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普洱老茶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普洱老茶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2019-05-15 访问量: 18 茶礼仪网

  八七年底,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八八年,台湾茶艺界组团到云南调查,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那时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谓,市场受香港影响很大。

  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形成大量老茶持续涌现。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更多也不知其所以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持续的试、不停的比,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

  历史的普洱,是源远流长,在往日有其风景的一页,由文献古籍,可见一斑;本文受限于时间及文长,就以现今普洱发展始末,做切入点,以一位过来人初浅的阅历,阐述走在茶马古道上一步一脚印的心路旅程。

  全世界普洱茶发烧、发热,约是六、七年前开始,但对一群茶疯子而言,早在公元一九八0年已开始展开一阵接着一阵毫无断断续续的追逐骨董普洱茶风。近廿多年光阴如梭,但也扎扎实实地见证普洱茶由黑翻红的传奇。

  时间回溯到公元一九八七年底,海峡两岸关系舒缓,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在公元一九八八年(民国七十七年),台湾茶艺界就已组团到云南调查,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亦是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时辰。那时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普洱茶世界中,仍呈现传统的喝普洱茶方式,尤其是香港、澳门等次要在茶楼饮茶、喝普洱茶,只要少数几家有较专业的各式普洱,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谓,普通市场上受香港影响很大,入仓的普洱味道特别,因而“臭曝茶”称谓不胫而走。

  追随普洱茶本源萌芽期,约过了二、三年的蛰伏,接着是黎明前暗涛汹涌期。

  先是远年的下关沱茶,接着红印、绿印甲、乙级(香港人称蓝印)、香菇头(鼎兴末代紧茶)、福元昌、同兴、同庆等大量地从香港出仓,让这群疯子感遭到一股新的旋风正在吹拂着。

  此时正是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形成一些不知名的茶饼,持续地涌现,台湾茶人大部分只接触到红印、绿印、黄印及沱茶,最早应是宋聘、双狮等,其他则是一知半解。

  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对云南地形实在不熟悉,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则甚至出现法文,究竟来自何处,根本查不到数据(后才晓得来自越南河内的圆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持续的试、不停的比,由于出炉的老茶饼、紧茶,比喝的速度还快,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让更多人都有首度接触了骨董普洱茶的时机,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度感遭到这是“千载难逢”,这股推行之风,也造就了饮古董普洱茶另一股旋风港人受茶楼饮茶风气影响,对熟成的普洱较有兴味,这些陈年的老普洱就一堆又一堆的进入台湾市场及搜藏家手中。

  直到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云南省思茅举行第一届的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这群研讨热络的疯子那会错失这种良机,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这场盛会,与来自云南省各次要茶业机构、研讨所及云南大学教授、北京中国茶叶公司等大陆的茶叶产、官及学界共同首度面对面的探求普洱茶。

  但由与会各专家学者及业界提出的论文、会中讨论的内容,加上会场周围及茶叶街逛览,发现所呈现的云南普洱茶,干篇一概是新茶,少数商店可买到渥堆的普洱茶砖,请了李松青、张顺高、王郁凤等喝咖啡,但我们谈的是陈年普洱茶,愈陈愈香的东西,他们却完全停留在绿茶普洱茶概念中,大有“鸡同鸭讲”感慨,不过,邓时海带来的一颗末代紧茶,给曾经在云南做过茶,移居美国的楼杨丹桂女士相当大震撼,她家往日就是云南陈旧的茶商,她这次也提出了“新茶路考”的论文,而王郁凤的论文,亦提及清宫普洱等论证让台湾来的寻根茶人感遭到异中有同的观念。

  包括王郁凤的《普洱茶与清皇朝》,一位云南大学年轻讲师温一波提出他走访的茶马古道记实,这些概念在日后清查普洱茶历史中,均发扬相当大的魅力,但那时并不被大会所重视,有些论文如茶马古道即便后来出论文集仍未收录,但这也是促成我却追随茶马古道的本源,利用研讨会空档,立刻驱车赶赴普洱府,走了一段[茶庵鸟道],走在坎坷的石板上,正值夕阳西下,一轮夕阳高挂,遐想那时普洱茶还未兴盛情况,真的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尽傍晚]的感受。

  第一年的这一趟,也到了历史名城普洱府及普洱茶厂走一遭,那时普洱茶厂厂长以为他们最好的茶是“普洱绿海白毫”,不卖,可是也大方送每人一百公克做留念。

  那时为了争普洱茶的原乡,继思茅之后,西双版纳也在首府景洪配合每年的泼水节盛会接续举行[茶王节]活动,并展现了一些陈旧普洱茶照片,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都成为台湾茶人曰后寻根的次要线索之一,从点、线进而面,逐步的串连起来,这亦是后记。

  首度参与普洱茶盛会,台湾共有十五人与会,气势相当浩大,事后证明亦是推行普洱茶最有力的生力军。那时在街上买到了《版纳文史材料选辑4》这本书,经过影印后传阅,成为来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九四年进军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重要的线索。

  这本选辑可贵之处,在于集结了许多散佚的古六大茶山材料,包括易武的断案碑、老茶庄照片、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想忆(是由已故倚邦最后一位土司曹仲益记载的),另外,还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讨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的古六大茶山拜访记,上面名列了我们手上有的老茶饼,包括同兴、同庆、同昌等,上面的材料注明是在易武街。

