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是乌龙茶吗为什么不叫大青袍呢

大红袍是乌龙茶吗为什么不叫大青袍呢

2019-06-09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茶叶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岩,很多人经常弄错,就觉得大红袍就是红茶,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并非红茶。许多人误以为,大红袍大红袍,名字中带“红”字,便判定为红茶。其实不然,茶有六大茶类,以其制作工艺为区分。大红袍的大体制作过程是典型的乌龙茶工艺,其中摇青工艺为乌龙茶最关键的工艺之一。

大红袍是乌龙茶吗为什么不叫大青袍呢

大红袍虽然名字带“红”,却不属于红茶,是乌龙茶(青茶)中的佼佼者。既然如此,为什么大红袍要取名“大红袍”,却不叫大青袍呢?

大红袍的传说由来已久,一说是茶树远远望去,好像周身被霞光笼罩,通红似火,就像披了一件红袍。

红色,是中国人心底永不泯灭的吉祥的颜色。对于好茶树,古人常怀敬畏之心,自然用吉祥的红色加以修饰神话。自然而然,取名大红袍让这棵茶树变得更有神秘色彩,也更说明是好茶。

大红袍的另外一个传说版本: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老方丈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了他。终究穷秀才喜得状元,回到武夷山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此得名。

这个传说版本里头,茶树是因披着状元身上披的大红袍而被取名,也是相当符合中国式起名字的标准的。如果当初皇上赐的是一张大青袍,说不定今天我们喝到的就是叫做“大青袍”了吧?

虽然大红袍名称的由来光彩照人,都是好寓意、好说法,但是大红袍素来却有着“乞丐的外表,皇帝的内心”的说法。

大红袍,外表平凡不过,干茶卷曲成条,色泽灰褐。单单看这干茶,不但没有亮丽的外表,反倒是好像“梅干菜”,十分朴素。

但是,大红袍的巨大魅力却是,唯有遇到水才能释放无比的奇香。而且,它所蕴含的营养却是无可比拟的。

大红袍,源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得益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大红袍的茶树本身便是集天地之精华所在。

其优越的先天条件,再加之精细的制茶工艺,方可使得这大红袍声名大噪,为世人皆知。大红袍的制作工艺,也堪称最为繁复,恐怕没有之一。

只要你能坐下来,端起一杯茶,大红袍的岩谷花香就能营造一方山水,你就能跟着这缕茶香在武夷山的风景中恣意徜徉。

有用+10
分享

再论武夷茶之“正”


在本章中,笔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武夷岩茶(大红袍)与武夷红茶(正山小种)的地域空间分布,以及茶香的评价体系,以此来探讨在闽北山区的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一种“文化图式”。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康德在其哲学著作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巴列特(F.C.Barlett)将这一概念引入认知学范畴。他将图式定义为“过去反映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并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图式的存在及其对理解与记忆的重要作用。他的论述构成了以后图式理论的基本原则。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主要代表人物鲁梅尔哈特(Rume1hart)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能力的建筑砌块”。总之,文化图式指向人们头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们通过先前的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文化的知识谱系,并可以运用这一谱系来理解即时的、未经验过的“文化”。

在闽北山区,人们首先在地域空间上将茶叶产区分为两部分,九曲溪下游为乌龙茶产区,九曲溪源头的桐木村为红茶产区。无论是岩茶还是红茶,在空间分布上都有一种等级之分,即正岩/外山(还可以细分为大岩茶、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正山/外山之分。“正”代表着正宗、高品质、味道纯正、最高等级等一系列价值判断。这种对山场的“正/外”之分表面上是完全客观的,是由不可改变的原生性自然环境决定的,但事实上这种“内/外”之分却是在武夷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图式,是人们对自然环境赋予了文化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

在人类学研究中,涂尔干最早关注到分类问题。他认为,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在闽北山区,活动于这一社会空间的历代文人士绅与底层社会都在不断地对武夷茶进行分类,“茗、茶、荼”的划分使茶叶有了“神圣”与“世俗”之分,在茶与社会阶层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对应关系;诗词文赋从范围较广的武夷茶的背景中为九曲溪边的正岩茶圈定了一个相对缩小的范围,神话故事与口述传说则赋予了“名枞”高贵的身份,进一步将“正岩茶”义细分为几个等级;“正山小种”则通过与海外红茶市场的联系,建构起另一套“正山/外山”的区分排斥系统。这些分类最初都是非常零碎的个人经验,但作为一种为了市场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要求有一套具有相对普适性的整体性概念。因此,通过在这些零碎化的个人经验中的挑选,一些词汇与语素最终沉淀为评价武夷茶的“元语言”,“岩韵”则成为评价岩茶的“范畴”;在“范畴”基础上,通过对“元语言”的选择、模仿与重组,最终建构了一套武夷茶的文化图式。这一套文化图式正是当地人赋予空间结构与茶叶等级的意义秩序。因此,从人类学知识来看,任何既定人类群体的“理性的”、“客观的”图式从来都不是唯一可能的,而是人们根据既定的需要所建构的一套事物的秩序。因为,物质条件(如果它总是不可或缺的话),是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潜在地成为“客观的”、“必要的”——根据它们得以成为有效的“力量”的文化选择。

