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文化探寻(下)

普洱茶文化探寻(下)

2019-03-20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普洱茶文化探寻(下)
  云南大学 木霁弘
  继续    普洱茶文化探寻(上)
  下午赶到普洱,想追寻普洱茶往昔的光荣与名气。据说普洱又称“步日”,是哈尼语的音,意思是水边的寨子。元代“步日”写成“部日”、“普日”,明代又写成“普耳”,清代写成普洱。我们拜访黄桂枢先生时,他说对“普洱”一词有新解释,但还处于保密阶段,暂不说出。在普洱县委大院,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令人瞩目。这块碑自有一段史实:

  1951年元月1日,地处云南边境地的普洱区(包括现今思茅、西双版纳15个县、26个民族的代表,聚集在普洱进行了一次旷古未有的“剽牛盟誓”,汉、傣、哈尼、彝、拉祜、佤、布朗等民族的上层同当地人民解放军代表、机关、学校师生、工人和农民3000多人一同参加了这一伟大的盛典。盛典上地委、专署、解放军领导人同民族上层一同喝了鸡血酒、咒水,接着由佤族代表拉猛执矛剽牛,整个剽牛仪式完成后,大家一同用汉文和民族文字写下了《民族团结誓词》,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誓词曰:“我们二十六个民族的代表,代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意,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词及签名被刻于石碑上,至今保存在普洱县人民政府大院中。誓词是思普区各族人民的心声,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心声。

  新中国在云南边疆推行的民族政策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是云南数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中国用自己奔腾而不可抗拒的热情,实现着旧中国的改造,云南各族人民在这五十年的发展中,完成了历史的跳跃,过去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形态,由于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实现了进入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是云南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1951年参加誓词签名的西盟土司李保签字回去后,便被国民党残匪抓住拉到缅甸营盘,国民党要他反对共产党到台湾,而他说,我是喝了咒水盟过誓的,我看只有跟着共产党,佤族才能壮大,我决不去台湾。随后国民党残匪凶残地在缅甸营盘活埋了李保。誓词碑上我们可以看到张钧、方仲伯、谢芳草、唐登岷等汉文签名,整块碑的下部有48人在誓词上落名。该碑高150厘米,宽70厘米,厚12厘米,我觉得《民族团结誓词碑》可以和当年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后,清政府在承德外八庙所建立的土尔扈特部东归故土纪念碑相媲美。

  在县委宣传部,宣传部长讲了一些普洱的县情。问为何普洱现今不见传统生产普洱茶的人家,他说这是由于30年代—40年代战乱、灾荒、瘟疫造成的。部长介绍说,普洱县城有一位老先生,是过去西南联大的学生,对普洱的掌故了解甚深,老先生如今是普洱的宝,名字叫朱俊。当下部长就去找来先生的儿子,其子说朱先生生病在医院打吊针,看来今天是无法和朱先生见面了,我们决定去看一看黄庆和黄桂枢二位提到的“茶庵鸟道”。

  茶庵鸟道

  “茶庵鸟道”在普洱城北面十多公里处,过去是普洱到昆明的必经之路。我们爬山,走在蜿蜒的石板古道上,我聆听了一种千古的宁静,这古老的陈迹能够迅速地激发起人的情趣,并让人陷入无穷无边的遐思!高大阔叶树木和千年的老藤,在下午的阳光中忽暗忽明,石板路的马蹄印似乎在发出马蹄敲打的声音,落叶和苔藓侵袭古道。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此时可听见风声鸟语和小溪昆虫的浅吟低唱。魏明手里已抓到一只浑身透红的螃蟹,赵芸、胡爱民搬开一块溪水中的石头,又一只红蟹横着快速奔跑,黄庆把一直径三、四毫米的树枝伸到红螃蟹夹中,树枝齐齐的被剪断,“放掉它吧”,壮壮说。跪在古道上,用手摸着石板上凹下的马蹄遗迹,我们很自然的追寻着这条通向远方的茶马古道。沿着它,你可以到大理、丽江、迪庆、西藏和遥远的印度。想想吧,这就要消失的古路,曾经怎样地帮助人类。它在风雨烈日中,承载着茶盐,传送着文化,连结着城市与乡村。清代宁洱人舒熙盛有《茶庵鸟道》诗:“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木叶轻风猿穴外,藤花细雨马蹄前。山坡晓度荒村月,石栈春含野墅烟。指顾中原从此去,莺声催送祖生鞭。”爬了五、六百米的山,从樵夫嘴里知道,再往前还有很长很长的“茶马古道”。顺古道下山,半坡上有许多茶园,不时有几个少男少女采茶回来,他们把茶交到“茶庵塘”加工。“茶庵塘”过去有驿站、马店、茶站、寺庙,一哈尼老乡领我们看了寺庙遗留的石墩和石碑,有几排旧房子还能透露出一些从前的故事。我们看了看“茶庵塘”的青茶加工厂,设备简单,也就限于揉茶杀青的粗加工。

