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紫芽普洱和紫鹃普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茗茶

紫芽普洱和紫鹃普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茗茶

2019-07-15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紫鹃和紫芽普洱,很早就有茶友问过他们之间的区别,一直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编请教百年制茶世家聚祥春技术人员后才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下面就和聚祥春小编一起了解吧。

首先,我们来就这两者的定义来做一个比较。

紫芽茶是按茶青原料幼嫩芽叶的颜色特点命名的茶。它是从幼嫩芽叶呈紫色的茶树上采取茶青进行加工以后形成的成品或半成品。中国栽培茶树里,芽叶呈紫色的不多。除栽培观赏性茶树外,有意识栽培紫色芽叶茶树的行为更为罕见。中国代表性品种主要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紫鹃”、浙江省选育的“苔香紫”、福建“大红袍”、“红芽佛手”等。

 紫芽普洱和紫鹃普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茗茶

“紫娟茶”属于普洱茶变种,是云南大叶群体茶树品种中的一种特异品种。“紫娟”茶树为小乔木,树姿开张,具有紫茎、紫叶、紫芽的特征:半木质化茎呈紫红色,木质化的茎呈褐绿色;叶形长椭圆形,色绿,微紫;芽叶紫色,茸毛多。1985年,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德烘青绿茶,茶菁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青绿茶菁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鹃茶”。紫鹃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属于制作绿茶茶种。外型与群体原始种(紫芽)类似,然香气口感差异甚大,并不适合做晒青毛茶。

简单地说,紫芽普洱茶和紫娟茶最大的区别在于:紫芽是因气候和季节变化引发的基因突变,天然变异而成。紫娟则是由人工培育驯化而成。

传统紫芽是指大叶种古乔木因季节和产地而出现的变异芽体,一片茶林中出现紫芽的树很少,一株古树上紫芽者也不多。在思茅的大叶种茶中由于有部分少数民族是用茶籽来育苗,所以就有了茶树的变异,产生了普洱紫芽茶。

此茶以前都被茶农砍死,因为此茶的颜色与众不同。紫芽,紫叶,紫茎,会影响绿茶的制作和观感,所以,紫芽茶发展受到制约。

正由于紫芽茶属古乔木,也就是老树茶,采摘成本比较高,且产量非常稀少,物以稀为贵,因此,它在很多茶的业内人士眼中,是首选的收藏品。

紫色芽叶的形成和积累,与茶树生长发育状态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较强的光照等自然条件能增加花青素含量,使茶树芽叶呈紫红色。在原生变异种中,有一类芽头为紫色,通常是三级叶以内都是紫色,其后成叶恢复为深绿色。

紫鹃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为:苦涩度较高。其嫩稍的芽、叶、茎均为紫色,绿茶干茶色泽紫黑色、汤色紫色。“紫鹃”植株较高大,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树姿半开展,分枝部位较高,分枝密度中等,叶色绿,叶形柳叶形,嫩稍的芽、叶、茎都为紫色,芽叶较肥壮,茸毛多,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

 紫芽普洱和紫鹃普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茗茶

紫鹃茶树春芽萌发期在2月下旬。育芽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紫色,较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用紫鹃茶树鲜叶加工的烘青绿茶,茶条紧细颖长,色泽紫黑色,具有特殊的中药味香气,汤色紫色。紫鹃烘青绿茶有良好的降压效果。目前,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开发出紫鹃降压保健茶的基础上,正加大紫鹃茶树品种的繁殖,并期望在减肥降血糖等方面加以开发和利用。

在群体原始变异种之中,有一类芽头为紫色,通常是三级叶以内都是紫色,其后成叶恢复为深绿色,勐海地区当地农民称之为紫芽。紫芽茶是按茶青原料幼嫩芽叶的颜色特点命名的茶。它是从幼嫩芽叶呈紫色的茶树上采取茶青进行加工以后形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紫芽普洱茶古为贡品,茶树的变异品种,本品采用茶树树龄在500----1400年之间。茶树品种与众不同,数量较少。每年只采一季,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通过现代研究证明,紫芽茶含有稀有的净血因子,不仅具有传统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还更加突出了软化血管、净化血液的功效。紫芽茶还有着非常好的降压效果,喝此茶后血压可以在20个小时以内保持稳定。紫芽茶所含的花青素,具有减肥、抗衰老、防辐射的良好功效。其汤色透亮、蜜香沁人。

