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2019-07-18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普洱茶仓储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截至目前,共分为湿仓与干仓两个时代。

湿仓是做旧与随便乱放的产物,其反映了当初做仓是为了追求快速达到老生茶的口感,或者普洱茶不值钱,乱摆乱放,茶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在湿仓茶风行的数十年间,我们要明白是存在“湿仓里的干仓茶”的,也就是台湾人在2000年以后鼓吹干仓茶,是因为他们不掌握港仓老茶话语权,从而在一大堆湿仓里挖掘出来干仓的价值。

为什么湿仓茶的时代会有干仓,是因为在同一茶仓里可能90%的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但有极少数的茶,比如10%幸运地没有高温高湿,成为湿仓茶堆里的干仓茶。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另一种情况是,茶叶不值钱,将茶叶在仓库里一放了之,过了十年左右,到了干仓概念兴起之初,打开仓库一看全部是干仓茶。“干仓鼻祖”88青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我估计88青放成干仓茶,可能跟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有关。那个年代,茶叶不值钱,虽然茶存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茶主人会经常将大门一锁,没去人工干预仓储,形成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环境。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复盘普洱茶在八九十年代的兴起,最开始靠的是降三高之神奇保健功效宣传,造成在法国、日本等地的热销。虽然卖得好,普洱茶也不是一种很值钱的东西。真正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与投资收藏价值挖掘出来的是台湾人。九十年代中期,普洱茶在台湾兴起,经过数年的酝酿,而在1999年达到疯狂,2001年因香港《壹周刊》之普洱茶负面调查报道,台湾普洱茶市场崩盘。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开始火热,一方面普洱茶的保健神话广为流传,另一方面普洱茶作为能喝的古董,其收藏投资价值得到空前强调,引来了全民收藏炒作普洱茶之热潮。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九十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加入的台湾人、大陆人,尤其是台湾人,其中的一些人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通过钻研与梳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品鉴与收藏投资体系,并大力宣传之,取得了普洱茶产业的话语权。但他们没有年份茶库存,仓储的话语权在香港人手里。普洱茶的收藏投资价值要靠仓储来体现,仓储话语权的缺失,让台湾与大陆的茶文化人很难走到话语权的中心。与此同时,台湾、大陆许多茶商,是做普洱茶的新人,他们手里没有老货,也要向香港人进货,他们不愿意被香港的大盘商、二盘商“剥削”一道。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台湾人带头振臂一呼,大陆人云集响应,于是一套全新的体系诞生了:其中有古树茶(当年叫野生茶、乔木茶、野放茶等)对台地茶之否定,石模对机器压茶的扬弃(这是古法制茶的滥觞),干仓对湿仓之否定,等等不一而足。

2000年以后,台湾人开始宣传干仓,到了2005年干仓概念深入人心,广东存茶大都按照干仓理念来存茶,于是港仓逐渐被边缘化,进入了东莞为藏茶之都的时代。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宣传干仓显然是一本万利的事:

首先,能攫取仓储话语权。世界上本没有湿仓茶,是因为有了干仓概念,才制造出一个对立批判物——湿仓茶。香港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做湿仓茶,一直强调自己的仓储是港仓。港仓就是世界上最专业、最健康的技术仓,干仓是不太懂茶的人乱搞的。香港人的辩解,在干仓掀起的时代洪流面前苍白无力,在许多做茶的“明白人”看来,貌似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其次,能改变过去普洱茶交易以年份茶为主的模式,转而形成“卖新茶,收藏新茶”之交易模式。干仓作为新概念仓储体系,肯定要重新建仓,最好从藏新茶开始建仓!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邓时海先生的“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台的,并成为市场之圭臬。天量的新生茶,被广东人收藏起来了,而不是喝掉。现在我们知道了,普洱茶还是要以消耗为主,收藏为辅。“藏生茶”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改成“藏精品生茶”可能会好很多。大量生茶被用于收藏,造成了新茶交易火热,进而市场由追捧年份茶,转向追捧新茶。将才出厂的,或者只见到绵纸设计稿还没压茶的概念股生茶价格不断炒高。非理性的市场行为造成了2007年崩盘之悲剧。2011年之后,古树茶大热,大家又去追捧古树新茶,将山头生茶的推得很高。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由此可见,新概念出台往往能绕开原有的主流体系,开辟全新的主战场。干仓、古树茶,等等,一个个概念对普洱茶原有的经典体系进行围剿,抓住对方所谓的核心问题进行痛打落水狗,让其一夜之间废掉武功,成为人人都可以口诛笔伐的时代弃儿。

