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白茶>白茶煮还是泡

白茶煮还是泡

2019-12-24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白茶煮还是泡都可以,但要视白茶本身特点而定,新茶建议泡,而老茶建议煮,新茶芽头、叶片质地嫩,比较娇弱,经不起反复高温的折腾,叶片损坏,会导致茶汤浓烈易苦涩,容易出现焖熟味,而老茶耐煮,并且越煮越香。

白茶煮还是泡

白茶煮还是泡

煮茶虽然好处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煮,煮茶就是让茶叶在一个持续高温的状态下,不断释放物质,新白茶煮着喝非但不能保留新白茶的鲜爽感,反而会降低新白茶的特色,所以比较适合泡着喝,而变老后的白茶,叶片变得更加“皮糙肉厚”,能经得起煮茶的折腾,更加耐泡。

老白茶可以先泡几遍再煮,这样能够提供给白茶提供一个恒温的状态,让茶叶内含物充分的溢出,茶汤会更浓厚,而且煮后的老白茶汤,比冲泡的白茶汤更为稠厚醇和,香气也更为馥郁。

有用+10
分享

福建:福鼎极品白茶西安重现

  福建:福鼎极品白茶西安重现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这句流传千年的顺口溜再次得到考古工作者的印证。据中央电视台2月21日新闻报道,2009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叶,更让大家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经考古工作者初步考证为福鼎白茶极品“白毫银针”。

  西安古墓惊现千年白茶

  经过考古工作者考证,吕氏家族的主人就是北宋鼎鼎有名的“蓝田四吕”及其家族成员,即吕大钧、吕大忠、吕大防和吕大临,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其中吕大临更是北宋的文坛名士及金石学家,西安碑林博物馆最早就是他一手创建的。在对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一个铜质的渣斗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它的具体称呼,但渣斗上附着的茶叶让大家感到非常新奇,经过对比后专家发现,这些茶叶是产自福建的珍贵白茶,在当时是少之又少,一般老百姓家庭根本消费不起。它的发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时期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一千多年前的白茶时,盛装茶叶的器皿也颠覆了人们对古代痰盂的认识,而确定茶叶品种为昂贵的白茶也是因为一个偶然原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告诉记 者:盛装茶叶的器皿以前叫它渣斗,又叫唾盂。但是从这次出土的情况看,它应该属于茶具的一部分。之所以说它是一个茶具,有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它出土的时候就是这样放的。打开以后,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它的器壁上附着有茶叶的痕迹。而且渣斗里头也有茶叶的痕迹,它的边缘上还有残茶流下去的痕迹。你看这里,照一照里头还有茶叶的痕迹。

  张蕴说:其实这个事情很凑巧,当时正在研究这件器物的时候,深圳考古研究所的所长正好到我们这来看这批器物,他们家是世代种茶的,也卖茶,所以他对茶叶非常熟悉,但是他说他从来不喝他自己家产的茶,他喝的都是从山上采的一颗宋代茶树产的茶,他拿出自己的茶和这个比较,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呢,我们初步认为这上面附着的是白茶,是产自福建的白茶。

  张蕴称,经过对照现在的白茶,形状非常像,但它在半干或泡开的时候,和这个发现的茶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张蕴认为,吕氏家族是属于士大夫阶层,是贵族阶层,他们优雅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品茶或饮茶,这是茶文化的一种嘛,他们肯定是很重视的,而且呢,档次也比较高。因为那个时候福建产的白茶在当时也是比较昂贵的,从这两件精美的铜质茶具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吕氏家族对这个喝茶是相当有要求的,也反映了他们上层社会的这个精致生活,同时也再次佐证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白茶的采摘标准:适时采摘、分批勤采、合理留养

春茶开始采摘的时间因地区、茶树品种以及制茶种类而不同。福鼎较政和早,白毫银针较白牡丹、贡眉早。春茶在四月清明前后,芽叶萌发符合于采摘标准时即可开采。那福鼎白茶采摘有何标准呢?

福鼎白茶采摘标准

白毫银针:采时只在新梢上采下肥壮的单芽,有的采下一芽一、二叶,采回后再行“抽针”。即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轻捏茶身,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把叶片向后拗断剥下,把芽与叶分开,芽制白毫银针,如果采摘不及时,采一芽二、三叶的茶青,则芽小、梗长,剥叶后须将过长的梗再行摘除。

白牡丹:通常采一芽二、三叶,以绿叶夹以银白毫心如花朵,故称“白牡丹”。

寿眉(贡眉):以菜茶为原料,品质次于白牡丹。叶卷如眉,香气清纯。

1、适时采摘

幼龄茶树开采期:幼树开采依茶树栽种的时间和茶树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在种植后经定剪和培育三四年后,灌木茶树高达60~70厘米,半乔木型达70~80厘米,即可开采。

