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2019-03-27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www.ishuocha.com主编艾文华。在上期的“普洱茶知识100讲”分享课第三讲,我们主要聊了普洱茶晒青茶的制作,那在“普洱茶知识100讲”分享课第四讲中,我们就一起聊聊普洱茶成品茶的制作。

其实,成品茶的制作,也就是如何将晒青茶制成饼茶、砖茶、沱茶等不同形状的整体过程。在下文中,我就以石模压制净重量为357克的普洱茶生饼为例,与的各位读者们共同探讨一下“普洱茶是如何怎么压制成饼”这一话题。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相对于普洱茶熟茶的压制而言,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就简单得多了。从晒青毛茶到成品茶的这一过程,可以总结为九个字,或称“手工石模压茶九字诀”,即称、置、套、蒸、倒、揉、定、晾、脱。(当然,在普洱茶饼压制前与晒青茶制作完毕之间,部分制茶细节已忽略不计,如挑拣黄片等步骤。)

第一步:称,即称茶。

为了保证成品茶的净重量为357±1克,需按普洱茶晒青茶的标准干度称取净重量约为360克的晒青茶,随后,将其倒入蒸茶筒内,摊平,就完成了手工石模压制普洱茶饼茶的第一步。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说到这里,或有读者开始疑惑了。因为普洱茶成品的净重量是357克,为何要称取净重量为360克的普洱茶散茶呢?其实,普洱茶在压制过程中有损耗是避免不了的,其次,成品茶在晾干环节也略有水分走失。

第二步:置,即放置内飞。

什么是内飞呢?在普洱茶界,内飞是指压在普洱茶中厂商或订制者的标记,可作为成品茶辨识真伪依据。一般来说,正规的生产厂商在生产压制普洱茶制品时,都需要放置“内飞”,一些特殊茶品除外。

在普洱茶手工石模压制过程中,放置内飞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把内飞方正,置于蒸茶筒中心处,图文标记面(即正面)为上;第二,在内飞正面,需放少许茶叶,以防成饼后内飞脱落。

第三步:套,在蒸茶筒上套上压制357克普洱茶饼的布套。

对于新手来说,在这一环节上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布袋套反了;正规的操作是,接触茶叶一面应是布袋最为“光滑”的一面。

第四步:蒸,即蒸茶。

就手工石模压制普洱茶饼而言,多采用锅炉蒸汽作业。蒸茶的目的,一是使得茶叶变软,便于后续作业;二是,还可以起到给茶叶消毒灭菌的作用。

一般而言,采用锅炉蒸汽作业,在高温100摄氏度的蒸汽作用下,通常蒸10—20秒,茶叶变软变湿,含水量增加3%时即可。

在蒸茶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掌握好蒸茶的时间。如果把茶蒸得过久,茶叶中吸取水分就过多,将会造成茶面黄熟,香气降低,甚至引发茶叶霉变等诸多问题;如果时间过短,叶质不易变软,成形就比较困难,制成成品后易产生脱层现象。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第五步:倒,是指将已蒸好的茶叶,连同布袋一起倒在作业台上。

这一步,对作业师的要求较高。比如,要求作业师双手受力均匀,以保证倒出后的茶叶平整,且不使内飞从中心点向外偏移,其动作既要快,既要轻。

第六步:揉,即揉茶。

这是整个压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先将布套中的茶叶向周围均匀扒开,中心见底(内飞),并以右手(或左手)将布套捏紧置于茶团中央,左手(或右手)揉茶、搓茶,力度需均匀,揉转一圈到一圈半,茶团揉圆,呈饼形即可。

接下来,还需在茶饼的中间打个结,这结的高度,需与成团、呈饼状形的茶团保持一致,可略低,但不能高于茶团的高度。

就这一环节来说,其手法极为讲究,时间较为急迫——需在20秒内完成,否则茶叶变硬,制成成品后茶饼外表不整洁,也易产生脱层现象。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第七步:定,即定型。

将揉好的茶团,以布套向下置于压茶板上,后用碗形石模平整的压上。为了使得茶饼压紧,作业师需站在石模上往一致方向均匀的摇动石模,半圈即可。如用力不均,茶饼成品后厚薄不一,就失去茶饼的“容颜”和“体型”。待十五分钟后方可取出,取得太早,茶饼易变形。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第八步:晾,即晾茶。

将压制好的茶饼,放置在晾茶架上,待半小时后摊放冷却、定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

第九步:脱,即脱带。

将已冷却、定型的茶团解开,把茶饼从布套里轻轻取出,再放回凉架上,纸质茶饼晾干,或干透。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4讲:普洱茶是怎么压成饼的?

