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新茶秋茶普洱茶为什么那么香

新茶秋茶普洱茶为什么那么香

2019-05-28 访问量: 18 茶礼仪网

新茶秋茶普洱茶为什么那么香

说起普洱茶,很多茶友都知道,与其它茶类相比,它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加工时经历了“摇青”。那么,这“摇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普洱茶的全部加工工序算下来是这样的:采摘→晾青→晒青→摇青→摊置→炒青→初揉→初烘→复揉→烘干。

新茶秋茶普洱茶为什么那么香

其中,“摇青”这道工序,就是把许多茶叶放在一起,然后不停地摇晃,让它们相互碰撞。有手工摇青,也有机器摇青。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其实,这里头的讲究可多啦。

在摇青时,要保证茶叶的梗和叶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并保持着亲水能力。这样子来运动,才能“走水”。

新茶秋茶普洱茶为什么那么香

“走水”的意思,就是“通过摇青,使嫩梗中所含有的相当数量的芳香物质和含量比芽叶高出1至2 倍的氨基酸和非酯型儿茶素随水分扩散到叶片,使之与叶子里面的有效物质结合,一道转化成更高更浓的香味物质”。

不知茶友你看懂了没。其实就是摇青时,茶叶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导致它变得更香了。既然能起化学反应,那这茶叶就必须是“活”的才行。

新茶秋茶普洱茶为什么那么香

在摇青时,还要有攻有守,“三守一攻一补充”是秘诀。

第一次摇青要轻摇,还要时间短,第二次再比第一次稍增力度和时间,第三次同之。这第三次的摇青其实就是“守转攻”的一个转折点,太轻太重都不合适。

而第四次摇青,就要摇得重、摇得久,让叶子边缘有一定的损伤。这时应有青、臭气散发上来。

有经验的摇青师傅只要抓起茶叶一闻,就知道摇得如何了。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冷泡味道如何?所有问题和答案都在这里

  天气炎热,朋友圈冷泡茶开始以各种妖娆造型出现,差点闪瞎我眼。百度冷泡茶,上面居然说“除了普洱茶,其他种类的茶均可用来冷泡”!!怎么可能?印象中记得生茶可以冷泡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冷泡普洱茶走起。


  冷泡茶品为老树圆茶、润之春和特甜大红柑,不要问我为何选择这三款,任性:

  每款茶的投茶量都是3克,热水洗茶之后,润元昌玻璃公道杯浸泡

 

  用水:冷纯净水,约150ml

 

  浸泡环境:空调办公室静置

  生茶冷泡品饮体验

 

  爽口度很高,苦涩味变浅,香气变得单一,但很舒适迷人。茶气或是口感体验都没有沸水冲泡的生茶来得强烈与霸道,非常适合夏天饮用。


  熟茶冷泡品饮体验

 

  相对沸水冲泡的熟茶,冷泡熟茶的苦味和堆味都比较凸显,而且水味比较重,汤质变得比较生硬,完全没有所谓的浓稠度(有点心疼用润之春冷泡了),个人不喜。

  柑普茶冷泡品饮体验

 

  特甜大红柑的冷泡倒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比冷泡熟茶好一点点,味道虽然比沸水冲泡的大红柑寡淡,但是柑皮的淡淡清香还是有的,可惜汤质生硬无润滑感。

 

  普洱茶冷泡小总结

 

  冷泡生茶还是很适合夏天消暑的,苦涩度变低,爽口度很高;但生茶茶性本寒凉,冷泡寒性更甚,身体羸弱者少饮;

 

  柑普茶和熟茶建议还是沸水冲泡比较好喝,润滑度比较好,堆味等杂味会变轻很多,同时陈香、柑香味等令人愉悦之味会变重很多。实在想喝冷茶,可以沸水正常冲泡之后放置于冰箱中冷冻过后再饮;

 

  本次实验的用水为冷纯净水,但建议大家冷泡茶叶时使用沸腾过后放凉的白开水或干净的冰块,防止出现细菌感染等卫生安全问题;

 

  冷泡普洱茶用时比较长,4小时浸泡茶汤滋味还是比较淡,8小时浸泡出来的茶汤才比较适宜饮用;

  沸水冲泡后冷冻的春茶发酵的熟茶

 

  什么时候适宜冷泡或冷冻?

