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布朗山之卫东普洱茶

布朗山之卫东普洱茶

2019-08-1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布朗山卫东普洱茶具有的“高贵”老班章血统,却又带几分质朴的山野气息,,有着近似于“老班章”高贵的滋味,却又是“质朴”的价格。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东南部,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东与景洪市大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与打洛镇毗邻,北与东北连勐混镇。全乡总面积1016.3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人。乡政府驻地勐昂,海拔1220米,年平均气温18-21℃,年降水量1,374毫米距县城91公里。

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全乡辖7个村委会(勐昂、班章、章家、曼囡、曼果、新鼋、结良)

布朗山卫东村大概是180前从老班章村迁出的,布朗山当地的村民有个习惯,当寨子的人口慢慢增多,达到一定的数量,土地不够分时,就要分出一部分的人群到其他的地方去开荒种地,分为其他的寨子,或者就像现在的新寨和老寨也就好比如新班章,就是从老班章分出来的村民,卫东村寨的茶种也是从老班章引种的,卫东的口感和老班章接近,入口滋味,柔和滑顺,略苦,回甘生津明显且持久;醇厚度佳,层次感丰富;茶香幽雅绵长,是性价比高的好茶.卫东是布朗山山区的一个村子,环境质朴,隐然世外。所以卫东的普洱茶,也含有几分山野自然之气。

卫东普洱茶口感:卫东普洱茶的口感和老班章普洱茶接近,入口滋味,柔和滑顺,略苦,回甘生津明显且持久;醇厚度佳,层次感丰富;茶香幽雅绵长,是性价比高的好茶。
有用+10
分享

这样喝普洱茶可以消除脸上黑斑,你绝对没有试过?

 

  先来一句题外话:最近茶热9.9包邮事件又爆开了锅!这些个茶叶商贩老板狗狠心的!茶友们,9.9包邮的纯料古树茶真能喝吗,别拿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去试了!再是,买这种茶还不如喝白开水干净呢?

 

  言归正传,中国在茶饮文化上,从古至今哈,早些时段当药饮,可见茶叶的药用价值;在今天来了,人们发现,茶除了清饮解渴外,许多茶友还增添了一些“佐料”,这不仅丰富了味觉体验,还能更好地调节人体“性能”。本文推荐八种普洱茶搭配喝法,建议各茶友试试。

  ①蜂蜜普洱茶:将冲泡好的普洱熟茶稍微冷却,加入蜂蜜就行了,茶汤尝起来十分顺口,且甜而不腻。由于普洱熟茶性情温和,加上蜂蜜还可以养胃、护胃,清肠排毒。

 

  ②豆汁消斑茶:女性办公族们由于工作压力大,或由于湿热较重引起的面部灰暗、多斑。建议她们应该食用“豆汁消斑茶”。先准备黄豆、绿豆和赤豆各100克,普洱生茶3克,还有适量的冰糖。然后,将黄豆、绿豆和赤豆洗净浸泡一会儿,打成汁,加入普洱生茶和清水煮3分钟,按照自己的口味放入适量的冰糖,每天喝一杯“豆汁消斑茶”,坚持一段时间后,皮肤会变好哦!

  ③贡菊枸杞普洱茶:冲泡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把普洱茶和贡菊、枸杞放在一起冲泡,喝起来别有一番清爽芬芳的滋味。

 

  ④生姜大枣普洱茶:先准备好10克生姜、15颗红枣和适量普洱熟茶,洗好普洱茶、生姜切片、红枣剥开备用,然后把三种原料放入锅内,加水煮沸5分钟后,健发“生姜大枣普洱茶”就做好了。建议每天喝一杯,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改善发质营养,对改善头发枯黄或早白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⑤玫瑰或桂花普洱茶:在普洱熟茶里加入花茶,可是既增香又美容的做法,一般选用玫瑰花或桂花。冲泡好之后,熟茶特有的陈香缠绕着花草的芬芳,让茶汤瞬间浪漫柔和起来。

 

  ⑥陈皮普洱茶:在普洱熟茶中加入陈皮或者干桔皮是冬日里润喉清痰的好方法,只不过茶汤滋味略略带苦,喜欢的人倒是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⑦普洱奶茶:要制一杯普洱奶茶!千万别以为奶茶只可以用红茶来做,其实普洱熟茶制出来的奶茶口感醇和润滑,非常好喝!

