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张光辉让普洱茶、让中国茶走得更远

张光辉让普洱茶、让中国茶走得更远

2019-07-16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茶膏,丝丝融化,如水晕墨章,令人沉醉。

“品鉴茶膏,能让人神怡心静,体味中国茶文化的美妙。”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辉说。而对于已占据中国普洱茶膏高端市场的代表,贡润祥还有着更高的追求。

“大家都认为普洱茶好,但为什么不能像"立顿"那样全球通卖?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立顿"的通用性。”张光辉介绍,2010年,英国立顿公司的全球茶饮市场销量达230亿元,在中国市场规模达88亿元,这个数字是国内茶企业销售收入的总和,这让茶叶原产地、拥有600万茶农、种茶规模全国第一的云南汗颜。

“我们的目标是让普洱茶、让中国茶走得更远。”张光辉说。

文化传承:让普洱茶膏独具魅力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茶膏”仍是一个新名词。茶膏,被誉为茶中黄金,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是选用百年、千年古茶树乔木茶叶原料,通过百余道工艺,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

身为中国普洱茶膏品牌的代表,贡润祥连续五年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指定茶礼,将中华民族深厚璀璨的养生文化远播四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年轻人习惯了喝可乐、雪碧。我们感到,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市场还有很大空间。”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斌说,“中国茶的文化内涵需要更多人去发现和品鉴。”

回顾茶膏的历史,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云南大学教授虞泓说。到了宋代,茶膏工艺更趋成熟。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工艺达到最高水平。1729年,云南土司向雍正皇帝进贡普洱茶膏,随后雍正令御茶房督造御用普洱茶膏。

“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张光辉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当代的每一种主要制作工艺,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古代不同制作工艺的传承。

有用+10
分享

天弘茶业带你走进普洱茶核心原产地

    

老班章村普洱茶

  说起普洱茶产地,主要有古生茶园与现代茶园之分,不同产地的茶有不同的口感和品质,业界也习惯把产地分为一、二、三线产区,同时也讲究“山头”。

  一线产区,指的是举世公认的西双版纳的几个主要产地,如勐海和勐腊。这里种茶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源头。直到今天,这里的茶叶品质仍是超凡脱俗,有着独特的口碑。

  勐海的老班章茶,茶气刚烈,回甘持久,纯正浓厚,被业界称为“普洱之王”,深受男性茶友的青睐。勐腊的易武茶,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历史上属于“贡茶”,其茶气则是香甜甘润,口感柔和,像女性一样温柔甜蜜,因此今天的易武茶被业界誉为“普洱之后”,易武茶较受女性朋友们的欢迎。

  因此,西双版纳的勐海和易武等地,被公认为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

  从具体山头来说,对于普洱产地的“古六大茶山”,虽有争议,但多数人认可的是:勐海山、南糯山、倚邦山、邦葳山、易武山、班章山、攸乐山。这些山头的普洱茶,代表了云南普洱茶几大类典型口感。

  随着历史的变迁,今天普洱茶的二、三线产区,扩大到了普洱市、临沧地区的茶山,甚至大理和昆明都有一定产量。

  天弘的茶主要来自勐海和勐腊,这也是“核心原产地”的品牌定位要求,另外,还有部分产品也来自六大茶山中的一些山头,为提丰富产品的口感和层次,满足不同的茶友的品味需求。

  核心原产地的定位,也保证了天弘茶从原材开始的把关,主要以一线产区的原料,加上多年对制茶工艺的掌握,才生产出了今天的天弘近百个品种,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体系。

  很多茶友反馈称,“喝过天弘的茶,就不想再喝别的了!”这是对天弘普洱茶独特品质的认可。

安溪朝天山景区之勐腊易武乡:发展普洱茶产业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

“我家有35亩茶地,去年收入就达18万余元。一家4口人,人均收入超过4万余元。祖祖辈辈耕种稻谷的荒山荒地上长出了‘金叶子’,为我家带来了好日子。我和妻子一合计,把在超市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帮助家里采茶、制茶。”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曼秀村49岁的高志明高兴地说。

易武乡是普洱茶的故乡和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一、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这里终年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雨季与旱季之分,最适宜种植茶叶。“过去,易武人一直盯着轮歇地,‘旱稻经’念了一年又一年,‘钱袋子’却不见胀,‘贫困帽’一直很难脱掉。”乡党委书记杨军颇有感触地说。

“过去是守着宝地穷熬着,如今宝地上的‘金叶子’价钱越来越高,每公斤从过去的30元涨到现在的600元,刮风寨一带涨到1000元。”说起茶叶,麻黑村委会主任何天强如数家珍。