紫鹃,是改良品种,其香气扬,而口感稍淡而苦味明显。与原始种紫芽有一段差距,但有许多人误认为是紫芽。茶科是容易基因变异的植物,只要授粉种生幼苗,通常容易变异。在群体原始变异种之中,有一类芽头为紫色,通常是三级叶以内都是紫色,其后成叶恢复为深绿色,勐海地区的农民称为紫芽。

紫鹃与紫芽最大的差别为叶型叶脉,紫鹃为中小叶种,叶身墨绿深厚,叶脉突显与栽培野生茶类似。另外,紫鹃毛茶汤色为紫色,汤质薄带明显苦味;紫芽毛茶汤色金黄,汤质厚重、口感饱满、回韵足,茶质介于栽培野生茶与野放茶之间。

有用+10
分享

普洱生茶选购全攻略,不可错过

  业内盛传“喝熟茶,品老茶,存生茶”的说法,因此现在小编就专门介绍一下普洱生茶中饼茶的选购:

 

  ◆生饼茶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即为生散茶。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

 

  口感: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如台湾绿茶。

 

  汤色:以黄绿、青绿色为主。

 

  叶底: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

 

  顺便也介绍一下熟饼茶: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

 

  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若苦味不化,则属于制程失败所引起。

 

  汤色: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

 

  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下关茶区

 

  1950年初到70年代末期下关茶厂在顺宁、缅宁、景谷、佛海等四个茶区的茶菁均有调拨,至90年代中期仍有少量西双版纳自治州的茶菁调拨。目前所谓下关茶区为早期顺宁及景谷茶区,也就是现今思茅地区、保山与临沧地区北部,涵盖保山、昌宁、云县、景东、景谷、墨江、镇沅、思茅等县市。此茶区的共同点为高纬度与高海拔,气温低、雨量较少,质重、水甜柔、香气较沉、带微苦、微酸,是此茶区荼菁的特色。

 

  ◆勐海茶区

 

  清代以前普洱茶的集散地以普洱为主,清朝末年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向南传递,由普洱、思茅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区。至民国初年,因种种政经因素、交通问题,加之瘟疫肆虐,茶叶的贸易重心完全由勐海地区所取代。50年代初期勐海茶厂除在本县茶区设站收购毛茶外,并在景洪、勐腊等县设站收购毛茶。且1952年开始,勐海茶厂及所属南糯山分厂开始收购部分鲜叶直接在厂内加工,成为初、精制合一的最早典范。目前勐海茶区涵盖在西双版那地区澜沧江以南的范围,包括景洪、巴达、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龙、勐宋、勐遮等地区。纬度与海拔较低,气温稍高、雨量较多,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是此茶区茶菁主要特色。

 

  ◆易武茶区

 

  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现今涵盖范围包括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江城等茶区。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与神话,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分辨,只能以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特质加以分析。纬度与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种种类多、茶质厚重、各种茶种香气特异、苦涩度高,是此茶区茶菁特色。

 

  品种野生型野生茶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m以上。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发生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

 

  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因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许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合饮用;以笔者的经验,野生型茶种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栽培型野生茶以灌木或小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半开展,树高1.5-3m。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而产生变异,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细锐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3-5~m,成叶长可达6~15em。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然,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50年代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

 

  ◆茶园野放茶

 

  云南许多晒青茶菁来源多属于野放茶,为茶园经栽种过后少有人工管理,不人工施洒化肥与农药,只稍做锄草与翻土整理。茶龄约在五六十年以上,树高约1.5-2.Om。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与茶园茶之间。

