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第十,第一无争议

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第十,第一无争议

2019-06-08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我国茶叶品种繁多,名茶则更是茶叶中的极品珍宝,从我们认为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确实十大名茶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第十,第一无争议

如今的中国十大名茶是2012年大连星海展会上选出的: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

以上就是现在“中国十大名茶”的排列顺序,我们熟悉的武夷岩茶仅排第九位,冠军第一位仍旧是西湖龙井茶。

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第十,第一无争议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边的群山中的绿茶,它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苏州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的碧螺春,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一,碧螺春茶条索纤细,一芽一叶,芽为白毫卷曲型,叶为卷曲青绿色,披满茸毛。

信阳毛尖

它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特色享誉中外。

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是黄茶,清代纳入的贡茶。

六安瓜片

亦称片茶,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地的齐云山,瓜片属于绿茶,是国家级历史名茶。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生长在著名的黄山里被云雾缭绕,外形细嫩稍卷曲,茶叶格外肥壮,匀齐,柔软细嫩有锋毫,这种环境生长中,多多少少会有黄山神秘的特点在其中。

祁门红茶

祁门是红茶中的精品,产于安徽西南部,它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驰名于世。

都匀毛尖

又名:白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特产的绿茶精品。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素来有茶王之称,是我国著名的青茶之一,青茶也就是乌龙茶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第十,第一无争议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雀舌怎么泡

武夷岩茶雀舌的冲泡,将茶杯洗净,放入适量茶倒入热水盖盖轻摇,倒出水,在将煮好的水倒入盖盖泡一分钟即可饮用。

武夷岩茶雀舌的冲泡

金坛雀舌茶以其形如雀舌的精巧造型、翠绿的色泽和鲜爽的嫩香屡获好评。金坛雀舌成品条索匀整,状如雀舌,干茶色泽绿润,扁平挺直;冲泡后香气清高,色泽绿润,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明亮。内含成份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高。

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通常茶与水之比为1:50~1:6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60毫升)为宜;泡茶的水温,要求在80℃左右最为适宜(水烧开后再冷却);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透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武夷岩茶雀舌的介绍

雀舌茶产于江苏金坛方麓茶场,在总结名茶采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属扁形炒青绿茶。雀舌茶采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3厘米以下,通常加工500克特级雀舌茶需采4.0~4.5万个芽叶。要求芽叶嫩度匀整,色泽一致。不采紫芽叶、雨水叶,防止芽叶红变。采回的芽叶进厂后均匀摊在竹匾上,经3~5小时的摊放,方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摊凉、整形三道工序。

炒制雀舌茶用双手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当锅温达80~90℃时,在锅面涂上少许乌桕油,待青烟消失后,投入250~300克摊放叶,采用抖、捞手法,将茶叶捞起抖散,散发部分水分后,锅温降至60~50℃,开始采用以搭为主结合抖、捞的手法做形。当芽叶形呈扁直,稍有触手感,含水量约25~30%时,起锅摊凉回潮约1小时左右,进行整形。

金坛雀舌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条索匀整,形似雀舌,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醇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明亮。内含成份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高。

青茶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需要如何品饮

品尝武夷岩茶的色、香、味,相应就是看、闻、品。先观其色,看杯中茶水色是否清澈艳丽,橙黄或深橙黄色,水色是否三层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为优,焙火高的茶、隔年陈茶的汤色表现为琥珀色、橙红、玫瑰红色。

再闻其香,将杯移至鼻端,趁热闻香,香要清纯无杂气,以花香、果香、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品尝时,不要立刻将茶汤吞下,而应含在嘴里,边吸气,边用舌尖打转,把茶汤在口中翻滚流动,使茶汤与舌上的味蕾充分接触,并将口中茶汤气经过鼻腔徐徐呼出,再慢慢咽下,以得到满口生香, 回味悠长的感觉。

