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茶的保存普洱茶家庭最佳陈化方法的猜测

普洱茶的保存普洱茶家庭最佳陈化方法的猜测

2019-07-16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近期看了不少关于普洱茶陈化方法的文章,但终没能得到一个确切的家庭最佳陈化方法。但从“厌氧性发酵”这一知识角度,似乎得到了一些启示。于是就想作一个关于最佳方法的猜测(请注意,这只是“猜测”),供大家批评,最主要的是共同讨论。
 
讨论题目:在家庭自藏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方法,使普洱茶能够得到较为快速的陈化(发酵)?首先交代一下发酵的类型。按照微生物的种类的不同,发酵可分为“好氧性发酵”、“厌氧性发酵”和“兼性发酵”。
 
(1)好氧性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通人一定量的无菌空气,满足微生物呼吸需要。
 
(2)厌氧性发酵:在发酵时不需要供给无菌空气。
 
(3)兼性发酵: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活。如酵母菌就是兼性发酵微生物,它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氧性发酵积累酒精,而在有氧即通气条件下则进行好氧性发酵,大量繁殖菌体细胞。
 
那么,普洱茶的发酵类型到底属于哪一类?
 
首先,在正常的干仓情况下,普洱茶能够正常陈化。这就证明在有氧条件下,普洱茶是可以发酵的,符合“好氧性发酵”特征;
 
其次,网上有讨论说普洱茶具有“厌氧性发酵”机理,这一点,大家可以网上搜索,比如这篇文章:“关于普洱茶陈化的一些疑惑”以前我们也提到过。但是否真有“厌氧性发酵”机理,我不敢肯定。但如果它有,即完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也能发酵(陈化),那么它就同时具备“好氧性发酵”和“厌氧性发酵”两项特征,就应该属于“兼性发酵”,即有无空气均可发酵。
 
第三,从大家实践经验看,较为密闭(不是完全密闭,比如用纸箱存储)的环境下,普洱茶的发酵效果似乎更好。同时也有文章认为,对于普洱的发酵和膏化现象,厌氧性发酵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主导的。这种情况似乎从一个侧面在证明普洱茶“兼性发酵”的结论。
 
那么,如果普洱茶的发酵真的属于“兼性发酵”,对于我们家庭存茶,是否应该这样做更能较为快速地陈化(发酵)普洱茶:
 
(1)让普洱茶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密封或较为密封的状态,因为“厌氧性发酵”对普洱茶陈化所起的作用主要的。
 

有用+10
分享

云南普洱茶的灵魂:和,静,德,怡,真

  和,静,德,怡,真,是茶道精神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中国茶道茶艺的精髓,是云南普洱茶的灵魂。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其特点表现在:“一为中和之道;二为自然之性;三为清雅之美;四为名伦之理”。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人品即茶品;人德即茶道,茶德即人德。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茶,做人好,做茶也会好。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泛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人道与茶道既有独立的内容,又有统一的精神;既自成体系,又一脉相承;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

  和

  和气可生财,和悦能致祥,和谐万事兴。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这是明代王廷相在《慎言?御民篇》中提出的观点,意思是百姓富裕,安定团结,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天下就治理得好,社会就稳定,就向前发展。和,即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把和谐这种理想境界变为现实。和,即平和、和缓、和谐,和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常说:和则兴,斗则亡;和气能生财;兄弟和则家不分;父子和而家不败;夫妻和而家不散,君臣和而国兴盛,人民和而国富强;公司和而财气旺。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难消。”尤其是作为服务行业,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待客,和和气气的经营,和和美美的相处,必定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对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公司的发展,对新昆明的现代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都大有裨益。和蔼可亲,老幼喜欢;凶恶嘴脸,望而生畏。和气可带来财富,和悦能招来吉祥,很多人就是因为出言不逊而招来麻烦或杀身之祸,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例子已屡见不鲜。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必须以和为贵;在遇到风浪时,必须和衷共济,才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只有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均衡、和谐、有序、稳定,社会才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成为太平盛世。

