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从《铁齿铜牙纪晓岚》到大红袍

从《铁齿铜牙纪晓岚》到大红袍

2019-06-08 访问量: 16 茶礼仪网

前一段,看《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斗茶的情节,最后那个冠军就是来自福建。福建的茶有名,历史悠久。就连我这个平时不爱喝茶的人也略知一二。我想武夷山之所以能被列为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除了自然风光的秀丽,还有就是与这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有关吧。

武夷山盛产岩茶,其中的极品就是大红袍。九曲溪景区中专门有个景点就叫“大红袍”。

“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滋润。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很多种不同版本的传说,反正大意是与一件红衣服有关。这是生长在岩壁上的6株大红袍的母树,她们应该算是国宝级的了。

我们去的季节,11月中旬,刚好是茶花盛开之时,谈谈的清香和着雨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湿润的空气和明净的万物给人无比清新的感觉。置身其中,让人忘掉无聊琐事,只想一心贴近自然,享受上天赐予我们的美景。

武夷山景区中随处可见这些茶园。因陋就简,随遇而安。

最后我们被安排品茶。那个大红袍尝起来有点象麦茶,我这外行真是喝白瞎了。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铁观音的味道,入口前的清香,刚开始的苦涩和之后回味的甘甜,让人久久不忘。

有用+10
分享

陈鸿棉家族四代人的事茶人生


时光飞逝,距上次见到陈容大姐,已是一年多。那时,她带我们穿越慧苑走访她家茶山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不长的路途却显得异常崎岖蜿蜒,不得不让人感慨:一泡好茶的难得。三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冷空气,直接把武夷山的气温降低一半,也把我们几个没有准备充分的到访者冻得瑟瑟发抖。

陈鸿棉——陈鸿棉家族四代人的事茶人生

“快到屋里来,别冻着了。”陈容的爽朗笑声和热情招呼让我们顿时温暖不少,我们赶紧钻进屋内,几杯温热而醇厚的慧苑老枞水仙入口,顿时让人精神倍增。几句寒暄,感情便热络起来……

茶园管理是根基

陈鸿棉有五个孩子,四女一男,陈容排行老四,陈家的几个兄妹,每个人都跟着父亲学过制茶,但因为陈容跟随的时间最长,所以,目前她这辈的茶业经营与制作的重担主要落在她和丈夫暨文富身上,而她的下一辈——侄子陈植寅也逐渐挑起了家族的大梁。

鸿棉家的茶最受茶友推崇的是他们的慧苑老枞水仙,那醇厚清幽的口感和神秘的山野气息赢得了无数发烧友的喜爱,问到她家的老枞水仙为何如此独到,陈容笑着答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茶园管理有道。我们家老枞水仙的山场主要分布在慧苑坑内,茶园都比较分散,而且周边的植被茂密,能给茶树提供充足的漫射光;另外,我们家的老枞我们都让它们自由生长,几乎不予修剪,树与树之间也留下足够的空间,空间不够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会处理掉一小部分老茶树;还有,我们的茶园从不打除草剂,只使用菜籽饼作为有机肥等等。有些看似降低产量的做法,其实是大大保证了我们的产量和茶叶品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采摘成本,但是滋味绝对优于修剪齐整的茶树。”

暨文富对于山场的守护之心主要来源于岳父的教导和多年来制茶经验的累积,而刚刚跟岳父学茶的时候,他也曾质疑过这种茶园管理的方式。但是岳父跟朋友的一个小试验深深触动了他。“当年我岳父跟其好友老董,在小武夷的仙人岩上做试验,同样的老枞水仙,老董修剪,而岳父不修剪,来比第二年的产量。一年过去,修剪过的茶树密密麻麻得看上去产量很高,而未修剪过的则看起来不多,但两者采摘的结果竟相差无几,而滋味明显是未修剪的更好!”

夫妻俩经营茶山这些年来,很多客户曾建议他们除掉茶园附近的一小部分植被,扩大茶园面积。这些意见都被他们断然拒绝了,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那些植被对茶园的重要性。如今,他们的坚持也获得了更多顾客的信赖,各个方面也精益求精地做到更好,为企业赢来了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传统往往是最珍贵的

如今,家中做茶的重担落在暨文富与陈植寅身上。暨文富是一个做事严谨而执着的人,他在岳父的指导下,严格按照传统的手工方式制茶。都说做茶的秘诀在于看青做青,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甚难,往往一个细节没掌握好,一锅茶就废了。所以,这些年来,暨文富全身心投入茶叶的制作中,不断地精进自己的制茶水平,多年的坚持终于换来如今“做得一手好茶”的好手艺,陈鸿棉提到自己的女婿更是赞不绝口:“文富很实在、很勤劳。”其实,暨文富更像是守承的一代,守护起上一辈艰苦创立的事业。