品评武夷岩茶的滋味重在前三泡茶:第一泡侧重香味,徐徐入口领略水香与闻香是否一致,另辨是否异味,是否口齿留香。喝完杯中茶再闻杯底,是否香浓。第二泡:应重点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是否有较明显的苦涩味或杂味长留口中。好的茶,略感稍微苦涩的茶汁入口后,短时间内,回味甘醇,即舌有回甘。

第三泡:应重点放在岩茶的韵味上,茶汤在口中是否有鲜爽感,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有“岩骨”,“嘴底”,“喉韵”,好的岩茶即有一种武夷岩茶特别的“岩韵”。

三泡茶品饮后,优质武夷岩茶特有的“活、甘、清、香”,“岩骨花香”,也就可以领略了。这时,再喝一口白开水,则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真是“此时无茶胜有茶”。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之真味。

武夷岩茶的骨鲠与花香

“岩骨花香”是武夷岩茶的最高境界。称得上“岩骨花香”的茶,首先必须得是正岩茶,带有正岩山场的气息,俗称“山场气”。“山场气”不以制作精良而产生,不因工艺不当而消失,可以说是武夷正岩茶的“身份验证码”。

一款茶有了正岩的“出身”,才具备成就“岩骨花香”汤感的基底,方担得起“岩骨花香”的“岩”字。继而,再辅以适宜的茶树品种、合理的栽培方式、精到的制作工艺,在冲泡得宜的情况下,便可以自然体现出武夷岩茶的“骨鲠”与“花香”了。

“岩味”“骨鲠”“花香”三者皆得,方堪配“岩骨花香”。

“骨”:有骨鲠的茶汤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虽则清早期武夷茶的茶汤表现如何已不得而知,但从乾隆的描述不难捕捉其与当代岩茶的共通之处:在“气味清和”之外专门提及茶的“骨鲠”,可以说是切中了武夷茶的要害了。

我喝过很多山场上佳、工艺到位、价格亦不菲的正岩茶:香气馥郁、汤感顺滑、回甘生津、山场气显,几乎无可挑剔。那样的茶让人非常喜欢,很愿意喝,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除了正岩山场气,它们似乎体现不出别的岩茶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来——那些茶缺了骨鲠,没有“岩骨”!

著名茶学者林馥泉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岩茶专著中,专门提及了“山骨”“嘴底”“喉韵”等作为精品岩茶客的品评常用语,其中排在前列的“山骨”,便近似于本文所讨论的“骨鲠”、或曰“岩骨”。

谈及茶汤的骨鲠,有时会让人觉得虚玄,为“科学派”所不屑。的确,相比于香气、滋味、叶底等,骨鲠是相对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然而,要形成有效的交流,便不可因噎废食,难以言传不是不以言传的理由,更不是否定的依据。相反,“岩骨”是岩茶之所以为岩茶的关键,没有骨鲠的岩茶,纵使美味,也不能称得上具有代表性。“岩骨”不可不论。

茶汤的骨鲠源自茶叶内在的气质,而非外在的表现,更不是所谓的苦、涩或者刺激性。仅仅靠浓厚刺激的口感去吸引人注意的茶,不过是“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而到了秦王面前又“色变振恐”的秦舞阳而已。外强而中干,谈不上骨鲠。

真正有骨鲠的茶,茶汤是饱满、立体的,无论其水路宽或窄、汤感粗或细、滋味浓或淡,自有可以立得起来的“骨体”。这种“骨体”虽则无形,却可以帮助茶汤形成更加重实的茶汤、有劲道——无论是刚强的“明劲”或是内敛的“暗劲”——的茶气、深沉的喉韵、通透的体感。有骨鲠的茶汤,有如矫健的游龙,而没有骨鲠的茶汤,就算美,也不过是翩翩飞蝶罢了。

“活”:“骨鲠”为支撑

清代梁章钜以“香”“清”“甘”“活”四字总结武夷茶品鉴的要点,沿用至今:“香而不清,犹凡品也...清而不甘,则苦茗也...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四者之中,“活”字最难得。

高境界的“活”,包括口感的“活”、体感的“活”、茶汤变化的“活”,三个层面缺一不可。茶汤变化的“活”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如茶叶香气、滋味每一泡在口腔中前调、中调、后调的转化,不同香气、滋味因子的组合与重组的交互,泡与泡之间的变化等。

