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

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

2019-05-2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

日常泡茶时,茶汤中不免漂浮着许多泡沫,对于一些追求汤质通透的人来说,不免心里不舒服,更不要说看到汤杯里的绒毛啥的,更觉得不干净、不卫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一、泡沫

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

冲茶水翻涌而起的泡沫,会被误认为是茶叶农药超标引起的。其实不然,茶叶中含有一种茶皂素的物质,可溶性强,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特别是抗菌活性,拥有较强的起泡能力,这种物质对人畜都是无害的,因其活性较强,具有抗炎作用,对于促进肠胃运转和抑制皮肤病菌都有一定的功效。

除了茶叶中的茶皂素能够引起泡沫外,如果冲泡的茶汤中含有的碎茶末比较多,会促使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快速浸出,也易于形成泡沫。

 二、绒毛

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

茶汤中的绒毛指的是普洱茶茶叶上细小的茸毛,俗称茶毫。茶毫能分泌芳香物质,所以冲泡的茶汤绒毛越多,意味着茶汤更具香气,鲜度越高。

茶毫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以及咖啡碱物质,因此,茶叶的评判标准里面,茶毫的多少对于茶叶的品质高低有一定的影响。

茶汤中绒毛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茶叶揉捻制作过程中,茶毛脱落黏在一起形成的,但是这个没关系,泡茶时逐渐溶解开来,无须担心。

三、油雾

普洱茶汤上漂浮的油状物质,又宛若漂浮的白雾,稍吹即散,其形成是茶叶中的胡萝卜素、脂肪酸以及挥发性香气经热水冲泡散出,属于脂溶性物质,当茶汤面的温度与茶汤底的温度相差较大时,就会出现。除了普洱茶、武夷茶、乌龙茶等发酵较重的茶都会有此种现象。

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

四、絮状物

冲泡好的普洱茶,喝了一半没喝完,放凉之后发现出现絮状物,被人称为“冷后浑”、“茶奶酪”,主要是由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的综合络合物,其存在状态主要与茶汤温度有关,温度低时,成乳凝沉淀状态;温度高时,茶汤恢复透亮状态,无凝固物。

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普洱茶汤中的泡沫、绒毛、油雾、絮状物.....竟然是这些东西形成的!

通常来讲,出现的絮状物越多,证明茶叶中含有的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物质比较丰富,茶叶的品质相对较高,仅仅作为参考之一,具体的还要综合个方面评判。对于茶汤中的絮状物,是否可以引用还存在争议,因此建议为了健康,还是倒掉,不要再饮用了。

有用+10
分享

普洱紧压茶(熟茶)仓储陈化有什么要求

普洱紧压茶(熟茶)仓储陈化有什么要求

仓储陈化

云南普洱茶(熟茶)紧压茶后发酵是自然氧化、微生物、水热作用等综合作用的过程。而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结束后继续贮藏一段时间,逐渐形成普洱茶(熟茶)紧压茶特有的凤格,其陈香随后期转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仓贮陈化必须贮藏于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仓库,温度控制在25士3℃,湿度不得超过65±5%为最好,避免成品与原料、半成品混杂堆放,防止窜味、被污染科学贮藏是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普洱茶和其他茶类相比,特别耐贮藏。它的这种特性使得经过一定时间贮藏的普洱茶品质得到提高(后熟作用),随着品质的提高价值也就得到提升。好的普洱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饮用性和收藏性双重功能,即普洱茶除了具有饮料的属性外,它还与文物古董有相同的共性收藏功能,越是稀少的价值越高。笔者认为,用于收藏的普洱茶最好选择紧压茶。为什么呢?一是紧压茶体积小,便于贮存,二是紧压茶耐贮藏,不容易变质。也有造择用两肯毛茶压制成的各种紧压茶来收藏的,这些紧压茶也就是传统生产的“青沱”“青饼”“青砖”等产品,要使它们通过自然陈化形成普洱茶的风味,需要特殊的贮存条件、技术,和较长的时间(10年以上)。