 

  外出旅行时的茶不离口之人,可以带生茶出去放进饮用水中,浸泡一天下来茶汤也不会很浓,方便又降暑;

 

  当然,也可以在外出的前一天将普洱茶或柑普茶用沸水冲泡之后的茶汤冷冻,第二天出门带上就可以了,也不会影响茶汤浓度,只是温度逐渐变成常温而已;

 果粒菊花普洱冷泡茶(图来源于网络)

 

  对冷泡茶或冷冻茶感觉兴趣的人,也可以动手试试哟,还可能根据个人喜好添加果粒或其他香草香花等点缀品。

 

  当然,冷泡茶或冷冻茶夏天偶尔喝喝就好了,脾胃虚寒者建议喝沸水冲泡的茶水,寒冷的冬天咱还是喝热茶吧,别作死。

 

  冷泡茶小科普

 

  狭义的冷泡茶一般是指经过特殊加工工艺处理、用冷水浸泡最快5分钟茶叶有效成分就能析出的特殊茶叶,一般以不发酵的绿茶为主,但保质期比较短,通常需要冰冻保鲜;

 

  随着大家饮茶日益多样化,用冷水或冰水冰块浸泡普通茶叶也成了夏天觉见的冷泡茶饮,并随着市场各种新式茶饮的升级与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原叶冷泡茶。

  不发酵茶或轻发酵茶比较适合冷泡

 

  冷泡茶的抗氧化成分析出比沸水冲泡的茶汤高,但咖啡因、单宁酸等苦涩刺激物质析出成分大大减少,再加上水溶性复合多糖在冷泡条件下大量保留,冷泡茶本身的刺激性迅速下降,这大概也是普洱生茶清冽甜爽的主要原因。

 

  喝茶的方式有很多,你喜欢就好,对身体有益更优。对于普洱茶冷泡,你还有什么想了解或独特观点呢?欢迎下方留言分享哟。

南茗佳人【趣谈普洱】三:零基础如何学习普洱茶?

南茗佳人【趣谈普洱】三:零基础如何学习普洱茶?

上一期我们在南茗佳人公号和大家分享了《视频|茶桌上的礼仪有哪些?》,这期我们和大家分享零基础如何学习普洱茶?关注南茗佳人微信公号(ID:nmjrcha)可查看视频。

今天这一期可能是很多新茶友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了。

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普洱茶的影响力在这些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像2007年普洱茶还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

不少人觉得现在学习普洱茶会比较不容易,因为觉得市场太乱了,你需要遇到对的茶、对的人、对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对于如何学习普洱茶,普遍上会有一个不是那么积极的心态,甚至还有一个非常调侃的观点是说:全凭运气。

我们说享受普洱茶不仅是需要“茶的本事”也需要“喝的本事”,那么怎么才能够养成这种能力、并且从喝普洱茶这件事情里得到快乐呢?

就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讲,喝茶的人群大概有三个类型和三种需求,这三种需求导致各自关注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就是养成的方式非常不一样,但是我们往往混为一谈,混为一谈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矛盾和对不上的地方。

南茗佳人【趣谈普洱】三:零基础如何学习普洱茶?

一、新茶友的需求

第一个类型,新茶友,也就是我们所说茶小白的需求。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真的去体会每一款茶,学关于普洱茶的一些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比如普洱茶的定义,起码你要知道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它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要踏踏实实地学着判断出一款茶的香气是高扬的还是沉稳型的,茶汤是饱满还是寡薄,从这些微小的感官体验中体会到快乐,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建立起整个感官体系的平正规矩。

我们说学习普洱茶难,其中一个难点其实是在于辨识信息的真伪。因为普洱茶的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实在是相隔太远了,万水千山,所以普洱茶直到明清时期才被认知,关于普洱茶的记载也很少,目前已出版的讲普洱茶历史的书籍内容上很单薄,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去考证。这给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比方说,关于老茶信息的真假;或者你喝茶的时候,喝到的这款茶是不是跟它的宣传相符合,产地、采制时节、大概的树龄。