而口感的“活”,则除了那种灵动的变化,还包括茶汤在口腔中静态停留的时候,依旧是充满生命力、“活泼泼”的。这一点很难做到,对工艺的要求也极高,稍有不慎,茶汤便会“板”、甚至“死”。然而,“不板”“不死”也并不代表“活”。此需得配合实际的品饮,用不同“活”度的茶样比对交流。

再者,就是看茶叶的体感,茶气的层次、游走与变化了。后者比口感的“活”更需要在标准样的基础上边喝边交流,方能形成有效的沟通,继续讲下去只会被说成玄学,故不作赘言。

然而,要能把这个“活”字真正发挥到极致,必得有“骨鲠”作为支撑。没有骨鲠的岩茶,其香气、滋味的饱满度、立体度、丰富度、变化度都会大打折扣,更不用说茶气和茶韵了。

花香:“岩骨”基础上的香

有人把“岩骨花香”和“岩韵”直接等同起来,我个人是不太赞同的。武夷岩茶随着工艺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香型。花香并不是唯一,也未必等同于最好。且美好的香气表现往往是各种香型综合、立体且富于变化地呈现的,花香是岩茶香气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

一泡有“岩骨”、但没有清晰“花香”的岩茶,只要其香气、滋味、气息的表现俱佳且和谐,茶汤有底蕴且回味悠长,便不失为一泡品质上乘、有岩韵的好岩茶。然而,一泡仅有“花香”,却谈不上“岩骨”的岩茶,是算不得真正的好岩茶的。市面上许多正岩以外所产的“花香肉桂”、“高山水仙”,便是常见的例子。

其实,“花香”首先应该理解为一种工艺香。茶叶在离开茶树之后,便开始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乌龙茶通过繁复的做青工艺,使得茶叶的芳香物质发生变化,随着做青由轻到重,将原本令人不快的草青味做成花香、花果香、果香、熟果香等令人愉悦的香气,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茶青自带的苦涩感。

做青很轻、未能把茶青做透的茶往往也能出“花香”,只是这种所谓的“花香”容易带有草青味,飘浮且不纯净。然而,好茶所追求的是一种“入骨”的香,香气沉于茶汤之中,不独闻之芳香,饮之亦芳香,且香气贯串首尾,数泡不绝。“岩骨花香”的花香,便是这种“入骨香”,它不易因焙火而飘散,也更经得起长时间的陈放。

当然,工艺与原料品质息息相关,要能经得起繁复工艺的折腾,茶青的内含物质必须足够丰厚,才不致把茶做“空”掉。我曾试着拿外山原料用加温的方式做青,发现茶青的内含物质消耗快速,叶片很快就由绿转红,虽然制作过程中香气高扬,但成茶却口感平淡;相反地,内质丰厚的茶青在加温的环境下制作,不仅能充分激发出其香气韵味,还能有效降低茶青的苦涩感,保证茶汤的饱满度。——若非真正内质饱满的正岩茶,即使采用加温做青的方法,也往往难以维持住兼具山场气、香气和饱满度的汤感。

岩茶的花香有很多类型,它们除了与工艺有关,还取决于茶叶的品种。不同品种的茶青,成茶的“花香”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如肉桂的“甜花香”、水仙的“兰花香”、水金龟的“腊梅香”、黄金桂的“桂花香”等。然而,要想把这些品种的花香清晰地表现出来,仍需要精到的制茶工艺的辅佐。

入骨的花香究竟是不是岩茶香气最高境界的表现,茶界尚有争议。就我个人的品饮体验而言,那些我喝过的最好的岩茶,往往是“岩骨”与“花香”兼美的。无论何时,来一泡有骨鲠、且带有浓浓正岩山场气息的茶汤,一入口,满满的馥郁的茶香,无论有多少种香型,里面必定伴随着幽幽的花香,一闭眼,仿佛置身岩谷花涧,真真是人间第一清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