你香港人不是有许多年份茶想待价而沽吗?我轻轻一个干仓湿仓之辨,就让整个香港的茶变成发霉的“黑心茶”,成为一种见不得光之灰色买卖。到了2007年,全民都在买新茶干仓存放,经销商、消费者都变成“藏家”,家家有茶,走不动货。好了,古树茶的概念来了,我们要告别台地茶的天量干仓库存,开启古树茶收藏投资新时代。于是原有的天量库存积压货被绕开了,开始新一轮古树茶建仓。如今古树茶仓建满了,家家都是古树茶,云南每年生产的天量台地茶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好了,高端熟茶来了,建仓,收藏投资又开启一轮大周期……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客观来说,干仓取代湿仓不完全是概念驱动,其背后有消费升级与消费人群口感取向等深层次问题。

先看消费升级。港仓作为第一代仓储,在引领时代的同时无疑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按港仓老经验存茶,霉变的多是客观事实。过去我们经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是老一辈人的健康概念。时代在进步,港仓也要与时俱进,将茶仓储得更安全与健康一些。干仓的出现,其实迎合了消费者对品质升级的期盼与诉求。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再看消费人群的口感价值取向。香港人喝了几十年港仓茶,已经习惯了仓味(指港仓特有的味道),其他地方的人一喝,可能不认为这是陈味,而觉得怎么有一股霉味。我们说,仓储跟山头一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的。港仓茶体现的是香港藏茶的地域风格,而且其能融入了香港人的饮食文化中去,港人天天喝,已经习惯了,就认这个味。广东人不太接受港仓,热爱自己的广东自然仓。但北方人、昆明人喝了广东仓放出来的茶,觉得有股仓味。广东人说你们不懂茶,那是陈味。而昆明仓存放的茶,广东人又觉得除了香气好,没什么茶气,但许多新消费人群就认昆明纯干仓茶。

有用+10
分享

中茶普洱茶黄印与红印

  普洱茶是近几年的热销产品,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与追棒。普洱茶有很多品牌,如大益、中茶、老同志等,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中茶普洱茶黄印与红印的区别,一起来看看本文介绍。

 

  “黄印”体系的茶品十分繁杂,茶人们遵照其外观区别,区分为“大黄印”“小黄印”“认真配方”等几种。“黄印”的得名,源于其外包装纸的八中茶标记的“茶”字多为黄色,这是原本的绿色颜料退色所致。因此,也有绿色“茶”字的茶品被称为“黄印”,不足为怪。“黄印”体系的产品,由于很多都没有唛号,联合茶品的转化水平,推测其年代早于有唛号的产品。其外包装为大口中印刷,内飞细字尖出。

 

  “大蓝印”也是早期勐海茶厂的青饼,其年代与黄印体系接近。大口中印刷,细字尖出内飞。

 

  早期勐海茶厂的青饼中,曾有一批茶因茶饼正面埋有一条红色丝带而得名“红带青饼”。其拼配方法对比相似早期7532,包装纸为大口中薄纸。关于“红带”的年份,通常觉得它与73青饼同期,但也有人觉得它的年代更早。

 

  中茶普洱茶黄印、红印是与外包装相配的,同时也可以代表该茶的年份。建议大家购买普洱时选择陈茶,普洱是越陈越香的。

 

回南天时节,普洱茶该如何保存?

回南天时节,普洱茶该如何保存?

又到了二三月时节,回南天来了。南方的茶友最怕就是回南天了,湿湿沥沥的,连墙壁也滴着水珠。不单人怕回南天,茶更怕回南天了。茶天性喜干,那怕是潮了一次,都直接影响茶的品质,而且潮湿过的茶很容易发霉除非你想做湿仓茶,否则没有一个人想自己的茶受潮的。相信许多茶友都受过回南天的苦,损失点钱不是问题,一饼好茶来之不易,一担心机存了几年,一不留心潮了,这对于一个爱茶之人来讲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

笔者在2008年就因为一个不留神,潮了一批“版纳州政府饼”和一批“专家沱”。如果那二批茶不潮,干仓存放到现在,笔者可能都不用骑“小黄”单车上班了。茶友深受回南天所害,好茶更受回南天所害。那么,回南天我们如何保存好自己的茶呢?笔者因深受其害,想出了几个对付回南天的办法,比较有效,一起分享。

首先是回南天不能通风

现在所有普洱茶在贮存方法中都印上: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的条件下储存。这是对的,但回南天一但通风,储存的茶一定受潮,所以,通风这一点不适合回南天。在外面湿度达到90%时,你开窗通风,茶饼就会把潮水吸得满满的,一周蒸发不出去,茶基本受潮了。所以,回南天千万不要通风,不要通风,不要通风。

