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品鉴普洱韵味

品鉴普洱韵味

2019-07-15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感知的普洱茶之韵,首先要分为二个部分:一是山韵,一是体韵。要认识普洱茶的茶性,首先就是要理解和认识其特殊的茶区之韵,也就是常说的‘山头气’,普洱茶的生茶以风土香(地域香)为主导,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香气和滋味大致判断出产的地域;思茅的茶口感:柔和香气饱满,但味道稍淡,缺厚重,版纳的茶口感:厚重、稠浓、香气飘、后味偏苦,临沧的茶口感:香气高、味道足,但不够醇和,偏涩,山韵就是能代表着各个茶山的特殊气息及滋味。

大家所熟悉的班章,易武,景迈等都有其特殊的香型及韵味特点,有经验者可以在某些特点明显的茶区干茶里闻香韵而知茶区,或者在冲泡一剎那扬起的幽浮之香里,感受到山野之韵。但山韵并不容易用词语表达,云南茶山众多,想熟悉一切的山头韵味并不现实,但作为一名品茶者,一定要学会品其韵,享其韵。

品鉴普洱韵味

普洱茶除了特有的山头韵味之外,优质的普洱茶还会出现绵长的体韵。对于品饮而言,韵又分为:腔韵、喉韵和身体的意韵,总称为体韵,体韵,也正是普洱茶与其它茶类的有所区别及其魅力所在。一款能有着令人迷恋的浓浓山韵的普洱茶,就是最能体现出云南普洱的独特滋味。

普洱茶滋味的延伸、难忘、回味、变化、舒畅,等都可以成为韵的条件,有人则认为回甘就已是茶韵,那样说就过于片面了,茶之体韵,应该是茶滋味在意识中的延伸,体韵,其实也很个人化,感受到的程度与首先是与茶质有关,同时也与品者的身体状况及认识的层面有关,要理解较为飘渺的体韵,经验多寡更是一件很重要的前提,所以,普洱茶,要多试多喝多对比,经验多了,茶之山韵及品者体韵也渐渐清晰。普洱茶的终极追求就是寻茶之韵,暗香厚韵。

在品鉴茶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修养、心性得到不断的提升。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气韵、香型及其转化探讨

  看了一些关于普洱茶茶气、香气成分分析的“化学技术贴”后,我得承认作为一个曾经的文科生,我看不大懂,但我对科研精神抱着敬重的态度。可我就是不太明白喝茶、品香是一件非常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雅事、趣事,而一些“科研人员”(类似大学“砖家”、“叫授”)总想用科学学术来分析,并为之孜孜以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专业和权威,对此我无甚兴趣。而对于普洱茶是否越陈越香,其茶气、香型和陈香物质变化原理之复杂,我深信没人能够完全破解(道可道也,非常道也)。不要试图以化学的方法来“科学”解释普茶茶气、香型及其变化规律,对此我可以自信而略带“同情”地说声“你们解释不了……。”我想那些所谓的大使和砖家,在将茶吃下肚并志立于终生吃茶的茶友面前也可能会语无伦次、一触即溃。好了不废话了,下面来听听我的“疯言疯语”。

  首先来说说“茶气”。茶有气吗?这是一个很玄的问题,类似任督二脉,说不清,道不明,但却能被每个爱茶人所准确而真实地感受,在此不多言,而气能生韵,韵能发香。相信吗?十年的喝茶体验告诉我这很有可能。而普洱茶真的越陈越香吗?则不一定,除去制程,还须“藏之得法”,但这是有条件的。

  另一问题,普洱茶的香气类型及其变化。我认为滋味、醇厚度、回甘等还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香气却是唯一能进入精神层面的物质,对此我格外在意。对于普洱茶的香,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只能用类似或较为类似来形容,因此我也只能用我的方法去感觉和定义,因为没有理论支撑,所以也无须质疑。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下面我就用我的方式来对普茶香气和香型进行归类。但要特别说明一下,在下面的阅读过程中,大家会逐渐发现我的思维是混乱的,部分人看了可能会精神错乱,甚至“崩溃”,对不起这不能怪我,这是因为普洱茶本身就是错乱的,而喜欢它的人也不太“正常”。

  第一类、清香型

  1、青草香,嫩香型(如大益,青草香+“锅底灰”烟味香型)

