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文化】世界最大的茶柱矗立西双版纳茶业大世界

【普洱茶文化】世界最大的茶柱矗立西双版纳茶业大世界

2020-01-0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2015年2月24日(大年初六),一个重达41200斤,高4.8米,直径2.86米的普洱茶柱,亮相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告庄西双景2期景真寨茶叶街“西双版纳茶业大世界”内,让参观者大开眼界。这个由云南西双版纳州古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龙园茶业)制作的“世界最大的茶柱”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已获成功。

该茶柱是龙园茶业特别为自己新建的“西双版纳茶业大世界”而精心制作。龙园茶业花了很长时间,于2014年12月制作完成。2015年2月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证书。

这个最大的茶柱特选世界茶叶发源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江以北古六大茶山及江南著名古茶山上树龄达数十年至上百年的大叶种乔木大树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茶叶原料均来自制种茶人口达5万余人的西双版纳36个知名产茶村寨,制作技术上沿用古代晒青毛茶加工工艺,传统手工制作,在冲压形成上按普洱茶历史上的竹筒茶工艺方法加工而成。

此茶柱是茶叶专家、国家高级农艺师、西双版纳州经济专家、龙园茶业董事长李正行先生以近40年制茶经验,在对原料进行选购、精心拼配、合理存放的基础上,经数年研究后方开始制作。茶柱茶叶内质高香醇厚,回甘生津,具有独特的口感和极高的存放价值。

为制作此茶柱,专门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流程,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李正行先生还在具体制作过程中亲临现场作全面技术指导,公司领导吴兴念、陆明等悉数参加,带领员工倾力打造。此茶柱无疑是龙园茶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力作产品。

2015年2月,此大茶柱由龙园茶业动用数台大型吊车从大渡岗迁至“西双版纳茶业大世界内”,供人们鉴赏参观。

据悉,西双版纳茶业大世界总面积为5000余平方米,里面成列众多平常难得一见的大茶饼、大茶砖、大沱茶等名目繁多的茶叶产品,是西双版纳集茶文化宣传、茶产品展示、普洱茶销售等为一体的重要平台。

愿大茶柱永久矗立,流芳百世!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及地名来源蒙古语的趣闻?

众所周知,普洱市别称思茅,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追溯其历史,在唐宋元明时期,此地名为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

  早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普)茅(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2007年思茅市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普洱。

  那么,普洱地区和普洱茶到底是什么时候定名的呢?笔者查阅资料显示,目前,普洱地名由来以下三种观点:

  1."普洱"为哈尼语,"普"是寨子,"洱"是水湾,"普洱"即水湾大寨。

  2."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3.来源于布朗族,因布朗族先人是濮人。又因步日与普洱有渊源关系。

  追根溯源,普洱茶和普洱地区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哈尼族?布朗族?佤族?一时间让人无从知晓!

  笔者通过民族语言学分析,还有一种说法应该引起学术界关注,那就是"普洱"极可能来源于蒙古语。首先,来源于蒙古族饮食文化;其次来源于元朝蒙古官员命名的地名。

  蒙古族一直以来用颜色区分食物,例如肉食称为红食,奶食称为白食。那么茶叶也是分青茶、黑茶、绿茶等。

  普洱茶因颜色属于灰褐色(即"孛儿")所以一些地区蒙古人习惯性称普洱为"孛儿切"、意为"灰褐色的茶"。这与步日一词发音极为相似,至于先后关系以无从考证,但是蒙古语用颜色来称普洱茶为"孛儿且"确实事实,或许元朝经过百年民族共融,语言也产生影响了吧?

  随着1368年,元朝末代皇帝败走漠北建立北元,驻守云南的梁王也在1382年失去统治云贵的权利。坚守云贵的蒙古贵族除了战死殉国的以外,或投诚明朝,或改名换姓隐居山林。一时间,蒙古语环境中断,导致过了几代人,对于当地普洱茶茶叶的名字来源无从知晓。

  据考证,元代以前的普洱不属于中国版图,因此官方没有详细地名的记录。《思茅县志》记载:元代以后才设立"普日思茅甸司","司"相当于今天的乡公所,元代最小建制,"普日思茅甸"蒙古语柳树,因为这个地方柳树多,但是这个地方往南再走瘴气厉害,所以南边的茶都要到这里集散,后来一个蒙古词出现分开的两个地方,普洱和思茅,这个是普洱县志里完整的分析后解释,至于云南"普日"改普洱都是清末民初的事情。

  看来,普洱茶乃至普洱地名来源于蒙古语可信度非常高,可以称为普洱来源的一种权威解释。

普洱茶领域,未来鹿死谁手


  自2005年爆炒以来,普洱茶名声大起,价钱也水涨船高。新茶无论生熟,一饼动辄以百元计;老茶则需以千元甚至以上级别求之了。幼时在川东、川南喝过“沱茶”,感觉是又苦又涩,一股草味,属于老茶客们常喝的“酽茶”,特点是便宜。

  长期盛茶的茶碗或茶盅会有一层褐色的茶垢,就算只加开水不加茶叶,也有茶味。如此民间的“粗茶”,居然会被炒成高价茶,其中奥秘何在?

