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喝普洱茶:保健变致癌?

喝普洱茶:保健变致癌?

2019-03-15 访问量: 46 茶礼仪网

喝普洱茶:保健变致癌? 

■新快报记者 梁瑜

专访专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施庆珊研究员

普洱茶中含有大量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日前有“人体工程学教授”在微博中提及,喝普洱茶最容易得癌症,茶里有大量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这条微博激起千层浪,喝茶本被认为有防癌、抗癌作用,突然被冠上了“高致癌”的称号,不少人心中有疑虑。微生物专家对新快报记者指出,规范企业生产的普洱茶中含黄曲霉毒素的可能性很小,但非正规生产和保存不当以致霉变的普洱茶则有风险。

致癌风险:不正规生产制作和保存不当

黄曲霉毒素是人类及多数物种的强诱变剂和肝致癌物,因此,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认定为Ⅰ类致癌物。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施庆珊研究员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普洱茶有保健作用,也存在潜在的风险,这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非正规制作过程中有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可能,二是保存不当导致的风险。

“茶有用发酵法制作的,也有用炒茶法制作的,普洱茶是发酵茶,在发酵过程中必须有微生物如霉菌包括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的参与,它们可分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或其他真菌毒素等。”施庆珊转而又说,“但正规的发酵过程温度应该控制在40℃以上,而黄曲霉菌要在25℃~32℃的温度条件下才分泌毒素,而且并非所有黄曲霉菌都会产生毒素。”所以他认为,风险是有的,主要存在于非正规制作的普洱茶中。

此外,保存不当也可使普洱茶有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风险。“普洱茶仓储有所谓的干仓、湿仓、自然仓,对于温度和湿度都有比较严格的控制。潮湿保存茶叶,更易滋生霉菌,包括黄曲霉菌在内,而广东是霉菌的重灾区,黄曲霉菌很常见,因为它最喜欢潮湿、温暖的地方。”此外,茶叶吸味,在家里存放普洱茶千万不要存放在有异味或味道很杂的空间附件,诸如卫生间、厨房、新买来的柜子等等。

大米、面、坚果类最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关于普洱茶里是否存在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很少,大部分研究是关于普洱茶价值的。”施庆珊对新快报记者表示,他搜到的一份研究,是2010年由广州市疾控中心、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的几位学者所做的一份《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里面提到,他们在广州某茶叶市场随机抽取的70份普洱茶样本中,均可检出黄曲霉毒素,浓度超过5微克/公斤的有8份,占11.43%。他指出,茶叶中对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尚未制定,目前多是按照发酵类食品的标准来看待,即以5微克/公斤为限量。

他还告诉记者,黄曲霉菌对营养要求低,有水就可以生存,最爱以淀粉、糖、脂肪酸为“食”。黄曲霉菌不易杀灭,繁殖很快,分泌的毒素进入人体后,人体无法分解,累积在人体内,有强致癌作用。“有些食物最易产生黄曲霉毒素!”施庆珊指出,粮食类(包括大米、面、玉米、马铃薯等)、坚果类(花生、杏仁、核桃、腰果等)最易发现黄曲霉毒素,另外,牛奶也可因牛食入受污染的饲料而发现黄曲霉毒素。“国家对坚果类食品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是20微克/公斤,牛奶是0.5微克/公斤。”

●专家支招

四招将黄曲霉毒素拒之门外

一、霉变的食物绝不能吃。一定要果断丢弃。

二、能洗的多洗几遍。大米、茶叶,若担心受黄曲霉毒素等污染,可通过清洗来减少附着在上面的毒素,茶叶第一泡不喝相对安全些。

三、能煮的煮过再吃。黄曲霉毒素的特性是高温下能部分分解,因此煮沸食物再吃较好。

四、用小苏打水清洗。专家称,用碱性的小苏打水洗可分解黄曲霉毒素。

有用+10
分享

如何理解普洱茶里所说的“化”?

  对于普洱茶口感的描述,除了苦、涩、甜这些比较直观的感受外,还存在韵、茶气等等稍显神秘而又不那么好懂的说法。今天要说的就是何为普洱茶的“化”?


  化,在普洱茶的口感描述里通常有两种用法:入口即化;苦、涩能化开。相对说来,这种说法是有些抽象的,大概能想象那种感觉,但又似乎说不明白。

  追溯本意,普洱茶里的化应该是“性质或形态改变”的意思,按理来说,普洱茶不可能有这样的改变,因此入口即化,其实说的是茶汤比较顺滑、细腻的感觉,似乎一入口就不见了的感觉。据说,六七十年存储良好的老茶才会“入口即化”,给人“喝了就没喝”的感觉,当然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这种机会的,所以“入口即化”便也就没那么高的要求了,我们时常可见,也没有人会追问,只是默认为一种不错的感觉罢了。

  化在普洱茶里最为常见的另一种说法便是:苦能化开,涩稍微化得有点慢诸如此类的说法。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这里的“化”就是没有了的意思,苦花开了,就是不苦了。为什么用“化”来表述呢?一方面“化”颇有些缥缈的感觉,而茶汤入口,香气萦绕,苦、涩不见的过程也有这样的意味。另外,苦感不用说,涩感给人以口腔、舌面笨重的感觉,没有了之后便舒服许多,就像含一块糖于口中慢慢“化开”的感觉,所以细细想来还是贴切的。

  关于普洱茶的一些描述,虽然不那么具象,但实际仔细体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本身有些感觉的东西也实在不好表达,也只能换种我们所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了。

普洱茶叶底暗藏玄机,你读懂了吗?

