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喝法品饮普洱茶赏味有妙招

普洱茶的喝法品饮普洱茶赏味有妙招

2019-07-16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1、深吸气,嗅茶汤,呼气。吸气要深,但不要太急促,闻茶香。

   2、舌后缩内凹,大口吸入茶汤,让茶汤瞬间吸入,茶水完全吸入后保持气体吸入,并颤动舌尖,让茶汤在舌面与上颚之间与口腔内空气混合翻滚。这样可以冷却茶汤不至于嘴烫伤,也不至于过高温度影响味觉器官的感受。

   其次茶汤与空气混合翻腾,香气迅速散发到口内空气。

   3、闭合嘴唇,放松唇部,牙齿自然合拢。唇部一松舌也自然放松,舌放松就会自然前移、同时自然抬高。水落在舌面,残余少许空气在上颚。舌的自然升高配合牙齿合拢时上下腭合拢产生挤压,吧残余空气挤到鼻腔通喉的部位。

   4、缓慢呼气,让这部分有茶汤浓香的空气一起与肺部空气呼出,此空气在呼出过程经过鼻腔产生香气嗅觉。肺部空气呼出时舌半部放松在口内保悬浮,浸泡在茶水中充分接收刺激。

   5、肺部空气呼出一半时把注意力转回口腔。嘴唇轻微收缩、外鼓、收缩、外鼓,同时牙齿配合鼓动做轻微的小幅度闭唇咀嚼动作,舌头随牙齿张合轻轻搅动。让茶汤在上下牙龈间内外流动。注意力在上下门牙牙龈一带,感受茶水的粘稠和顺滑。牙齿小幅度张合是为了减缓茶水内外流动速度,因为齿间缝隙小,鼓动嘴唇流速太快不宜感知。

   6、鼓动两三次后嘴唇轻缩,牙齿轻开一缝,舌尖轻轻伸到上下门牙缝里,鼓动两颊,让茶水在舌两侧后部和腮间洄流,感受茶水有无酸味。

   7、此时气也差不多缓慢呼完,刚呼完气后到重新吸入新鲜空气中间有个自然停顿的时间,牙齿轻歙缝,舌自然平落下颌内,轻抬下巴仰头极小角度,让茶水顺着平伏的舌面流向舌根深处,舌头放平放松,当茶水流至舌根后方将自然引发吞咽动作。此时可以让舌根尽量放松,放松的舌根部舒展,以最大面积感受流过的茶水对舌根的直接刺激。

   8、引发自然吞咽后,吞咽动作刚触发就开始放平下颌。水流入食道时下颌已经回复。注意吞咽要尽量轻缓,让茶水顺舌根和喉头滑下食道。此时感受茶水的顺滑度。

   不推荐仰头触发吞咽:

   第一因为气呼完即将吸入空气,仰脖子的自发吞咽水流速很快容易呛到。

   第二因为仰脖喉部和下颌肌肉韧带拉紧,影响喉部感知。

有用+10
分享

干仓普洱茶的辨别

  

 

  干仓普洱茶,是指存放于干燥、通风、湿度小的仓库环境里的普洱茶。那么怎么样辨别干仓普洱茶呢?下面通过5点来介绍:

 

  1.从外观辨别:干仓普洱茶条索结实,颜色鲜润,平面光泽,充分表现茶叶的活力感。

 

  2.从气味辨别:干仓普洱茶有一股茶叶的陈香味。

 

  3.从汤色辨别:干仓普洱茶的汤色为栗色――深栗,茶汤仍然有苦、涩味,汤色透亮

 

  4.从叶底辨别:干仓普洱茶的叶底是栗黄色至深果色,质地活性柔软,茶叶有弹性。

 

  5.从饼身辨别:干仓茶的饼身边缘因湿气而较松散,但也因为湿气与压力,越往中心点越硬。

 

 

 

讲述品鉴普洱茶方法之开口品滋味

  

  问:茶的苦涩是怎么回事?答:不苦不涩不是茶。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的互动,让台下当学生或听众回家后继续是一头雾水,不过是花钱去凑了一场没任何收获和提高的热闹而已。

 

  完整的评论一款茶,除必须综合其产地气候、生态环境、民族传统和制茶工艺外,还需集合茶的色香滋味韵表现等众多因素。

 

  评茶当从干茶的条索起到尾水后的茶底止,审列其中经过的每个细节再综合得出自己的观点才算完成。

 

  品茶是截取了中间的一段,品滋味是从色香味滋韵内截取了茶最具代表的内容。

 

  色

  视觉

 

  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冲泡后的茶色优劣,是对一款茶好坏判定的主要指标。汤色因物质溶出透出的质感、工艺高低出现的清澈与浑浊,不同茶类会表现出不同的光透折射。

 

  悦目才会赏心,茶色对思想的影响占比相当的大,甚至会呈决定性的作用。

 

  香

  嗅觉

 

  嗅觉,对标的源有空间定位、对其得到的回馈也具思想影响。嗅觉的灵敏与辨识可以通过使用而加强,以思维形式存在的嗅觉记忆很神奇。嗅觉对感知、情绪和行为很有引领作用,在其灵敏度提高后的浅嗅常常会比深嗅得到的结果更准确。

 

  滋

  触觉为主导的混合感觉

 

  滋,具有引导、增加、繁育以致茂盛的意思。品茶时把滋与味结合在一起时,这个滋会起到触发、扩大或增强茶的优劣本性。

 

  不幸的是我们常常认为滋对味的结合都是好的一面,忽略其对不好味的提醒。

 