 

  野放茶的特性,主要在于其兼具野生茶与茶园茶优点。香气较茶园茶为沉稳,但比野生茶扬香。汤质不若野生茶软水,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口感更具全面性。

 

  ◆茶园茶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业界所认为的好茶种,就是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高,即氧化与聚合反应基质也高。这与台湾市场以香气口感评鉴其茶质优劣方式明显不同。目前以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云选9号、云瑰、矮丰等作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一般灌木台地茶园,芽体肥壮多银毫,半展未开三级芽叶2~3cm,成叶达5—10cm。

 

  叶缘细锐齿,叶身最薄,毛茶多呈浅绿、黄绿色。越原始茶种叶脉越明显,茶质也较重。相较前二者,茶园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而较不稳定。以现在云南学界业界所认同的茶种改良,朝向香气扬而水轻甜的趋势十分明显。(野生茶质厚重,但香气不明显;茶园茶性强烈,唯汤质较烈、泡水稍短。野放茶的特性则介于二者之间。)

 

 

  ◆饼模与紧压度

 

  铁模:一般而言,铁模的紧压度较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以中茶牌铁饼为例,茶质重且容易出现花蜜香。与紧压度有相关的因子,除了蒸气时间及压力,与茶菁与细嫩度、杀青温度、干燥温度也有关连,不同原因导致其间的差异。

 

  但注意紧压过度时,容易出现茶叶焦心现象。

 

  ◆石模:因应不同的需求,石模有不同的形状与重量规格,饼型较古朴而圆润。通常石模压制的饼茶紧压度不较铁模般紧压,相对陈化速度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较弱。

 

  (越紧压,陈化后容易出现花蜜香、茶质保留度高;较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水滑,香气表现较不明显。)

 

  ◆茶菁辨识

 

  级数:茶菁细嫩者较清香,汤水滑甜,但口感层次变化少,陈化后汤水较薄。相对较肥壮的,口感厚重,苦涩度高,但陈化后汤水香甜、有多层次变化。

 

  颜色:茶菁墨绿色者,茶质较为厚重,适合长期炽

制作普洱茶的鲜叶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

制作普洱茶的鲜叶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那普洱茶叶普遍长什么样呢?

1、成熟的叶片长椭圆形,有叶尖,叶的边缘有锯齿,但是靠近叶柄基部两侧的叶缘是光滑的;

2、叶的主脉明显,有7-19对侧脉,每一根侧脉从主脉出发向叶缘延伸,当伸到2/3处时突然向上跟上面的一根侧脉连接,叶片上形成脉网;

3、茶树的嫩芽披满了白色的茸毛、嫩叶背面也有茸毛,一般是一芽一、二、三叶有茸毛,到第四叶背面就没有茸毛了,所以有茸毛是嫩芽叶的标志。

4、另外叶子柔软、有隆起、色油润都是茶树品种优良的标志。

鉴别普洱茶膏的四点方法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普洱茶饮用起来更加方便,减少了泡茶过程的繁琐,但是普洱茶膏也好好坏之分,如何鉴别普洱茶膏好坏呢?接下来小编教大家从4个方面来看。

鉴别普洱茶膏的四点方法

1.注意普洱茶膏的陈化周期:普洱茶膏的陈化期大约是60年,如果超过这个期限,茶膏的品质会逐渐下降的:膏体也产生风化或霉变。所以不能相信市场上所谓的“老茶膏”的说法。

2.要注意观察膏体的外观如果膏体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如果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出产一段时间,白霜愈重,陈化时间愈长。不过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注意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意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很多茶膏的汤色呀红色,也通透,但是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代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则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相比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品质更高。

普洱茶膏的冲泡过程大约为六个步骤:

准备(公道杯与品茗杯)—投入茶膏(1~2克左右)—冲水(水量不能太多,以水杯三分之二为宜)—轻轻摇动(让茶膏在水中缓慢溶解、释放)—分茶(将溶解好茶膏分别倒入品茗杯)—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