乡党委书记杨军说,根据易武乡山高坡陡、人多田少的实际,该乡提出了“茶叶富乡”的思路**发展难题,强势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茶农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古六大茶山、茶庄的发展意识;二是加大投入。积极引导茶农对现有的低产茶园进行改良,引导茶农转变种植方式,实行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茶园;三是出台鼓励茶产业发展的措施。整合全乡的茶叶资源,形成产业化发展;四是树立“风情古茶山、文化古茶山、普洱茶故乡”新形象,“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古茶镇”,力争把古茶山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茶叶品质最优、茶山风情最浓的“中国贡茶第一镇”。

易武乡目前拥有茶叶面积42861亩,完成干毛茶822吨,产值达2466万元。全乡从事茶叶(业)农户达317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7%,茶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截止2011年,易武乡有七子饼茶叶加工制作厂(庄)52家,其中25家已取得“QS”认证。

石昆牧:普洱茶仓储转化经验

对于普洱茶的仓储存放,石昆牧老师通过对存储普洱茶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发现,普洱茶对于存放条件的要求并不严苛。实际上,只要人能够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就适合普洱茶的存放。一般而言,影响普洱茶陈化的四个主要条件为:温度、湿度、通风、无杂味;而次要条件为:重压与翻仓。石老师所观察的普洱茶存放环境为:温度20~30℃,相对湿度65%~75%,通风无杂味,但因数量少没有重压与翻仓的问题(也符合多数茶友的实际状况),下边就简单介绍一下石老师的经验总结。

一、台地生茶

在上述存储环境下,台地紧压茶转化周期约为七年,第三~四年为沉默期(内质转化无法互相支持的尴尬期)。自石老师2003年发表该观点后,被不明所以或是专事剽窃者肆意转发,却没有注明仓储条件的前提,以至于引来许多消费者的质疑与误会。实际上不同的茶区、茶种、制程、环境都会左右仓储周期及其结果。

台地生茶前两年几乎不会有明显变化,因为制作时的水气尚且残留在饼内。自第三年开始水气散失,内置稳定后开始逐步转变,但约只有一两年时间,茶品就开始进入沉默期。仓储满四至五年后又开始回复口感、香气,直至六至七年达到第一个转化周期圆满。如此在同一环境仓储下,不断重复陈化周期。故而在如此仓储环境之下,台地茶的第一次较佳品饮时机,应在第七年前后。

正常制程的台地生茶,一开始只有口感没有喉韵,正常仓储下自大约第七年开始才会初步产生喉韵并向下延伸,约经四个转化周期方能下至喉底。若要改变这种周期,只有选择树龄较大的群体种,或是制前轻发酵,或是进入高温高湿的仓储环境(温度35℃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方可缩短周期。相对的,若是降低仓储的温湿度则会延长口感改变的时间以及转化周期。

二、栽培型古树茶

石昆牧老师经多年来对于云南茶业历史文化背景、茶区环境、茶树树龄等的研究,并观察印级茶与号级茶茶品的叶底,发觉上述老茶所使用的茶菁并非完全是纯料古树茶,因为在古树茶茶林中总会混杂不少自然生长的荒地小树,故而其茶性较纯古树强烈。

近代最早完全使用栽培型古树茶菁压制紧压茶,出现于1996~1997年,有数种茶饼与茶砖。但因为这些茶品使用的茶菁与制作工序差异甚大,目前为止还很难整理出完整而明确的陈化转变纪录。只能大致说明栽培型古树茶在第5~6年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完全褪变,比茶园茶稍快1~2年。但其特色在于喉韵展现深沉与宽广,而香气很快已隐藏于咽喉,于吞咽呼吸之间可明显的觉知。据此推测,仓储时间越长,古树茶与台地茶的差距越大。但因其陈化速度太快,对于古树茶品的未来转化情况,还有待持续的观察与记录。

三、普洱熟茶

从1973年起昆明茶厂开始量产以人工快速熟化的普洱茶,也就是坊间所俗称的普洱熟茶,近几十年市场主流都以熟茶为主。从石昆牧老师收藏的经验得知,重发酵熟茶茶品已经以人工快速深度熟化,口感相对甜滑,堆味轻,但缺乏转化所需的活性物质与空间。除非再次以高温、高湿处理,否则8~10年内几乎不会有太多转变,只有腥气与堆味的退散,口感趋于柔和。这种情况下熟茶的转化莫如称之为“醇化“。在正常环境存放下,不会有特殊味道,如樟香或参香出现。

而轻发酵熟茶茶品,由于发酵度较轻,堆味相对较重,苦涩度叫重发酵熟茶为高。不过由于保存了更多的活性物质,为熟茶的后期转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故而轻发酵熟茶茶品是可以通过仓储转化进而提高茶品品质的。因此轻发酵熟茶的后期转化更为值得期待。

选自经典普洱微信平台

原题《普洱仓储谈(四)仓储转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