1.贮藏中成分变化与品质的关系茶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密切相关。茶叶质变与水分、度、氧气和光线密不可分,构成督洱茶品通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变化左右着普洱茶的色、香、味。试验表明:与常温相比,元论冷冻、冷藏还是45℃条件下贮存普洱茶,经过定时间后,汤色有变亮的趋势:味出见醇或浮的感觉,只是程度稍有异而己;香气是在低温下存放的冻奔明显,高下则陈香诫退的迹象。汤色、滋味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受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响较大。

随若低浔下含水量的升高和高下含水量的下降,各种化学成分之间也发生复办的变亿,如果贮藏条件不当或不讲料学的无限期的贮存这必然使其品颜发生变化,好茶降低品质,如果把普洱茶作为保建食品,那么应该了解普洱茶药效物质和营养物质贮放过程中的有效期,注意在最佳时机饮用,否则超出最佳贮存期,品质和和营养成分都会下降如何贮存保管普洱茶?一般来说,只要不受阳光自射,或南淋,环境清洁卫生,通风元其他杂味、异味即可。如存放数量多,可设专门仓库保管:女数量少,个人在家中存放,可月圈瓷瓦缸或紫砂茶罐存放。将营洱散茶、紧压茶(除去外包装)直接置于缸内,封好缸凵就行。

2.贮藏方式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从事生产经营普洱茶的人,重视对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从销售角度对成品茶进行了再处理,形成目前市场上比重较大的仓储茶。这些茶处理的重要环节就是增大湿度、提高温度,营造自然微生物适生环境,并作用于普斜茶。按其水分加入量和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单度湿仓普洱茶、中度湿仓普洱茶、度湿仓普洱茶。老茶贮放的结果是苦涩味明显降低,这种处理最大的特点就是仿老茶的做法消除涩味:这是仆么原因呢?实际上是普洱茶中多配类物质的氧化、降解或聚合的结果。

尤其是酯型儿茶素的减少,苦涩味改变最为明显。研究表明,白然贮放10年的普洱茶散茶,茶多酚减少为13.94%,贮放20年的普洱散茶,茶多酚减少更多仅为8.98%。不同贮藏方式与不同地区存放的普洱茶衣现出不同的风味,但通过经验与检测发现,存放在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65%左右的条件下的普洱茶的转化品质最佳。普洱茶的品质形成需要一定的贮存时间,贮存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酱洱茶花色的形成科学保留下来的老茶,最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知名茶仓专家陈乙莱揭秘普洱茶的储存|湿仓、干仓都是无稽之谈?

知名茶仓专家陈乙莱揭秘普洱茶的储存|湿仓、干仓都是无稽之谈?

某种意义上说,茶仓是一种普洱茶熟成工艺。目前普洱茶市场上所谓的湿仓、干仓,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世界知名茶仓专家、大马仓藏茶主人陈乙莱是在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2日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秋季展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作上述表示的。“什么叫湿仓?什么叫干仓?有什么科学依据吗?”陈乙莱说,湿度是一个完全可以科学数据量化的、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对于人体而言,我们一般认为75°以上为湿,45°以下为干。茶仓也需要保持一个科学的湿度和温度,以便普洱茶在良好的仓储环境中陈化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的普洱茶,需要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才能完成整个制茶工序。因此,存放普洱茶的茶仓,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普洱茶熟成工艺。

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2004年中国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普洱茶标准》(NY/T779-2004)中的这句话:“熟成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其压制茶在良好贮藏条件下长期贮存(10年以上),或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人工渥堆发酵,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经氧化聚合水解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普洱茶特定品质的加工工序。”陈乙莱曾多次上门向“熟茶之父”、大益品牌创始人邹炳良求教,拜在中国老茶藏家、泡普洱老茶泰斗何作如门下,历经10余载潜心研习普洱茶茶仓工艺技术。