普洱茶叶底暗藏玄机,你读懂了吗?

有人说,叶底其实无秘密。不能通过叶底来断定一款茶是否是好茶。是的,凡事无绝对,但是叶底一点忙都帮不到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不是这样的。

一、春料

春料的主要特征:芽至初叶的距离很短,这是和秋茶、夏茶来比。

另外有四个辅助特征,辅助意谓非必然:叶底看普洱,普洱茶叶底的秘密

1、叶接梗处明显变粗,有人称为马蹄。

2、梗较粗壮叶厚梗粗与熟茶的关系厚的叶及粗的梗里面的汁液富含光合作用的成果─淀粉,陈化后淀粉经过水解作用产生醣类,可以增加茶汤甜味,所以适当捻揉及裁切茶菁可以使释放更多含淀粉汁液。另外叶与梗的淀粉量多于芽,所以茶菁等级低作出来的熟茶更甜。

3、叶较丰厚

4、白毫密多叶子为什么需要白毫高山日光强烈白毫可以减少水气蒸发。

这四辅助特征就是经过一个冬天储存的养份释放的结果。

二、芽头

辅助特征是园地茶胖粗,大树茶反而精瘦。

三、秋料

普洱茶叶底暗藏玄机,你读懂了吗?

叶底看普洱,普洱茶叶底的秘密

芽至初叶的距离较长,叶的厚度比较单薄,但是也有马蹄。

四、夏料(雨水料)

叶底看普洱,普洱茶叶底的秘密

除秋料就有的特征之外,梗长而无力,梗面会因水份过多又干燥失水呈现凹痕,有点像芹菜梗。

普洱茶叶底暗藏玄机,你读懂了吗?

五、台地茶叶面

叶底看普洱,普洱茶叶底的秘密

主要特征:就是叶面薄弱,如薄纸易折;泡汤之后无力恢复弹性,甚至多次冲泡也不能展开,叶子愈薄当然愈差。

有三个辅助特征:

1、主侧叶脉较平或不明显

2、叶缘有明显密齿

3、大型茶园地有时候是用剪刀采摘,剪刀采茶的结果是茶梗断面整齐如切,另外叶面大小无法成为判断特征,因为施肥也可以增大叶面。

普洱茶叶底暗藏玄机,你读懂了吗?

六、大树茶叶面

叶底看普洱,普洱茶叶底的秘密

大树茶指有明确范围,定期采摘的古树茶园。

主要特征是叶面丰厚坚韧,丰厚是因为大树茶的叶层的栅状组织比台地茶厚实;坚韧是因为大树茶海拔较高的生长环境造成。

低温时:高山上更低温,日晒时:高山上紫外线更强,刮风时:高的树迎风更多。所以坚韧的叶质是大树茶适应环境之后生命力的表现。

即使压成茶饼,一旦泡汤后,叶面会很快的恢复弹性,折痕通常不会存在,茶汤中的大树茶叶面像皮革泡水般卷曲。

另外四个辅助特征:

1、主叶脉粗,侧脉明显,叶脉看似鱼骨架。因为叶子重,由侧叶脉再分出的细脉会比较较靠近叶缘。

2、叶缘齿较疏较小,但是也有齿缘红尖似蚁嘴。有可能是低矮大树的特征。有时会出现虫咬孔,也是大树茶的特征,但是也可能是管理较混乱的台地茶。

3、大树茶叶子颜色,二叶及三叶比台地茶深,近墨绿色。高山茶颜色为什么更深口感反而不涩,向阳山坡日照充沛,可以有更多叶绿素和光合作用而产生更多茶氨酚及葡萄糖,可以使口感更加鲜爽不涩。

4、不大可能出现用剪刀采收,因为工人有时是爬上树采茶。

七、野生茶

野生茶不是指原始未驯化的近缘野茶,而是指因为路途偏远,乏人管理,无法像大树茶一样定期采收的茶树。这样区别是市场上确实有别于易武大树和班章大树等定期采收的产品。除了大树茶的特征之外,野生茶主副叶脉高冗明显,看似洗衣板。叶颜色更加墨绿。叶面更加的油亮。

高山茶叶子为什么更油亮?