  春节驱车前往西双版纳。日间游玩,入夜便去各家茶行、茶庄品茶。收获最大的,是跟各家茶老板大侃茶经。当然,各茶厂、各名山的生茶、熟茶也买了一堆回家。

  普洱茶生产的门槛很低,几万元人民币便可开一间机器制茶的茶厂,如果全手工,投资额更低。云南境内,大小茶厂至少数以千计,品牌不计其数。但茶客们对品牌、商标等却不太有兴趣,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山。普洱茶古有“攸乐、易武、曼撒、蛮砖、倚邦、革登”六大名山,今有攸乐、南糯、布朗、阿佤、哈尼、拉祜、苗寨等名山。各家茶厂一般都会到各山收购毛茶原料,生产出以各茶山名称为标志的生、熟茶饼。其中又分为高山茶、台地茶,古树茶、乔木茶等等。这种生产销售方式,基本上透露出了普洱茶的生意经所在。

  这种传统的收茶、制茶、卖茶的方式,是把投资门槛很低、制作成本不高、产量不小的普洱茶整体作了较为充分的差异化区分。各厂生产的各山的茶都成了不同质的商品,各茶厂之间的竞争是被这种产销方式充分削弱了的。茶行老板还会告诉你各厂的师傅手艺也是有高下之分的,茶客们实际上无法得到充分的信息去把茶产品和茶价一一对应,新茶客们更是觉得玄而又玄。因此,茶客只有一个办法来协商价格——品尝。实际上就是把普洱茶的“种类”在喝茶人这个层面再细分一次,这次的划分依据是喝茶人的口味偏好。茶客大多数是边尝边买,除非某茶厂某年某山之茶已经口碑相传、名声在外。

  如此一来,茶客们在茶行买茶时实际上是自身需求与单一茶品种的较量,供应方的竞争已经由于该商品的替代性几乎不存在而消失于无形之中。因此,只要人们不是根据茶厂品牌、等级来购茶,大规模茶厂的技术水平、标准化管理等在小茶厂面前就毫无用武之地。213国道两侧大山里的众多小茶厂、城市里大街小巷的万千茶行就可以由此生存下去了。

  除了“异质化”生产销售的特点,普洱茶还有一个接近经济学中的“一般等价物”特性——晒青毛茶工艺导致的可长期存储性能,而且还“越陈越香”,于是乎就有了增值的可能性;生茶可以自然存放发酵成熟茶,熟茶可经存放后具备“陈香”或者使香气变得醇和,这倒与当今中国房地产的性质颇为接近。资金当然就敢于放心进入普洱茶领域。最近连基本类同的湖南安化黑茶,价格已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小茶厂们如果今年销售不佳,则可存放到以后再卖,同时也可以在次年调整生产规模。

  如此一来,产量就可以调整,支撑住价格。产品的异质化程度越高,支撑高价格就越容易。大茶厂此时反而有些被动了。

  在茶的品质之外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故事:此茶是何山、何树、何时而得,生茶与熟茶之区别何在,茶厂工艺如何传统等等。而在听故事、品茶味等颇有主观意味的定价方式之外,普洱茶还是有一些基础成本的。茶山产地名气决定的价格差异、采茶人工费用在芽、叶比例上形成的级别差异、春夏秋茶的季节差异。但这些因素与其他茶类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想在现代工业化理念下,买到较为标准化的价格和品质对应的普洱茶,您就只有去买那些敢在电视上大打品牌广告、以勐海茶厂“大益”牌系列普洱茶为代表的规模化茶厂的产品了。此类茶厂的管理者走的是现代MBA经营之道,不以茶山产地为标志,自创品牌。四处收茶,统一配方,形成自己的口味品质系列。各茶行老板对此类产品不以为然,因为没有故事可讲,但他们却大多认可,“大益”茶的配方技术不错,口味自有一套。

  如此一来,此类新军闯入传统普洱茶领域倒真的带来了竞争的气氛。但此种经营模式能否斗过传统模式,前景并不明朗。毕竟其投入的成本要靠规模上量来摊薄。而小茶厂的经营方式则要灵活多了。眼下市场经济的资本已经大量进入普洱茶领域,未来鹿死谁手,拭目以待吧。原文标题:普洱茶的资本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吴建瓴 