以上就是普洱茶生茶饼茶的手工石模压制的全过程,普洱熟茶的压制亦是如此。读者若是对以上行文有任何异议,可以通过公号(ID:ishuocha)处留言探讨。下期文章“普洱茶知识100讲”分享课第五讲,聊聊压制普洱茶的工具,即“石模”与“石磨”的区别,敬请关注公号。(本文系原创文章,

有用+10
分享

普洱熟茶80%是代加工的,这就是现实!

  我是小小发酵师,熟茶门槛高,场地限制多,技术要求不低,工艺复杂而繁琐,风险大,制作周期长,所以大家都不感冒,甚至传出某号称世界五百强的下属企业都在勐海收购熟毛茶压制,这直接导致了熟茶代加工较为泛滥!

 

  熟茶代加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找企业代发,勐海就有那么几家茶厂常年代发熟茶,至于是谁,业内人很清楚,这些企业一般都有常年发酵的场地,以及经验丰富的发酵师,有些还是大益出去的,技术实力不错,这是很多小企业采取的方式;

  勐海八公里工业园

 

  、自己买原料,找师傅发酵,这是定向需求,比如收了点古树、大树料,自己没技术,没场地,或者有场地,但没技术没发酵师,直接花钱请师傅,多是大厂发酵师兼职,一般一公斤5角到1块,小堆子就比较高了,几百公斤的话,十几块都有可能,潮水、翻堆或者有问题的时候操作一下,比较轻松,赚钱也快。

  勐海某知名代加工企业熟茶干燥

 

  、直接买别人发好的熟茶,有些专门从事发酵的企业,技术实力较强,但业内知名度不高,主要是同行内部消化,并不直接面向市场,这种方式比较便捷,购买企业直接拉走熟茶压制就行,购买不同种类的话还要拼配一下,方便省时省力,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

  渥堆发酵

 

  80%是代加工,即意味着你喝的熟茶80%不是所属企业生产的,有些人觉得熟茶同质化严重,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就那么几家企业专门生产熟茶,产品特质有所冲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这深刻的反应了普洱茶行业熟茶领域的短板,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熟茶将会成为未来行业的制高点,我们拭目以待!

普洱熟茶发展史及品鉴解读丨说茶网微享会第26期

普洱熟茶发展史及品鉴解读丨微享会第26期

按照制作方法的不同,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其原料是经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等制作工序制作而成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后再对晒青茶进行等级筛分后,直接拼配压制饼、砖、沱等形状的茶品为普洱生茶,如果继续40-60天左右的渥堆发酵工序,在原料出堆后干燥、分级、拼配和压制,由此则制成普洱熟茶。渥堆发酵,造就了普洱生茶和熟茶的本质区别。

茶友们在刚接触普洱茶之初,往往会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大量的普洱茶相关资料,虽然文献记载中的普洱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但其实普洱熟茶从诞生到现在仅有40多年的历史。那么,是哪些茶人的不懈努力,推动了普洱熟茶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面上又出现了哪些标志性的熟茶产品呢?

为了让茶友们更全面地了解普洱熟茶,微享会第26期,我们将围绕熟茶的发展历史、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标杆性产品,以及熟茶的品鉴方法等展开详细讨论。

本期主题:普洱熟茶发展史及品鉴解读

探讨时间:2018年12月7日

本期主持:墨客(编辑)

本期摄影:谦不语(编辑)

本期撰稿:至夏(编辑)

探讨内容:

一、普洱熟茶的发展历史

二、普洱熟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三、普洱熟茶的代表性茶品

四、普洱熟茶的适饮人群及品鉴方法

普洱熟茶发展史及品鉴解读丨微享会第26期

一、熟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熟茶的前身是红汤普洱。

渥堆发酵是现在制作普洱熟茶最重要的一道工艺,具体步骤如下:将晒青茶堆成小山形状,经洒水、盖布后,让茶叶自行发酵。在渥堆过程中,有经验的制茶师需要定时翻动茶叶,并持续洒水,以控制茶堆的温度和茶叶的发酵环境。仅看文字描述可能觉得看似简单,但熟茶的制作工艺从雏形初现到最终定型,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地在香港。早期从云南到香港交通不便,普洱茶大多通过“人背马驮”的方式运送,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路途遥远,再加上运输条件简陋,普洱茶难免经历日晒雨淋,在运抵香港时,普洱茶的茶汤颜色已经非常接近褐红色;另外,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早有资料记载,所以茶叶在送达之后,香港茶商也会将普洱茶存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销售。加之香港的气候环境属于高温高湿,并且空间有限,所以普洱茶往往被暂存在地下室,上述几方面的客观条件非常有利于加快普洱茶的转化速度。因此,到普洱茶真正被用于品饮时,呈现“红汤”状态也就不足为奇。