  普洱现有茶园4万多亩,其栽培茶叶的历史按《普洱府志》的说法有1750多年。在勐先乡雅鹿村小高场海拔2200米处有古茶树群落。科技人员1977年4月考察时,最大的茶树高8米,茎围215米,直径0685米。在茶山箐也有高135米,主干胸围170米的大茶树。1986年在普洱县的白草地梁子也发现了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看来普洱县境内的无量山中有无数的古老茶树。

  晚上同李付华副书记一同吃晚饭,普洱城里又盖了一些新楼,旧城的房屋所剩不多了,1998年我来时还看到不少,现今无论如何你看不出这曾是思普区府址的样子。

  普洱文化人——朱俊

  10月12日一早又赶到普洱访问朱俊先生。朱先生穿中式对襟衣服,外表看肯定性格独特。喜写古典诗词,给思茅的许多中华诗词爱好者讲古典诗歌的格律和韵味,但自己却不加入诗词学会。朱先生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是刘叔雅先生的弟子,并且两人私交很好。他能讲很多刘文典先生的故事,包括刘先生到磨黑讲课写碑之事,此次的思普之行得四百两烟土。刘先生在朱先生家住时,不让在菜里放葱和香菜,但很爱吃葱花饼。朱先生和刘先生回昆明时带有烟土,在墨江时被龙云的警卫营长盘查,刘先生还让所查士兵给龙云传话,让他放人。刘文典先生曾送朱俊先生一本自己写的有20多首古典诗词的册子,另有孟子正义等书籍。我问这些东西还在不在?朱俊先生说土改时全部丢失了。朱先生做过石匠、教过书,最后在县志办退的休。和老人的谈话是愉快的,仿佛你又见到了从前的普洱。按《普洱府志》载,普洱的茶局是雍正时开设的,很多小说都说过普洱的“女儿茶”,此茶是普洱茶中的极品,但有关普洱茶在当地的典籍中很少记录,普洱应该是种植、加工茶的地方,当然最大的特点还是茶的集散地。但改土归流后到归思茅厅为止,普洱县境内种植的茶园就逐渐少了,可仍有人种。

  种茶叶最早的不是汉人,是基诺人,他们最早是把茶作为药用。因民族迁徙,傣、哈尼、布朗在勐海种茶。普洱傣族少,故种茶的少数民族不多,普洱的汉人也有种的,最多的还是揉茶的。过去普洱城中的李永清到北京会试,带普洱自产的茶去喝,北京的朋友觉得非常好喝。李永清回来后就在三塘种茶。此时普洱有三家人经营茶叶,他们在五里坡、正红坡、大松树种,满清时种,民国时也种,数目多达20几万株。

  普洱当地人用锅炒杀青,喝的是清茶。四十年代在普洱收不到大量的茶,茶叶的收和卖只是土杂店的事,批量很少,丁青宜在思茅做的大,更大的茶叶生意是在易武做。普洱再多也不过二、三十驮,是在脚底买的。有很多藏人从中甸、维西过大理、弥渡、景东、景谷来到普洱,他们拿着山货、鹿角、麝香、兽皮交换饼茶。普洱人一般到下关卖茶,黄炳章祖籍是湖南,在盐上赚了大钱,他大儿子黄财龙全靠马帮驮茶赚钱。黄财龙很有钱,在下关赌钱唱戏。我见到过玉溪、通海、宣威的人来做茶生意,宣威人还带着火腿来出售。得的钱就用来贩茶,一个美国人照像就是照的宣威人,画面是一个人背着茶、两匹马驮着茶。藏族人很威风,他们都抬着枪牵着狗,马驮很多,自己不背东西。磨黑的武培支做茶很大,在越南同法国人做,在缅甸同英国人做,卖的都是清茶,红茶没人要。