 

  ⑧冰块普洱茶:夏季来临,天气较热,大家可以试试冷泡普洱茶,一般选用生茶,口感清凉甘甜,具有很好的解渴、防暑、提神作用,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季节饮用。不过由于茶汤较凉,胃不好或者身体较寒的朋友可千万不要贪杯。

  ⑨莲心普洱茶:最近一段时间被浅睡失眠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于是自制一杯莲心普洱茶,先冲泡了一杯普洱熟茶,当茶汤还很烫的时候,加入约3克的干莲心,浸泡5分钟后喝下,坚持喝几天,对改善睡眠很有帮助呢!

 

  普洱茶养生智库:普洱药茶应趁热服用,不宜与西药同时服用,最好现制现服。此外,普洱茶花可治疗出血、便血、凉血解毒,辅助治疗子宫出血等症状;普洱茶籽可治疗哮喘、百日咳、神经性偏风头痛等症状;普洱茶油可治疗急性肠梗阻、重痧腹痛、杀虫解疥癣毒等症状;普洱茶树可治疗心脏病、解毒敛疮、皮肤瘙痒等症状。

普洱茶“后发酵”之谜


  现代普洱茶标准中,将普洱茶定义为后发酵茶类,其后发酵形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自然后发酵

 

  即将晒青毛茶及其紧压制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陈化,使其叶内多酚化合物在残余酶作用和缓慢自然氧化的共同促进下逐渐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具有越陈越香的特质,俗称“生普”。

 

  二、人工快速后发酵

 

  即将晒青毛茶洒水堆积,在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的共同促进下促使叶内多酚化合物快速转化,形成色泽褐红、汤色红浓、醇厚陈香等近似于陈年生茶的品质特征。“发酵”完成后经筛分拣剔为散茶,或经蒸压为紧压茶,即一般俗称的“熟普”。

 

  众所周知,人工湿水渥堆快速后发酵的工艺最终成熟定型是在1973~1975年左右。那么,在此之前的普洱茶是否具有后发酵特质?是否同样具有上述两种后发酵形式?这两种后发酵形式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其对普洱茶品质的良好促进又是在何时为人们所发现和利用的?其早期以何种形态存在?

 

  下面,就让我们结合一些文献资料来进行逐一的分析和探讨:

 

  普洱茶相关资料

 

  一、关于贡茶

 

  1、“普洱茶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清·阮福:《普洱茶记》)

 

  2、“为礼饬遵办事照得本府于2月初2日案,奉思茅府谢札开除原文有案外封实采办,先尽贡典,生熟蕊芽办有成数,方准客茶下山,历办在案,兹当春茶萌发之际,及应乘时采办,切勿迟延致干参究等因,奉此惟今本府票差前往各寨坐催外,今行札知。为此仰本山头目及管茶人等遵照,渝到即行饬令茶民,乘时采摘贡品芽茶及天水细嫩官茶,速急收就运倚交仓,以恁转解思辕,事关贡典,责任非轻,该目等务须认真札催申解,勿得延埃迟误摘采,即期不缴,立即严相比追不贷懔之,切切特札。右札仰本头目及管茶人准此。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日札”。(清光绪二十九年思茅官府向倚邦茶山催交贡茶的文书)

 

  3、雍正七年己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行,由来久矣。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绣上议,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逗遛复入者俱枷责押回。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私相买卖者罪之。稽查严密,民甚难堪。又商贩先价后茶,通融得济,官民交易,缓急不通。且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人役使费繁多,轻戥重秤,又所难免,然则百斤之价,得半而止矣。若夫远户,经月往来,小货零星无几,加以如前弊孔,能不空手而归?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公元1737年倪蜕,《滇云历年志》)

 