当时,除了香港之外,广东沿海一带地区的茶客也普遍更喜欢“红汤普洱茶”的口感。在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茶商卢铸勋在发现其中的商机之后,开始研制红汤普洱生茶,并很快获得成功。

1959年,广东茶叶进出口中茶公司也开始进行加速普洱茶后发酵的实验研究,然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发酵新工艺。

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大量的发酵红汤普洱茶,而这种茶当时只在广东生产,所以决定派人去学习发酵技术。他们组织了一共七个人的出差小组,包括昆明茶厂吴启英、安增荣、李桂英等三人,勐海茶厂邹炳良、曹振兴两人,还有下关茶厂的两个人,前往广东学习红汤普洱茶发酵技术。

去广东的考察学习小组回来后,三家茶厂的技术人员开始试验。广东发酵时是洒热水,云南的温湿度与广东不同,昆明茶厂就尝试把热水换成冷水,很快做出了昆明的发酵普洱茶;勐海茶厂也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不断改进和形成了自己的发酵工艺;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生产出自己独特的产品。

云南三大茶厂都没有完全照搬广东的发酵工艺,根据改良后的发酵工艺制作的首批普洱茶,即是后来普洱熟茶的雏形,因为原料和工艺的差别,在滋味和口感等方面也与当时的广东红汤普洱生茶完全不同。

1975年,包括昆明、勐海和下关在内的云南各茶厂的普洱熟茶发酵技术基本定型和统一,我们今天熟知的现代普洱熟茶就是以这种工艺制作;普洱熟茶的发展历程由此正式开始。

二、普洱熟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普洱熟茶并非是突然出现的一类全新茶品。在熟茶真正诞生之前,已经有很多茶人在文献中专门记载了普洱茶“红汤”的特点和发酵的技术。

上文提到的卢铸勋,被茶界称为没有生产过一饼熟茶的“熟茶教父”。卢铸勋1927年出生于广东,年少时在澳门英记茶庄当学徒。因为香港人早年就习惯喝红汤普洱茶,卢铸勋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始研制红汤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艺,并很快取得成功。

1954年,卢铸勋带着制茶技术到香港定居,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卢铸勋使用了大量的云南茶青,来发酵普洱红汤生茶,制作出的茶饼,汤色和口感都很出众,在香港也备受茶客欢迎。

大约在1959年,曾有一位名叫曾鉴的香港茶人向卢铸勋请教红汤普洱生茶的发酵技术,他如实告知。后来曾鉴的弟弟曾启以茶叶发酵师的身份加入中茶广东分公司,开启了广东茶叶进出口中茶公司的红汤普洱生茶的发酵之路。

1973年,云南省茶叶公司派出了包括昆明茶厂吴启英和勐海茶厂邹炳良在内的七人小组到广东学习发酵技术。从广东回来后,邹炳良作为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成为“渥堆方法制造普洱茶”工艺技术最早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实验者,他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共同撰写了各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下制造普洱茶的工艺--“速成后发酵法”和“普洱茶生产操作规程”。

对于普洱熟茶的工艺定型和后续发展,邹炳良和吴启英都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邹炳良后来被普洱茶界誉为“熟茶教父”,吴启英则是“现代普洱熟茶创始人”。

普洱熟茶发展史及品鉴解读丨微享会第26期

三、普洱熟茶的代表性茶品

从1975年工艺定型到现在,普洱熟茶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大茶厂制作的大批熟茶中出现了许多款品质被业内公认、并备受茶友欢迎的熟茶产品。

7572熟饼

7572是勐海茶厂在熟茶工艺定型后制作的代表性熟茶。根据唛号可知该系列茶品的拼配工艺定型时间是1975年,以7级茶为主料拼配而成。7572是勐海茶厂的大宗熟饼,畅销不衰,一直到现在都持续生产,并作为熟茶标杆不断被复制。

7663(销法沱)

1975年下关茶厂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专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专销法国市场销售。由于1976年以后大量出口法国,在坊间7663也被称为销法沱。

