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云南人只贡献了普洱茶的身体

云南人只贡献了普洱茶的身体

2019-07-08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在当今社会有一些概念非常盛行,其中就包括“土”和“文化”。土一点没有关系,说明那是原生态,比如农贸市场里的土鸡大家都争着买。至于“文化”那就更加不得了,大家都在说讨厌文化人的酸文假醋,可实际上却惟恐自己没有文化,余秋雨、百家讲坛的热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就连流氓也文化起来了,搞的大家怕怕的——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现在流行“拉郎配”,也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巴上的“整合资源”,如果“土”与“文化”,这两个本来存在于不同世界的词汇能整合起来,那肯定是无敌了。日本的神户牛为什么能卖上天价,据我不成熟的分析,也就是创造一种“土+文化”的卖法,据说那牛儿不但按照传统方法饲养,更叫绝的是,还给牛按摩,对牛弹钢琴,也不管牛听不听得懂,总之日本土牛被文化了,结果其肉不但异常鲜美,而且具有花岗石的美丽纹理,这哪叫牛肉,我们吃的是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价格还会低吗?

普洱茶的道理也一样,依我看,普洱茶就是一种老土的产品,安安静静在云南之西南边陲存在了上千年,突然有一天被港台人文化了,本来在云南人经验中很平常的一种晒青茶叶,被当成了能喝的古董,于是普洱茶就进入了被文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普洱茶的神话,天价普洱茶与创富故事,上演了一场“疯狂的普洱茶”大戏。日本人对牛弹琴,把牛肉弹成艺术品;台湾人为普洱茶安魂,把普洱茶当成了收藏品,可不同的是天价牛肉依然天价,而疯狂的普洱转瞬崩盘,向来以日本人为师,学习精细文化营销的台湾诸位大师们,遭遇了2007年的滑铁卢。伴随着普洱茶价格跳水而来的,还有云南茶界对文化营销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邓时海、石昆牧等一干台派文化大师的空前质疑,于是普洱茶就进入了“去文化”的时代。一时间,普洱茶需不需要文化的讨论甚嚣尘上,普洱市政府更进一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普洱”的战略构想,指出普洱茶的四个发展阶段——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虚热,各种文化话题与争论层出不穷,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之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也就拥有了巨大的软实力。中国制造之所以还不是中国创造,也就是技术与文化的弱势,使之不能完成龙门的惊险一跃。在文化就是巨大的生产力的今天,讨论普洱茶要不要文化,无疑是一个误人不浅的伪命题。普洱茶以前是文化的沙漠,千百年来云南人只贡献了普洱茶的身体,而没有贡献普洱茶的灵魂——茶文化,即便是在满清时代,普洱茶作为贡茶也是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可言的,普洱茶的文化体系的真正创立,应该以邓时海先于1994年问世的开篇巨作《普洱茶》为标志,从那时开始普洱茶才真正进入了文化时代。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而其文化却兴起于港台,这无疑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文化输入模式,也因此普洱文化被打上了强烈的港台版权所有的烙印。2003年以后,普洱热从港台与广东向整个大陆强势推进,普洱茶文化作为舶来品,无疑给这场声势浩大的普洱茶文化运动,打上了被文化的记号。但不管怎样,普洱茶即便是被文化的,也比没有文化强,2003年以前的普洱茶默默无闻,云南一年全省才生产不到一万吨,而现在即使是2007崩盘以后,一年也有四五万吨的产量,这就是文化行销的巨大威力。当然,在2003——2007年普洱茶被文化的年代里,产生了众多虚假的文化现象——普洱茶的玄学化,普洱茶不是被当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就是被当成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工具,要不就被当成了世界上所有茶叶的霸主。因此,我对普洱茶被文化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本来没有文化,是被外人突然植入文化的;二是在某种程度被伪文化。对于植入式的文化,只要其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云南人应该以大而化之的精神,虚心学习与接纳,而对于伪文化,我们要大力揭批,以使之失去生存的土壤,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对待文化的拿来主义。

有用+10
分享

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好坏?