  简析:以上资料反应了清代普洱茶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首先将春茶中最好的鲜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作贡后,才将其它相对粗老的鲜叶初加工为毛茶后运出产区,至思茅、普洱等加工地(总茶店)再加工为成品后方进行集散贸易,而进贡的茶因采制精细、包装完善(与普通茶的包装截然不同)、且运输途中倍加小心,因此不会形成较大程度的后发酵,不同于一般民间食用茶品,应属现代定义的生茶。并提出了“贡茶”和“客茶”的区分概念。

 

  二、早期的快速后发酵

 

  1、茶叶形成商品后,民间制作绿茶类的晒青茶,有将鲜叶炒软、揉紧、晒干的,有蒸软、摊凉、捂堆、失水的。早在500多年前,每逢“清明”、“谷雨”节令期间,民间有结队进山砍集“大山茶”之传统,将原始森林中的“苞红茶”、“大山茶”等野生茶,用刀刈其枝梢,或人挑或马驮,集运回家,再用快刀轧切成3-5厘米左右,用木甑子蒸软叶片,然后摊凉,凉后捂堆,捂后再摊开散失水份,最后用大孔篾篮,内附龙竹笋叶包装储藏,销与藏民商帮。《顺宁府志》记载:“只销行西藏古宗等地”(凤庆县茶叶志)

 

  2、晒青毛茶的包装,旧时以底宽30厘米左右,长高60x50厘米左在的大孔篾篮,内附龙竹笋叶,盛装茶叶运输,民间俗称“花篮”包装。为使茶叶紧实而茶条不致断碎,一般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视茶叶干燥程度,用清水喷洒在茶叶上,翻拌均匀,将茶潮软。包时用棍棒将茶条紧塞于内附笋叶的篮内,篮口覆盖笋叶,用细篾缠牢,再在外层笋时上标明级别,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花篮”,钻上气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每件一般约直穿3-5孔,横穿2-4孔,穿毕即可起运。这一包装法,是晒青毛茶在长途运输中自然形成特有陈香的普洱茶品质的重要原因。(凤庆县茶叶志)

 

  3、民二十三四年期间,著者尝以佛海(今勐海)附近所产茶叶,制为“红茶”(指有一定发酵程度的普洱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芸君代为化验,通函研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4、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5、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入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唯一秘诀也。(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6、佛海一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浓厚,而制法最称窳败,不规则之多次发酵,仅就色泽一项而论,由绿而红以致暗褐,印度之依制无成,或以此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7、茶叶原料的收购,习惯上有现购、预购两种。预购:根据买卖双方协商,预付订金,俟茶农采回茶叶初步加工成散茶后,买主到各有关村寨预售人家验收过磅,结清价款,仍寄存原处,按计划雇用牛脚运回厂内,最后揉成紧茶。……紧茶制成后,经过约半个月的冷却发酵时间才进行包装。(云南文史资料选辑:张相时著《云南恒盛公商号经营史略》)

 

  简析:综上所述,早至五百多年前,云南民间所制晒青茶已有类似现代黑毛茶初制的捂堆“发酵”(少数民族称其为“发汗”),而清代以后,云南各茶区茶叶初加工由茶农完成,后各商号购买并运到总店加工后出售,在进行晒青毛茶和紧茶的加工和运输时,已形成或有意或无意的“后发酵”行为,从而促使部分茶品在进行最终销售前,已形成完全区别于普通绿茶的“后发酵”品质特征。

 

  三、自然陈化的的发现与盛行

 

  1、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仍然有色有香;另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这种茶一部分还从香港转运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饮用,因而销量也比较大。……由于越陈的茶价值越卖得高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到了1940年冬季……(云南文史资料选辑:马泽如口述《原信昌商号经营泰国、缅甸、老挝边境商业始末》)

 

  2、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七子饼茶,每筒制好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像易武茶质细味香。这些茶大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后,常到茶楼喝一两杯茶,吃点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解渴。……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前两者就地取材,后者购自缅甸,在缅加包。(云南文史资料选辑:马桢祥著《泰缅经商回忆》)

 

  简析:综上所述,最迟于30年代,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陈年普洱的需求,且商家也认识到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而刻意将新茶加入存放陈化后再进行销售,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

 

  四、作者介绍

 