7581普洱熟砖

7581是昆明茶厂1975年创制的普洱熟砖,以5至8级茶青为主要拼配原料。该茶品是昆明茶厂开创普洱熟茶人工发酵工艺所出品的第一款熟茶茶砖,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普洱熟茶。

7581昆明熟砖是1994年以前市场熟砖的主流茶品,1988~1994年为其盛产时期。

7262普洱熟饼

7262现知投产的起始年份应在2000年。

按前勐海茶厂副厂长、拼配师董老师的说法,此款茶品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针对高端消费开发的”。在勐海茶厂的熟茶系列中,此款普洱熟茶使用接近宫廷级的金毫细茶撒面,里茶选用3~6级茶青为主料,选料细嫩、外形美观、口感浓稠柔滑厚重,被誉为勐海茶厂的顶级熟饼。

四、普洱熟茶的适饮人群及品鉴方法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普洱茶极具收藏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刚生产的普洱新茶茶性较寒,综合表现也并不突出。经过存放后的普洱茶,不仅品饮价值大大提升,茶性也由寒转暖,保健功效更显著,更适合日常饮用。

渥堆发酵,可以人为加快普洱茶的陈化速度,因此熟茶在新茶时期就已经具备品饮价值。熟茶的出现,不仅为喜欢普洱茶的茶友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也因为其茶性偏暖,保健功效更突出,所以适合品饮普洱熟茶的人群也很广泛,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只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喝茶,任何年龄段的茶友都可以通过多喝熟茶,在感受普洱熟茶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又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和其他茶类相似,普洱熟茶的品鉴也讲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口感等方面。外观主要是观察茶饼的紧压程度、条索、油润度,以及茶饼是否发霉变质;熟茶常见的香气类型有陈香、蜜香、焦糖香等;在品饮环节,茶汤醇正无异杂味,水路细腻、油润顺滑等都是好熟茶的特点。关于熟茶的品鉴,也可以用六个字简单概括:香、醇、润、厚、滑、甜。

普洱熟茶发展史及品鉴解读丨微享会第26期

结语: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个方面,关于普洱熟茶,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细节和内容。普洱生茶和熟茶孰优孰劣,一直是业内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其实从品饮价值、功效等方面来看,两者各有特点,茶友们只需本着爱茶的初心,客观地对自己喝到的每一款茶品做出评价即可。冬至已至,喜欢喝茶的茶友不妨趁此机会煮壶好熟茶暖暖身吧。以上为www.ishuocha.com编辑部第26期微享会的探讨成果,行文中有论证不足或有争议之处,烦请茶友们提出与指导。针对以上行文,微享会栏目组保有最终解释权。( 本文系原创稿件,撰稿:至夏,图片来源:图库及南茗佳人,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点击【微享会独家精品】进入专题阅读

特此声明:本栏目系编辑部独家原创精品栏目,原由编辑部内部人员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探讨以云茶知识为主的微型探讨会茶会,每期限定于每周五下午4:00-6:00在办公区一楼举行。自本栏目开展至第六期时,我们已将该栏目对外开放,诚心欢迎在昆经营的品牌茶企加入,共同探讨云茶相关主题知识,共求进步。

普洱茶古纯与拼配之辩


  普洱的历史,大致的来说,除了最早作为贡茶、讲究原料讲究级别的“雨前头采、芽尖”绿茶外,剩余的就是各路原料、各等级别混杂在一起民间喝的“普洱”了。所以,现在能成为证据的,民国的也好,建国后也好,便都是不存在所谓拼配技术的拼配茶。这些现在被捧为天价的拼配茶,不存在级别精选,不存在技术含量的拼配技术,甚至不存在现在茶客眼里的所谓茶饮文化。当时的生产,就是普通的百姓粗茶淡饭的茶而已。

  而如今,所谓茶文化,也不过方兴未艾的复兴过程中,对于现代定义的越陈越香的一个新品种,刚刚把茶喝的讲究点级别、讲究点生态、讲究点选料的单纯时,却因为这“古纯”价格太过透明,鲜叶采摘、毛料价格人人皆知,商家轻易的便失去了定价权失去了以往炒作轻松赚钱的基础。于是,各种质疑、挤兑、调侃、甚至谩骂“古纯”的文章,在论坛大行其道开来。再接着,便是高唱拼配的科学、拼配的技术、拼配的口感、拼配的文化了。

  只有拼配,才能重新让商家抓住定价权,只有拼配,才能让商家再次披上茶人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