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论普洱茶的炒作与高品

论普洱茶的炒作与高品

2019-03-27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论普洱茶的炒作与高品

炒作,娱乐圈炒作,艺人搏出位,哗众取宠,吸引媒体,反复曝光,博取宣传,出位,获取名与利;商业炒作,商人对某商品反复宣传,通过团积货源,在市场反复自我买卖,不断唱好唱升等手段,将商品的原来价格,推高很多很多,有的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从中谋取暴利。06、07年普洱茶市场正是这种情况了。有很多人都被陷入其中,损失不少,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整个普洱茶市场。

普洱茶市场经历了06、07年的炒作,很多人对普洱茶价格都畏高。觉得普洱茶凡是价高都是炒作,总认为普洱茶都应该价低才合理,几元/片,十几元/片才划得来。这种觉得是不应该有的。如果是这样,等于说普洱茶应该都是低价、抵挡的,不应该有高档,高端的商品。这是不利于普洱茶的发展的。这种觉得是一种错觉,误认为普洱茶的质量都是低质,而且价钱都是便宜的。的确,以茶质,茶价而论,有的普洱茶是应该卖几元/片、十几元/片。但高质量的是不应该的。

如果普洱茶市场要健全,健康,是应该需要有高档产品的,而且必须有真正高品质的茶品。但真正高品质,价格是相应高的。高价格对应它高品质,是合理的,是应该的。例如:2011年老班章正春纯料古树茶,毛料800元/公斤,要造成400g的饼,加20%左右的损耗。只原料价格都要400元/片。再加收料人工,加工费,包装费,运费;可想正宗的老班章正春纯料古树茶一饼的零售价应该是不很便宜的。如果,你知道,一亩古树茶只有二、三十棵,一棵古树只能摘几两,或上斤的茶叶,人工采摘一天只有1—2公斤。和你真正了解古树茶的茶品,你可能会觉得,物有所值,但前提是货真价实。就像金骏眉红茶,1万多元/斤,你会觉得很贵,但如果你知道,一个女工一天只能采摘芽尖约2000棵,而500g金骏眉约需5万多棵芽尖,也就是需要20多个熟练女工采摘一天,茶青收购价格每斤达到500元,而5斤的茶青才能做1斤精茶,你会觉得物有所值。如果,你用纯料古树茶跟金骏眉比,你更会觉得是超值。

炒作是,某个茶价值几元/片,十几元/片,把它的价格炒上成上百/片,几百/片。高品的茶是,它价值几百/片,价格也是几百/片。普洱茶不应该炒作,但应该有高品。只有这样普洱茶市场才是健康的,健全,才会发展得好、发展得大。

作者|无非妙道,原文发布于2011-06-12

有用+10
分享

泡普洱茶时浮起白色漂浮物是什么

  我们泡普洱茶时,经常会看到茶汤表面浮着一层白色的漂浮物,同时前面两三泡的时候“漂浮物”更多。于是对于喝茶的人而言就开始担心了,这些“漂浮物”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普洱茶是好茶吗?能不能喝?

  在普洱茶发酵的过程中,需要翻堆,为保证一个堆子发酵出来的茶叶都发酵均匀。所有会翻堆和开沟。部分在发酵时处于中间位置的茶叶温度比较高,翻开后突然的温差,会导致部分发酵有益菌突然停止活动。最后就会停留在茶叶表面,形成白点。只要是没有异味、没有继续扩散。基本多茶叶品质没有什么影响。

 

  出现白色漂浮物的情况

 

  1、泡茶手法不当,例如泡茶时,注水过猛过快,会造成普洱茶汤色变得浑浊。

 

  2、处于茶叶变化后发酵期间的普洱茶,例如1至2年的晒青毛茶,冲泡的时候会难免出现汤色浑浊的现象。

  3、冲泡刚刚制作出来不久的普洱熟茶,汤色会显得浑浊,这是因为新茶发酵后,沉淀物未来得及散去的结果。

 

  4、一款普洱茶若是在选料上不严格,采用太多杂料拼配在一起,例如雨水茶料和芽孢茶,汤色则会明显显得暗淡无光、浑浊看不清,难以下喉。

 