  1、李拂一的详细介绍见《普洱》杂志第一期。

 

  2、张相时:已故云南省致公党省委主委,其张氏家族,解放前曾是鹤庆帮的大商号之一——云南恒盛公商号,并在省内外甚至印度都建有分号。

 

  3、马泽如:清朝中期至解放前,云南马帮掀起了一股到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周边国家做生意的高潮,由此而引出了许多著名的马帮巨头。其中,曾在昆明开设信昌商号的马泽如就是那个历史时期产生的杰出的马帮首领代表。

 

  4、马桢祥:滇南商人,在江城开设“敬昌茶号”,从事茶叶加工的运销贸易,其商号生产的茶叶最初行销省内、国内。后来行销到香港、越南,有一部份甚至从香港远销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简析:综上所述,所引资料均为云南地方政府正式出版史料,且撰稿人分别为当时各大商号主人,亲身参与当时普洱茶的加工和销售。而各资料均表明当时已有有意或无意之后发酵形为,当属可信。

 

  工艺和原理

 

  一、早期的渥堆工艺

 

  这里所选是近代渥堆工艺,主要是用于帮助一些对渥堆方法不熟悉的朋友作初略了解,对比其主要促因以便理解旧时“渥堆”的原理,故选与其外部条件相近的“湖南黑茶”、“六堡茶”的渥堆工序为例,但非指旧时“渥堆”等于现代工艺,请区分。

 

  一、湖南黑茶初制渥堆方法:渥堆场所要求洁净无异味,室温要求25℃左右,相对湿度85%左右。揉捻叶下机后,不经解块,立即堆成高约1米,宽约0.7米的长方形茶堆,并稍加紧压,上面加盖草包等覆盖物,以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持堆内温度。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将堆外围的叶子翻到中间,以利渥堆均匀。堆内温度以45℃为宜,渥堆时间需12-24小时。(《茶叶初(精)制技术》,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统编教材)

 

  二、广西六堡茶初制渥堆方法: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渥堆叶堆积厚度依气温、湿度、叶质老嫩而定,一般堆高33-50厘米,若用箩筐渥堆,每筐湿坯20公斤左右。气温高时薄堆,嫩叶薄堆,老叶厚堆压紧,渥堆中翻堆1-2次,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渥堆时间,视叶质老嫩、气温高低和天气等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气温低、雨天,叶质较老,渥堆时间略长,反之,则较短。通常为10-15小时。(《制茶学》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

 

  注:以上所指渥堆叶均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直接渥堆,因未经干燥,叶内含水量较高,无需再行湿水。

 

  简析:综上所述,现代渥堆工艺的主要促因在于茶坯含水量、温度、湿度、氧气、时间。

 

  二、现代渥堆原理

 

  渥堆,是酶、微生物、湿热三种动力综合作用,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从而形成茶品独特的品质特征。

 

  根据变化的主要内容来看,渥堆也可以说是氧化作用,不同于一般生物发酵,改为“堆积做色”更为确切,是指用含水量较高的茶叶进行堆积,以促进微生物旺盛繁育,从而利用微生物的不同呼吸体系及其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胞内胞外酶取代鲜叶中酶的作用来促进茶内多酚化合物产生氧化缩合等化学变化。

 

  同时由于茶坯内含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产生热能,且堆内大量嗜热菌的繁殖也释放大量热量,使堆温不断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的非酶促自动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多种化合物,而使叶底和汤色从绿转黄,从黄转红,而茶内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的双糖、单糖,且茶内具较强苦涩味的酯型类黄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湿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氧化缩合、异构化等变化,使其含量降低,使茶汤从原来的苦涩向醇厚甜滑转变。

 

  三、旧时后发酵成因分析

 

  根据资料篇的记述,我们可归纳出当时毛茶包装法对“后发酵”形成的几个主要促因,并加以分析:

 

  1、洒水:毛茶洒水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紧实而茶条不致断碎”,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它起到增加茶内水分的作用。

 

