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熟茶,明天会形同陌路吗?

普洱熟茶,明天会形同陌路吗?

2019-08-1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熟普洱,简称熟茶,也称熟饼,区别于生普洱的“生普”、“生茶”“青饼”。

  避免上当受骗的方法,请记住一个关键时间——1973年。

  这1973年之前,是生茶的天下。七十年代之前,加工意识原始,茶青萎凋、晒干、蒸压后,干燥成型即可。生茶在空气中会自然产生后发酵,变得越来越醇。

  这1973年之后,有了熟普。具体说,1973年云南才研究发明了加速醇化的渥堆技术,即在特定温度、湿度下,缩短发酵时间。渥堆技术处理后的普洱茶,不再因存放时间长短而发生茶质变化。

  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从生普洱到熟普洱,也不是煮熟、炒熟、蒸熟,是渥堆堆熟。

生普和熟普的区别,可以从多个角度,甚至成为一门学问和技术。记住三条即可:

  ①口感不同,生茶清香,熟茶醇厚。

  ②性质不同,生茶会变化,熟茶已定性(但也会越陈越香)。

  ③适应群体不同,降火求滋味变化多端适宜生普,养胃减肥选择熟普。

  熟普色泽褐红、滋味纯和,具有独特的陈香。从消费角度分析,熟茶无刺激性,更适合一般口感、体质的人群消费,应该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应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不再熟悉的熟普:

  在普通消费的眼中,熟普正在变得越来越陌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普洱茶自身的问题。

  过去几年,部分厂家、商家为追求自身利益,在恶劣仓储环境下,配合概念炒作,扰乱了消费视线。致使辨别生普、熟普都成了问题,要在不同熟普中作品质鉴定更是难上加难。后来市场又开始找新玩法,年份崇拜、山头主义盛行,茶山有不同分区,新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购买普洱茶应该是生活的享受,现在竟然变成一场关于云南历史、地理的研究生考试。

  喝茶变成考古学、地理学,这个高深我们老百姓玩不起,不会玩,只好仰望仰望、羡慕羡慕。

  熟普的优势——平和、亲和、柔和逐渐被一一解构。仰望山头生普的目光,常常贱视那些顺滑得没有个性的熟普。喝下一杯温暖养胃的熟普,却要想象一个可怕的、神秘的渥堆、做旧。

茶器再漂亮,也承受不了爱恨交织的累,熟普就这样渐渐从茶台默默走开。

  那么,平和的熟普,既然曾经那么彼此相熟,明天真会形同陌路吗?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熟茶为什么要自然通风晾干

熟茶的干燥方式可能是所有茶类中最耗时间的,短则10天长则20天不等,需要室内通风自然晾干,而且就效果来说,既没有高温烘干的高香,也没有炒干的快捷,称得上是吃力不讨好的一种干燥方式,但熟茶就是这么干了四十多年。

普洱茶熟茶为什么要自然通风晾干

这需要解释!

熟茶干燥(一)

与晒青一样,熟茶的干燥是借助自然的力量,并没有人为的过多干预,因此相似的原因,熟茶如此干燥是为了保持它的转化空间,以利于越陈越香。低温有助于保持内含物的活力,生命力,方便后期的转化,而一旦高温烘干或者炒干,会钝化内含物的活性,使其失去转化的能力,也就不会反应出千变万化的香气、内质,何谈越陈越香?

熟茶干燥(二)

自然通风晾干是长时间进行的,这对于散除异杂味、堆味有益。这两种气味是很难短时间根除的,需要长时间缓慢的释放和解吸,才能逐渐散去,尤其堆味没个两到三年无法散尽,散味的同时还通风带去异味、堆味,而且还有利燥火味的降低,新制的熟茶喝起来喉咙难免发干燥喉,这都是因为熟茶有“火”,长时间的通风晾干,散去部分火味,入口会变得舒适一些。

熟茶干燥(三)