由于概念起源于社会整体,它们也就超越了个人的经验。这些概念的作用不在于传达这些经验,它们构成了一种元语言,经验正是通过这种元语言才组织起来的。而既然分类系统不是经验的特殊组成部分,而是特殊组成部分的总体观念,这就使得经验成了具体之物,那么它们尤其不是在反映感知,而是把感知安置进一种相对的文化系统之中去。因此,武夷茶的空间结构与茶叶等级分类也并不是先验地存在的,而是从特殊的个人经验中抽取出来的整体图式。这种文化图式一旦形成以后,也就成了当地人评价武夷茶的一种参照坐标轴,人们在表达个体性经验时总是在这一坐标轴中去寻找其应该置于的位置,于是经验也就成为超越感官的可操纵之物。武夷岩茶的例子似可证明,“good for tasting”这套品尝与身体感项目并不仅仅建立在微乎其微的感官差异之上,而是历史、观念、实践、认同、市场利益等多项因素在长时段的地方历史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大红袍茶叶的传统制作工艺


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鲜叶采摘->萎凋->做青->杀青->初揉->炒熟->复揉->水焙->掮簸->凉索->毛拣->足火->(团包)->炖火->毛茶。共十几道工序,生成了大红袍独特的品质特征,下面是制作的具体流程

1、鲜叶采摘

采摘标准是待新梢生育均臻成熟,呈驻芽(俗称中开面或小开面,即第一叶伸平而第一叶面积小于第二叶)采3-4叶及对夹叶。如果采摘过嫩,条索瘦小,色泽红褐,灰暗,香低味苦涩,品质差;如果采摘过于粗老,纤维素老化,果胶物质少,条索粗松,色泽枯燥,香味必然粗淡,所以采摘过嫩过老的鲜叶原料均不能制造出品质好的大红袍。

2、萎凋:包括了晒青、晾青,二晒二晾或加温萎凋这几道工序。

晒青:是传统和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方法:将鲜叶薄匀的摊放在水筛上,平排置于晒青架上,让鲜叶均匀地接受日光作用,用光能和热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萎凋过程,其问轻翻一次,两筛并一筛,使晒青更加均匀。晒青场所要通风,日光需斜射。晒青时间长短依鲜叶含水量,日光强弱,气候环境不同而异。一般在气温30℃需晒30分钟左右,24℃要60分钟左右,待鲜叶呈轻萎凋状态,失去光泽,叶质柔软,青臭气大减,发出特有香气,减重率在10%-15%为晒青适度。晾青:晒青后的叶子,随即进行晾青,在通风阴凉的环境里散失叶子内的热量,继续较缓慢的萎凋,约30分钟左右。二晒二晾:在烈日下不宜进行晒青,必要时采用“二晒二晾”的办法,即晒青后经过第一次晾青,再进行第二次晒青和第二次晾青,以达到晒青适度,一般在下午3点后进行。加温萎凋:阴雨天或傍晚采回来的鲜叶,只好采用室内加温萎凋,方法有二:一是焙楼。利用焙间上层小木条铺设楼面后加有孔竹席,摊叶2—2.5kg/m2,温度不超过38℃,时间1.5-2.5小时,中间翻青l~2次;二是使用萎凋槽,用鼓风机送入热风,温度40~45℃,摊叶8-10kg/m2,时间1-1.5小时,中间翻拌一、二次,即可完成萎凋。

3、做青(摇青、做手)

做青(摇青、做手)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中关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半发酵程度和品质特征。传统做青法是以水筛为工具,在较密闭的做青间做青,室温掌握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80%-90%。如果温度低于20℃,就要加火盆,提高温度,否则难达发酵程度;温度太高,发酵变化太快,于成茶品质不利。湿度太大,萎凋进展受影响,发酵也受限制;湿度太低,萎凋太快,容易“死青”,成茶带青味,叶底暗绿。过水筛的不断回旋和上下翻动的摇青动作,使叶缘间和叶缘与工具间之磨擦,造成叶缘细胞的破坏,并通过叶子运动过程以促进梗、叶间水分的运送和相对“平衡”(即还阳)。在后期摇青不足的情况下辅以二手相对轻拍的做手,如此从少摇到多摇,从轻摇到重摇,间歇时间从短到长,摇动与静置结合,周而复始,来完成此过程。做青的全过程时间需达8-12小时,中间摇青4-5次,做手1-2次,总之,要看青做青,以及掌握“轻萎凋重摇”,“重萎凋轻摇”的原则。

做青适度的叶子:叶脉透明,叶面黄绿,叶缘朱砂红边三成,叶形呈汤匙状;手触叶子略感柔软,翻动时有沙沙响声,香气浓郁,花果香显露,减重率达27%左右。

4、杀青、初揉、炒熟,复揉(俗称“二炒二揉,炒揉交叉进行)