每个茶季开采期:掌握“前期适当早,中期刚刚好,后期不粗老”的原则。当春茶新梢一芽二叶达到20%左右,即可开采;当夏、秋两季茶树顶梢茶叶达到采摘标准时,可开采。

2、分批勤采

根据新梢生长速度和花色品种对原料要求分批采摘。春茶3~5天、夏茶和秋茶前期5~7天,秋茶后期8~10天采摘一批次,每轮采收4~6批次。

3、合理留养

幼龄茶树及台刈、重剪后的茶树,应以“以养为主、以采为辅”为原则,即采高留低,采顶留侧,采大留小,采密留疏,采面留里,剪口以下不采。青壮年茶树前期贯彻“养采并重,采中有养,采养结合”,在进一步培养矮、壮、密、宽的树型后,可实行“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以保持其旺盛生长力,延长稳产年限。衰老茶树,实行“留鱼叶”采法,树势较衰老的可实行采一季,集中留养夏茶或秋茶。

福鼎白茶的采摘方法

福鼎白茶保留了传统的采摘方式——徒手采摘。徒手采摘虽然费工多,功效低,但采摘精细,批次较多,采期较长,易于按标准采,芽叶质量好。徒手采摘根据茶树新梢被采摘强度,分为打顶采摘法、留真叶采摘法、留鱼叶采摘法。

1.打顶采摘法:是一种以养为主的采摘方法,有利于茶树树冠的培养。采高蓄低,采顶留侧,新梢长至一芽五、六叶以上,摘去顶端一芽二、三叶。

2.留真叶采摘法:这是一种采养结合的采摘方法。适用于树龄较大,树势较差的茶园。新梢长至一芽三、四叶,采下一芽二、三叶。

采摘后的白茶加工工艺为自然萎凋,不炒不揉,因此保存了茶叶中大量较好的内含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非常强的综合保健功效。

白茶,不为人知的秘密

六大茶里的“小清新”

这些年,白茶成了茶界新宠。而产地福鼎的百姓,对此却是泰然处之。他们眼中的白茶并不神秘。只需将村旁茶树上的叶子采下一筐,随意摊放在自家场院里。既不炒制,也不揉捻,全凭日光照射。叶片失水后就可以装罐封存了。至于晾晒时是否阴天下雨,他们并不在意。老百姓无意为之的制法,反而造就出一款最接近自然味道的茶种。也正是这种日光萎调,不炒青的工艺,造就了白茶清淡口感。完全是一副茶界小萝莉的姿态。

关于白茶的这种制作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记载:

“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青翠鲜明,尤为可爱。”

田艺衡是明代著名茶人,他的茶学著作一扫晚明互相抄袭的恶习,能做到言之有物。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点明“白茶”两字,但句句讲的都是白茶的工艺和口感。可以说,明代茶书中这种“生晒”的茶品,应该就是福鼎白茶的鼻祖了。

白茶去哪了?

白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大致要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屈指一算,距今也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可是,大多数人知“白茶”二字绝对不会超过十年。那么,问题就来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白茶到底去哪里了呢?创建于十九世纪中期的白茶,怎么到了二十一世纪才火起来呢?白茶这么多年不为人知,到底是怎么回事?

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茶起初身居末位,并不受到重视。但后来人们发现,茶竟然可以参与出口贸易。自唐朝起,中央王朝便开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中原王朝提供茶叶,北方少数民族则拿出宝马良驹交换。用茶叶换“宝马”,可谓一本万利。于是乎,人们开始对这片树叶高看一眼了。中外交流史上,前期是丝绸当主角,后期茶叶则成了领军力量了。

细究起来,茶叶之路也分南北。北路是通过河西走廊、蒙古,直通西亚、中亚、俄罗斯。南路则是通过福建出口南洋诸国,进而输入地中海和欧洲诸国。而福鼎白茶,则历来都是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走俏商品。很多北方人说,之前没有接触过白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白茶还没来得及内销,就被国外商人抢购一空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茶在海外的名气要远胜内地。

墙内开花墙外香

据史料记载,福鼎白琳是久负盛名的茶商聚集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鼎沙埕港设贸易口岸,专门出口茶叶。到了清末,福鼎白茶已经征服了国际市场。白毫银针被誉为国际名茶,是英国女王酷爱的珍品。民国时期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中说福鼎白茶:由此可见,白茶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奢侈品,价格极为昂贵。物以稀为贵,加之又是舶来品,在欧洲人眼中白茶与时尚画上了等号。欧美人士饮茶时会加入几根白毫银针以增添美感,彰显自己的品味。

福鼎白茶出口,实际构成了中外国文明间,一次别开生面而且是成功的交流。白茶审美,一度影响着世界时尚走向。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一桩了不起的勋业。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走向时,常是重“传来”而轻“传出”。事实上,不同文明间没有替代而只有交流借鉴。

中国文化善于利用美好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理念。从而,一点一滴的影响着周边世界。有时候,一片茶叶作用于社会的成效虽然缓慢,但远比坚船利炮来的长久。所谓润物细无声,也正是茶所追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