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黑茶储藏>为何黑茶是唯一可收藏的茶?

为何黑茶是唯一可收藏的茶?

2019-03-15 访问量: 37 茶礼仪网

    喝茶的人都知道,新茶好喝,茶以新、嫩为贵,陈茶则易变质失味,饮用价值大打折扣。但对于黑茶却不是这样,这是何故?

    普洱茶六堡茶均属黑茶

    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是可以收藏的茶,因为它们本就是黑茶,属滇桂黑茶。日前,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湖南黑茶》作者蔡正安为此接受了记者专访,解答了黑茶为什么是唯一可收藏的茶等问题。

  普洱茶、六堡茶均属黑茶

  蔡正安教授指出,黑茶属全过程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花色品种丰富。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74年)就已有记载。

  按照生产地区和工艺的不同,黑茶的种类有:湖南黑茶(如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如蒲圻老青茶)、四川边茶(如南路边茶、西路边茶)、滇桂黑茶(如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等。

  黑茶为什么唯一可收藏

  喝茶的人都知道,新茶好喝,茶以新、嫩为贵,陈茶则易变质失味,饮用价值大打折扣。但对于黑茶却不是这样,这是何故?

  蔡正安介绍,在绿、黄、白、红、青、黑6大茶类中,黑茶的特性很独特,泡茶存放可几天不馊,干茶存放不会长霉,这是其他茶类都做不到的。

  蔡正安表示:“黑茶与红茶等茶的区别在于,黑茶在加工初期进行了杀青或炒青,即钝化了茶叶中的氧化酶。但在加工中后期,黑茶又进行了渥堆发酵工艺,通过微生物培养,微生物产生的氧化酶又与茶叶中的茶多酚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黑茶也呈现出浓重的色感、味感。而且由于微生物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茶多酚的氧化反应一直在进行。黑茶这种随着年代久远逐渐变性而不变质的独特品质,使收藏变得有意义。”

  黑茶越老药理性越强

  “现存于世的黑茶,有100年前的,这种老茶在实验室提取中,蛋白质、茶多酚、氨基酸都接近消失。氧化老茶,为何还让人趋之若鹜呢?”蔡正安在他的黑茶研究中发现:“当茶性消失的时候,它的药理性质却在增强。比如,糖尿病患者一个病理表现是经常口干,这种症状只有老茶才得解。这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

  “研究中还发现,黑茶在缓慢的微生物氧化过程中,咖啡因等有害物质完全消失。几个可以自行测验的例子:睡前喝一杯浓茶,大多数人会感觉精神大振、睡意全无;但是连喝5杯湖南黑茶,你的睡意一点不受影响,而且还不急着上厕所。另外,现在提有降脂减肥作用的天然饮品,没有哪一种不提黑茶?所以现在很多人开始收藏云南生普洱茶和湖南黑茶。”蔡正安说。

有用+10
分享

安茶是什么茶?安茶简介

像咖啡是西方人的特点一样,茶叶成为了东方的特殊美。

茶文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曾写过关于饮茶的诗句,而现在,茶也成为了我们的待客之道。

对于远方来的客人,我们会选择一边品茶一边坐在一起侃侃而谈,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与茶是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的茶叶有绿茶,红茶。像碧螺春,铁观音,大红袍等等茶叶都是比较出名的。绿茶的口感较为青涩,初为苦后为甘,越品越香。

红茶的口感是初为甘后为苦,同样也是越品越有味道。

可是,安茶既不属于红茶也不属于绿茶,它是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一种茶叶,属于黑茶类茶叶。

茶叶本身的颜色呈黑色和褐色,但是冲泡之后呈红色或橙黄色,色泽明亮,有淡淡的槟榔香。

随着时间的增长,安茶也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

安茶具有中药价值,因安茶性偏温凉,因此可祛湿解暑,还具有降火清毒的功效,同时还有减肥的效果。

在品茶的同时还可以护养肠胃,因此安茶深受广东一带的居民喜爱,现如今,安茶也有向全国发展的趋势。

还是鼓励大家多去尝试一下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是各种名茶,安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或许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陈年普洱茶的选购与冲泡

  时至今日,陈年普洱茶虽经商业炒作,价格不菲,但其以独特的韵感、气感在茶界独领风骚,并非事出无因。


  质量上乘的陈年普洱茶,只需恰当冲泡,就足以带给人们足够的震撼。只可惜这样的普洱茶基本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都被陈茶爱好者们收藏起来了),我们比较有机会接触到的,或者说还可以用不至于贵得离谱的价格买到的,大多是中期茶(陈期在十到二十年之间),或是选料上乘、做工上乘的新茶(陈期在两三年之间)。


  因此我们在这里谈的陈年普洱茶,就按广义的分法,把中期茶也纳入其中一起探讨吧。


  选择陈年普洱茶是一件让人颇为头痛的事情,成本高,风险大,操作难度也大。


  陈年普洱茶的价格与陈化年期直接挂钩,买陈茶,买的就是时间与空间,因此如果我们无法把握对陈年普洱茶的陈期(时间)与存放条件(空间),在购买时吃亏的可能性就很大。


  可以先通过“望、闻、问、切”了解一款陈茶的基本信息。


  “望”是指观察茶品外观:看包装,看包装纸的陈化状况,看茶叶的色泽与光泽,基本上对一款陈茶可得出初步印象。


  “闻”是指通过嗅觉感受茶品的存放情况:如果存放得好,闻起来是不会有杂味、异味、仓味、怪味的,有的只是茶叶本身的香气。


  “问”是指通过与茶商的耐心沟通来了解茶品的身世来历,在这个过程中求证一些有疑问的地方,同时感受茶商是否地道。


  “切”是指通过手与茶品的直接接触,感受茶品的存放状态,从茶品的松紧度可以感受制作时的压力大小,在年期上是否与手感松紧度相符,如果有机会掰茶叶就更好,在掰茶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取得更真切的手感记忆,没有受过潮的茶品,掰起来总是松松脆脆的,手感上比较舒服。