 

  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好坏?真正的普洱茶膏,以普洱茶为原料,通过发酵工艺,采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工艺使形成了高品质普洱茶膏。市面上很多茶膏是熬制的,实质是把茶汤浓缩,茶膏无法继续陈化,同时保质期很短,并没有价值。

  土法熬制的茶膏,加工门槛低,原料是生茶和熟茶,熬制过程中通过把茶汤浓缩,最终的口感和原料没有什么区别,是简单的形态变化而已。根据茶膏质量标准,是没有生熟茶膏的区分的。普洱茶膏的加工是一复杂的生产体系,过程控制和质量要求都有严格的规定,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不比其他茶叶的制作工艺简单。

  如何判断茶膏的年龄,如果普洱茶膏表面出现一层白霜,则是有一定历史的体现,一般白霜愈重,证明茶膏陈化的时间越长。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如果茶膏裸露在自然条件下,白霜的数量就比较少,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

  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好坏?汤色是鉴别茶膏重要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的颜色,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是制作工艺不好的体现。把茶膏冲泡后自然冷却一小时,如果出现汤色浑浊或出现沉淀物,则说明茶膏是熬制茶膏,品质较差。

  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好坏?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一品却缺少厚重感。这也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致使茶膏没办法陈化。好的茶膏醇厚,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中药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

 

浅谈普洱茶的几点辨别方法

  浅谈普洱茶的几点辨别方法

  ●辨别新老普洱茶

  新的普洱茶是指刚制成的普洱茶,外观颜色较绿,有白毫,味道浓烈;老的普洱茶是指陈放较久的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后发酵作用,茶叶外观呈枣红色,白毫也转为黄褐色。

  ●闻茶叶香气

  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但陈香与霉味是有很大区别的,通常保存不佳的普洱茶才会产生霉味。有些商人为了掩盖其气味,会加入一些香花如菊花等。因此,若看到普洱茶中掺有菊花等,或闻起来有非茶花的花香,表示茶叶品质不纯正。

  ●辨别茶汤颜色

  试泡普洱茶,观察茶汤颜色。由于陈年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后发酵,茶汤颜色较深,但绝非黑如漆;而新的普洱茶的茶汤颜色则较浅。但这一点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即使是新制的普洱茶,有的茶汤颜色也会很深。

  ●试喝尝滋味

  试喝是选购茶叶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因为一杯茶好不好,合不合口味,从试喝就可以完全知道了。一杯好普洱茶不会有霉味,更不会是一杯苦水。新制的普洱茶有白毫,未经过陈化,会有苦涩味;普洱茶陈化、白毫转金针后,性温和,不刺激,因此味道较甘醇。

勐海:普洱茶绽放新光彩


原标题:勐海:普洱茶绽放新光彩

9月的勐海秋雨绵绵,掩不住弥漫的茶香。

素有“中国西部最美茶乡”、“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美誉的勐海因茶而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勐海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和“2018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市)”等称号,位居2018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

沿着云雾缭绕的水泥路进入勐海县勐宋乡南本老寨,一栋栋气派的小楼掩映在绿色的古树与茶林中,尤其醒目的是村头的“雨林古茶坊”,仿佛是在告诉人们这个偏远小山村兴旺的缘由。

这个原本地处高山而难以摆脱贫困的拉祜山寨,随着“勐海味”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村民依靠优质茶叶的制作销售,82户村民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添置了车辆,而且还有30余户村民进城买了商品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近年来,勐海县充分发挥茶企数量多、茶企规模大的产业优势,推动茶产业高速发展。目前全县各类茶叶经营户有6206户,注册资本金达161.42亿元;全县规模以上茶企17户,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4户,销售额超亿元的4户;电商销售和实体零售店迅猛增加,全县规模以上茶企专卖店达9100余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勐海县坚持绿色发展,通过推广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建设,持续开展茶樟(林)间作和珍贵树种间套种,把“生态茶园”建设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着力提高茶叶品质;推动茶叶初制所升级改造,重点推广电、气等能源和加工不落地生产线建设,以提高茶叶绿色加工水平,促进茶产业的标准化建设。

2018年,勐海县茶叶种植面积达81万亩,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8.12万亩,毛茶产量2.67万吨,精制茶产量超2.7万吨。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6.5亿元,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6.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5元的20%。茶产业,已经成为勐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勐海县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成果,“勐海普洱茶”以669.8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农业区域品牌榜首,拥有涉茶类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件。同时强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完成勐海茶和16个山头茶地标注册。在加强地标保护与普洱茶质量安全监管中,打响全省普洱茶放心消费专项行动第一枪,实现48款勐海茶产品“一品一码”防伪溯源,做到了源头可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

“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优异成绩领跑云茶产业的发展。”勐海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提出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奋斗目标以来,勐海县的经济增速稳步提高,2018年全县实现茶产业税收3.4亿元,占全省茶业税收的54.5%,占全县总税收的39.3%,持续保持全国县级茶业税收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