  2、松木香,烤烟香型(如下关甲沱,松木香+“蜂窝煤”烟味香型)

  第二类、山头自带花果香、蜜香型

  清涩兰香型(如景迈,山林兰香+蜜香+青芒+青涩少女体香)这一点最要命,许多人将它公推为兰香,而兰香为花香之首,因景迈属于涩底茶,所以为清涩兰香型。

  梅花果香型(如冰岛,雪地梅花香+冰糖+蜜香+苹果+成熟少妇韵味)

  菊花香蕉型(如易武,山野清菊+蜜香+香蕉+成熟少妇韵味)

  苦菊花蔗糖香型(如勐库,苦菊花+蔗糖香+粗犷男人体味)

  纯甜蜜香型(如邦东,蜂蜜香+花蜜香+类兰类花香味)

  第三类、山野气韵香型

  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由山野气韵产生的体感,属于茶气的范围。而并非茶叶自带香型,但它可能也涵盖了自带香型,这两部分属于交叉重叠产生的不同体感香。这样香型的茶叶广泛存在于边境古茶园内,这部分茶是最让我着迷的,因为它的香型可以通过后期“闷存”的陈化方式产生微妙变化,虽不太确定变化原因和发展方向,但基本还是有脉络可寻,也可分类,大致有这么几种通过后期陈化得到的香型。

  1、类菌子香型(初期大致1——5年产生,气感强烈韵感不强)2、类梅子香型(中期大致5——10年产生,气感稍弱韵感增强)3、类樟香型

  (后期大致8——15年以上气感减弱,韵感很强)

  这部分茶很有趣,可以从菌子香或梅子香转化得到樟香气韵,如果自带花果香,蜜香的还会伴随其中,香气入汤。但这部分香气会逐渐减弱。许多人会将气韵感和香型混为一谈,这样不太准确。初喝茶时可能还会认为,普洱茶自然陈放会“越陈越香”茶气会越来越足,通过空气的氧化还原反应会从清香型过渡到樟香型甚至会得到花果香型最好就是兰花香,我可以这样肯定“这绝无可能!”

  有意思的是云南盛产野生菌,对于某些茶而言闻干茶香,闻杯底热香,嗅杯底冷香、挂香似乎都可能闻到一种类似菌子的气韵,对新生茶而言这样的原料就很好,它们有可能就会转化成梅子香、樟香。而它们似乎也可对号入座。

  例如:

  班章茶(黄牛肝菌香型+黑牛肝菌香型+小黄连+甘草香型)

  昔归茶(干巴菌香型+青头菌香型+小黄连+甘草香型)

  勐海茶(鸡枞菌香型)

  临沧临翔区茶(鸡油菌香型+梅子香型)

  第四类、熟茶类香型

  1、重度发酵茶(荷香型+苦荞香型)

  2、中度发酵茶(藕香型+糯米汤香型)

  3、轻度发酵茶(桂圆香+青梅子香型)

  第五类、药香型

  这类茶特别值得一说,这不是茶叶该有的香型,一般出药味,有人称“药香”,这是一种“正常自然陈放”的散放状态,也就是茶饼长时间暴露于有光照的地方,出现了“日臭”(类似腌肉的“哈“味)味加上周边环境湿润的综合作用,这样的状态下的茶可不好,常见于去掉纸箱后放于书房架子上的茶,或茶商陈列于茶架上的“架子茶”。

  好了,总算说完了,你是否听明白了?或者部分理解?没关系,我也不太明白,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中国十大名茶“会一喝便知,而普洱茶咋会竟然变成这个样子妮?

勐库大雪山普洱茶产区

  勐库大雪山普洱茶产区
  文章为你介绍大雪山野生茶的特点,以及大雪山野生茶和易武或其他地方茶叶对比!
  大雪山野生茶有它独到的口感,特有的香气,属于另一路数的好茶;如果您偏爱易武茶,或是偏爱老班章,那也可以品一杯大雪山的不同。
       

  市面上的大雪山版本可谓众多,但我们独尊勐库大雪山野生茶,独有的香气,甜润让很多茶友喜爱。随着岁月的变迁,香气依旧!