做青适度的叶子要及时杀青,以钝化酶的活性,固定已有的品质,并进一步发展香气和为初揉创造成条的条件。杀青要求高温(240℃以上),快速(1.5-2.5分钟)以闷为主,闷透结合的杀青方法。杀青适度的叶子柔软粘手,发出清香,没有青臭气,减重率达45%-50%。杀青后的叶子要趁热初揉、快速、短时,以重为主,轻重结合的揉捻方法。初揉时间2-3分钟,解块后进行炒熟,炒熟不仅有补杀青不足,加热便于复揉,更有利于外溢茶汁焦糖化进行,产生良好的香气滋味。炒熟的温度比杀青温度低,在锅内迅速低翻炒,15-25秒钟,叶子烫热,即可出锅进行复揉,方法与初揉一样:趁热、快速、重揉,促使茶汁溢出,条形更加紧结。

5、水焙(毛火)

炒揉完成后的叶子马上进行水焙(毛火),目的是起继续杀青的作用,固定品质和促进优良香味的形成,所以水焙(毛火)温度要高(110℃以上),薄摊、短时(烘5-6分钟后即翻拌,再移到95℃左右烘窟上烘焙7-8分钟约达7-8成干,就可下烘)。

6、搧簸、凉索、毛拣

水焙后的叶子要经过搧簸,然后薄摊在水筛上,放在晾青架上凉索6-8小时,让其非酶性氧化的后熟作用缓慢进行。经过较长时间凉索后开始毛拣,拣去未搧簸干净的黄片,轻片,茶梗,由于经过掮簸、毛拣这些工序,使毛茶加工过程大大简化。

7、足火、团包、炖火

足火、团包、炖火,在技术上要采取低温慢焙(温度逐渐降低),促使茶叶香味慢慢合成,并把品质固定下来,便于保存。足火温度90℃以下,摊叶厚2-3cm,15分钟后翻拌一次,再移到火温75℃左右烘窟上烘25-30分钟,第二次翻拌,再移到火温60℃左右烘窟上烘至足干(时间2~3小时,中间翻拌2-3次),叶子可碾成粉末下焙,进行“团包”。“团包”,就是烘笼底垫一层“种纸”,足干茶叶摊放在“种纸”上,以免火温直接与茶叶接触,在温度60℃以下烘焙1—2小时后,用“种纸”包装好茶叶,叫“团包”。将“团包”好的茶叶放在烘笼上,于火温55℃左右的焙窟上继续烘焙,叫“炖火”。这种处理,又称“吃火”或“焙火功”,使茶叶继续在热处理的作用下,充分合成品质,又防止了香气散失,烘至有火香为止(时间0.5~1小时)即成毛茶。

以上这些就是大红传统制作工艺,所以不要小瞧了茶叶的制作过程,里面的程序也是很复杂的,而且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大红袍饮用注意事项

卖茶叶 大红袍饮用注意事项



大红袍茶喝了上火吗?一般而言并不会上火!大红袍属于乌龙茶,产自福建武夷山,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那么喝大红袍会上火吗?




柠红茶喝大红袍会上火吗?一般而言喝大红袍并不会上火,但刚制成的大红袍新茶还是有一定的火气的。大红袍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高温焙火,在120度左右的温度中制作。所以一般在刚初制结束(一周内)和精制焙火(半个月之内)期间的大红袍,饮用容易上火的。为避免上火,刚焙好的大红袍尽量少喝。

市场上的大红袍茶叶,由制作到出售,那些属于红茶耗时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这样正好将大红袍火气消除了,所以说喝大红袍不会上火的。即使是肝火旺盛的人群,也可以喝大红袍。新制大红袍在半年时间之后,不仅不会上火,还可以暖胃祛寒,消食减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络祛邪气。大红袍饮用注意事项1、传统型大红袍,茶性偏温,有暖胃护胃的功效,适合胃寒者饮用。而清香型大红袍偏向于绿茶,胃怕寒者少饮为最好的玫瑰花茶妙。胃寒者不能喝太多的清香类茶叶,但喝传统型大红袍和陈茶最有利健胃。2、大红袍茶性温和,适合大部分人群饮用。但是病人、小孩、孕妇、贫血及生理期期间的女生还是别喝茶为宜,例外神经衰弱(失眠)的人也最好别在睡觉前喝,有一部分朋友,体质偏热,喝岩茶大红袍会上火。3、有抽烟喝酒习惯的人,燥热体质者,容易上火、热气及体型较胖的人适宜喝凉性茶,如铁观音、清香型的大红袍;肠胃虚寒,平时吃点苦瓜、西瓜凉性食物就感觉腹胀不舒服的人或体质较虚弱者(即虚寒体质者),应喝中性的茶(如大红袍)或温性的茶(红茶),老年人适合饮用红茶、陈茶(陈年大红袍)及普洱茶,女生推荐喝红茶。4、优质的陈年大红袍比一般大红袍功效更加显著,且不担心绿茶与白茶的区别会上火,入口滋味甘爽顺滑,饮后会出现打嗝通气,全身发热出微汗等生理反应,不论从品饮还是养生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但是有人喝大红袍茶确实出现上火现象,这是为何呢?那可能是个人体质问题,或许是肝火过于旺盛导致的,应该停止饮用大红袍。其实,喝茶还是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只有适合才是最好的! 铁观音导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