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走进中国红茶大全近观中国红茶史诗

走进中国红茶大全近观中国红茶史诗

2019-06-27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世界上最早生产红茶的是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之后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再往后工夫红茶制作方法由福建传至安徽祁门一带,继而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等省大力发展工夫红茶。

红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第一大类:小种红茶

主要以正山小种系列为主,正山小种又可细分为正山小种、外山小种、骏眉。

【正山小种】

产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所以又称为“星村小种”或“桐木关小种”。

正山小种又可分为东方口味和欧洲口味,东方口味讲究的是“桂圆汤”味。欧洲口味的”松香味“则更浓郁。

正山小种基本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条索肥实,泡水后汤色红浓,色泽乌润。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具有提神,消暑,美容,抗癌等作用,同时它对水质要求也不高,适应性强,无论何时何地冲泡,味道不减。

【外山小种】

主产于福建的政和、坦洋、古田、沙县等地,近年来江西的铅山一带也有出产。

外山小种也被称为“烟小种”,茶叶的整体品质稍逊正山小种一筹,红茶色泽比正山小种黑润,颜色更加深一些,具有明显的松烟味,比较适合西方国家的浓重口味。

在国外一般都是加糖或者加奶饮用,牛奶遇热水变腥的特点中和LA PSA NG浓重的松烟香,再加入方糖,其汤色与滋味就如咖啡,素有中式咖啡的美誉。

【骏眉】

属于正山小种的延伸品种。根据全芽制作,一芽一叶制作,还有一芽两叶制作有可分做金骏眉,银骏眉还有铜骏眉。

第二大类:工夫红茶

功夫红茶最出名的为这三大类,闽红工夫,祁门工夫,滇红工夫。(有些人会写成“功夫红茶”,提醒一下,那种写法是错误的)

此外还有湖红工夫,铁观音红茶,川红工夫,宜红工夫,越红工夫,浮梁工夫,湘红工夫,台湾工夫,江苏工夫,粤红工夫等等。

【闽红工夫】

闽红工夫又可细分成三小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

政和工夫:

产于福建政和,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以大茶为主体。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建的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其中产于寿宁与周宁交界的茶岭村与茶坪村之间的“归岭红茶”是坦洋工夫中的顶级产品。

白琳工夫:

有用+10
分享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产品价格: 380元/份


【礼盒系列】

【品名】:班盆系列

【类别】:普洱红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

【年份】:2018

【形态】:散包

【包装】:礼盒包装

【规格】:生茶、红茶360克/份、熟茶480克/份、12份/件

【食品生产许可证号】:SC11453282206441

【 产品执行标准  】:GB/T 22111-2008

 温馨提示:

 价格的涨价幅度与年份及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应

健康、原生态是我们一贯的标准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朴素·班盆系列原料均采自勐海班盆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主要特点是纯晒工艺。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班盆老寨(也叫邦盆老寨,均为音译词),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与布朗山乡交接地带,在行政划分上,班盆老寨属勐混贺开村委会,距老班章寨2公里多一些,故同属于布朗山茶区。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班盆古树茶园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和茶树树龄与老班章茶树基本无二,只是平均海拔1700多米比老班章茶园的1900米低100米左右。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班盆拥有两千多亩的古树茶和少量几十年树龄的生态茶园,茶园土壤为黄棕壤,森林遮阴适中,常年云雾缠绕,雨水充沛,不施任何化肥、农药。

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些综合地理环境因素给班盆古茶树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据拉祜族人介绍,班盆古树茶园里除了班盆古树,还有其他的乔木混居,形成一个非常繁复的生态链,古茶树在茶园里通过杂树阳光的遮阴得到了一定的漫射光照。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虽然班盆的茶底厚重度相对老班章而言稍差,但同样具有回甘快,生津持久,高山韵凸显的特性,比老班章不足,可比其它茶,则霸气十足,茶气强劲,味烧略显苦,在口腔中层次分明,舌底、舌面、口腔和喉部皆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尽管茶气来的没有老班章的猛烈,但其回甘是从舌底开始……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班盆茶汤粘稠,香气纯高,略苦涩,但不会很久,3~5秒后转为甘甜,喉咙清爽无燥感,舌面感觉回甘、生津非常持久,喝后长时间还能感觉到舌尖的生津,没有烟味和其他杂味。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班盆系列(红茶、生茶、熟茶)

大道至简·朴素天成

1939,滇红工夫红茶的原初味道

凤牌红茶1939,老一辈人熟知的滇红功夫茶1939,滇红工夫红茶的原初味道。

1938年秋,为了开辟新的茶区,冯绍裘先生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先生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地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938年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

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豪浓密,十分逗人喜爱。于是,冯绍裘先生充满信心地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试制的红茶样品邮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上品。从此,可与印、斯红茶媲美的世界一流的凤庆红茶诞生了,中国又一块生产优质红茶的宝地显现了。

