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冷后浑与冷后酸普洱茶冷后特点

普洱茶冷后浑与冷后酸普洱茶冷后特点

2019-07-13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茶叶趁热喝,当然能喝出最好的香气和滋味。可泡茶不一定能把所有茶汤都趁热喝完。茶汤冷却之后,颜色变浑浊了,为什么?一些茶汤冷后喝了竟然发酸,又是为什么?

普洱茶冷后浑与冷后酸普洱茶冷后特点

两个疑问,都是在茶汤冷后出现。

冷后浑

首先茶汤的颜色,不论是生茶,熟茶。茶汤颜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茶叶中的茶黄素和茶红素,以及茶褐素。顾名思义,茶汤颜色由茶素颜色所决定,不论生茶,熟茶,一定都是茶色适中,亮度均匀的茶色为上乘,一个茶,茶黄色与茶红素的含量适中,茶色自然深浅适中透亮,茶褐素多了,茶色深浅不适度。只有好茶才具备好汤色,这样解释,不难发现,好的茶,茶汤中,基本就含有茶黄素与茶红素。

茶叶中,还含有咖啡碱,这影响着茶汤的口感滋味。当一款尚且能算是好的茶,茶汤中茶红素,茶黄素,咖啡碱三种物质的络合物,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溶于水和产生沉淀。刚刚冲泡出汤,茶汤透亮,当茶汤冷却,茶汤变浑浊,是因为络合物在水温低于40度时,便不溶解,产生了沉淀。凝固在茶汤中。

所以为什么说茶汤冷后混是好茶?原因就在于此。

冷后酸

普洱茶正常的滋味来说,酸,和馊一直是不好的形容词,这里的酸,有两种情况:

熟茶酸和生茶冷后酸。熟茶经过发酵,过于高温促使茶多酚和酶产生不好的转化,产生酸类物质,这是发酵时候除了问题。

而生茶冷后酸,原因是何种呢?生茶不经过发酵,却有酸味,是因为在鲜叶下树的时候,很多茶农,初采不到位,一般情况,茶农是用竹箩或是棉麻布袋,随身带着采鲜叶。便于鲜叶透气。还有一些茶农,则使用编织袋,鲜叶采摘下,长时间的捂压,鲜叶难以透气,高温,加之自身水分的散发,鲜叶一定程度就轻度发酵了。或是在制成干茶之后,干茶此时含有水分在百分之4——6以上,这时很多茶农也用编织袋装茶,不透气,加上回潮,很容易就产生轻度发酵,这些都是可能形成生茶冷后酸的原因。

因为茶叶的转化,其实就是多酚类和酶类物质的转化,正常转化,就形成茶叶的正常滋味口感和香气。非正常转化就形成一些入口的异杂味。不管原料有如何的好,在鲜叶下树后的每一步都对于后期的茶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解释清楚何种物质,如何转化,这属于化学的范畴,其实喝茶人,清楚,何种滋味,是不好的滋味,是异杂的滋味。

有用+10
分享

普洱生茶的后发酵历程

1.厌氧或者微氧糖化(醇化)
淀粉→糖  葡萄糖 果糖 蔗糖(变甜)
纤维素、木素水解成糖类(水溶性果胶为主)、酯类和醇类(变醇厚、变粘稠)

2.有氧变色
儿茶素(无色)→茶黄素(黄亮)→茶红素(红、甜醇)←→茶褐素(褐色)

糖化能力的土法检测:10克茶叶,发在暖水瓶中,倒入沸水,6小时后看,能不能变甜变稠。

变色的土法检测:取1g生茶按1:200ml的比例沸水浸泡一分钟,然后把冲泡的茶汤放到透明的玻璃杯中静置三四天,如果茶汤变得酒红透亮,那么说明此普洱生茶加工工艺正常,后发酵空间大,越陈放越甘醇;如果茶汤变得黄红混浊,那么说明您买到的普洱生茶是绿茶化的普洱茶,陈放下去会变质。
普洱生茶后发酵的三个主要反应是:
一、无色的儿茶素聚合成茶黄素和茶红素;
二、淀粉、纤维素、木素水解成糖类、酯类和醇类;
三、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

1、茶叶中的淀粉水解成糖和酸是后发酵过程的基础,使茶汤变得甘甜。
2、纤维素水解成果胶质使茶汤变得醇厚。
3、无色的儿茶素聚合成茶黄素(使茶汤变亮)和茶红素(有一定的甜醇感)。

普洱生茶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甘甜醇厚,所以我喜欢普洱茶的岁月甘醇之感。

由于生茶的后发酵需要未熟化的淀粉和纤维素,所以普洱生茶在加工中应避免高温,特别是不要高温烘干。

越陈越香是历史事实也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科学事实。

普洱茶的仓储与陈化

晒青茶
1、不发酵  叶底黄绿、香气清香、汤色绿黄  青味   散茶    普洱青茶   “青”属不发酵之绿茶类
                                         紧压茶  普洱青饼、砖、沱   green     Puer green tea
     