  5、茶皂素又名皂甙,皂角甙,因其水溶液以及振荡时能产生持久性的、似肥皂溶液那样的泡沫,故有“皂甙”之名。

  茶皂素是山茶科植物中含有的一类天然糖苷化合物,是一类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的混合物,基本结构由皂苷元、糖体、有机酸三部分组成。

 

  简单来说,茶皂素是一种茶叶本身所含有的天然物质,冲泡茶叶时会产生大量泡沫浮于茶汤表层。

 

  6、茶叶上的绒毛较多即显毫多,以春茶芽头居多,冲泡时茶叶毫毛冲入水中,会造成汤色浑浊,但这是正常的变现。

 

  7、冲泡普洱茶,若想出线很好的茶汤,撬茶是最重要的,若是撬茶太碎、碎末末过多,会促使茶汤显得浑浊,杂质更是一冲就会出现。

  有泡沫漂浮的茶汤能不能喝

 

  在不知道泡沫的真相以前,问过许多的茶友“有泡沫漂浮的茶汤你喝不喝“?一些人说茶汤怎么还像啤酒一样还有泡沫,不喝;还有的人说把泡沫冲掉再喝。这些回答都是正常思维。现在知道了”茶泡沫“是茶皂素造成的,相信会有很多的茶友,下次再遇到有泡沫的茶汤时,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排斥感了。

 

  但总还是有茶友会担心“这样的普洱茶还是好茶吗”?然后对有茶泡沫漂浮的茶汤敬而远之。事实上茶皂素溶于水中,是无色无味的,并不会对茶汤的口感产生影响。

如何辨别普洱新茶的品质?

         什么是回甘?是一种入口时苦涩微甜,苦涩味居上,但在口腔内慢慢回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很多人喜欢喝茶就是因为茶有苦尽甘来这一戏剧性的变化。

 

  普洱新茶多数说的是普洱生茶,新产出的普洱生茶的口感不像过了一年或两年后的普洱生茶,如何去喝出新茶的好与坏,可以从这五点出发:

  1、入口轻柔感

 

  茶汤入口,第一感觉,是清甜,是浓重的苦味,还是厚重的涩味?第一口入口,是不是你能接受的?茶叶有苦涩是必须的,对吧?但是入口若是连一丝丝的轻柔感,丝毫对于口中的茶汤没有好感,那这样的茶,相比不会在考虑的范围内。

 

  2、吞咽茶汤的顺畅感

 

  别以为,只有老茶有顺畅顺滑的茶汤滋味,其实不然,新茶的顺滑感,要和老茶区分开来,你在喝新茶的时候,茶汤入口,如果一瞬间觉得舌面像是受了滋润,整个茶汤包裹着舌头,滑滑的,润润的,就像是喝纯净水冲的蜂蜜水,除了水的顺,更多了蜂蜜那种滑。很多时候,我在试新茶的时候,茶汤自己入口就会跳过舌尖,直接滑到舌根部,流进喉部,不会有粗糙,卡喉刮舌的感觉。而有些则不会,这是一个奇妙且很细小的细节,或许你不信,或许你没有注意,不过可以用心留意一下。

  3、茶汤是否有层次感

 

  所谓的层次感,这个词,我自己都觉得很飘渺,茶友在喝茶的时候,特别是新茶,可能不会注意,茶汤入口,在舌尖是一个滋味,在舌面又会是另个滋味,舌根又会不同,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口感也是会有变化的,如果一泡到底,从舌尖到喉部都是一个滋味,这样的新茶,在后面也不会有多出彩的表现。举个例子,入口,舌尖清苦,停留一会,在舌面会有微微苦感,咽下茶汤,舌根的甜味,喉间呼吸有清香的气韵溢出。回忆,感受一下,手上的新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4、茶香是否丰富

 

  茶叶的香气很多变,如果研究形成的原因,那是很庞大的工程,我们先不管,就看新茶香气是何种,新茶,是否多少会带有青草气,或是淡淡水气,这是正常的情况。但是如果在喝茶的时候,除了青草气,会有淡淡的花香,森林中树木散发的清香,又或者是站在水果摊前面,那种如有若无的果甜香。也许在闻茶汤的时候不明显,有些新茶的茶汤香气,会包在茶汤里面,入口之后,上腭会出现这些香气。如果有,可以继续往下喝,再看看时间和冲泡次数的增加,茶香会不会继续出现?

追寻普洱茶膏的历史痕迹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蒙顿复原之金瓜茶膏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