减少因为日光照射引起的水气蒸发,反之,叶的背面就不需要油光。还有如果雾气重的茶区,例如南糯山也不需要防止水气蒸发的油光叶面。叶梗更加粗壮,叶缘齿更稀疏,或只有叶尖有或完全没有。有可能因为树形非常高大。较粗的叶与梗需要迎风生长。叶缘无齿有可能是因为海拔更高,树形高大,人迹罕至。不必再防动物刮蹭,昆虫咬食等情况。

八、拼配料

如果同一饼茶,出现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特征时,就有可能是不同来源的茶叶拼配,出现二种不同的叶缘齿、叶脉可能是两种不同生长地。例如大树茶配台地茶。出现二种不同的梗面、梗长可能是春料配夏秋料。

九、叶形

如果依照叶形来判断出自那一个山区是否可能?虽然说易武茶、布朗茶及临沧茶叶形各有区别,但是因为我们采茶时是在叶子尚未长成前就采下,从幼叶到成叶,有的是先长成小圆叶,再慢慢变尖;有的则是先变尖,再慢慢变宽。如此一来。判断的误差就会很大。所以如果同一饼茶叶底出现有叶尖稍圆与稍尖之别,不能认为是不同来源。

十、黄片

野生茶茶饼可能更容易见到出现几片黄片,正式名称是鱼叶,也称奶叶。气候转温暖茶树春芽冒出之后会有一片暂时辅育幼芽的叶片,称为鱼叶。在鱼叶之后才会再长出真正的初叶、二叶。初叶开始能够光合作用,鱼叶立即开始变黄,而且容易脱落。如果采收时,鱼叶还没有变黄,就会一起进入制茶压茶过程。出现鱼叶是头春料的特征之一,但是若是当年气候乾旱严重,鱼叶出现也会多一些。

普洱茶叶底暗藏玄机,你读懂了吗?

十一、叶脉

一般来说台地茶的主侧叶脉对数少,大树茶的主侧叶脉对数多。所以数叶脉对数是有效的辨识方式。尤其大树茶叶脉明显,又都以全叶形压饼。

举例说:

台地茶的优良种勐海大叶种是10~12对左右!

台地茶的主力茶树种云抗10及云抗14则是6~9对的居多。

再看大树茶易武的落水洞主侧脉10对。

勐宋的曼松主侧脉7~8对。

勐海的贺开主侧脉12~15对。

勐海的曼糯主侧脉12~18对。

勐海的巴达主侧脉11~13对。

半坡老寨主侧脉13对。

帕沙主侧脉11~13对。

双江勐库主侧脉9~11对。

班章主侧脉19~21对。

十二、切碎

出现切碎的叶底通常来自高产量的大厂,在此就不一一写明了。切碎茶叶有助于不同来源的茶菁拼配,同时也节约了毛茶的细碎料。强调纯料及少量制作的大树茶通常不会切碎。

普洱茶叶底的遗传密码

每一种茶树都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在开水冲泡之前,这些密码通通被隐藏在乌黑干枯的叶片之中。但是现在,叶片张开,我们可以看到叶片的大小,形状、可以看出叶脉的走向,看出叶片边缘的锯齿。这些细节,就反映了茶树的品种。

叶底可以看出茶叶焙火的程度

如果叶底黄亮,舒展,焦条少,且无“蛤蟆泡”,则火工低;若叶底红褐,团缩,焦条多,有蛤蟆泡,则意味着火工较高。

叶底可以告诉我们这泡茶的发酵程度

当我们展开一片岩茶叶底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中央是绿色或者黄色,而叶片的边缘是红色的。那红色的部分就是发酵的部分,是武夷岩茶最为特殊核心的工艺所在。这些红和绿的比例,显示了此茶的发酵程度。当然,如果遇到完全足火的茶叶,所有的叶片碳化,那我们的判断就失灵了。

叶底还可以告诉岩茶的叶片采摘时的老嫩程度

叶底大而发硬,则叶片偏老,叶底小而柔软,则叶片柔嫩。

叶底也能显示出茶叶的采摘方式

人工采摘的茶叶则叶片完整,若是机器采摘的,就能看到整齐的切口。

叶底上还写满了季节的秘密

春茶做青发酵红边大多均匀,叶质柔软。夏暑茶色泽大多较枯燥,红边多不匀呈褐红色、暗红色,叶张硬挺。秋茶色泽灰杂,叶底红边不匀。当然,要做

以上的判断,我们还要根据茶叶的口感来综合判断。

你须知的普洱茶膏

你须知的普洱茶膏!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清朝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整缓解作用。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品饮要求:1.一克普洱茶膏可溶水500—800毫升,根据品饮者饮茶浓淡习惯而投入具体数量;2.请用山泉水或弱碱冲泡,否则会因为水质PH值超标导致冲泡过程中出现块状沉淀物;3.请用95℃以上的沸开水冲泡,无须“洗茶”。

存放:1.请放置阴凉处存放,避免阳光直射;2.存放茶膏的地方应保持一定湿度;3.整块的茶膏最好采用平放,长期直立容易使茶膏变形。

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随着前几年市场的需求,制茶业采用先进生物科技方法,已复原出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普洱茶膏系列产品,成为保健、收藏两相宜,使用、欣赏两相益的茶中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