  静

  静心能思辨,静雅则养神,宁静而致远。

  俗话说:“静如处女,动如脱兔”。静者,安定不动,没有声响,使其心情平静,心神安定也。心不静则神不宁,神不宁则行不果,只有心神一致才能把事做好。静心能思辨,一个人心静的时候可以思考辨析很多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理智地辨别真伪与是非,分清良莠与善恶,不被假象所迷惑,保持清醒头脑。静雅则养神,清静而高雅是滋养人的精神和精力的一剂良方,它包涵心态的静和环境的静雅两个方面。而环境的静雅与心态的静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环境影响心态,而心态却不能支配环境,只能在心中臆造环境,在意念里闹中取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诸葛孔明的座右铭,三国时他辅佐刘备成就霸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人誉为千古英才,他足智多谋、栩栩如生的形象留在了人们心中。宁静而致远,只有神宁心静,才能谋划远大的目标和战略,才能制定长远宏大的规划,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静既指物质环境,又指心灵、人格的静雅、清雅和清高;清高之人于清净、静雅之境饮清馨之茶,茶道之意就不呼而出了。静与雅,可以有高雅、文雅、儒雅等多种意思,心境要静,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人要雅,品饮要雅,无雅则无茶趣、茶艺和茶文化,自然也就达不到清雅之美的茶道境界。静是人们健康、睿智的滋补品。老子对“无欲为静”倍加赞赏。“静”在医院、寺庙备受推崇。

  德

  德为人之本,德行能修身,德厚者流光。

  德,即道德、品行、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做人的根本。行德则兴,背德则崩;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宋代王安石提出“好德乐善而无求”,宋代苏轼将道德定义为“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明代王守仁认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德行不孤必有邻,从古至今,任何朝代,任何人,都没有逃脱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命运。自古明君无不以仁德治天下,自古暴君无不恃武威而慑于民。做人有人德,做官有官德,做茶有茶德,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职业道德,也就是行业管理规范,有了规范,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发展。一个无德之人是不能把茶做好的,因为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道链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有关茶的法律、法规及条例的健全和完善,茶德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对茶品经营起到了包装和提升作用。一个道德品行好的人,他的身心自然是健康的。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个襟怀坦荡、以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人比一个专搞阴谋诡计、祸害别人的人安稳得多,健康快乐得多,这就是德行能润身的道理。我国每年都要评选道德模范,其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一种高尚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和精神。厚德者流光,德薄者流卑。道德高尚的人,必然美誉远播,流芳百世;品行卑劣的人,必然千夫所指,遗臭万年。历史上南宋的岳飞与秦桧不就是鲜明的对比吗?在现实生活中,商海沉浮,诚信与欺诈不也在时明时暗地进行着较量,但欺诈为国法所不容,其下场可悲,其行径可耻。

  怡

  怡情可冶性,怡颜能润心,心旷则神怡。

  怡,即快乐,愉快,高兴,喜悦之意。一个人保持快乐的心情,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办事的效率也会很高;坏的心情往往使人把事情办砸,所以保持愉快的心情极为重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心地纯洁,胸襟坦然,宽广;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整天局促、忧愁,怨这怨那。多一分快乐,多一分健康,多一分成功。不论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一个好心情,品茗亦如此。清雅的茶室,静谧的环境,醇厚的茶汤,扑鼻的清馨,不仅润喉、润心,而且可以唤起人们的思绪与遐想,在宁静中抉择,在纷繁中思辨,以达到清心、静气、怡神、养身之效果。愉悦的心情,可以陶冶一个人乐观向上的情操。高兴的容颜,可以滋润舒畅的心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人生总结的四个字就是:“乐观、忍耐”。乐观是一种大无畏的心态,忍耐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国才迎来了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大好时光。一个心胸旷达、坦荡之人,快乐与幸福将永远伴随着自己。

  真

  处人要真情,做事要真心,返璞才归真。

  真即真实。与假、伪相反。真心诚意、千真万确、去伪存真都表述了真的本质。记得在《红楼梦》中有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意为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是假的;如果把无当作有,那么有也是无。在现实生活中弄虚作假,欺诈客户的事件缕缕发生,假烟、假酒、假钞、假发票、假车牌、假领导、假警察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些造假人,不但害人,最终也害了自己,有的还搭上了性命。俗话说:“纸包不住火”,任何骗人的鬼把戏,最终要被戳穿的。处人要真情才能有真正的知心朋友。做事要真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弄虚作假,结果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人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东西,经得起任何考验,因为它犹如真金而不怕火。好的茶品仿佛黄金,即使埋在泥砂里也会闪光。做茶、做人、做事都离不开一个“真”字,真是物质世界里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有了真实的物质,才有感知。而不是先有感知才有物质存在的唯心主义。茶道内涵中的质朴、典雅,就是追求原始、生态、自然、环保的原汁原味,返璞才能归真,无璞则岂能琢玉。好茶对茶菁的要求很高,必须来自于密林深山、原始生态、绿色环保的古树茶林。好茶耐品、耐赏、耐藏,自然是物以稀为贵,价格也不菲。 