普洱茶的自然转化


普洱茶是后发酵,在普洱茶成品的储存中,不论生茶或熟茶,在良好的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数年至数十年的后熟作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味,使普洱茶具有相对的越陈越香的特点和某些特殊的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热湿条件催熟


普洱茶的后发酵、实质是成品茶中还具有黑曲菌,根霉毛霉、酵母菌等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他们依靠茶叶作为营养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生长繁殖。这些真菌在摄氏15度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上,孢子能够萌发,菌丝体能够产生包子,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就完成一个时代的交替。在摄氏35度的液体培养基里,真菌的繁殖速度是极快的。普洱茶叶对真菌来说,是一个丰富的粮仓,笔者曾对60年代的勐海茶厂的生饼做过微生物培养试验。经过严格消毒的茶叶能够在培养基上长出毛霉、根霉、青霉和黑曲霉。在接种第3-6天,毛霉、根霉的菌丝体象棉花团般的布满整个培养瓶,说明培养初期,根霉、毛霉这些易生长繁殖的真菌占优势。


但三周以后,黑曲菌开始逐渐占优势,至一月之后,固体培养瓶的培养基表面,主要是黑曲菌的群落了。


这个实验初步表明,40多年的普洱茶还具有营养物质,他还能供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40多年的普洱茶还是“活茶”,他还进行着后发酵过程。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以黑曲菌为主的真菌群的繁殖速率是很重要的,在真菌酶作用及氧化作用下,茶黄素转变为茶红素、茶褐素,茶多酚和茶碱逐渐分解,毛霉的糖化作用等生化反应,使茶汤由青、黄向宝石红转化,可溶性物质增加,口感逐渐醇厚、甘甜,感觉变得更加滋润。在广州、香港、云南西双版纳储藏普洱茶,因为高温、高湿,真菌繁殖速度快。因此茶界人士认为,在广州、香港和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后熟比昆明、北京等地要快一倍,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本人也赞同,并总结为“热藏熟”。


热湿催熟的作用使某些茶商过分追求快熟、快销,以假年份牟取较高的利润。但是,普洱茶在温度和湿度过高的条件下,茶叶含水量超过15%,在茶叶暴露的条件下,是很容易滋长杂菌的。茶商有意识的进行湿仓、洒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湿仓茶中,由于毛霉、根酶和某些杂菌在茶叶表层占优势,所以霉味较重,已经不是优质的普洱茶。如果茶叶发酸,再沾染有害微生物,就会变成对人体有害的废品茶了。


冷藏条件增香


普洱茶属于发酵食品,在许多发酵食品如葡萄酒、白酒、啤酒、奶酪、老酱和火腿中,都有相对时间内越陈越香的特点。香的生化机理比较复杂,有蛋白质的熟化、糖的焦化反应,但更重要的是糖类转化为醇,醇类转化为酯,芳香酯等是多数发酵食品香气的源泉。普洱茶在漫长的储藏年代中,真菌能产生糖化酶、醇化酶和酯化酶,在不同茶本质和不同年代和生化条件下形成特异的芳香酯,使普洱茶越陈越香。发酵食品中,老酱、火腿和陈酒,需要数年到数百年,普洱茶的后熟作用可以延至数十年以上。


发酵食品中醇类在酶促作用下的酯化方应,所需要的温度较低,芳香酯在较低温度下更有利于保存和缓慢释放,这就是许多发酵食品冷藏增香的机理。


普洱茶香是茶本质和茶内微生物酶酯化作用的产物,这与大叶品种茶树共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樟树和其他产生芳香油的植物没有多大关系。


在昆明的温度湿度条件下,3至11月份,普洱茶内的真菌已经有了繁殖的条件,6至10月是后熟的良好时期,而冬季的昆明,菌丝体产生酯化酶,使普洱茶逐渐积累芳香酯。在不同茶本质的基础上,就能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特异的香气。普洱茶香具有多样性,其中的奥秘还等待生物化学学者们去研究和揭示。


以笔者在昆明收藏的不同地区,不同茶山的普洱茶与港台、广州储藏的普洱茶比较,收藏生茶前5年港台、广州茶熟得快,但藏到10年以上,茶叶的色泽、油亮度、香味和冲泡茶的汤色、口味及香气,都远远超过港台、广州的入仓茶,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港台名商都认可的。


根据理论和收藏实践,笔者认为,让普洱茶存放在不同气候型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西藏、昆明等等,相当于给普洱茶内的真菌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只要在干净、清新的储藏条件下,就能储藏出别具风味的普洱茶。热藏熟,冷藏香,让自然的环境,冷热的交替,季节的轮回来滋润普洱茶,使普洱茶越陈越香,让茶友们享受普洱茶的神奇的滋味和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