  普洱的茶有普青、普红、普尖,制饼茶的茶园地中要种樟树,藏人喜欢喝茶樟间种茶园的茶。普洱城解放前有三、四家茶馆,喝茶人是手工业者和苦力,黑社会黑帮进茶馆,名流及文人是不进茶馆的,茶馆喝的是盖碗茶,茶馆一般是红帮的联络点。当然这些茶馆规模都不大,仅占二、三格房子,放四、五张桌子。有身份的人喝茶都是在家里,客人进家一定要请盅茶,用茶盘托茶盅,壶是江西景德镇的,个别的用宜兴紫砂壶,也有个旧出的锡壶和铜壶,这是一般人家使用的。更多的百姓是吃“烂糊茶”,就是把茶装到壶中一天到晚都煮。农村里把茶放到土罐中煮着喝,味道非常酽。烤茶只有大理、丽江有,普洱没有,这里烧的罐子一烤就炸。紧压茶是专销西藏的,本地人不喝。龙凤喜饼(用模子压)或双喜方茶多用在婚礼上。方便送亲的茶形状各异,有塔型、葫芦型等十几种样子。我记得1937年前有藏族下普洱来买茶,宣威、石屏的人也多,我那时读初中,高中时就不见西藏人来了,听说是因为路上强盗土匪多,再加上思普这一带暴发传染病,故他们不敢来了。抗战以后市场转移,到凤庆做茶生意的增多。我们这里一个叫郑红浦自个单独种的茶特别好,按今天的话说是“极品”。他家的茶一年只出三、四十斤,要提前给钱才能拿到他家种的庭院茶,茶价是18元半开一斤。一斤茶钱可买三百斤谷子。思茅的何洪志有丁青宜茶庄,他也有一些上品的茶。对茶我也有雅兴,曾用桂花等一批香味浓郁的花放到茶中熏,想图个好味道。9月份时,晚上把茶放入将要开放的荷花包中,第二天黎明时去把茶取出来,这种荷花茶味道很有点独特。

  普洱在咸丰年间有20几万人,商号可以说是“林立城中”,当时几多商会会馆显赫一时,可以数出来的有:江西会馆、两湖会馆、四川会馆、秦晋会馆、徽州会馆、两广会馆、石屏会馆、建水会馆、玉溪会馆等,像四川会馆供奉的神是李冰,晋秦会馆是关公,徽州会馆是王安石,当时的普洱城气势不凡,有朝阳门、宣武门等,城墙内外是砖,中间夹土,城围是三里三。50年代时已经没有城门了,但城墙还在,以后就陆陆续续的拆了,今天就根本看不出来了。可以说,如果我不在了,城中城外的旧遗址就没有人知道了。

  老人谈到普洱的古文化时一脸的无奈,我们只好不断地安慰老人,老人带我们去看了看文庙,正殿还在,但由于是仓库所在地,孔庙已是破旧得难以恢复。我们请老人的儿子和普洱的领导多多照顾老人,老人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老人记性不错,还能背出刘文典先生的诗句,如《把边道上》:“树古苍岩陡,山从峭壁分”。老人对刘叔雅先生满怀深情,我告知云大出版社和安徽出版社已出版了《刘文典全集》,明年来时我送朱先生一套,老人听了自是高兴。

  在普洱的访问,我没有看到茶文化在这里“发扬”,更谈不上“光大”,普洱茶文化的丢失令人痛心疾首,悲矣!清代许廷勋有《普茶吟》古风诗,从中能见到普洱茶过去辉煌的影子:

     山川有灵气盘郁,不钟于人即于物。

     蛮江瘴岭剧可憎,何处灵芽出岑蔚。

     茶山僻在西南夷,独破蛮烟动蓬勃。

     味厚还卑日注丛,香清不数蒙阴窟。

     始信到处有佳茗,岂必赵燕与吴越。

     千枝峭倩蟠陈根,万树槎丫带余香。

     春雷震厉勾潮萌,夜雨沾濡叶争发。

     绣臂蛮子头无巾,花裙夷妇脚不袜。

     竞向山头采撷来,芦笙唱和声嘈赞。

     一摘嫩芷含白毛,再摘细芽抽绿发。

     筠兰乱叠碧玉芽,松炭微烘香袭人。

     夷人恃此御饥寒,贾客谁教半干没。

     冬前给本春收茶,利重逋多同攘夺。

     土官尤复事诛求,杂派抽分苦难脱。

     满园茶树积年功,只与豪强作生活。

     山中焙就来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

     万片扬箕分精粗,千指搜剔穷毫末。

     丁妃壬女共熏蒸,笋叶藤丝重检括。

     好随筐篚贡官家,直上梯航到官阙。

     区区名饮何足奇,费尽人工非仑卒。

     我量不禁三碗多,醉时每带姜盐吃。

     休休两腋自更风,何用团来三百月。

 

有用+10
分享

学习普洱茶生茶必备知识

想学习普洱生茶的朋友,首先要到当地去品尝一下,要去当地,当然要知道那地方的位置。那么我们到了当地,喝了茶,那么我们要能知道哪个地方的普洱茶有什么特色?茶喝过后,我们是不是也想知道那茶怎么来的?生长成什么样的?下面收集了一些地区的,虽然不全,但是相信对你们有用吧!