滇红茶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品质独特,可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成为中国名茶。据说戴维斯的君主英国女王曾把“滇红”盛在透明器皿中,奉为观赏之物。1959年以后,滇红物级工夫茶被国家定为外交礼茶,指定由凤庆茶厂独家定型定量生产。1986年,英国女王访云南时,凤庆生产的“滇红工夫茶”金芽茶珍品又被作为国礼,送给女王。

冯绍裘先生点茶成金,小小的茶树叶片一经他的妙手加工成滇红茶,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荣登名茶宝座,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可以说,把滇红名茶这一传播友谊的健康饮料奉献给世界各国人民,是冯绍裘及滇红茶人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细说红茶:中国工夫红茶(上)

明末清初,中国发明红茶制法。工夫红茶,因制工精细,故名工夫。是中国的特产,为传统的外销茶。按产地可分为:苏红工夫(主产区江苏宜兴)、越红工夫(主产区浙江绍兴)、祁红工夫(主产区安徽祁门)、闽红工夫(主产区福建福安)、河红工夫(主产区江西铅山)、宁红工夫(主产区江西修水)、宜红工夫(主产区湖北五峰)、湘红工夫(主产区湖南安化)、粤红工夫(主产区广东高鹤)、川红工夫(主产区四川宜宾)、滇红工夫(主产区云南凤庆)、黔红工夫(主产区贵州湄潭)等地名工夫。按茶树品种可分为:大叶工夫(又称红叶工夫)、小叶工夫(又称黑叶工夫)。历史上还有以南岭山脉一线为南北界的华南工夫与华北工夫之分。

工夫红茶制造分初制和精制。初制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工序。精制主要工艺工序有筛分(毛筛、分筛、撩筛、抖筛、紧门)、轧切、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配、装箱等。

工夫红茶产品分正品茶、副茶、脚茶三类,正品茶分1-7级工夫红茶,还有碎茶、片茶、末茶;副茶,有副片、副末、正花香、付花香;脚茶,有茶梗、茶朴、(可饮用)细末。

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细紧,平伏匀称,色泽乌润,汤色叶底红亮,香气馥郁,滋味甜醇。因产地、茶树品种不同,形成品质特征各异,风味独特的“地名工夫茶”。

建国后,生产的分级红茶、红碎茶,是为了适应国际茶叶市场而开发的新产品。

细说红茶:中国工夫红茶(上)

祁门红茶

以下按创制时间为序,简单介绍18种红茶。

一. 河红工夫

《铅山县志》载,“明代宣德、正德年间(1426-1521年)铅山又有小种河红、玉绿、特贡、贡毫、贡玉、花香等名茶”。产于江西铅山、上饶、广丰,福建崇安、建阳、建瓯等县。鼎盛时(1757-1842)产区含闽赣2省16县。因集中在铅山县河口镇精制、运销,故称河红。武夷(红)茶是河红的前身,相当于后来的条红毛茶。
二. 宁红工夫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创制。是河红后问世最早的工夫红茶。产于江西修水、武宁、铜鼓;湖南平江长寿街等。集中在修水加工,修水古属义宁州,故称宁红(一种说法是其发源于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而得名)。

同治十二年(1873)《义宁州志·卷八》(今江西修水)载:“道光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绿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最高年输出量为30万箱(约15-16万担),生产量逾二十万担,到光绪三十一年产量仍保持在18万担水平,值银千万元以上。

同治十一年(1872)《巴陵县志·巻十一》(巴陵旧县名,今岳阳市及临湘和湖北监利、通城、崇阳一带)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同治十三年(1874)《平江县志·卷二十》载:“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阳,岁不下数十万斤,……今吾平独以兴贩外洋之茶,致妨本境之民食,豈可不思变计乎?况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揀茶,上至长寿(街)下至西乡之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揀茶者不下二万人。” 其后毗连的长沙、浏阳等地也仿制红茶。

从以上史料看,清·道光年间,幕阜山区及其周边的江西、湖南、湖北毗邻地区,已是红茶产区了。

宁红外形条索紧结,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香气高长,似祁红香型,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1985年修水茶厂特级宁红工夫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三. 宜红工夫

创制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产于鄂西南宜昌、恩施地区,湘西北石门、桑植、慈利诸县。因在湖北宜昌集散,转运汉口,故称宜红工夫。

清道光年间,有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河红帮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转广州出口。清光绪十一年(1885)《鹤峰县志·续修本》载:到鹤峰(容峰土司)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庄号在五里坪精制,由渔洋关运至汉口,洋人称之为“高品”。

1842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立洋行收购红茶,宜红茶转售到西欧。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收茶,由汉口开始单独出口。

宜红工夫,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汤色红亮,味醇厚鲜爽,香气甜纯似祁红;叶底红亮柔软。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是宜红茶的特色品质。

宜红茶主产区在湘鄂西部武陵山地域。这里多崇山峻岭,山林茂密,河流纵横;年均气温13—18℃,年降雨量750-1500毫米,无霜期220-3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部分为微酸性黄红壤土,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宜红茶的发展黄金时期为19世纪后期。1876年宜昌列为通商口岸,宜红出口猛增:1886年,宜红茶出口达15万担左右。1900-1942年,鄂西红茶生产也进入盛期,展品曾在万国博览会获奖。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茶价低落,红茶生产很不景气,宜红茶生产进入低谷。