  接下来需要试茶。


  任何情况之下,通过自己冲泡品鉴从而对茶品形成判断,是最理想的。陈年茶一般价值不菲,因此试茶这一步,在购买过程中变得尤其重要。通常情况下商家对每一种茶品都会备有样版,不管茶品价格如何,先试再买也算是行规。


  有一类商家,他们对一般客户的购买诚意有怀疑,不会轻易让客人坐下试茶。遇上这种情况,要耐心跟商家沟通:请老板拿出试茶的样版,表示自己购买的诚意,但试茶是买茶的前提;理解茶品的珍贵,主动提出按克购买试茶之茶叶,以便完成试茶这一过程。商家面对确有购买诚意的客户,一般也会表示自己的诚意的。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让试茶,那建议还是不买为好!


  通过实际冲泡,可以更好地判断一款茶品大致处在什么陈化阶段。但要单单通过品鉴确定茶的陈化年期,那也是不太现实的。除非是亲自购买当年产的新茶,自己存放,那个年期就百分之百没问题。因此在购买具有相当年期的普洱茶时,所有信息(茶商提供的和自己收集的)都只能拿来做参考,实际上要追溯真实年期,意义也不是太大,差别一到两年,只要还处在相同的陈化周期内,茶味总体差异也不会很大,因之价格上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在选购时,看好了就大胆出手,没把握就不要出手,这样可保不出大错,当然出点小错也属正常。


来源:用心学泡茶

 

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四川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且气候暖和。西部高原山地自然条件比较严重以外,极为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一直是人类生息和繁衍的地方。富足的盆地亦养育了悠久的茶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褒《僮约》云:“武都(阳)买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茶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茶出巴蜀”等诗文中看出来。

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亦记载有:“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直至唐朝中期,这种野生的大茶树在四川还是到处可见。据我们已故的知识,像这种两人合抱的茶树,大概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长成如此之巨。如此一来,这些大茶树大多数应该是生长在战国以前,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古代的巴蜀也是我国茶树原始分布的一个中心。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蒋,园有芳弱香敬,给客橙葵。”在这里《华阳国志·巴志》对巴蜀的茶事的记载是很明确的。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是“园有芳弱(竹)香茗“(在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茶),而不是采之野生。这说明在当时,巴蜀的茶事已是相当发达的了。

《汉书·地理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苴、共、奴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巴族、蜀族不过是其中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时,还停留在原始氏族阶段,至春秋、战国期间,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从中原的观点来看,这些民族或地区,仍然是属于“南夷”的化外之区;巴蜀归属于华夏,是在秦统一和设置郡县以后的事情。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顾炎武的这一结论,统一了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说法,也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大家也就认可了“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

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以后的事情。那么,巴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对这个问题茶界持有不同见解,有的人认为始于“史前”,有的人认为是“西周初年”,也有的人认为在“战国”时期等。名家的意见归结起来,就是究竟始于巴蜀建国之前抑或建国之后的问题。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结在一起,所以一提起饮茶的习惯,人们往往认为是进入阶段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氏族社会常有的事。鄂伦春族民族志材料表明,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当时,他们有“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黄芹和亚格过的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巴人、蜀人和我们南方有茶树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谋划不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我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这也说明巴蜀茶业的开始最早的,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的时间较迟,直到西汉末年的王褒《僮约》中才有记述。能予佐证的有关先秦巴蜀的茶事资料,一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二是明代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所提:“《汉志》葭,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日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巴蜀和周族的联系,其实还可上溯到殷商末年。如《华阳国志》中又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这一点,在《尚书·牧誓》中载称,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微、卢、彭、濮,称尔,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阳国志》和《尚书》一致说明了在殷商末年,巴蜀及其四周的许多部落,都曾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周武王灭殷以后,大肆“封邦建国”,分封的对象,有上说的宗亲,也有功臣、扈从和参加伐讨战争的各族酋长。所以,西周虽无“子”这样的爵位,既使不分封宗姬,也会分封巴蜀等头人来掌管一方的。这一带既然成了西周的属国,至少在臣属初期,会与周王朝保持一定的纳贡关系,贡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这类方物特产。

《华阳国志》是晋人所写,其所载史实是汉朝甚至是两晋的情况。既然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一带,其上述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假如葭萌“以茶氏郡”的论点可以成立,那么,《华阳国志》中所提到的茶叶产是,可以说也是战国前既已形成的历史茶区。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始见诸记载。《僮约》有“脍鱼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两句。前一句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其后一句,由反映成都四周,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如西晋张载〈登成都楼〉(3世纪80年代)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即是一证。张载这首诗,共32句。前面16句,谈成都的飞宇层楼、物饶民丰和高甍长衢的城市境况;下阕借蜀郡汉代巨富有成效程、卓二家的奢华生活,来极言成都茶叶的名满遐迩。与张载这一诗句相辅,构成巴蜀茶业名甲全国的还有这样两条史料;三国魏张揖《广雅》(3世纪之前)载,“荆巴采茶作饼,成为米膏出之……”其二是西晋孙楚的《出歌》(公元231~293年):“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鼓出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通渠,精稗出中田。”前一条史料所说的“荆巴间”,具体是指今川东、鄂西一带。其实,这鄂西早先属楚国的边境地区,先秦时有一度就属巴国或是巴文化的影响区。所以,这条资料实际上介绍的,主要还是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饮茶习惯。后一条《出歌》,主要是介绍一些常用饮料、食物产地。把《广雅》、《出歌》和《登成都楼》诗的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和重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