  如果你要拿去和易武茶比,比不出所以然,因为他们本来就各有千秋,各有所长,这就是普洱生茶的魅力。说到野生茶,很多人的反映是骗人的,可以理解,07年时很多人被名字忽悠了!所以心理从来不相信有野生茶。事实告诉我们,有的。

  临沧的白云山野生茶,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市面上也有很多,他的特点是甜。香气没有勐库的高,但并不影响茶的茶品。野生茶目前接触的有两种,一种是苦;一种是甜;苦的就不重点推荐了!偏甜的是好茶。

  后期的陈化可观,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更喜欢。如果您口味喝重了,喝杂了,不如品上一杯大雪山野生茶,大有收获。

拼配的魔方(三)普洱茶“拼配”的生物学意义

拼配的魔方(三)普洱茶“拼配”的生物学意义

普洱茶的拼配可形成普洱茶后续发酵的梯级转化。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过程,由于它属于固态发酵,就必然要求它具有层次感。以饼茶后续发酵为例,它要求压制的饼茶松紧适度,即不能太密实(紧压过度),又不能太松弛(间隙太大)。而要想达到这一工艺要求,仅靠物理的办法(石模与机器压制)是不能解决的,因为茶叶内含大量的纤维物质,而纤维物质是有弹性的,既使压制时采用重压力的方法,但在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一定的恢复。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不同等级原料的合理拼配,以七级茶做“骨架”,以三级或五级茶“添实补缺”。这种网状骨架的搭建,可使普洱茶出现层次感,并使后续的发酵出现梯级转化。很多人对普洱茶的品级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所选用的毛抖品级度,越高越好,甚至有人追捧纯芽头(一级料)制成的饼茶。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纯芽头制成的饼茶,极容易造成紧压“过密过实”的现象,使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受到一定的限制。

恰恰不利于普洱茶后续的发酵。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误解,认为普洱茶的原料品级越高,营养价值越高,反之,品级越低,营养物越少。这是因为普洱茶原料的鉴别套用了绿茶及其它茶类的感官审评方法,与传统普洱茶鉴别有很大区别。以普洱茶原料中还原总糖含量为例,权威部门检测的结果是七级茶含量最高。这正是七级茶被大量过于饼茶的主要原因,而非“以次充好、降底成本”的欺骗行为,这种粗老茶叶不仅是饼茶形成“网状骨架”的主力,同时也因内含物质的特性,使它成为普洱茶后续发酵与转化的“骨干力量”。实际上,在现代的普洱茶制作工艺上,对原料的鉴别也一直存在两套标准,一套是借用了绿茶感官审评方法的标准;另一套则是普洱茶制作者或企业“秘而不宣”并实际采用的标准。两套标准差异很大,其普洱茶的拼配就是参照“秘而不宣”的标准升华出的新境界。

普洱茶的“拼配”涵盖很多内容,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等级的拼配、不同茶山的拼配、不同茶种的拼配、季节的拼配、年份的拼配、发酵度的拼配。以普洱茶等级拼配为例,它是普洱茶拼配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普洱茶紧压茶产品,无论是新茶,还是流传下来年份较长的老茶,将他们剖析会发现,其底、面、内的茶叶等级都有差别,哪怕这种差别极为细小,都有独特的拼配技术在里面,一饼普洱茶的“层次感”离不开等级拼配的技巧。只是这种等级的拼配存在级别差距大和小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的拼配自古至今是广泛存在的。很多人提到的“纯料”和“一口料”,更多的是指没有将不同区域的茶叶“混到”一起而已,是普洱茶拼配中的某一项,而不代表全部,不能简单认为采用“纯料”或“一口料”的普洱茶就没有其他的拼配技术。说的更直白一点,普洱茶的拼配是一个大的概念,绝非只局限某一点。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夹心茶”及非云南产区的茶叶混入普洱茶之中,是一种造假行为,不属于普洱茶拼配的范畴。普洱产的拼配是一项高超的技术,是普洱茶制作者通过拼配工艺将普洱茶品质再优化与再提高的过程,不能将任何的以次充好、甚至造假的原因归罪于普洱茶的拼配。

就如不法商贩用工业甲醇和敌敌畏勾兑出的“假白酒”一样,虽然也采用白酒的“勾兑”技术,但却不能将“假白酒”的出现降罪于白酒的“勾兑”技术一样。

文/陈杰(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