1951年,国家组建湖北省茶叶公司(鄂西南、湘西北);同年,宜都茶厂成立(精制加工),在石门泥沙设立分厂(1956年改为石门茶厂),在五峰、宜昌设立精制厂。宜红茶面貌日新月异,影响日益广泛。

四. 湘红工夫

从红茶发展史看,湖南红茶,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产区的湘西北,安化稍迟。咸丰4年(1854年),广东商人取道湘潭到安化设厂(广庄),采购鲜叶制造红茶,经济效益颇好,因而产区逐渐扩大到新化、桃源、溆浦、沅陵等地。

吴觉农《湖南茶叶史话》:“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以前。”

清·光绪年间,为湖南红茶生产最盛之时,号称百余万担,其中安化红茶因品质优异,畅销国外,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

安化红茶系湖南红茶(湖红)之代表,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平江工夫,香高,但欠匀净。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一带所产香高味浓,历史上属宁红工夫。新化工夫、桃源工夫外形条索紧细,毫较多,锋苗好,但叶张较薄,香气较低。涟源工夫系新发展产区,条索细紧,香味较淡。

五. 政和工夫

产于福建政和、松溪,浙江庆元等县。鸦片战争前,政和、松溪开始生产红茶,经崇安转销江西河口。鸦片战争后,商路变迁,才始有政和工夫之名。19世纪中叶产量已达万担以上。也是河红后问世最早的工夫红茶。与福安县之“坦洋工夫”、福鼎县之“白琳工夫”合称闽红三大工夫茶。

政和工夫是主产于福建省政和县的工夫红茶。最初,由江西茶商赵老板(名失传)来政和创制工夫红茶,先在遂应场村(今锦屏村)用高山区小茶制造“仙岩工夫”。当时政和工夫红茶产区是以遂应场为中心,由于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加上加工工艺精细,所产工夫红茶品质特佳,运到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倍高,相传福州茶行每年都要等“仙岩工夫”出产后才开市。由于当时茶商云集,其中尤以“遂应场仙岩工夫”最为出名。清光绪五年(1879),政和县发现大白茶树品种,其后得以大量繁殖。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本地茶商叶之翔等人用政和大白茶树鲜叶制造工夫红茶,即今之“政和工夫”,名声更大,声誉重振。据统计,1933-1936年最高年产量达1万担。

政和工夫按茶树品种分大茶(政和大白茶)、小茶(小叶种)。以政和大白茶鲜叶为原料的政和工夫,为闽红工夫之上品,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多毫,色泽乌润,汤色红浓,香气鮮甜,滋味浓厚,叶厎肥壮尚红。小茶外形条索紧结,香似“祁红”,欠持久,汤稍浅,叶底红匀。

目前,政和县产红茶达1000吨(2万担),近年试制成功的金丝候、黄金龙等高级系列精品红茶得到客户充分肯定,产品远销欧盟、俄罗斯及国内的内蒙古、京、津、沈等地。

六. 坦洋工夫

产于福建省福安、寿宁、周宁、霞浦等县。因集中在福安坦洋加工,故称坦洋工夫。创制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1936)的50余年间,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担。

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较肥壮,显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甜香明显,滋味清鲜,醇厚、甜和,汤色红艳,有金圈,叶底红匀软亮。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至同治时期,坦洋茶“遂翕然称诵岛外”,并一度成为英王室饮用的珍品之茶,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坦洋街长1000米,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每逢春秀,坦洋村里“工兮商兮,攘攘熙熙”,“榷税之征输于中夏,商贾之利施及西洋”。民歌云:“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舶清凤桥。”这些都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荣的真实写照。直至1912年坦洋村外销的红茶、绿茶仍有5.06万担和5.26万担。收茶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的民谚是这样形容坦洋的茶叶贸易:“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木桶装茶银,满街叮当响……”

1915年,坦洋仅红茶外销量达7.24万担,坦洋工夫与贵州茅台酒共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从而确立了坦洋工夫世界级名牌的地位。

1992-1995年,坦洋金针、坦洋金猴创制成功,取得福建省名茶奖和农业部博览会金奖;新品种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丹桂和新工艺生产花香型“坦泮工夫”红茶,为“坦洋工夫”增添了新的花色品种,丰富了“坦洋工夫”红茶的家族。

七. 白琳工夫

产于福建省福鼎,浙江平阳、泰顺等县。创制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因集中在福鼎县白琳镇加工,故称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的品质特点是外形重实紧结纤秀,锋苗显,色泽乌黑油润,今有大量橙黄白毫,金毫披伏,呈颗粒茸球状;香气带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清鲜甜和而持久,并带有一股果香,滋味醇厚,回味隽永;汤色红艳明亮,有一层很厚的金圈;叶底匀整,艳丽而红亮,白琳工夫曾取名为“橘红”,意即带有橘子般红艳色泽的工夫红茶,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工夫红茶评比中,白琳工夫以外形独秀、香高持久等特点,荣获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