2、常温发酵  叶底红至褐红、甜润厚滑      药味   散茶   传统普洱茶   “传统”属自然后发酵之黑茶类
15℃~28℃               紧压茶 传统普洱青饼、砖、沱  traditional     Puer natural fermented tea
自然后发酵
   10~60年

3、中温发酵  叶底褐至碳黑、霉味+陈香味  仓味   散茶   普洱仓茶  “仓”属人工后发酵之黑茶类
28℃~42℃   顺滑微甜、锁喉             紧压茶 普洱仓饼、砖、沱     
仓储后发酵   有胶质感
   
4、高温发酵  叶底猪肝色至碳黑  熟味   散茶    普洱熟茶           “熟”属人工后发酵之黑茶类
>45℃      陈香味                紧压茶  普洱熟饼、砖、沱  fermented     Puer fermented tea
潮水渥堆发酵 顺滑微甜、基本无回甘
45天         灰分高、汤质薄、几无胶质感


仓储(温度25℃、相对湿度)
1、湿仓(重湿>85%、中湿75%~85%、轻湿70%~75%)
2、干仓(极干<20%、很干20%~45%、中干45%~55%、微干55%~60%、适宜60%~70%、最优68%)
3、自然仓(根据当地气候,自然归属湿仓、干仓)


发酵与微生物:
16℃~38℃ 相对湿度45%~70%,淀粉水解成糖和酸,无菌后发酵
16℃~32℃ 相对湿度长时间>85%,灰绿曲霉、黄曲霉会生长,对人体有害
28℃~38℃ 相对湿度长时间>75%,酵母菌会生长,茶叶醇化,
>42℃     相对湿度长时间>85%,黑曲霉会生长,茶叶熟化
文/易简

【亚和说茶第一百期】普洱茶藏、育、引、控技术思考

【亚和说茶第一百期】普洱茶藏、育、引、控技术思考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徐亚和老师在“2018年中国(深圳)国际秋季茶产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普洱茶(仓储)产业发展论坛,解读仓储与投资新商机,普洱茶仓储技术进化与生态构建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错过了现场没关系,小茶童已经帮你们整理好了语音版和文字版,快来看看吧!


文字版


普洱茶藏、育、引、控技术思考


    尊敬的陈勋儒主席,尊敬的杨文标总经理,感谢你们搭了这个平台,让我们来自五湖四方的朋友、茶友相聚在这,来探讨普洱茶的仓储。


    朋友们知道,近十年以来,普洱茶是中国关注的一个热点茶类, 它的影响面,现在已经渐次的由区域性的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逐渐的向世界各地辐射,整个的国内、国外主动库存量很大,因为爱的人多,一下也喝不了那么多,所以有专业的和不专业的,爱好的和追逐的,大家都不自觉的发生了库存,我们叫主动库存。


    我们流通协会大致的预测,国内现在普洱茶的主动库存量,可能已经超过了六十万吨,包含私人存的、专业储存的,有这么大一个规模。普洱茶储存以后带来的品质效应、价值效应,还有快乐,这些价值、效应,其实我们今天我觉得不用再论述了,因为这十年已经论证了,人们就是朝着这些良好的方向去追逐这个产品。所以我今天想在这儿呢,和朋友们分享四个字:藏、育、引、控。


    为什么会想到这四个字呢?因为普洱茶从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藏茶,或者说存普洱茶,我们经常把我们的思想或者做法呢,引向了一个藏或者存这样一个字眼当中去。藏和存,如果没有深度的思考,是会出问题的。因为,朋友们也知道,长时间储存这个过程,要么遇到特别干,要么遇到特别潮,从韩国沿海一直到马来西亚,再到一带一路上,这种海洋性气候对储存的环境的影响,这是避不开的,这是过潮的。在往西北辐射的时候呢,我们又遇到了干,所以呢我在存的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想到了我们的老祖宗——陆羽。


    陆羽是怎么存茶的呢?


    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二之具》当中,他设计了一个存茶的物品,那个物品叫做育,教育的育,也叫都篓。他把它设计成了一个竹筐的、方形的一个篓子, 里面分两层,下面那一层是可以装火盆的,就是可以用于烘烤的,他把这个都篓叫做“育”。陆羽没有叫做藏,也没有叫做存,他叫育,他要育什么呢?


    我们的茶圣把茶当做一个生命的活体,就是说,存放过程当中、保管过程当中的这个茶,可能会像我们人一样,会走偏,所以我们对这个茶,就要拿出一个“教育”它的态度来,去育它,去引导它。所以理念上,我觉得我们走过的十年的藏和存,接下来呢,我们这个行业对普洱茶要掀起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育。不是扔在那儿就可以了,不是丢在那个地方就万事大吉了。我觉得这是一个观念的进一步深度认识的问题,供朋友们参考。


    引,怎么引呢?