  各类微生物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温湿环境,但一般而言,当茶叶水分含水量在12%以上,温度22℃以上,环境湿度大于70%,即可大量生成繁殖。而微生物的繁殖将促使茶坯内含物质进行氧化、分解等激烈的化学反应以释放热量,从而使堆内温度逐渐升高,形成堆内适当的湿热条件,进一步促进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进行非酶促自然氧化,并促进不同适应能力的微生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繁殖。

 

  因云南晒青茶属低温日晒干燥,初制毛茶含水一般约在12%-15%之间,再加湿水至“将茶潮软”,叶内水分含量较高,若遇上适当的气候条件(云南大部分茶区所特有的湿热气候均可符合要求),可以促使形成上述变化。

 

  2、用棍棒将茶条紧塞于内附笋叶的篮内,篮口覆盖笋叶,用细篾缠牢。堆积紧塞和以笋叶包严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在运输途中不致受损,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它对篮内茶坯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保持茶内水分和堆内因微生物繁殖等因素形成的堆内湿热环境,从而达到促进内质变化的目的。

 

  3、大孔篾篮、笋叶、气孔。钻气孔的作用类似成大堆时“开涵洞”,或压小篓茶时的“打气针”。在当时是为了利于湿水后的干燥。而采用大孔篾篮和笋叶包装则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具有透气性的篾篮、笋叶加上气孔,为好气性微生物的繁殖和茶坯内含物的有氧氧化提供了足够的氧份,促进了其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气孔还起到适当散发堆内高温的作用,避免了因堆温过高而导致烧坯。且利于在堆温升高的同时缓慢蒸发水分,从而使茶坯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自然干燥,因此而结束茶坯内激烈的化合变化并抑止微生物的继续繁殖,不致因长时间沤堆而产生腐败、霉烂等劣变,同时固定已经形成的良好品质。

 

  4、以现代渥堆工艺相比,当时的“后发酵”缺少了一个翻堆的过程,而翻堆的作用,成大堆时主要在于散发堆心过高温度避免烧坯,成小堆时主要在于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对于堆心温度的问题,因晒青茶是毛茶湿水冷发酵,不同于上述黑茶杀青揉捻后的带热发酵,且茶堆较小而透气,堆温不至达到烧坯的程度,但因无翻堆,故温度高的堆心茶变化较深刻,而温度低的堆边茶变化较少,致使发酵不匀,符合李拂一先生记述中“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的实情。

 

  综上所述,旧时将晒青毛茶洒水后用篾篮、笋叶包装运出茶区时,若气候条件适合,将促进其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形成独特而良好的“后发酵”品质,近于现代轻发酵“熟茶”。

 

  结论

 

  五百年前,云南少数民族即有釆野生茶经捂堆“发酵”制成茶品行销西藏古宗的记载。而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于50年代调查傣族晒青毛茶制法时发现,这种传统晒青毛茶制法仍为许多滇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使用。是云南茶品“发酵”制法的早期形式。

 

  清代以来,普洱毛茶的初加工主要由产区的茶农完成,作贡后,将初加工后的毛茶运出产区,在思茅、普洱等地再进行精加工并集散。贡茶因采制精细、包装完善、且运输途中倍加小心,因此不会形成较大程度的后发酵,不同于一般民间食用茶品,应属现代所说的生茶(滇青);而部分客茶在从产区运出到集散地时,因包装、气候、运输时间等因素的促进,已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成为轻发酵毛茶。这样的毛茶再经筛分拣剔后蒸压成各种形式的压造茶(紧茶则经再次发酵),运往最终销售地。包装时对其包装物“龙竹笋叶”的喷水软化和长时间(长的可达一年以上)的运输过程,对其后发酵再次起到了促进作用。故在最终销售前已形成完全不同于普通绿茶品质特征。

 

  由于云南地处高原,多崇山峻岭,旧时交通不便,将晒青毛茶运出产地全靠人背马驼,一般到达思茅、普洱等加工地因路途远近不同,需时约一、二十天不等,加之当地气候湿热,所以将晒青毛茶洒水后用篾篮、笋叶包装是晒青毛茶在运输中自然形成特有陈香的普洱茶品质的重要原因。后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制茶技术的进步,仓储和包装的改善,由运输、包装引起的自然后发酵条件已不复存在。