从芒景古茶林看普洱

从芒景古茶林看普洱

一个茶季,生态茶即有机茶总是先发芽,然后再是古树茶。不管哪个茶区,古树茶发芽的时间一般都是一般都是3月中旬,以芒景和景迈古茶林为例。

这个茶林的有机茶一般都是2月底开始发芽。接着在是3月中旬,古树茶开始发芽,古树第一波的采摘和发芽时间加在一般都是15到20天左右,即3月15到20号可以说是第一波古树春茶的最佳采摘时间,一旦这波过了,采完了第二波。就快要到芒景村的山康节了,过了山康节后古树茶的质量也会有所改变。可以说的是,3月底之前,古树茶料是很少的,也是很多人争着收第一波和第二波古树的时间。

从芒景古茶林看普洱

普洱茶基本知识是;原生态无污染加上传统加工工艺,它具有清火、护齿等其他功能,而芒景古茶林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不经过任何农药的加工就直接采摘的,所以芒景古茶林的茶是适合大众选择的。

而劣质茶叶,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具有各种药物的添加成分,所以喝的话在口中表现为舌头面麻木等。所以要喝茶还是选择原生态普洱茶更好的。

喝茶的过程中有时会略带一些苦涩味,好茶实际上是苦涩后能否回甘,不能单单就茶的汤色,有杂质就误认为是不好的茶。而茶的成分主要由氨基酸等其它成分构成,多酚类化合物在鲜叶的比例占了一大部分,而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苦涩味,溶于水易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泡茶的时候为什么第一泡茶不能泡太久,随之往后要根据泡的次数来决定闷得时间,一般第一泡10多秒。到了10多泡后可以适当的久一点,20秒到半分钟左右,往后基本维持在40秒到一分钟就可以了。

而喝茶后的回甘则是苦涩后才会起的作用。是喝入口时具有苦涩味,然后喝了一会慢慢在嘴里会有一种在嘴里的自在,这个要根据个人感觉而论了,《这里的苦涩味最明显的是争对生茶》一旦你停下来不喝了,就开始感受到了,而茶的苦涩味而回甘程度直接和你泡的茶叶和水分的比例具有非常大的联系,如果茶叶装多了,水少,或者是水多茶少,回甘和苦涩味就会有巨大的变化,而装多少合适,这个要个人自己慢慢琢磨。初入口时苦涩味,一段时间后会甘甜,这就是苦尽甘来。

从芒景古茶林看普洱

说到这里芒景村的山康节,可以顺着说一下,芒景村的山康节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每三年隆重一次,每到这个节日,芒景村的农民都会到艾冷山上去祭奠布朗族传说中的布朗头目“帕艾冷”。2015年,刚好是这个村子里“山康节”最隆重的一年,怎么个隆重法,还是无法描述的,到时候大家可以一睹少数民族的习俗,

喜欢茶的那些茶客可以在3月份来芒景古茶林,等着喝好茶和过山康I节。(来源:芒景布朗族古茶林)

普洱茶生茶熟茶品鉴之韵:如何品鉴普洱茶?

普洱茶生茶熟茶品鉴之韵:如何品鉴普洱茶?

