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饮用普洱茶常见的四大问题解答

饮用普洱茶常见的四大问题解答

2019-07-16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喝普洱茶时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其实饮用普洱茶相信你也会有不少疑问,下面小编带你去看看,顺便解决这些疑问。

   问题1、喝茶为什么会觉得苦?特别是普洱茶!

   茶叶里含有的咖啡碱、花青素、多酚类、脂型儿茶素等都是苦涩物质,咖啡碱在高温冲泡过程中会有85%左右溶解在水里,而云南大叶种茶所含苦涩物质较其它茶类丰富,所以云南大叶晒青茶的苦涩味也会比较厉害,普洱茶也是其中一种,所以苦有苦涩味是正常的。

   问题2、在饮用普洱茶时,茶水的青味很重是什么问题?

   如果你在喝茶过程中觉得茶汤的青味很浓,那其实是在茶叶加工过程里的杀青步骤出现了问题,如果在杀青时,杀青不足,导致茶叶所留水分过多,那样茶水就会伴有水味和青草味。   问题3、泡茶后,杯底为什么会出现黑、绿、黄等不一致的颜色?

   其实在茶叶制作过程中,茶叶采摘时,芽叶所含水分不一样和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杀青和发酵的程度不够,都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茶叶叶底颜色不均匀,那除了是茶叶原料问题也可能是加工制作的问题。

   问题4、茶汤滋味为何会不同?

   这和材料有关,一般嫩的茶菁茶水比较软,而且喝起来的顺滑度也比较高,而老的茶菁泡出来的茶水会比较硬,而且顺滑度也比较低。除此之外,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其茶水的滋味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春茶喝起来会比较“软”,夏、暑茶喝起来会比较“硬”,而秋茶的滋味则在春茶和夏暑茶之间。

有用+10
分享

浅谈普洱茶“锁喉”

  茶友在品饮茶品时,多少都曾遇到俗称“锁喉”的状况,表现为咽喉间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疼痛等不适感。导致普洱茶锁喉口感主因有六,不同的原因导致的锁喉感略各有差异。

 

  一、高冲

 

  冲泡时注水高冲,以及出汤时茶汤高冲注入公道杯,或是茶水由公道杯注入茶杯时高度过高,都会产生咽喉上部紧缩,难下咽之感受。

  二、紧压茶未醒茶

 

  紧压茶拆剥后,未经适当的时间与环境进行醒茶,马上进行冲泡,会产生咽喉中段紧缩感。

  三、仓储环境问题

 

  高温高湿或不通风环境都可能导致茶品锁喉。另外,茶品若无包装与容器,直接放置于空气中,快速氧化出现油耗味时,也会出现锁喉现象。

  四、制程高温干燥

 

  茶品制作过程中才用了高温制程,包括毛茶和成品紧压茶采用高温烘干或是刻意焙火,都会导致锁喉。

  五、成品日晒干燥

 

  成品单饼直接日晒干燥,或是未完全干燥前包装整筒日晒干燥,都会引起锁喉现象。

  六、不当拼配

 

  因拼配茶区导致茶质冲突,亦会导致锁喉感,此种状况较为少见,只发生在新制生茶阶段,待陈化数年后锁喉感会消失。

 

  具体到某款茶品,还需注意上述导致锁喉因素的轻重程度、不同因素的复合作用,以及冲泡时采用的茶水比,和品饮者自身的敏感程度,这些都会影响茶品锁喉感的轻重。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前几天茶友“苗苗”(化名)给小懂发来了一组据说是“光绪年间”的熟普照片: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茶友的“光绪年间”熟普

茶的包装确实很有那时的style,很唬人啊~

小懂发在网上后,也引起了众多茶友的热议,而且也有茶友遇到这种情况。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问过茶友了,是“不可能,是做旧茶”,没有标点符号意思差太多……

看来普洱的历史确实值得好好研究下,今天小懂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熟普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