  1、布朗: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2、班章: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属于勐海茶厂旧有布朗山初制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本茶样属老班章茶区。

  特色:云南大叶种,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但口感香气下沉,刺激性更强,为舌面苦味最重者,上颚表现不明显。

  3、景谷: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景谷县。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4、邦崴: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色: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

  5、南糯: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6、革登: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7、蛮砖: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相较其他古六大茶山,茶箐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如曼撒易武香扬。

  8、无量:

  茶区位置:云南省大理、思茅地区无量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舌面中段香甜回甘,香在上颚中段,苦涩度不高,因茶区生产范围大,较无个别茶区特色。

  9、易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原属古代曼撒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气口感类似曼撒、属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相同,近年汤质较薄。

  10、倚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11、千家寨: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金竹山千家寨。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揉不成条是其早年特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质较淡薄。

  12、攸乐: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型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

  13、景迈: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

  14、莽枝: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15、勐库:

  茶区位置:云南省临沧双江地区。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为何如此吸引人?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总人口331850人(2010年),政府驻地勐海镇。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

 

  勐海,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这里古茶山林立,千百年的古茶树群星罗棋布,多民族悠久厚重的茶文化散发着璀璨的光芒!那勐海的普洱茶到底有哪些特点,能如此吸引人呢?

 

  一、产地优越

 

  产地在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中,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

 

  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这是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已故的茶叶界老前辈马兴先生对勐海普洱茶产地和勐海普洱茶品质的赞颂。

 

  勐海普洱茶生长在终年湿润、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污染、不施农药的原始森林中,属于有机茶。勐海普洱茶产区的茶树多与樟脑树混作,品质特优。

  二、品种优良

 

  制作勐海普洱茶的茶树品种是云南大叶种,又称乔木型的大叶种,素称勐海普洱茶种,芽叶发得又大又嫩,白毫特多,内含的化学成分特别丰富,制出的茶叶香高味浓。

  三、制作精细

 

  制作勐海普洱茶的鲜叶需经杀青、揉捻、晒干而成晒青茶,用晒青茶蒸压后,可制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经长期贮存陈化为自然陈化勐海普洱茶。用晒青茶沤堆后发酵,制成熟普洱散茶和各种形状的紧压勐海普洱茶。

  四、越陈越香

 

  晒青茶自然陈化和经沤堆后发酵制成熟茶后,有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步形成特有的陈香风格,陈香随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存放时间越长的勐海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较高。

  据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研究,勐海普洱茶具有陈香的特征,其香气明显高于中、小叶种,这些成分多数为形成茶叶陈香及甜醇滋味的重要因素。陈年老勐海普洱茶,可产生令人着迷的枣香、荷香、参香和樟香。

普洱茶贸易之历史

  乾隆年间,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年解贡茶 660担,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康、雍、乾期间,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商贾旅人聚集,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

宋代,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以当地的茶叶换取西藏马匹,再将马匹转与宋国,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

元代

到了元代,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随同以食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

明清两代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销路较好,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十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达“数十万”之众,因而不断出现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后,即在思茅城内设普洱茶局管理茶叶的种植、加工制作及销售,并将原思茅城内私营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圆饼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圆”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洲、美洲,进入国际茶叶市场。乾隆年间,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年解贡茶 660担,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康、雍、乾期间,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商贾旅人聚集,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来往如织,城内摊点遍布,店铺林立,城外帐篷如云。马帮出入,土特产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换日益发展,饮食业和人马旅店应运而生。普洱天天为街,日日为市,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成为滇南商业活动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满磨 街等集市亦随之形成,并日益兴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绅出钱,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全长211公里,全为青石板铺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明清两代,在“茶马古道”之外,还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然后转运京城。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 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同治年间,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茶业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业渐渐衰落。光绪年间,茶市又复活跃, 私商恢复,宁洱县城有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在宁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圆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等数家。

近代

辛亥革命以后

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26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

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时的普洱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港澳、缅甸、越南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
抗战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畅销无阻,国外至缅甸、印度、暹罗、南洋、香港一带,内地则遍及云南、贵州、康藏等地的商业市镇。日军南进时,由于战祸侵袭佛海一带,国内外交通受阻,因而产销不如前。

上个世纪50年代

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西亚、香港、仰光等地。但由于茶价总体低廉,茶农采摘茶叶不足维持生活,且若由内地入藏,耗时久、运费高,因而产销量都不高。上个世纪60年代,也曾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开垦新式茶园。1975年,新建普洱茶厂,先后加工制作的青茶、红茶、沱茶、特制普洱茶等六大类40多个品种,国内国外均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