其次是尽可能把更多的茶集中在更小的空间里

许多茶友都知道这个常识,家里一二饼的茶最容易受潮,因为空间大,茶少,吸潮的比例就大。其实存茶空间越小越好,无论是防潮、留香等,太大的空间反而对茶不利,但到了秋天时一定要翻一翻堆。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在长期转化过程中,太干不行,太湿也不行,不通风不行,天天吹风也不行。茶友问我什么环境存普洱茶最好,我的回答是你住得最舒服的地方。

再次就是不要寄望竹壳可帮你过回南天

竹笋壳可防潮,一般存茶最好保留原包装的竹笋壳,但单一靠一层竹笋壳是防不了回南天的潮湿的,至少要加一个纸箱,这点很有必要。以前的普洱茶一般是用竹萝包装的,要小心了,一定要在外面再加一层包装。散筒的要入好纸箱并且要封好。

最后一招,抽湿、抽湿、抽湿

有条件的茶友想存好茶,又不想茶叶在回南天受潮,配备一部抽湿机是很有必要的。你想想,一件好茶多少钱?一台抽湿机又是多少钱?该配的还是要配的,切莫因小失大。回南天湿度在90%时就一定要开抽湿机,直至到70%才好停。抽湿是最直接对付回南天的办法。密封,集中存放,加箱保护,抽湿。这些都做好了,再潮的回南天也不怕了。

一饼好茶,除了购买时品质一定要好之外,存放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品茶、存茶存乎一心。

普洱茶山收茶人必看的收料原则

  一个在山头收料的收料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多元而复杂的,它不像收大米一样那么单纯,也不像菜市场买菜那么简单,因为一个原料产地,它所存在的内在及外在的因素非常复杂,当然这是指精品而言,对收大货的人来说,问题的复杂度比较低,当然大货做得好也不容易,这牵涉到拼配和匀堆,数量大要成品相难度也不低,但对精品而言,那在根本价值上与大货不同,其相异之处,就在于大货的基础源自于目前市面上存在已久的大厂货,而精品的基础价值则是来自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古董茶,所以在原料的要求上必须有传统的价值做依托,对口感、滋味、香型及产区风格都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原则,否则便失去精品的意义。

  以易武的例子来说,一个刚到易武的收料人,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了解每一个产区的特点,例如管理状况、小树茶的多寡、天然的条件、高度及水域的状况,还有口感的分界线。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必须对每一个地方所生产的原料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例如对于刮风寨的各个产地都必须明细的掌控,还有各个产地交汇之间的模糊地带,常常会有一些未被发现的茶地,都必须费心的寻找,有时会有惊喜发现。

  以我个人而言,我对产地的掌控也是花了时间,二○○五年刚到刮风寨的时候,对刮风寨的产地还不是十分的清楚,但是当时收料的难度不高,觉得什么料都不错,只是做工需要调整,二○○六年以后才逐步堪察,定样确认,才正式将刮风寨分为:茶王树、茶平、白沙河、龙家坡、家坡、家边、黑水粱子,对于国有林的定样,也在二○○六年堪察完毕,如此才能掌控原料的原型,有了定样才能交给当地居民收茶,否则对原料的品质及纯度便难以掌控。

  后期进山收茶的人最大的困难,不在于价格问题,而是定样的难度加大,因为产地热了,原料的纯度也低了,如果无法分辨出各个产地的原始特色,那收料就好比瞎子摸象,难度很大,所以都产地原料的定样和堪察是收料原则中的第一条,也是必须的一条。

  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观点,分别叙述如下:

  1、主料区的选择,这其实就是定样后的结果,因为定样的目的在于选择品质好且有潜力的料区,堪察的目的在于选择较为原始和生态气息浓厚的产地,以我做例子,二○○五年我到刮风寨的时候,当时麻黑、落水洞的价格高于刮风寨,但我觉得当时的刮风寨无论在生态及茶树年龄甚至于口感滋味上,都强于管理太好的汉寨,同庆河、金厂河更是如此,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小树茶,我在当年就可以断定,在未来大树茶流行的年代,这样条件的产地,是符合未来的主流观念,既具有传统的易武价值,也有生态的特性,口感也很好,实在没有不做的理由,所以主料区的选定将决定一个产品的成败。