陈植寅从2008年正式跟随爷爷和姑丈学做茶,一开始,对于长辈的教授,他往往无法全心投入学习。但随着深入的接触,他发现很多制茶的原理,都能用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的物理化学知识来理解,这一下子拉近了不少他与茶叶的距离;而随着自己对茶叶的了解,爷爷往往能用比课本还生动的方式给他讲解制茶工艺更让他倍感兴趣,于是他越发地投入其间。如今制茶的每个环节他都日渐掌握,而爷爷那份对武夷岩茶深深的爱也渐渐地转移给他,他笑着说道,在爷爷看来,要把每片茶叶当成自己的小孩那样去呵护对待,只有这样,你在制茶的过程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将茶叶做到最好。这个道理之前不好懂,但现在我也有小孩了,很能理解爷爷的心情。

如今,1986年出生的他是家族事业的新生代接班人,提到如何看待当下市场口感的变化时,陈植寅说,市场的口味会变化,他作为年轻人也会想在工艺上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感悟,他还是充分意识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创新的工艺可以尝试,但是传统工艺还是最珍贵的。

苦难成就一代茶叶大师

陈鸿棉出生在一个茶叶包头的家中,父亲陈茂可从小习茶并善于管理茶园。1930年,陈茂可被闽南、潮汕一带的包头从江西请到武夷山做工头,帮忙管理山茶、打理茶庄,之后他便在武夷山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中央茶叶示范研究所在武夷山成立后,陈茂可做了研究所的工头,帮忙管理研究所及其所属茶园,他对茶园的管理很严格,出自他茶园的茶叶都能保质保量,而陈鸿棉对茶园管理的严谨与父亲是一脉相承的。陈茂可对工作严格,但是他对工人都很慷慨,所以很多工人愿意在他手下做事。而且陈茂可为人仗义,谁有困难向他开口,他都会尽力相助,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也为陈鸿棉后来的学茶之路,提供了不少帮助。

陈鸿棉出生的时候父亲已50多岁高龄,没过几年他父母亲就相继离世,年幼的他无依无靠,便被寄养在接替父亲工作的堂哥家。堂哥常年忙碌,堂嫂也不怎么待见陈鸿棉,因而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是让他越加坚强,而太早离他而去的父亲虽然没有来得及教他做茶,但是父亲严谨的作风和对茶的热爱却在他身上得到了传承。

他在厂里积极学习做茶,随着深入的了解,他对茶更是如痴如醉,为了进一步学茶,陈鸿棉特意跑去找著名的岩茶审评专家陈书省学过一段时间的审评,因为陈书省曾经跟他的父亲情同手足,所以他很悉心培养陈鸿棉。他特别跟陈鸿棉强调,要想做好审评,烟可以抽,但是酒不能喝。陈鸿棉一直牢记省公的话,从不喝酒,一头扎进了茶堆里。

在包产到户的年代,茶叶站是负责收购毛茶精制后统一出售,这样一来,茶农能够赚到的钱很有限。为此,陈鸿棉特意跑到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向负责审评的茶师王庆云了解情况。王庆云给他支招,让他自己收购毛茶,精制加工后送到公司来直接收购。

陈鸿棉回家一合计,便开始认真学起精制工艺,更为了找到好的茶园,收购更好的毛茶,他常常只身进入深山之中,有时候在山中天黑错过了返程时间,他就把自己装进蛇皮袋里,睡到天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一些好茶园,但当地村民不会做茶,他就慢慢教别人做,做完的毛茶,茶农挑来给陈鸿棉,品质好的陈鸿棉会用高价收,品质差的则价格压低,并会跟茶农指出毛茶的问题所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尝试,陈鸿棉精制的茶叶品质非常稳定,从未出现焙坏或返青等情况,他送到厦门进出口公司的茶很快就被收购了。1995年,陈鸿棉靠精制茶赚来的钱创办了自己的茶厂,此举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于他的价格公道,又乐于分享制茶经验,很多茶农都愿意将毛茶送到他这里加工。

然而好景不长,受远华事件影响,厦门的销售渠道被阻断,茶厂又面临拆迁等一系列问题,这又让陈家的处境陷入困局,甚至一度负债甚重。当时,为了扭转局面,时年60多岁的陈鸿棉毅然选择南下广东,在那里慢慢打开销售的新局面。

2004年,在他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陈家的状况已有所好转,但是陈鸿棉却因长期的操劳过度,两只脚患上严重的腿疾,当时广东的老中医甚至断定他将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但是他不予理会,一边打电话给武夷山的赤脚医生寻求土方治疗,一边则依然坚守广东阵营。

2007年,他终于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回到武夷山,然而却是带着随时出发的心态回去的。如今下一辈的成长让他倍感欣慰,他也渐渐安下心来,但多年的艰苦岁月磨练了他随时奋起拼搏的精神,直到现在,他依然可以随时出发!