这与熟茶的干燥工序也有关,熟茶干燥是堆成垄干燥,这样既有助于散发水分又利于提香,渥成一堆茶叶互相吸附香气。不过这加重了干燥工序,必须不断的将里外上下的茶叶不断翻来翻去才可以均匀干燥,所以这也导致熟茶不得不长时间的通风自然晾干。

余秋雨:品鉴普洱茶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

这一回头,性命攸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余秋雨:品鉴普洱茶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普洱茶高涨价格不能掩饰行业问题、消费者更重品质

  早春三月,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各大茶区也陆续开启了春茶的采摘。新华食品近日了解到,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一些百年树龄以内的“小树”已经开始了采摘工作,而树龄大一些的“大树”、“老树”则需要再等一些时日。春茶的大量上市估计要到4月中下旬。

  价格小幅下跌回归理性

 

  今年的普洱茶价格行情并不令人乐观。据业内分析师李易介绍,就目前已经开始采摘及收购的情况来看,品质较为一般的“小树”普洱茶价格小幅下跌了约10%-20%。而对于即将开始采摘的高品质普洱茶的价格,茶农们也大多并不看好。在经历了收购价的连续飙涨之后,今年普洱春茶市场或将迎来近三年的首次下跌。

 

  普洱茶进入大众视野不过十余年,从最初无人问津的茶叶品种成长成为现在备受欢迎的“可以喝的古董”,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或许也正因为此,普洱茶市场一直受到多方的关注。在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的同时,其价格却在近些年经历了不少波折。

 

  在经历了2007年的价格大崩盘之后,普洱茶市场经过几年的调整,于2012年左右又开启了一个价格飞涨的时期。李易表示,从2012年起,普洱茶价格每年都保持了20%-30%的增长幅度。

 

  据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2014年,云南普洱茶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1亿元,增长45%。在国内部分传统名茶价格滑坡、市场低迷的形势下,普洱茶平均单价达88.6元/公斤,上涨23%。

 

  对于今年的价格小幅下跌,茶农刘清芳表示,这是市场回归理性的标志,“价格下跌一点,对我们的收入影响还不算大,我们还是希望普洱茶总体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竞争料加剧消费者更重品质

 

  一路高涨的价格并不能掩盖普洱茶行业存在的问题,今年普洱茶价格向冷,可以说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业内人士普遍并不感到意外。

 

  伴随着价格高涨的是销售的疲软,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对外抛货的散户不断增多,持续低迷的市场行情,也让目前茶叶市场库存压力巨大。昆明市绿舜号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贤华向新华食品介绍,目前普洱茶正处在一个产能过剩、库存整体偏高的饱和状态。“再过两三年,市面上的‘十年陈茶’会非常多,新茶与陈茶间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虽然整体价格看跌,在细分市场上,不同质量的普洱茶却有着不同的待遇。李贤华提到,“现在消费者已经是‘越喝越明白’了,品质普通的大众茶叶,或许价格再降一些也很难卖出去;而真正品质好的茶叶,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山头’茶,价格大概还会上涨。”

 

  尽管市场并不景气,但是一些茶叶经销商对普洱茶的市场前景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在福建从事普洱茶生意十余年的商人黄典淦在接受新华食品采访时指出,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饮品的健康属性愈加关注。“普洱茶富含氨基酸与微量元素等,是真正的健康茶饮。另外,普洱茶的口感独特,喝普洱茶的消费者忠诚度比较高,不会轻易改换口味。所以普洱茶还是有着很好的消费基础,整体市场依然会不断扩大。”

 

  面对下行的价格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茶农与企业都作出了积极的应对。提高品质成为业内的共识。黄典淦认为,趋于平稳的市场会逐渐挤掉因投机炒作而产生的市场泡沫,真正用心于提高品质的企业才会最终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对于如何提高品质,李贤华认为,茶农应积极保护好茶业产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化肥的使用,推广无污染的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不能进行过度的采摘,以保证茶叶品质。对于经销商来说,要做一个长期培养的计划,注重引导,将真正有文化内涵,并且质量上乘,口味纯正的普洱茶介绍给广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