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2019-07-18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茶膏发展史

根据史料,茶膏最早出现于南唐时期。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唐代时期因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是依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远离京城的云南依然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此时的制茶工艺远远不如唐宋时期,只是简单的模仿。即使如此,也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清朝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御茶膏的破译与复原。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现代制作的普洱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茶膏的特点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体。其实,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直接点出了普洱茶膏的两款产品,一个是黑膏,一个是绿膏(呈墨绿色)。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产品,且每款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差异极大。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则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相比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品质更高。普洱茶膏的汤色比普通普洱茶更加通透明亮,因过滤了杂志,茶汤也更加纯净。结合高科技制作工艺后的普洱茶膏,在剔除可能存在的农残等有害物质后,饮用也更加安全。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茶膏的饮用

纯饮方法:这是目前冲泡普洱茶膏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流行的方法。它的冲泡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一个冲泡的玻璃杯(很多人用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及一个或几个品茗杯(按品茶人数确定)的用具,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茶坊均可冲泡与品饮,不受环境的约束。

调饮方法:人们习惯于将不同植物果实,如大枣、桂圆、山楂、枸杞等一些补气、补血又养颜的物品调配到一起饮用,以期达到更高的品饮效果。用调饮的方法饮用普洱茶膏,是茶膏饮用中的“另类”,却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茶膏的功效:解酒护肝的功效、消食、解油腻的功效、养胃的功效、抗癌的潜在功能、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能、降血糖的潜在功能。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茶膏的鉴别

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

观察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通透性: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

滑感: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普洱茶膏才是佳品。

普洱茶茶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坎坷才走到今天的辉煌。当然普洱茶茶膏的好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我认为最好的还是在其经历,所谓茶路漫漫,漫漫茶路。学无止境,我在路上,心永在茶路之上。

有用+10
分享

挑选普洱古树老黄片的几点建议

  对于如何挑选好古树黄片,我们先来看看好的古树黄片有哪些特点:

 

  好的古树黄片首先是干茶香,隔着一层棉纸都能闻到香味,新的老黄片是生茶,还未打开包装,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清香;干净卫生是很多茶友关心的问题,无异物,无异味很重要。虽然是老黄叶子,也要注重工艺,传统手工制作,手工压饼,和古树茶一样的工艺;好的老黄片的口感一般具备山头古树的一些特点。虽口感不及山头古树,但能喝出山头味。

 

  挑选古树黄片的几点建议:

 

  1、选择名山头。喝不起名山古树,还是能喝得起名山老黄片的,口感不错,也能喝出山头味,适合当口粮茶。

 

  2、选择古树口感好的山头。古树黄片的口感也随山头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特点。比如易武茶古树黄片,具有香、柔、甜的口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感选择山头古树黄片。

 

  3、选择陈化效果好的山头。很多茶友喜欢藏新茶喝老茶,那就要选一些陈化快的茶来喝。比如易武黄片,陈化速度快,口感好,是不错的选择。千言万语,不如喝到嘴里。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到底能不能喝?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到底能不能喝?

@云南静一号普洱茶:安石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1938年以前主要种植凤山大叶种茶,制作晒青茶(普洱茶);1938年冯绍裘受命筹建凤庆茶厂(当时称顺宁实验茶厂),来到顺宁后,在安石的中岭岗、新寨小组采摘鲜叶成功试制出16.7吨功夫红茶,受“祁门红茶”简称“祁红”的启发,取名“滇红”,意为“云南红茶”。安石村成了滇红茶的源起地之一。如今的安石成了全县第一个专业村,享有中国“滇红第一村”的美誉。

@普洱茶频道:说到一款普洱茶的口感品质,我们往往习惯于用产地、年份和树龄来衡量,以为具备了这些优势,普洱茶就能顺理成章地“越陈越香”,其实,这只是让一款茶在陈化中品质提升的一半条件,另一半,取决于你怎么“藏”。藏茶有方,普洱茶才能在有利条件下良好转化。

@馨蓝茶者-豆儿:普洱茶需要慢慢去存,慢慢的等,不同的环境,等来的每一次变化都不一样,这也是一种心性,今天有茶友给我发来她那边仓储下,咱们家今年的易武正山头春,汤色的变化,真的很美。很多事,很多情,很多人,都不要急,就像普洱茶慢慢来。记得艾米莉·狄金森写过:如果你能在秋季到来,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而现实恰恰掸不开夏季,只能慢慢等待秋的到来。

@柒日小僧:7月与台湾大师争论:普洱茶到底还是不是普洱茶?9月与科普大师争论:普洱茶到底能不能喝?争个毛线,就一句话,在全国的普洱茶市场,随时随机进行各个品牌,各个批次,各个年份的抽查,进行权威检测。看看,到底能不能喝。

茶人微语录︱普洱茶到底能不能喝?