 

  至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湿水后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良性促进已为制茶者所充分认识到,并成为一种刻意行为,具有一定保密性,故“印度之依制无成,或以此耶”。虽尚未成为一种完善的加工工艺,但已初具形态,可视为后世发水茶及普洱熟茶的雏形。

 

  而同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以香港为代表的部分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普洱陈茶的需求,从而引发了商家将新茶存放陈化后再抬高价格销售的行为,证明当时商家和消费者们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特性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旧时普洱茶的“后发酵”是在特殊历史、地理、气候条件下,因当时的特殊包装方式,在运输过程在无意中形成的,因史料记载的缺乏,其源自何时尚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良好促进已经被当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制茶科技不断提高,制茶技术不断改进的情况下,现代普洱茶的湿水后发酵已经发展成一种完善成熟的加工工艺,区别于其它茶类加工。并形成现代普洱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同时,自然后发酵形成的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品质,也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现代品饮者们品鉴普洱茶时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普洱茶正因为具备了越陈越香的特质,才能在现代各类名茶中异军突起,成为“可以喝的古董”,被不同人群所钟爱和收藏。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圣地之旅茶出勐海”

       2012年9月27日,一个令全球茶界震惊的消息从云南勐海县巴达山传出,被誉为“茶树活化石”的世界存活树龄最大古茶树——巴达野生茶树王在丛林中悄然倒地,自然“仙逝”。这棵年届1800余年的古茶树,树基部围3.2米,树高32.8米,于1961年在云南勐海县苍茫群山中被发现。它的出现,表明中国不仅是茶文化泱泱大国,而且是无可辩驳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巴达野生茶王的倒地让人惋惜,但新的消息却又让人振奋:就在野生茶树王附近,与之同时代的有三棵古茶树依然耸立群山,以千年不变的节奏吐故纳新,成为难以计数的勐海古茶树群落新地标。

 
 
    茶,一种几乎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传奇饮品,一种与人类文明互动极为频繁的自然介质。从古到今,茶与人演绎过多少传奇,而今又在延续怎样的故事?有资料表明,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族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迁徙至此的哈尼人、傣族人、拉祜人乃至汉族人日常生活,也从此与茶正相关。当1799年安徽人檀萃在其记录云南风物的奇书《滇海虞衡志》一书中写道“普洱茶名重天下”时,事实上茶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已经传承了十几个世纪。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是茶的源头,而拥有4.8万亩百年树龄以上古茶群落的勐海县,则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在这片广袤壮美的南方大地上,从野生古茶王所在地巴达到人工栽培型古茶王所在地南糯山,从曼糯山到贺开山,从勐宋山到布朗山,无不弥漫着古茶幽香。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古老民族,仍在以最古老的工艺和恒古不变的激情,创造普洱茶的新篇章。 
    普洱茶历经世纪沉浮,如今在世界茶界的地位已绝非当年“京师重之”的状态可比。今日勐海,已是中国普洱茶首屈一指的重镇,不但产量居首,而且科研力量雄厚。中国普洱茶的龙头企业勐海茶厂座落于此,六大茶山、七彩云南、神益、陈升等数百上千家大小茶企以及无法计数的制茶坊遍布各大茶山。来自全球各地的茶人每年奔走在连接各大茶山之间的崎岖道路上,为这嫩绿的叶片痴迷难舍。