陈乙莱说,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港仓”“莞仓”“昆明仓”“北美仓”以及“大马仓”,更多的是一个普洱茶存放地点的地理概念,并不是特指普洱茶茶仓工艺。普洱茶存放在香港、广东、昆明、马来西亚等不同地方,由于各地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不同,普洱茶会陈化出不同的特点。

从近现代以来普洱茶发展史分析,普洱茶制茶工艺曾出现2次断层。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1900年-1949年),普洱茶处于“号级茶”时期,这个时期的普洱茶以古树、大树茶为主要原料,出现宋聘号、同庆号等知名号级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荡,交通中断,普洱茶生产几乎停滞;到了1949年前后,私营旧茶庄退出历史舞台。在1937年-1949年这段时间,普洱茶制茶工艺受到战争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以1951年9月14日“中茶”品牌注册时间为标志,普洱茶进入“印级茶”时期(1950年-1973年)。这个时期普洱茶以小树原料为主,主要生产侨销圆茶和内销圆茶。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后,普洱茶加工、销售和出口锐减,制茶工艺出现一定程度断层。1973年,云南“省茶司”取得自营出口权,并研制恢复生产七子饼茶,普洱茶进入“七子饼”时期。大约在2000年至2007年,普洱茶原料以大树、小树混采为主;2007年以后,人们更加注重普洱茶原料,开始追求普洱茶茶区、山头茶、古树茶、荒野茶甚至古树单株。

陈乙莱认为,香港是普洱茶重要的消费区和集散地。由于香港海拔低、气温高、氧气足,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普洱茶熟成较快。这也形成了香港人喜欢品饮“红汤红水、柔顺绵滑”的普洱茶习惯和口感。1950年代开始,一些茶商为了进一步加速普洱茶熟成时间,发明潮水渥堆等方式或工艺,制成“发水茶”以适应消费者口感和饮用需求。这也为后来的普洱茶熟茶渥堆发酵工艺打下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洱茶热逐渐从中国香港传到中国台湾地区,进而传回大陆。在香港,普洱茶只是一种普通茶叶饮料,传至台湾,平添了更多的茶文化内涵。由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老茶”被披上种种神秘的面纱,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和其它所有农产品一样,普洱茶只不过是一种茶叶而已。就像葡萄酒一样,不同产地、不同工艺、不同时间、不同贮藏,会呈现不同的口感。”

陈乙莱说,当今社会资讯高度发达,普洱茶的历史真相已经越来越揭开,人们更加透彻地了解普洱茶的本来面目,也越来越会看明白什么干仓、湿仓、老茶、陈茶、年份茶等等眼花缭乱的概念。茶仓作为普洱茶熟成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选择自然陈化的茶仓,还是人工催化的茶仓,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品饮习惯、消费能力等各种因素而决定。就像你吃过人工催化成熟的榴莲,再品尝自然成熟的榴莲,口感如何就会一清二楚。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众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人们将会越来越追求仓储良好、绿色健康、品质优良的普洱茶。

当记者问及“究竟什么是好茶”时,这位深谙中国茶道的茶仓专家说,好茶有四大要素:第一是优良的茶叶质地,树种、树龄、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等都要好,这样才能确保茶叶原材料的质地;第二是传统的制茶工艺,要用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进行加工、制作茶叶;第三是自然的仓储存放,要有天然、良好的仓储条件,才能仓储好茶;第四是得法的冲泡技巧,要把握好水质、水温、水量、茶器、投茶量、冲泡时间等各个环节和因素。

陈乙莱说,茶叶是有生命力的,就像一条活鱼。我们要把自己收藏的茶叶储存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保持茶叶及其微生物良好的生活环境陈化,才能让茶叶保持生命活力。

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云南是普洱茶原生地,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 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 咸丰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 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 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 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 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 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 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 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 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 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 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 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 ……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 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 历史最高水平。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帆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故称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

清朝是普洱茶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 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

(责编:李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