@人归草木间:致胜的法宝最好就是模仿,少走弯路吸引眼球。好比今年的普洱茶市场,无论你接不接受,小青柑就是击中市场的小心肝,市场需热点,从业者需生存,存在即合理,莫论长久有多久!

@澜沧江布谷鸟:【选茶方法论:树种】除了大叶种以外,普洱茶还有中叶种和小叶种。这三种树种口感差异较大,小叶种香气高锐,甜度高,缺点是涩感强;中叶种香气也很高,回甘不错,但层次感和内涵物质比不了大叶种;最常见的是大叶种,内涵物质丰富,在树龄差不多情况下,茶汤更为厚重饱满,喉韵体感更强,香气则相对沉稳浓郁,具体的口感感兴趣的去喝茶样,靠理论永远提高不了。大叶种各大茶区都有,小叶种出名的山头为倚邦,中叶种革登、莽枝、攸乐较多,另外,景迈的中小叶种也很出名。这三种分法是很常见的,具体区分上是无法用量化叶子区分的,不清楚可以问茶农或收料的同行,不是多复杂的知识。特别说明,普洱茶实际的树种很多,但我不是专家,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真理。人生苦短,我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有效的选茶方法,不喜勿喷。

@爱尼茶:喝普洱茶,不一定非得是冰岛老班章。其实,喝茶就像结婚过日子,找合适的而不找最好的。那些影视明星够漂亮够英俊,可是你和人家有可能吗?所以,喝茶,不看价格与名气,自己觉得好就行。

@普洱茶频道:“陈”字是普洱茶的核心,所以“藏之得法”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收藏普洱茶还需要把控环境、气候、温度等各个因素。正所谓“越陈越香”,“陈”不好也就说不准还香不香了。

@普洱邵鸿雁:【普洱茶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方案初评会举行】9月8日,普洱市文化体育局组织专家组,在普洱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普洱茶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方案初评会,与设计方就普洱茶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方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特此声明:本文由整理自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其观点仅代表发布者,不代表本网任何立场。

揭秘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走进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先称基诺山,基诺山基诺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周边与景洪市的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的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乡政府距景洪城31公里,全乡海拔575米~1691米,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其中95%以上的土地坡度在25°以上,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7%,有1.3万公顷原始森林,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33公顷。基诺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8℃~20℃,年降雨量1400毫米。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

揭秘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走进攸乐古茶山

基诺山基诺乡是全国唯一的基诺乡、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全乡人口1.13万人,其中97.3%为基诺族。攸乐古茶山包括亚诺(龙帕)、茨通、曼海等地,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基诺族的祖先跟随诸葛亮南征到达滇南,因掉队而在当地居住下来,被称为丢落人,即攸乐人,他们所在的地方被成为攸乐山即今基诺山。诸葛亮为攸乐人生存考虑,派人给他们送来了茶籽,让他们在山上种茶为生,攸乐茶山从此发展起来。民国时期姚荷生有一首《龙江打油诗》:“昔从武侯出汗巴,伤心丢落在天涯。于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所言正是基诺族的这个传说。

清代初期,史籍中出现了有关“攸乐”的正式记载。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因攸乐一带“系车(里)茶(山)咽喉之地”,又“以高瞰下”,故在此设立了普洱府同知(六品文官名),史称攸乐同知,并“设右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总两名,马步兵丁五百名驻扎防范”。攸乐同知驻地在今基诺山茨通老寨旧寨址,海拔1300米,清代初期有一条茶马古道连接各茶山,通向普洱府,是六大茶山通往思茅、普洱的必经之地。攸乐同知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一带的社会治安,督促普洱茶的生产及运销事宜,采办普洱贡茶等。虽然攸乐同知设立六年后即因瘴气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而迁往思茅,但攸乐司山的普洱茶生产仍不断发展,茶园面积到清代中期达6000多亩,年茶叶产量130吨左右,在攸乐设立了龙帕茶场(今亚诺村),进行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攸乐茶山的茶叶由普洱、倚邦、易武等地的茶商进山收购,以盐换茶。清末民国时期,攸乐茶山逐渐衰落,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攸乐山爆发;饿反抗国民党和土司统治的基诺族起义。战火中人员伤亡大,不少基诺人逃离家园,许多茶园荒芜甚至损毁,产茶村寨由20多了减为11个,茶叶产量剧减,至1944年,攸乐茶山茶叶产量不足1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