商 周 时 期

关于云南茶叶最早的记载,是在《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之师于战后作为子民向朝廷纳贡,“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商周时期的茶叶是从边陲之地运输到朝廷,并且为了保持鲜叶不腐烂,采取的是晒干措施,这可以说是制茶技术的开始。

既然采用的是鲜叶直接晒干的制法,按现在“六大茶类”的划分,当时的云南茶既不是黑茶,也不是绿茶,反而更接近于白茶。三 国 时 期

至于两汉时期,三国魏吴普在《本草菜部》中记载:“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

古字“荼”即是茶的意思,“益州”也就是如今的晋宁一带,从“菜部”二字可知,当时云南的茶叶是作为菜来食用滴~

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依旧保留用茶做菜的传统。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唐 宋 时 期

在唐宋时期,云南茶叶的变化并不大,依然是以“羹饮”为主,但据《续博物志》所记载的文字:“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说明当时的云南茶叶没有采制方法,饮用时都是加上香辣配料煮饮。

唐代发明蒸青制团茶、宋代创制龙凤团茶,这两种工艺都是蒸青制法,主要为了去除茶的苦涩,鲜叶加入洗茶、蒸后压榨的工艺。龙凤团茶就是在此基础上,用龙凤花纹装饰茶面。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龙凤团茶

蒸青制团茶就是云南团茶、紧茶、饼茶的始源,但是制法、饮法与现在的普洱团饼茶依旧不同。

宋末元初,有蒸青散茶的出现,叶茶概念开始,冲泡方式也由碾末改为全叶冲泡。可惜的是,元代没有云南茶叶的相关记录。明 清 时 期

依旧是在宋末元初,揉捻技术首度亮相,到了明初,散茶的兴盛,锅炒技术成熟,随之传入云南。

明万历年间《滇路》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这说明普茶当时已经是畅销品,被社会各阶层接纳。

蒸而团之,说明云南茶叶已经掌握了揉捻技术,不再像之前没有任何技术。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简单来说:明代以前,云南茶叶为散收,没有任何采造法,到了明年万历年后,云南茶叶有了加工技术。

并且也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黄片”,当时叫做“金玉天”;还有在揉捻中,因为果胶作用使茶叶凝结成块的“疙瘩茶”。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但“金玉天”和“疙瘩茶”在当时是被挑拣出来的,对于是否单独成茶供人们饮用,目前还没有记载。

最让小懂惊讶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外细内粗”的“改造茶”,也就是说拼配茶的概念出现了~用嫩芽盖面,以粗茶包心,这种制作工艺也流传至今。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截止到现在,历史上的普洱茶,

进入民国时期,普洱茶的加工方法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当时勐海的人民,将茶叶采下后,放入锅中炒至凋萎,取出后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成茶,称为初制茶。

并然后按照当时绿茶方法制造普洱茶叶,其结果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这时称为“散茶”,品质与晒青茶截然不同,算是普洱茶“发酵”制法的雏形。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现如今熟普叶底

并且有人意识到,普洱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对于这种口味的茶海外需求很高,那时出口行销的大多是这种陈茶。

由此而知,在民国时期普洱茶的转化已经划分为存放转化和潮水转化。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期

1951年《中国茶讯》中介绍了当时普洱茶的制法,分为初制和复制两部分。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初制成茶即是现在的云南晒青茶,简称“滇青”;复制包括毛茶精制和蒸揉两部分。

所以这种制法又完全恢复了明代时期至清代中期的普洱茶制法,而潮水和存放改变茶性的方法却在大陆历史资料里没了痕迹。1973年

197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在昆明茶厂试制,最后成功研究出加温渥堆技术,加速茶叶陈化,大大缩短发醇时间,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熟茶诞生了~

所以,直到1973年才有熟普的概念,以后再听到别人吹嘘熟普的年份,告诉ta可不要再拉上光绪了,他自己都没喝到……

一款“光绪年间”的熟普,带你了解下这些普洱茶的常识

云南普洱茶名称的由来

云南普洱茶名称的由来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明万历年未年,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从“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其后,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制法为“蒸之成团”,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为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至此可知,“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其名随地名更替,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但技术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