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安化黑茶:从产品上升到产业

安化黑茶:从产品上升到产业

2019-05-15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第四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新闻发布会现场。

 

  安化黑茶:从产品上升到产业



 

  安化黑茶,世界共享。7月20日,第四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发布会上,益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匡维波介绍了本届黑茶文化节的活动方案以及相关信息,安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德辉介绍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情况。

 

  第四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将于今年10月27日至30日在安化县举行,将以“品牌展示、文化活动、经贸活动、茶旅休闲”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主要包括开幕式、安化黑茶日、安化黑茶茶商大会暨健康养生高峰论坛、安化黑茶斗茶大会、第六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安化黑茶展示展览、金秋茶乡行等主题活动。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把黑茶产业作为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以茶业项目为载体、以文化传播和科学支撑为两翼、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黑茶产业转型升级。安化县委、县政府坚守“小块茶园”概念,倡导“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战略,致力打造一万片小块生态茶园。目前,安化茶园面积达到33万亩,从事黑茶及关联产业人员达34万人,150家茶叶加工企业,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152亿元,茶产业税收达2.8亿元,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四强,安化黑茶已从一个产品上升到了一个产业,并成长为区域内规模大、品牌响、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和湖南省实现千亿湘茶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成为生态产茶第一县、黑茶产量第一县、科技创新第一县、茶叶税收第一县。

 

有用+10
分享

保护黑茶重点文物遗存点,助推万里茶道申遗

  保护黑茶重点文物遗存点,助推万里茶道申遗

  为全面了解安化县黑茶重点文物遗存点保护现状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10月24日,安化县政协副主席王运明率调研组到渠江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待选文物大安村古村落进行实地调研。

保护黑茶重点文物遗存点,助推万里茶道申遗  ​保护黑茶重点文物遗存点,助推万里茶道申遗

  大安村传统村落位于渠江镇中东部,分大安组和黄茶溪组两个自然村落。根据族谱记载和现场对古地名的调查,该村落约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60年左右历史。古时当地村民将黑毛茶或红茶成品通过青石古道输送至资江边的神湾,再从外界交换大米。

保护黑茶重点文物遗存点,助推万里茶道申遗    保护黑茶重点文物遗存点,助推万里茶道申遗

  村中最早的古建筑为木结构楼房,距今约90年,村中还有少量分散的古茶树、制茶相关可移动文物和规模较小的现代茶园等。近10年来,产茶传统正逐步复兴,不少村民延续着制茶的传统。

  调研过程中,王运明指出,渠江大安村古村落具有较高的茶文物遗产价值,相关部门要提高保护力度,同时要对非物质茶文化遗产进行持续的挖掘整理、传播宣传和保护利用,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

来源:http://www.chinadarktea.com/news/5/23118.html

湄潭手筑黑茶见证百年制茶历史

“品一口回味清茗,闻一缕清淡茶香。”在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给予了茶树优质的生长环境,而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则使每一片茶叶都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宝藏。

 

被称为“中国黑茶类制茶大师”的赵双宁是湄潭手筑黑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努力下,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古法制作过程,并将一代代地保护传承下去。

 

手筑黑茶历史可追溯至元朝

 

湄潭县地处我市东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是中国古老的产茶区之一,属于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提及的产茶区——古夷州境地。而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继贵州出口红茶、绿茶加工制作方式的又一重要历史遗存,也是历史黑茶文化的见证和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

 

据史料记载,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在晚清时期,湄潭县随阳山人陈德轩家有九堡十三湾茶园,从那时起,手工制作的黑茶就开始往外销售。

 

到了民末清初,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茶商杨秀财制作的手筑黑茶陆续销往遵义新舟等地。20世纪40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厂汇集了众多制茶大师,当时该茶厂成为了手筑黑茶制作的主要阵地,之后将人工筑制改为木制机具紧压成形。

 