  2、节气与气候的变化,对于收大树茶的人来说,好的原料永远比好的价钱来得重要,也就是看天吃饭,很多人都误以为收茶要收明前,其实那只对茶园有用,对于生态较好的产地,茶树的分布不规则,日照系数差异很大,一般来说都在四月中旬,所以如果说三月上山收茶对收刮风寨或是国有林原料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再加上近几年受气候异常的困扰,茶树生理周期紊乱,甲发乙不发的情形时有所见,对一个收料人来说,掌控最好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春雨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要,在正常的情况来说,云南的雨季出现在五月下旬,但偶尔也有例外,会在早春出现雨季,这是所有收料人的噩梦,因为早春茶的价格最高,但春雨的原料比雨水茶好不了多少,以我个人的经验,遇到雨季必须在雨停后的一周才能开始收料,而且品管必须严格,水气方能减轻,2011年便是这样的情形,早春之前下了将近两个月的雨,这对原料的品质是致命的影响,所以我今年春茶是在四月二十号以后才上山,因为必须在雨停后的七天以后收料才有意义,前面的时间基本可以忽略,另外还有个好办法就是囤料,那就是每一季留下一点强度好的茶叶,以备不时之需,那就可以减少春雨收茶的难度,品质也会比较稳定。

  3、做工、条形的要求,这基本上是市场因素,因为每一个产品在某些角度上,必须考虑市场的因素,茶叶是个封闭的市场,也存在很多故有的观念,在不影响品质下如果能符合市场的主流价值,那销售上便事半功倍,基本上做工于滋味有关,条形于卖相有关,在05年的时候,刮风寨的杀青是不如汉寨的,而且茶叶有一种瑶味,当时克服的办法是由落水洞调人上去指导,才能逐步克服,再加上以利相诱,才能改良当地的做工,这不光只是要求也是一种坚持,光有好品质没有好做工也没用。

  4、对于原料口感的分类,每一个产地的原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有不同程度的相近之处,以易武来说从口感上大体可分为易武和曼腊,两边的风格从香型到滋味都有不同,以开发程度来说则分为瑶寨和汉寨,这和强度有关,但也有许多相近之处,例如落水洞虽然与麻黑接近,但分格却不同,落水洞酪酸强口感重,但麻黑香气高而酪酸却不强,口感较柔,两种原料并没有相符之处,反而三合社的原料更趋近于落水洞,如果两个地方揉拼口感上互有搭配,以刮风寨来说,茶王树和茶平在口感上互有搭配,品质接近价格也接近,通常用来揉拼,龙家坡和家坡比较接近,所以原料口感的分类很重要,如果将易武跟曼腊的茶做拼配那便互相尅制,表现便不如预期,所以对于原料的口感的特色必须掌控清楚,否则很难做出好的茶品。

  5、对于原料纯度及真伪的控制,这是最难的一个环节,自从大树茶日渐风行后,产地做假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以刮风寨为例,在08年以前的刮风寨,纯度是很高的,第一个是因为市场尚未火热,第二个是因为瑶族人对于原料的理解尚未成熟,08年以后这两个条件都产生了,那造假就难以避免了,以我亲身的体验来说,像我这种老料头当年带着他们四处堪察定样,都遇过造假,何况后到产区的收料人,更重要的是09年以后基本上,易武各产区的小树茶基本成熟,造假有三种情况:一为外料掺假,二为小树茶掺假,三为雨水茶掺假,这三种情形最为普遍,而且利润最高,对于这三种情况,没有别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检查和试饮,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检查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准备一个大的铁槽,每一袋茶检验,倒在槽中观看茶叶的条形差异,同一个时间收购的茶叶,尤其是同一个寨的,条形和做工基本相近,如果差距太大必然有问题,例如雨水茶的条形较长,春茶的条形较短,都可以从季节因素上做基本的分辨,还有干茶的味道纯不纯,也可以做基本的分辨,如果经验够好,基本上在这一关已经可以控制大部分的品质,再加上收料人与你的利害相关,基本上造假的风险太大,如果遇到退货几百公斤的大树茶,非一般人能承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专业度要很高,另一个方法就是试泡,一般造假的茶叶喜欢塞在袋底,所以倒在铁槽中才可以一目了然,并且在铁槽中选择各个角落的茶叶一起冲泡,纯度自然一目了然,基本上大树茶的喉韵较深,而小树茶只有口感没有喉韵,从喉韵的完整度可以得知,从口感及香型的一致性可以得知有无外料的掺入,必须不厌其烦亲力亲为,如此便能有效的控制掺假问题,让纯度提升,做出好的茶品。

  上面所叙述的都是我多年收料所遭遇的问题,总结出来的经验与原则,所以山头茶是一种高度专业的行当,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与坚持,是做不出好茶的,另外这么多年我坚信一句:检查不厌其烦,收料不假手他人,绝不相信没有试泡过的茶叶。如此才能在日渐混乱的产地中做出自己理想中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