  来年再度上路,由那时的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领军,先出席在昆明举行的国际茶文化节活动,与勐海茶厂老茶厂等亦是漏夜长谈,一阵的诘问,另一重点锁定在易武,那时当地导游根本没听到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游之处,还不解的骂我们神经病,到荒郊野外去干什么,易武实在地处偏远,无旅馆等,第一夜选择了最近的孟仑,睡一间小旅舍,我、何健、吴芳洲摸黑进入颇具规模的植物园,发现一间宿舍亮灯,居然不分青红皂白闯进去,没想到是找到宝了。

  那时的主人是一位研讨员,工作之余靠搜集蝴蝶标本提高收入,在聊天中,他告诉了我们其家人是易武人,早期制饼完全是手工,有木模和石模,日后何健找到老的“揉茶石”,和这次的夜访偶遇有很大关联。t

  就在那一天,踏入易武老街的那一刹那,我被震撼住了。

  或许,这一天应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一行合计十九人,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时辰。有人为文指出,这十九人当中,包括黄教添、陈炳叙及谢木池等,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除了我们几个研讨者外,大部分是茶艺圈的业者。

  那时易武乡公所的小郑(郑军民,十多年后今日,已高升为易武乡副乡长。那时及之后几年,他对我们帮忙相当大,带着我们出入落水洞等地,为人热忱,又毫无怨言,对他心中只要感激)看到一群“蕃仔”来到,他埋怨说,这些居民饭都吃不饱,您们是来干什么的。

  就在公元一九九四年八月,由时任易武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吴正金,副乡长李家能等人被这群不速之客也惊扰到,不到百人的村民更是以相当诧异的目光,看着这群[猴子]究竟在玩什么花招?(现在,这群猴子,却是孙悟空的金棒七十二变,将易武变成繁华小镇,这恐怕是当初这些居民想都没法想的,造化弄人,却也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普洱新市集)。

  由副乡长李家能找来已退休曾任易武区区长张毅,讲解易武的现况及所遗留往日老茶庄辉煌年代景观,由于他老人家那时正在写乡志,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数据,由其一路导览,使得我们这一群虽第一次踏入被描述是“蛮荒”之地的小镇,却着实有入宝山而归感觉。

  在老乡长讲解着一世纪前名扬中外的茶庄时,又是钱利贞宋聘号、又是同兴号,又是车顺号,那时已有[众里寻他干baidu,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觉。清朝的[瑞贡天朝]匾额,就是在这一趟发掘出来,后来在混沌年代,还有人趁机做出[朝天贡瑞]茶饼,令人哭笑不得。

  据张毅后来自己写的记载如此描述着“他们边看、边问、边记,还拍照,谢谢之声不离口,连用餐时间前几分钟,都不放过,问这问那…,曾至贤、陈怀远还把我向他们作的介绍资料,逐一的翻,四筒胶卷,全部拍完(那时尚未盛行数字相机),带回台湾又用计算机打印出来,这成为他们这次调查最大收获。

  不错,就是这份数据,光是用计算机打字,就花了我二个多星期时间,后来一切普洱茶书的材料,都是来自我搜集及不眠不休漏夜打的这份材料,可惜,均未向他们收取费用,否则应可收回一些本钱,毕竟这是相当大心血,而大部分援用的人却连一声感激都没有,让人有遗憾的感慨!

  这次破冰之旅,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兴及同庆神奇面纱,同时也将同昌黄记的老武将房等给曝光了,更点出许多那时作饼茶的老故事,而一条茶马古道历史的传述及追随,也逐步被揭露及遭到各界重视。

  后来拍摄茶马古道影集及茶马古道进京北京,都是在这种历史冲击下成形。我为“断案碑”拓文,也成为重要史料,由于后来它不幸“断裂成两半”,‘十足的“断”案碑。

  那时的易武,实在是荒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让次要干道,一间小吃店,几家杂货店,差不多无外人沓至,有着茶人襟怀的吕礼臻、何健等感慨万千,他站在街头遥望着黄沙滚滚的往日老街、茶马古道,心中许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造方式,让易武有第二春。

  如今到易武逛览,犹如普洱茶风起云涌般,已是相当昌盛,但您觉得很难想象,当初易武的容貌,那时落脚这个小镇,晚上是没电灯的,还要点烛火挑灯夜战,洗澡更是只是利用三更半夜,穿着短裤,躲在古井边,迅速以类似军火战役澡方式处理,生活及交通等不方便,比起如今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那时小镇给我们这批南方客是热情,是坦诚相见,所看到所拍摄的都是朴实的陈旧村庄容貌;现在,发达后,那种人情味早已消逝的无影无踪。当初海峡两岸茶人等共同为重塑易武第二春的那种傻劲,也完全被抹煞的,有的是争谁是领导盛行的?争谁是开强辟土的功臣?甚至谁做了第一块传统的元宝茶,都被歪曲掉,功利?名禄?从古到今以来,恐怕都是如此罢!

  一个历史的偶尔,成就了“普洱茶”,但也来之不易,诚心的期待它再回复当初秉持的永续运营,那时历史才会再记载一笔,茶马古道也会再马铃声声慢,不断吹响永远的茶山号角。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