韵主要是指余意未尽之意,简言之“后味”,既滋味是在饮时捕捉,而韵是在饮后显现。而普洱茶最彰显的是后味,以余韵悠长而闻名天下。

回甘和生津是普洱茶价值韵的主要表现,任何茶都有苦涩,所以任何茶都能引起回甘生津,这是茶的基本展现。但普洱茶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普洱茶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决定的,这种普洱韵主要表现为:一是回甘生津特别悠长;二是原料、配方、工艺决定其回甘生津的时间长短和平衡;三是储存决定回甘生津的转化;四是品质决定回甘生津在人体部位的反应,越好的品质越产生体感,且体感越深,余留时间越长,越舒服,而体感越好,则说明茶品质越好。

总之,检验普洱茶的价值,韵是极为重要的决定指标,通过韵,可以裁定普洱茶品质高低,普洱茶创作从韵中可得以全面体现。当然,残留在口腔中的麻、刺、燥、挂、粘等情况是不好品质的表现,虽有余香,不可用韵而赞美之。

普洱茶生茶熟茶品鉴之韵:如何品鉴普洱茶?

前面综合阐述了普洱茶生茶的品鉴因素,再说一下熟茶的品鉴。

实际上,品鉴熟普与品鉴生普是比较类似的,在此基础上,品鉴者还需根据感知,分析归纳出一款熟普茶品的原料内质结构及配方、渥堆发酵工艺及精制水准、仓储存养的真实状况,并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综合评定。

与生普相比,熟普在滋味、外观条型、叶底及汤色和香气、韵境等方面都和生普

有着较大区别,因此,熟普的品鉴又和生普的品鉴有所区别。

而这种区别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熟普品鉴必须紧紧抓住对渥堆工艺的感知。原因很简单,熟普的一系列滋味、外观、汤色、香气、气韵等特质,主要就是由渥堆工艺产生的。

所以,熟知渥堆工艺机理,全面理解熟普渥堆实质是品鉴熟普的基础。熟普渥堆的实质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微生物的胞外酶,微生物热以及微生物自身的物质代谢等的组合作用,使茶叶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塑造了熟茶特有的品质风味。

普洱茶生茶熟茶品鉴之韵:如何品鉴普洱茶?

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大量繁殖,体内物质代谢旺盛,同时分泌出各种胞外酶,成为有效的生化动力,作用于渥堆叶内的各种相应底物。同时由于微生物代谢释放的生物热,堆温常高出室温(12℃-25℃),有升有降,35天左右,维持在40℃-70℃之间,这种温度又促使胞外酶和原酶作用效率的提高。

因此,渥堆中以酶促反应为主,微生物的呼吸代谢热与茶坯水分相结合的湿热作用为辅,三者共同推动了渥堆叶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变化。

以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糖、咖啡碱等为主体的茶叶滋味物质,以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及原酶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为主要动力,发生氧化、聚合、降解、分解、转化,使儿茶素和氨基酸的总量,组分减少或内部组分比例改变,嘌呤碱内部相互转化,有机酸增加,这些鲜、甜、酸、涩、苦、醇味物质综合协调,形成了熟普醇和微苦微涩的口感。

普洱茶生茶熟茶品鉴之韵:如何品鉴普洱茶?

多酚类物质在微生物胞外酶和原酶的作用下,部分氧化聚合形成了水溶性的有色物质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残余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儿茶素的氧化产物等与未氧化的黄酮类及氨基酸和糖类的缩合产物综合作用,形成了熟普黄褐的外形,叶底色泽及橙黄红的汤色特征。

茶坯中固有的挥发香气成分及各香气先质,如糖类、氨基酸、脂肪、类胡萝卜素、萜烯类、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等,在强烈的湿热作用及渥堆中微生物分泌的各种胞外酶和原酶作用下,发生转化、异构、降解、聚合、偶联等反应,形成了以萜烯醇和酚类为主体的香气组分与配比。

尽管渥堆在品质形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它工序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熟普的品质,有如茶坯湿热的温度及时间,还有杀青、揉捻、晒青、干燥等外源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以上阐述了普洱熟茶的渥堆实质及由此而带来熟普滋味、外观条型、叶底及汤色和香气改变的实质。总之,渥堆发酵在减弱滋味强度的同时,产生了熟普的醇和、厚滑、柔爽品质特征。将刚寒劲猛的生普转变为柔暖优雅的熟普,既暖心又养胃。

品质上佳的熟普,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一般熟普。一是绝无堆味,即馊闷味;二是绝无草辛味,即堆辛味;三是绝无酸麻布味;四是更无泥腥霉味。熟普的研发开启了新的历史里程碑,将传统熟普击的粉碎,它是痴茶者的福音,是高端消费追逐享用的目标。(本文来源: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