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普洱茶冲泡温度的特点

普洱茶冲泡温度的特点

2019-03-27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普洱茶冲泡温度的特点

普洱茶的香让人留连忘返,普洱茶之味品后久久不忘,普洱之温度如何把控,如何才能让普洱茶有它体现最大的价值呢?

普洱茶是现在大家都很喜欢的茶了,它的味道有些人也是很难忘记的,一旦饮了普洱茶,品尝到它的真味,就更难放手了。

优质的普洱茶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质次的则滋味平淡,不滑口,不回甘,舌根两侧感觉不适,甚至产生“涩麻”感。

普洱茶冲泡温度的特点

1、普洱茶冲泡水温:通常用100℃沸水,至少不能低于90℃。

2、置茶量:茶水比例为1克:50克,或置茶量为容器容量的20%左右,最好将紧压茶拨开后,暴露在空气中2星期,冲泡味道更佳。

3、用水的选择:纯水,矿泉水和山泉水尤佳。煮水时不宜过度沸腾,这样水中的氧气过少,会影响茶叶的活性。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陈韵

  对于普洱茶很多人都觉得是越陈越好,那么普洱茶陈韵是什么呢?

 

  越陈越香是形容普洱茶最切题的一句名言,美普洱茶和美酒一样,都必须要有一段漫长的陈化时间,尤其是普洱茶更有“祖父做孙子卖”的美誉。普洱茶陈韵:普洱茶经时间陈化而产生的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的旧茶中易感到。陈韵在自然,清雅淡然成历史。以品茗的角度而论,普洱茶是越陈越香,都以最老的陈茶为最爱。目前极少有人会去品茗新普洱茶,我们盼望云南的新普洱茶,能早日提升而走入品茗的境界。陈化是使茶叶中强烈的成分,如多酚类等进行氧化作用,去掉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接受的,强烈苦涩野性,转化成为温顺活泼的柔和。

 

  普洱茶陈韵就是经过普洱茶陈化而得来,那么普洱茶陈化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普洱茶“陈化”的原理,是茶叶内的茶多酚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非酶促自动氧化,进而与其它物质聚合,形成黄褐色聚合物,使普洱生茶汤色逐渐加深,直至变为黄褐色的过程。

普洱茶冲泡有学问!生茶熟茶不同,应该怎样泡?

  喝的普洱茶多了,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不都是普洱茶,怎么滋味那么不一样。这里的学问不小,不同情况下冲泡的普洱茶味道是截然不同的。先不说山头不说品种,单单从茶叶外形出发,普洱茶的冲泡就有一番大学问。

 

  一、新、老、生、熟

 

  首先,确定所泡普洱为“新、老、生、熟”中的哪一类。

  新生茶

 

  茶性上较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关键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树品种、茶区特点、树龄、生态等。原则上滋味浓强的水温略低,浸泡时间要短,滋味清淡的则相反。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

 

  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

  老生茶、老熟茶

 

  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

 

  历经多年时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贮存不当而有异味,可通过高温和多次洗茶来尽量排除,选用陶壶或紫砂壶冲泡对杂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二、条索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

  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三、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四、发酵程度

 

  发酵过度的茶叶,需用沸水冲泡,并延长浸泡时间,反之则出汤要快,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五、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六、储存情况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透”和“闷”

 

  “透”和“闷”,是普洱茶的冲泡技巧。把握“透闷”技法,视普洱茶嫩度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透”:指的是冲泡过程中不加盖(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闷”:是指冲泡过程中,加盖(杯盖、壶盖等),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掘茶品香气。

 

  幼嫩的茶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以透为主。

 

  粗老原料的茶叶,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闷透结合的浸泡方法,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甜醇和不滞钝。

  “透闷”原则,不仅仅指普洱茶冲泡的“透”与“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茶味的影响很大。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沏嫩度较高的普洱茶;

 

  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沏原料较粗老的中低档普洱茶。

从清朝六大茶山看普洱茶:饮茶谁识采茶忙(一)

从清朝六大茶山看普洱茶:饮茶谁识采茶忙(一)

