来茶叶的清香;在这里,晶莹透亮的泉水沿着深山小径流出,森林、土地、天空里荡漾着使人落泪的宁静和温馨。

  老曼峨布朗古寨,在贝叶经和寺里的石碑记载着这个村寨已经有1368年的历史。这里的佛寺以及寺里的贝叶经书,在东南亚一带有着较大的影响。老曼峨有连片的古茶树3205亩,分布在古寨四周浓密的森林之中,古茶树大的要3人合抱,小的也有碗口粗,茶树姿态奇特,枝叶苍翠,焕发出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班章古茶山曾经是布朗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有2000多亩,这里的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遮荫较好,枝叶茂密,叶片光滑,芽尖茸毛又厚又亮。班章、老曼峨等地的古茶,其特点是“苦尽甘来”,味道非常霸气,苦味重回甘好,10多泡都还有芳香的茶味。这里的茶被人们称为普洱茶中的极品。

  南糯山古茶山:“采茶拨玛云雾中,南糯白毫香气浓。欲问香气何处来?三国武侯遗古风”。这是对南糯山茶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生动描写。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据传,布朗族先民在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栽培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1100多年前,僾尼人(哈尼族)继承了南糯古茶山并继续垦殖茶园。800年的栽培型茶树王,见证了各民族兄弟栽培利用茶树的重要历史。

  贺开古茶山是典型的古茶树观赏园林,原始的拉祜族风情村寨。这里古茶树面积连片10000多亩,景观迷人,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好像一座自然天成的园林,令人流连忘返。

  巴达古茶山是野生茶树群落区,这里共有野生茶树资源近6000多亩。1962年发现贺松1700年的野生茶树后,巴达就成为了所有茶人朝拜的圣地。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这颗茶树的照片,早已成为茶界公认的“茶神”,不计其数的茶人拜祭求佑。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绵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终年云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披着白纱绿巾的仙子。这里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这里的古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走俏市场。

  樟茶间作是勐海茶叶种植史上的亮点。从栽种开始便在茶树中同时混种樟树,以樟树自然的气味来预防茶树的病虫害,不把现代有毒化学农药用于茶园,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保。樟茶间作生长的茶还具有樟树特殊的芳香,茶人称其为“樟香”,深得众多茶人的喜爱。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云南省唯一的茶叶科学研究所就座落于勐海县内。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此外,云南大叶茶稀有单株紫娟茶以奇为贵。

  29万亩的生态、有机茶园,见证了勐海人民的勤劳本质;见证了历届勐海县委、县政府实施以茶富民的卓越行动;见证了几代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为了发展茶叶,勐海县制定了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展规划,实施科技兴茶,几十年来,在茶树良种选育、繁殖、推广;茶农技术培训、指导;规范茶园管理和有机食品管理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是茶,改变了茶农的生活,是茶使勐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的里程碑。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普洱茶传承中国制茶史上的经典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普洱茶的采制技术、包装风格是最古老的制茶工艺的延续。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茶青采摘后,经杀青、手工揉捻,再行晒干以及用绵纸、笋叶、竹篓包装,这种制茶和包装茶叶的方式,在中国制茶历史上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普洱茶的生产工艺,给人以"朴素"、"自然"的亲切感。

    第二,"饼茶"、"砖茶",保留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及唐代、宋代的制茶形式,承载着中国最为古老而悠远的制茶文化。

    唐人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全书共十章,其描绘的是一部唐代和唐代以前饼茶的生产历史,尤其在第三章所记载的"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是今之云南饼茶古代生产工艺的写照,可以说,云南饼茶,淋漓尽致的继承和发扬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制茶风格和形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叶加工、消费、品饮的鼎盛时代。就制茶形制来说,宋代是一个以"龙团凤饼"为代表的饼茶时代。尽管宋代茶"饼"的形状大小、对茶叶原料的处理和今天的云南饼茶有很大差别,这并不影响云南七子饼茶作为最具历史文化底蕴茶品的地位。

    第三,"饼茶"、"砖茶",继承和发扬传统制茶理念。"饼茶"寓意"天","砖茶"寓意"地", 地、人和的制茶理念的体现。

    这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道教、儒家思想,是指导和创造中国各种璀灿文化的"思想基础"."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典型的宇宙观。它直接作用于汉文字的起源、中国制币技术、中国建筑学(如中国特色建筑的"四合院")、中国的逸乐和教育(如中国的古琴、围棋、象棋)等领域。"天圆地方"思想同样浸透在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所以锅、碗、瓢、盆等很多与"食物"有关的容器和器皿都是"圆"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天圆地方"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朴素、最古老、影响最广、最深远的思想,也是"饼茶"圆形形状诞生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饼茶""砖茶"是最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实物!

普洱茶真的就那么独特?

普洱茶真的就那么独特?

一说到茶,在我的认知里除了家人最喜欢喝的碧螺春以外,最出名的就是云南普洱茶。而普洱茶作为除云南旅游业外的第二大产业,确实给初期的茶农、茶商,还有中大型企业带来了基础资本。从一开始的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慢慢的到后面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出来了好多品牌,再到后来发展起来的各大茶城,这些都是普洱茶带给我们的财富。

其实说真的,普洱茶真的就那么独特吗?普洱茶独特的价值到底是在于它不属于六大茶类的任意一种呢,还是因为茶行业的急速发展而捧高了它的价值呢?作为一个初入茶行业的人,确实不太清楚如何快准狠地了解普洱茶独特的魅力。

普洱茶真的就那么独特?

云南的茶之所以会比其他的茶独特,大概在于云南的茶树都是乔木茶,这种独特的云南大乔木最高可达16米,一杯好茶的开始是需要付出汗水的。在傣文的记载中,早在1700多年前,云南的傣族已经开始培育和种植大叶种茶,在4月底即可开始采摘茶叶,一般在日落之后,大家就要开始出门采茶,而采回来的鲜叶就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晾,之后开始杀青,杀青主要是为了破坏霉的活性,从而让茶的芳香更好的发散出来,杀青后就需要采用手工的方式来揉捻,嫩叶轻揉,老叶重揉,揉捻成条后即可摊开晒干,经过暴晒后,就变成了最常见的散茶。

然而普洱茶是有很多种外形的,饼、沱、片、砖……越来越成熟的制茶方法也让单一的茶叶形态有了千变万化的造型。而在最初的制茶中最先出现的就是紧压饼茶,而为什么把它制作成饼呢。更大意义上除了为了方便运输,也是因为散茶的茶香较为容易散发,而紧压茶恰好就可以让茶叶在长时间内保留茶香。

普洱茶真的就那么独特?

就在今年,我见过最独特的造型就是古式复兴的普洱小龙珠。通过人工揉捻制成,每一粒都在5—8克左右,省下了手残星人撬茶的损失,省下了处女座称茶的痛苦。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也很喜欢方便的东西,既没有泡茶的闲情逸致,也没有品茶的耐心细腻,小龙珠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适合我自己的茶品。这就是普洱茶给我带来的快乐,虽然对于其真实定义,我还有些模棱两可。

但是我知道每一种茶都是一个地方的代表,就像乌龙代表了海那边的城市的清欢平淡,就像红茶代表了那个下午吃蛋糕的欢快,就像普洱也代表了我们这座边境小城的有滋有味。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普洱茶的定义,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有人觉得这就是一种普通的土特产,也有人觉得这就是能让自己心生欢喜的成型物,也有人觉得收藏的不是茶,而是一种财富。普洱茶真的值得你喜欢,学着喝普洱茶吧!它会是你平淡日子里最舒心的享受。(本文系原创稿件,

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