  看到现在传播茶知识中很多所谓专业术语,混为一谈让滋与味不分,譬如绵滑、凉麻、醇厚等;这严重阻碍了饮茶人对滋对味的感知。

 

  味,我们可以通过嗅觉感知感受;

 

  滋,感受它主要通过触觉及其触觉引领的其他感受而感知。

 

  品茶,观色辨高低,闻香晓优劣,尝味知浓淡,品滋得层次,空灵入茶韵。

 

  品茶,品的是茶的色香味滋,通过茶的色香味滋触发茶韵再后至空灵,引导思想走向寂静清和。

 

  品茶,在茶源纯净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该用触觉那些该用嗅觉那些又该用混合来感知认识茶的特点和劣点。

 

 

  味,有飘起来的也有溶于溶剂里的。飘起的味主要是组成味物质的挥发性芳香族化合物。

 

  韵

  色香味滋思想的延展

 

  品茶,我们是在品干净茶的色香味滋韵

 

  茶的色香味滋韵是个复杂的聚合体,品味它需要我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思想复合参与。我们知道观察茶的汤色用的是视觉,我们还知道感知茶的香我们需要用嗅觉。

 

  我们认为,对茶的香不单需要嗅觉还需要味觉和触觉以及思想的协同参与才会有一个精准的结论。

 

  单纯使用嗅觉感知到的茶香只是挥发飘起的香,飘香虽具茶香的代表性但绝对不是一款茶香的全部甚至不是茶香的主流,香扬、香稳、香沉、香醇等就是因不同感觉的参与得到的更加细分结论。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感知茶滋味的主流是触觉及辅以其他感觉,感知茶香的主流是嗅觉和味觉再辅以其他感觉,感知茶味的主流是味觉再辅以其他感觉,茶韵则更需要用思维综合茶的色香味滋与自身茶道的认知得出。

 

  开口滋

 

  开口通过气的流动,能让触觉更加敏锐捕捉到口腔粘膜上皮纤毛对凉、麻、润、滑、侯、醇等动态刺激感觉的口腔感受。

 

  闭口味

 

  嗅觉感触到的茶飘香过后,我们更需要感知茶香溶于汤中香味,汤香是表现一款茶内容物质更全面的集中。在口腔中的香是个综合体,这里的嗅觉是通过鼻咽管感知的,所以感觉汤香我们需要闭口,用压力让嗅觉感受到。

 

  嗅觉是可以通过锻炼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分辨出气味;品茶时对触觉的训练也是一样,通过针对性的训练降低触觉阈值提高其敏感性。

 

  茶韵,是特殊个体通过自己对一款茶色香味滋以及体感后在思想上得到的综合印象,这种综合结论必须是用思维去链接用心体会,对同一款茶茶韵的真实总结,代表了个体在茶路上的修为。

如何保存普洱茶饼和普洱茶保存普洱茶的三要素

普洱茶的发酵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茶的储藏因素导致了普洱茶的味道。那么普洱茶饼应该如何储存呢?储存时要注意哪些要点?

如何保存普洱茶饼和普洱茶的三要素

如何存放普洱茶饼

1.生饼、熟饼最好分开放。根据生茶和熟茶的不同,散装茶的储存方式也不同。

2.最好把茶放在一楼靠近地面的地方,这样茶就能自然地与空气接触,并随着湿度和温度而醇化。

3.可以单独用一个品茶室,可以放茶。储存在茶室。不要放置去湿器或空调来吸收茶叶中的水分。在自然温度下储存。

4、储存空间位置要防止日晒或阳光照射。这也是存储的关键。光线和温度对成茶有非常大的影响,储存应当小心!

5.茶饼若是一提七片,用塑料袋包裹外层是不合适的。原始的竹叶是茶的守护神。当松散的茶或茶饼被剥掉时,它们应该放进茶罐头里。

6.茶罐的材料是瓷器和陶器。把茶放在瓷罐里时必须小心。带有酸性气体的茶饼不应该放在这样的容器里,而应该放在陶罐里。建议把茶饼放在瓷罐里。

如何保存普洱茶饼和普洱茶的三要素

储存普洱茶的三要素

1、恒温:

普洱茶的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温度应根据当地环境而定。没有必要人为地制造温度。正常的室内温度很好。在摄氏,最好将温度保持在20到30度之间。过高的温度会加速茶的发酵并将其转化为酸。相对而言,普洱茶在春、夏、秋三季的变化要比冬季快。普洱茶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暴露在阳光下。最好呆在阴凉处。

2、循环空气:

循环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有利于茶叶中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速茶叶的变化。然而,普洱茶不能挂在阳台上。如此放置的茶会吹走茶气,分散茶的味道,使它喝起来感觉清凉无味。因此,应该有适度的空气循环,但不应该放在风口。另外,要注意周围环境不要有异味,否则茶叶会变得不新鲜。因此,它不应该放在厨房或其他有生活或工业异味的环境中。

3、适度湿度:

好的普洱茶都是储存在“干燥的仓库”中,储存在干燥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太干燥的环境会减慢普洱陈化茶的速度,所以一定有一些湿度。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在茶叶旁边放一小杯水,稍微增加空气中的湿度。然而,过于潮湿的环境会导致普洱茶叶的快速变化,潮湿的环境往往容易致使茶叶“发霉”,使茶不可饮用。湿度应由人控制,年平均湿度不应高于75%。由于沿岸海洋气候温暖,梅雨季节湿度将高于75%,因此应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散发水份。

普洱茶具有收藏价值,被称为可饮用的古董。普洱茶的储藏非常简单,只需根据普洱茶储藏的三个要素。茶叶储存后,需要定期检查以防止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