清朝中期是六大茶山最鼎盛的是代,每年进茶山的采茶的人达10多万。据老人们说,那时易武山条条大街铺的全是青石条,大街两旁商铺接商铺,茶号连茶号,还有文庙、会馆,县衙门更是巍峨宏大,只可惜现已看不到了。

翻着厚厚的史料,易武等六大茶山前人创造的辉煌,一次次让我们掩卷而叹,本来一切早已成为过去,而今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疏理清代留下来的遗迹只是想为对普洱茶厚重文化持置疑态度者解惑,同时也想为热心研究普洱茶的人提供一些参考。其实,在易武,给我们感触更多是,在六大茶山茶民的心中,“普洱贡茶之乡”这一品牌的底蕴并非仅仅是荣耀与赞誉,其中也包含着茶农的许多酸甜苦辣。

不去古茶园,你是不能走进六大茶山的。

凭着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的介绍,我们找到了易武著名的百年老字号安乐号茶庄的李春仙家,她们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是一个和易武一道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家庭,有和睦相处的兄弟姊妹七人,除大哥李师程和七弟李师勤在昆明工作外,全部都在版纳易武老家种茶做茶,家里还有他们85岁的老父亲李定伟。我们每晚围坐在他们的火塘边,喝着酽厚的烤茶,关于那“六大茶山”和易武太多的事也从他口中娓娓道来,让我们从茶山、茶树、茶园茶农、贡茶、马帮、古道当地人的吃茶和生活劳作去一点点认识普洱茶,再由普洱茶去真正认识解毒易武和六大茶山。

以前每当采茶季节,六大茶山到处一派火热景象。在这采春茶的季节里,为了更多的了解古茶山和普洱茶,有时,我们往返几十里去深山里采摘荒山茶,大茶山那使人震撼的力量,终于让我们回到众多茶人对传统普洱茶解毒的深处。

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茶叶的采制,有时安乐号李春仙姐妹亲自带我们茶园与她们学采茶。因为是采春茶的大忙季节,每天天不亮我们便跟安乐号茶农们去山里摘茶。走在古茶山那密密的大森林中,我们兴奋地时而在山坡上瞭望,时而在林中寻觅,在每棵古树边留影。

李春仙对茶叶的采制十分有研究。她一边采茶,一边告诉我们:“茶树的新梢生长到可以采收的标准时,即可及时采取,采下的芽叶为制茶的原料。茶叶一般是采摘茶树上的新梢经加工而成的。茶树的新梢由芽、叶和嫩茎组成。随着新梢的成熟度提高,芽逐渐张开成嫩叶,随着嫩叶的逐渐成熟,嫩茎也随之伸长成茎梗,直至顶芽形成驻芽,茎梗也停止伸长而逐渐形成木质化老梗。茶树通过适当的采摘,可以不断减慢新梢顶端的生长势头,促进侧芽萌发,形成更多的新梢,延长茶树的经济生产期,增加产量,且能提高成茶品质。”

我们边学采茶边听李春仙姐妹介绍:“茶叶萌芽分为早生、中生、晚生三大类。视各地气候环境,早生种一般在2月下旬萌芽,3月下旬开始采摘;中、晚生中则各依次延迟约十几日。茶树合理采摘是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的规则来进行的。好的普洱茶一般采用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和柔嫩的对夹叶来做。采茶时须等新梢生长近成熟,叶片开度达八九成时,采下带驻芽的二三片嫩叶。对原料嫩度要求较低的茶,主要采用粗大的叶片,一芽四五叶或对夹叶均可。我们坚持人工采摘,采茶要有选择,须保持叶片完整,避免老叶、嫩叶混在一起。由于采摘的不同,质量也不同制作出来的茶的品质是有些差异的。所以茶叶品质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是由采摘决定的。”

在茶山我们非常感谢安乐号茶庄的李春仙姐妹为我们补充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我感到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既受环境制约,又影响周围环境。合理地选择自然环境和适当的人工调整,是保证茶树质量和保持周围环境的关键。(参考文献——蒋文中教授《古茶乡韵》,来源:云茶传习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