    朋友们知道,茶叶的转化有三条路径,一条路径是有微生物参与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并不多,第二条路是有氧气接触情况下的氧化反应,还有一种没有氧气接触的自动降解或者自动的氧化。比如我们把它密闭起来,那就是没氧或者少氧,如果把它露在外边,在空气当中接触那是有氧反应。还有一个微生物,但是微生物这条路径,其实我们在存茶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微生物那等于说已经可能长霉了,所以实际存放过程中的微生物参与的过程并不是很多,除非你把那个茶给装霉了。


    我们知道,茶叶储存,只要茶的含水量超过10%以后,它就容易霉变。有的时候,我们在储存环境当中,茶的含水量在10%—14%的这个阶段,回潮的程度不严重,但可能转化的速度会加快。没有一定的湿度,茶的转化是难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纯干仓。 这是空气湿度,还有茶的湿度。


    在多大的范围内来探讨茶(该)控制多大的湿度呢?


    有条件的,我们可以用引和控的方法,去给它创造条件,这就是专业仓储。那么究竟是用10%、12%、13%、14%这个含水量,让它朝这个方向走,还是保持多少的含水量让它往下走?超过14%,估计是冒险。那么湿度10%也好,12%也好,多长时间呢?多长时间就不能让它再往下走了呢?比如说一个雨季,这个茶可能不自觉的回潮了,有的可能回潮了14-15%。我们其实每个做茶的人都有经验,当茶叶含水量达到12%的时候,用手去碾那个叶条,碾不成粉状,而是成片状,像一个芝麻粒那么大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它的含水量大概在12%左右。如果说一个雨季结束,在雨季的2—3个月的时间(茶)会不会过了,你想过吗?


    我想过了,但是我也没方案。


    因为每个地方储存的条件和你要追逐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又回到了我刚才说的育,你往哪个方向引。如果你要图一个色变,让生茶当中的叶绿素尽快的消失,茶的色素就是四个:叶绿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如果你要让它绿色的部分尽快的消失,你给它潮一点,色变得快了。


    香呢?味呢?


    我们喝茶,我们都知道,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熟茶一般不涩,但会有苦底。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带来涩味的茶多酚的转化,转化的速度是超过碱的,就是说,多酚的转化是超过碱的,所以熟茶都不会涩,但是会苦。你把它引到哪个程度再让它停下来?这是一篇多大的文章,这是一篇多大的学问哪!所以我觉得,引,往哪个方向引,你要设计什么样的目标,你要朝着哪个方向去获得你的品质,希望不论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哪怕是个人存茶的朋友,你都想一想你往哪个方向引。如果你要引出一个色变来,那你可能会丢失香气。你如果说只是追逐一个味道来,那么你有可能会丢失了它的亮度,稍微闷一闷,茶汤都是甜的嘛。


    我今天只能是提供大家一个思路,我觉得普洱茶现在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存,但是在这个存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用引的方法,我相信它就能够爆发出各地的、各具风采的普洱茶千姿百态的新的百花园。我祝福所有爱普洱茶的朋友们,育出好茶来,引出好茶来,控出好茶来。谢谢大家!



关于科维乐



    科维乐通过多方探索实践,推出了“智能云茶追溯系统”,依托于微软云平台,从茶叶生产的上游、中游、下游和行业标准及规范入手,全面溯源,实现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追溯。同时,针对茶农、茶企、茶商、消费者和藏家,分类设计溯源线路,量身定做符合实际的追溯方式,为打造透明安全的云茶市场服务,助推“千亿云茶”产业朝着规范化、体系化发展。

岁月知味倚邦丨普洱茶皇冠上的明珠

倚邦古茶山,位居云南勐腊县象明乡东部,北接景洪市勐旺乡南连曼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于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云南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

2017年倚邦

明朝隆庆年间,车里宣慰使把所治区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域称为“西双版纳”,倚邦划为十二版纳之一的版纳倚邦,因盛产茶叶,又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茶水井”之地,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

茶山历史:曾经的皇家茶园

据可考的历史记载,倚邦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茶叶商业种植;种茶者为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先民。

雍正年间(1728),清政府任命曹当斋为倚邦土千总,管理六大茶山,曹氏家族世袭承办贡茶。在曹当斋任职期间,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种茶制茶,“入山做茶者数十万人”;

乾隆九年(1744年),倚邦曼松所产之茶被规定为朝廷贡品;十九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西双版纳所属勐乌、乌德又被法国人割占,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民国初年,六大茶山茶业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茶业开始没落;

1942年,攸乐人起义攻进倚邦,火烧古镇三日三夜,倚邦从此元气大伤。二十世纪初,随着普洱茶的二次兴盛,作为历史最著名的贡茶产地,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无数的茶人茶客涌入倚邦,众多茶企先后在此建立初制所精制所,本其好茶,再加上不可复制的皇家风范,倚邦茶深受市场欢迎。

茶山地理:高山云雾出好茶

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海拔最高的山神庙达到1950米,最低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年均气温17.4℃,年均降雨量1700mm。这里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冬季雾多,有着茶树生长所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自然条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

【品名】倚邦

【产品介绍】岁月知味倚邦茶品其条索短结,色泽墨褐油润,多芽头;中小叶种特有的甜花香高扬持久,汤色明黄油亮;茶汤入口,汤香水细,鲜甜可口,有着很强的愉悦感及广泛的受众面,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小众茶品!

【本系列出品年份】2006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