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陈茶相关知识

武夷岩茶陈茶相关知识

2019-05-16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陈茶要有几个条件:
1、最好是景区内正岩茶留做陈茶,品质、口感特别好。
2、必须按传统制作的岩茶才能在陈放时保持住茶汤的醇厚度,就是茶叶制作得到位,做青时较重摇青(即30%以上发醇度)。
3、要陈放的茶叶必须火功焙到中足火以上,不至于返青。
4、贮存茶叶的条件要好:干燥、无异味、保持室温(特别是夏天不要超过30度温度)。放在二楼的仓库最好。
陈茶需要多久焙一次?要看情况,一出现品感偏涩、返青就要复焙了,一般前一两年每年焙一次,后面隔两三年焙一次,复焙以中等火温(走水)为主。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的悠久历史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 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候"。"晚甘候",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候",用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候"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清明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候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他写道"晚甘候,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候",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候》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蜡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所撰,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人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候"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宋朝陶谷著《茗录》写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烈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体会森伯的佳妙之处,非熟练的评茶者寞属。那么,谁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候传》云:"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于是,王肃可以肯定是早期与武夷岩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说:"王肃癖于茗饮"这也说明他算得上一们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苏轼为之立传,遣诣京师。从《叶嘉传》里,我们又可以推测说武夷茶早在约二千年前的汉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这篇散文略带虚构成份,且有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在汉帝之前之误,所以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好茶都是怎么来的

  由于武夷岩茶性温又不伤胃,加上武夷岩茶的品种众多,所以很多人喜欢。不要看这小小的一泡茶,里面可大有门道!现在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分三个步骤完成,即“做青师、焙火师、看茶师”。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等。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一、采青

  岩茶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不同、干湿不同的岩茶的茶青,不得混淆。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二、萎凋

  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此过程对武夷岩茶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日光萎凋是最好的武夷岩茶的萎凋方式。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三、做青

  做青是岩茶制作工艺最重要的阶段,通过多次摇青使武夷岩茶的茶青不断受到碰撞,互相磨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并均匀地加深,经酵氧化产生绿底红镶边,静置发酵,茶青中的内含物会逐渐的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花果香型,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高花香,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四、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复揉让武夷岩茶条形紧结,茶汤浓度提升。复揉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五、烘培

武夷岩茶---水仙的由来

讲到水仙茶的来历,这里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

相传那年武夷山热得出奇,火辣辣的太阳把岩石烤得发烫,把九曲溪烤得快要沸腾了。往日那些喜蹦爱跳的山雀也收拢了翅膀,躲进林子里耷拉着脑袋直喘气。

有个外地来的穷汉子,家无隔夜粮,靠打柴过活。尽管那太阳火烧火燎的,他还得背起柴刀上山去砍柴。

天气热呐,热得动两下,汗珠子就滴成一串串。那汉子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胀,唇焦口燥,胸口发闷,人也觉得疲倦。他就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歇息。他刚坐下,一阵凉风扑面吹来,满洞芳香,精神也立刻爽快起来。他迎着风来的方向朝前看呵,一棵小茶树上开满了星星点点的小白花!那茶树叶子又厚又大,绿莹莹的,像要渗出水来。他正渴着呢,就随手摘下几片叶子含在嘴里,便觉得喉咙湿润润,凉丝丝的,于是就大口嚼了起来:

他慢慢地嚼着,头不昏了,脑不胀了。

他细细地嚼着,胸不闷了,人不累了。

他越嚼越觉得有一股清冽芬芳的香味直渗肺腑,沁入心脾,回肠荡气,肚子也“咕咕”地叫饿了!他赶忙砍了担柴火,又在那棵长满白色小花的树上折下一条小枝插在斗笠上,急匆匆地下山去了。

谁知这晚风雨大作,山呼林啸,在一阵雷鸣电闪中,外乡人家的那堵断墙“哗”地一声倒了!弄得他在风雨里瑟瑟缩缩地直等到天亮,一夜都没合眼。

说来也真有点神了。第二天一大早,外乡人见他昨天带回来的那条树枝被压在墙土下面,枝干斜斜地伸了出来。第三天发了芽;第四天抽了叶;第五天就长成了小茶树;第六天又开出了馥郁清香的白色小花,星星点点,逗人喜爱。外乡人摘下几片叶子泡水喝,那味呀,又清香又甘甜,又解渴又提神,干起活来也格外有力气哩!

不久,这事就在村子里传开了。乡民们看外乡人神采奕奕,满面红光,都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外乡人也弄不清楚,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大家觉得新奇,都来讨几片叶子泡水喝。结果,不单止渴解乏,还能治头痛肚胀。这茶树变成神树啦!没几天,这事就传遍了整个武夷山,上门来瞧树讨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大伙都打听这棵茶树是从哪儿弄来的,外乡人说是从祝仙洞一棵茶树上折来的。因为他满口外地话,那个“祝”字的发音跟崇安话“水”字的发音一模一样,大家以为是“水仙”,就把这棵茶树叫做“水仙”茶树了。

在武夷山所有的茶树中,唯有这种水仙茶只开花不结籽。人们见它斜插在土墙下也能活起来,也照葫芦画瓢地折下树枝迁插在土里,慢慢地,水仙茶在整个武夷山繁衍开来,满山满坡都是。因为水仙茶香味甘醇,爱喝的人多,被列为名丛,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