手记

回到武夷山休整的几年时间,陈容带着父亲前往西藏、新疆等地游玩,如今家族的事茶历史从陈茂可那辈算起已有四代,家族事业在陈鸿棉带领下已步入正轨,她希望父亲能够开始慢慢安享儿孙满堂的晚年。而陈鸿棉自从西藏参观完布达拉宫回来后,心态也变化不少,他对很多事情也慢慢看开许多,更明白家族事业的长久延续更多是要靠年轻一辈继续努力,于是他渐渐将家族的大小事务交到晚辈手中,自己则开始策划下一站的旅行地……

武夷岩茶的黄金时代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周遭的一切,对身边的东西熟视无睹。生于此长于此,第一杯武夷岩茶的诞生已逾三百年。

武夷岩茶若耐人品味的女子,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洋溢着内在的诱惑。它有着所有茶类中最复杂的制作工艺,使一片叶子充满了表现力,使表现力充满诱惑力,使诱惑力变成品味和市场的魅力。

有人说,岩茶随着一波波炒作,价格越来越高,影响力也似乎越来越大,但品质却无从保证,还有那灵秀山水里越来越陌生的做茶人。

社会总是对某一群体有既定的印象,政客应该睿智犀利,诗人应该细腻缱绻,泡茶师要身着汉服唐衣或任何所谓中式复古服装,做茶人就一定要黝黑健硕、朴素憨厚。只是,跟祖辈们为了一口饭吃任劳任怨做茶有所不同,这一辈的茶农在茶季依旧起早贪黑、白天黑夜连轴转,茶季之外他们生活富足、也愿意走出去看世界。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萧红写下的句子,大概也暗合着第三代武夷岩茶传承者的心声。

每个家族的制茶传承,就是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记录片。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和福建省代表团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上讲,“让我们感受到吹来的一股新风!南平武夷山区,把那些不符合标准的矿业、木材业关闭了,但是新的产业产生了。武夷山的茶升级了,利用武夷山打出各种品牌;旅游从以前的观光旅游变成休闲旅游,这些都是新的产业。”

这是一个人心浮躁,一切都可朝令夕改的年代。这也是武夷岩茶的最好年代,第三代传承者的黄金时代。

所有人都在奋力向前,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的现状,我在走着,就有路了。我们总在路上,不记得车马邮件都慢的那个时代,也忘了放陧脚步看看身边的风景,想想远方是不是自己寻找的故乡。

时间并不能限定我们在什么阶段该做什么,而我们却很难选择在不断的变化中,坚持自己的初心。

中国是茶的故乡,福建是乌龙茶的故里,这是我们的荣耀。祖辈曾创造的辉煌,是为后世留下的标准和榜样,后来者开拓进取,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对传承事业的记录,记录我们的进程,记录我们的情感。

一个家族,珍视过往,方得传承。

一个民族,尊重自己的历史,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皇家茶叶养生标配大红袍开箱试饮

大红袍,许多人提起时都津津乐道,要么称赞它的浓郁茶香,要么称赞它的回甘醇和。如若还要说,那还得是大红袍经过炭火焙制,茶性温和不伤胃,喝了身体舒服。与它名字和色泽并不相匹配的是,大红袍属于青茶,也就是乌龙茶,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

那么为什么它叫大红袍呢?相传在明朝的时候,一个名叫丁显的书生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的时候,突然肚子疼,遇到一个和尚给他泡了一杯茶喝,肚子就不疼了,考上状元之后,书生来答谢和尚,找到那颗茶树,并把身上的大红袍脱下给茶树披上,因此得名“大红袍”,状元在京上任以后,恰好遇到皇后生病了,多次治疗仍然没有效果,于是状元就将自己带回的茶叶赠与皇后,皇后饮后身体日渐康复,皇上大喜,命状元将御赐红袍披在茶树之上,派人看管,采制茶叶进贡,从此,武夷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所以,这大红袍茶叶可以称得上是皇家茶叶养生的标配。

接下来,就将开包装,为大家泡一碗刚刚到手的大红袍。

准备:

茶具:白瓷盖碗

茶叶:大红袍80g

用水:纯净水/农夫山泉

水温:100℃

时间:注水轻柔,20s出汤

打开茶叶:轻闻有花香,略有新茶的焙火感,条索均整,长时间的焙火让其表现得更加低调。

冲泡:开水淋下,茶香渐起,瞬间充满整个茶室。香气觉稳、透水。

滋味:大概是新茶的原因,感觉比较清淡,但仍然感觉的出来茶汤滋味饱满,饮后齿颊留香,回甘生津。

茶并不贵,口粮级别,活动期间拼团购入十分优惠,不过,仍不失那句流传口语:一杯茶下肚,路过五里喉还润。

过六水,六泡之后的大红袍,茶水由浓转淡,茶香也变得更含蓄,更矜持。

叶底:叶面舒展打开,香韵完全析出,茶汤温润,茶力柔绵,却意犹未尽留馨香。

煮一壶大红袍,品一屋芬芳,丝丝陈香若隐若现,氤氲飘荡。暗香浮动,丝丝萦缠,淡淡的、细细的清香,是那样的弥久游离,又是那样的淋漓尽致,让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