所以我们做茶也要自己去茶山,自己去看、去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地方的历史,

当时詹英佩老师给我们上的茶山课程。我对詹老师非常钦佩。她来给我们讲课,整个人气色特别好,冬天,她穿深色外套系了一块彩色的丝巾,詹老师体型比较小,看起来很柔弱,但整个人很有魅力。她经常是背一个双肩包,先生陪着一起来,俩人牵着手,非常恩爱。

詹老师曾经是《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的记者,在普洱茶刚开始复苏的时候,就背起了相机和笔记本,只身走进古六大茶山,看到历史上“名重天下”的普洱茶古茶山,如今寂寥贫困的状态,在2003年的时候,象明乡,这是包含了古六山里面四座茶山的这么一个乡镇,整个乡的财政收入只有16万元,茶山的孩子上学都非常困难。从曾经的“贡茶之乡”到如今的“贫困之邦”,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一下子就刺激到她了,詹老师觉得非常痛心,古茶山现在还是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把它介绍出去,分享给大家,来解决这些地方的穷困。

她先后12次对六大茶山进行了考察,走访了每一座茶山和大部分村寨。亲力亲阅,详实地写了很多部关于普洱茶的科学著作。

詹老师是我们年轻一代茶人的榜样,我们经常会说她对普洱茶动的都是真情。她讲茶山历史非常细致,普洱茶辉煌时期,云南这边正好是改土归流的前后,汉民族派下来管理的官员,自然跟少数民族之间是有距离的,不管是在习俗还是心理上都有,所以产生了很多地方上的少数民族跟中央朝廷的矛盾,非常尖锐,所以也有一段流血牺牲的历史,她是在课堂上是会讲着讲着就红了眼眶的那种。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詹老师跟我们说了一段话,我特别记得,她说“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说起普洱茶,人们便会说到云南,普洱茶让我云南人脸上有光。作为云南人的我,钟爱着普洱茶,情系普洱茶,我用了五年的时间,10多次走进普洱茶的故乡——古六大茶山,我用双脚去丈量这块土地,用心去感受这块土地,为的就是能为介绍普洱茶、宣传普洱茶做点事、尽点力;同时也为普洱茶的奠基人、开拓者们留点文字,前者是我的荣幸,后者是我的心愿。”

真的特别感谢这些前辈,这些柔弱而刚强的脚印,铺就了普洱茶的一步步真经。

南茗佳人【趣谈普洱】三:零基础如何学习普洱茶?

二、普通茶客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是普通茶客的需求。这时候,自己的某种标准和方法论已经建立了,需要以普洱茶为钥匙,打开整个茶背后的文化以及传统,那么要解决的是一个量的问题,你随着每一款茶,去了解这个茶的背景,它生长的生态环境、它的工艺,它的传承历史,茶与茶之间的差别。比如说曼松,进王子山徒步八公里,而且一直是上坡,因为这个地方是纯放养完全不人工干预的,很多地方根本都没有路。

我们去的那天,走到半道上,带我们的茶农朋友突然从她的包里掏出一把小臂长的砍刀,我们还被吓了一跳这是要干什么,结果就看到她熟练地挥着刀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路来。后来我们走到出了一身汗,双腿打颤的往前走的时候,小伙伴突然大喊一声:小心!你脚边有一棵茶树,别踩到了!弯下腰去才看清是一棵筷子粗的小树苗,挂着5、6片小叶子,恩,这是曼松8年的一棵茶树。

茶农朋友说这棵树现在似乎比种下去的时候还小了,因为这里的土壤、气候、水源,都给茶树生长造成极大的挑战,茶树在这里想要存活长大,就必须战胜环境,把树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树干努力地向上生长。所以说曼松茶生长很不容易、周期很长。但也正是得益于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曼松茶有非常独特美好的香甜。在你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拿到曼松茶,去喝的时候才会懂得去珍视它的香甜。就像我们说不仅要有得到的勇气,也要有赏玩的能力。

南茗佳人【趣谈普洱】三:零基础如何学习普洱茶?