在上世纪70年代,湄潭县核桃坝支书何殿伦开始指导黑茶产业进行规模化和系统化的生产。21世纪初,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湄潭县桃坝村,并筹建黔蒙砖茶厂,此后,黑茶的生产和销售更上一层楼。

 

记者在《湄潭茶产调查报告》中看到,当时湄潭生产的茶种类有砖茶、虫茶、饼茶等,许多国内的顶尖制茶大师来到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工作,尤其注重砖茶的发酵研究,正是从那时起,手筑黑茶的技艺开始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他们的指导下,传统手筑黑茶一度被销往国内各地,甚至外贸出口。

 

十多道工序三次发酵制黑茶

 

49岁的赵双宁是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是手筑黑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上世纪90年代,赵双宁师从老茶人何殿伦,学会整套黑茶传统制作技艺后,从2005年起,专职干起了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

 

“手筑黑茶的制作过程和其他茶相比较为复杂,共有十多道制作工序。”赵双宁告诉记者,除了采摘鲜茶叶、选料分级、去除杂质和老叶、杀菌和杀青、揉捻,还要进行发酵,再与新茶搅拌熬汁,剁碎切细进行二次渥堆(二次发酵),手工装入模具成形后进行烘干发花(三次发酵),最后进行包装,整个过程大约要花费50天的时间。

 

“夏秋茶口感微苦,不过黑茶经过多次发酵以后,是可以转换口感的。”赵双宁说,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一大茶类,属于后发酵茶、全发酵茶,由于能够长期保存,拥有越陈越香的品质,同时,还是利用微生物发酵以及湿热作用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

 

目前,黑茶共有七个品种,包括茯砖、三尖(天尖、贡尖、生尖)、花砖、黑砖、青砖茶、千两茶、康砖金尖,茶叶的选用也以大叶种为主。“发酵过程中茶叶自身会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饮用后有排毒、降血压、顺肠胃等功效。此外,黑茶的一类品种茯砖还具有药用价值。”赵双宁说。希望有更多人参与黑茶传承

 

据了解,湄潭手筑黑茶传统技艺在2015年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年还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了解黑茶,使手筑黑茶技艺传承下去。”赵双宁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希望更多的爱茶人士参与到对黑茶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为了使手筑黑茶的传统技艺更好地得到发展,黑茶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良和创新,除了保护传承传统的手筑黑茶技艺、创建完整的黑茶生产线外,他们还创立了专业的黑茶生产基地。

 

“目前公司黑茶产量每年上万吨,给附近十万茶农提供了就业机会。”赵双宁说,黑茶产业在贵州省尚属空白区域,为此,他们还将利用黑茶原料丰富等特点,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产品精细化和多样化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掘黑茶药用价值和功效,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黑茶文化,使湄潭手筑黑茶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湄潭手筑黑茶见证百年制茶历史

 

黑茶不是药神,却是身体的保护伞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医学古籍记载:茶被用来治疗炎症,具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

《本草拾遗》中记载:“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茶叶内所含咖啡因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辅助减重,通过儿茶素又能有效抑制脂肪堆积,防止肥胖。

肥胖的人多喝茶,可以消脂,预防超重,再搭配适当的运动,是一种增强瘦身的好方法。

宋·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祛宿疾,当眼前无疾”;明·程用宾的《茶录》称茶能“拌擞精神,病魔敛迹”;清·俞洵庆的《荷廊笔记》称茶能“养生益”。

茶叶中所含的儿茶素和其氧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身体内部所产生的自由基,延缓衰老。

清·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称茶能“清头目”;清·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头目不清”。

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常引起焦虑、紧张、烦躁不安、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绿茶含有茶氨酸,可帮助控制焦虑情绪,提高注意力,改善精神状态和总体机能。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茶能使人“有力”;明·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爽”;清·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清心神”。

茶还能消除疲劳、提神、明目、消食、利尿解毒、防止龋齿、消除口臭,可成为21世纪最健康的饮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