三、茶人的需求

茶人的需求。这个我们说是第三层需求,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并没有规定过一个群体是“茶人”,它是一种技能以及一种被崇尚的方式。但一旦到了专业这个层次,那么其实考虑的问题就是突破。比方说茶品在历史上经历过的辉煌时代:唐煎、宋点,明代至今就是以冲泡为主。每一种饮茶方式的出现、变化都跟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去单纯地讨论茶,都是不成立的。

那么近两年红火起来的柑普茶就是一个例子,用有一定陈期的柑果皮和宫廷级熟普,做成的一款口感甜润冲泡方便的这么一种茶饮。它面对的问题,一个是目前还没有实践过这种形式到底是否能够长期存储、符不符合“越陈越香”;再一个就是传统的、目前对于普洱茶的追求是清饮,却要把它跟柑皮这种味道比较重的东西融合一下,不少老一辈的茶人对这个反感的。但是小青柑一问世,年轻市场对它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很多人喜欢这种清新甜爽的果茶香。所以你要是单纯地来批判它、把传统的标准拿来要求追求突破和创新的这个群体,是不公平的。

普通喝茶人对于普洱茶,可能看的是山头之间的口感香气差别,工艺是否符合标准,那深入到专业到行业的时候,它就会去考虑说这个东西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没有突破。

以上三种需求我们觉得也是普洱茶学习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往上走的时候,可能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打破,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就像我们很难再山脚就去想象山顶的风光,你要去学习它的话,还是要一步一步爬上去。

谢谢大家,这一期怎么学习普洱茶就先说到这里,下周我们会在南茗佳人公号分享,敬请关注南茗佳人(ID:nmjrcha

南茗佳人【趣谈普洱】三:零基础如何学习普洱茶?

普洱茶乱象何时休

普洱茶乱象何时休

——滥用“古树茶”概念,直逼产业走向黄昏

近日,和一些喝普洱的人士聊天,圈内的说得最多的,诸如“产能过剩”“市场太乱”“不好做”等怨;圈外的,则认为,普洱茶“水深”“价格高”“喝不起”。什么产能过剩,市场太乱?其实,这些圈内人士,真够倒霉的,也是活该!早知今日,当初又何必呢?!

都说,普洱茶一向是以炒作吹捧见长。说是炒作,真有一部分。诸如早期的“野茶”“野生茶”“古树茶”“山头茶”概念,再到近期的“中期茶”“云南岩茶”概念,等等,一些颇有新鲜度的玩意儿。

普洱茶乱象何时休

就拿“古树茶”来说吧。“古树茶”概念,早在2007年普洱茶茶市崩盘前就有人提出,其概念的前身,便是有过一时之热的“野生茶”。于2007年后,“古树茶”一词开始渗入,直至2014年上半年渗透普洱茶整个行业。

早些年蹭茶,我到访过很多以销售普洱茶为主的茶庄、茶店,这些茶庄、茶店卖的普洱茶,百分之八九十的都是普洱茶“古树茶”。这说明了什么?市面上很大部分茶庄、茶店,是在大利益的驱动,才如此滥用“古树茶”“山头茶”“野生茶”等概念。

普洱茶乱象何时休

比如,部分茶庄、茶店用非茶、劣质茶(如9块9包邮的古树茶)、台地茶、小树茶来假冒古树茶,甚至仿造其他品牌产品,仿造老茶品;也有把老挝茶低价买进,充当易武古树茶高价卖的;更糟糕的,市场上还竟有标榜上千年,甚至几千的“古树茶”……

而这还在普洱茶的原产地呢,就如此这般乱,那省外的市场?只能是“呵呵”了!欲知云南古茶树产量和数目真相,诸位可参阅云南茶界独立评论人白马非马撰写的《云南省古树茶面积与产量真相调查》一文。

作者简介:艾文华,云南昭通人。诗人,普洱茶专栏作家,主编。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边疆文学》《滇池》《华语诗刊》《岁月》等诸多报刊和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