 
    在勐海的旅行,离不开一个“茶”字,每一位痴迷在连绵古茶山间的探访者,莫不在路途中面对一片接一片接踵而至的古老茶园时,为普洱茶厚重甘醇的滋味和悠远的历史痴迷难舍,而当放下茶杯的一刻,几乎所有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这里的人们究竟从何时开始发现茶树的神奇,又是怎样在千百年里把茶完全融入日常生活? 
    勐海与茶的渊源,可以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长篇传奇,这篇传奇的撰写历程超过千年,一直延续到当代。而它的书写者,正是世代生活于此的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傣族等古老而多彩的民族和当代来自五湖四海的茶人。从发现野生茶到驯化种植,乃至到日常祭祀、家居生活,要寻觅古老的普洱茶文化和普洱茶俗的最古典段落,无意必须要走进这些大山深处的神秘族群,方能揭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这本厚重典籍的扉页。 
一个民族的普洱茶基因
    2012年4月,来自勐海老曼峨茶山的古茶在当地传统“茶王节”上拨得头筹,老曼峨这个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布朗族山寨再次引起各地茶人的关注。我们驱车前往老曼峨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尘土飞扬中穿过茶香弥漫的新班章之后,一个高低错落于大山之间的寨子出现了,勐海县的朋友遥指寨子上方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介绍道:这就是老曼峨的佛寺,就在这座佛寺中,发现了1371年前书写的石碑,它表明布朗族在唐朝时就已定居在这里。据说今天整个布朗山乡诸多布朗族寨子也源流于此。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据《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时既已种茶,作为勐海布朗山最早定居的少数民族,远古的茶香在布朗人血脉里世代流淌。

    我们专程拜访的一位深谙茶艺、茶礼的布朗族老人——岩刀,向我们演示了传统“土罐茶”的制作过程。抓起一把青毛茶,并把土陶茶罐凑近火塘中正熊熊燃烧的炭火,老人随后就端起老烟筒惬意地吸着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布朗族走亲串戚少不了茶;看望病人要带上茶;青年男女求婚要用茶,定婚不得少于两包茶;婚礼更是不能没有茶;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建盖房屋、立生基定四柱不能缺茶。家家火塘边除了长烟锅、土烟筒,就是土茶罐。”说得正有劲,才发现火塘里的土茶罐已烧得滚热,他刹住话题,聚精会神地开始泡土罐茶。老人首先把适量茶叶放在手中轻揉几下,使其大小均匀,便于烤制时一起膨胀发脆;放入茶罐后要缓缓抖动茶罐,边抖动边观看茶叶黄脆程度,刚到火候时迅速把滚烫的开水倒入土罐中;这时多数泡沫翻腾着向外流,留在罐口的少量泡沫要用细竹签将其刮去。 “头道茶”一般不喝,需倒掉再把开水蓄满,凑近火塘再烧开至泡沫四溢,这时刮去浮沫,主人与客人就可以细细品尝。土罐烤茶带着一种原始的芳香,与都市里美女如表演特技一般泡出的功夫茶不可同日而语,这里喝茶也绝不使那些牛眼大小的精致小杯,统统是海碗、大杯伺候,《红楼梦》里宝玉用小小的玉樨杯喝三杯便被取笑是“牛饮”,殊不知在布朗寨子,“牛饮”才是对主人家茶叶好、泡茶功夫地道的最高赞许。

 
    茶早已深深植入了布朗族的基因之中,布朗族甚至有了颠覆性的创造——酸茶。制作酸茶,一定要在每年的7一10月,采摘茶树发出的粗大叶片,再将其蒸熟,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10天左右,让它自然发酵,然后将阴过的酸茶原料装人竹筒内,把竹筒里的茶叶片压紧,用笋叶封死竹筒口,最后把酸茶竹筒埋在房前、屋后于燥的地方,个把月过后,酸茶就可“重见天日”了。说实话,酸菜对于外地人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刚“出炉”的酸茶,那味道与陈年老坛酸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布朗族吃酸茶吃酸茶一般都在早、晚的时间,妇女们烧起的簧火了映红了竹楼客厅,男女老少围着簧火坐在一起,将装酸菜的竹筒互相传递,不需用开水沏泡,大家根据各自的需要,自己动手,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而后放入口中嚼细咽下,这古朴而有趣的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化脂消积,健身等功能,怪不得布朗姑娘虽然一个个皮肤黝黑,但五官长相甜美精致,尤其是那一双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像夜里的星星一样闪亮。

 
链接:
    布朗山:布朗山位于勐海西南部,属布朗族、哈尼族聚居区。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几座,其中的班章寨因出产最优质的普洱茶,人称“普洱茶王者”。布朗山老曼峨寨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位于“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坐拥3205亩古茶园。据考证,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先民“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曼糯山:曼糯茶山独处勐海北部勐往乡,属布朗族、拉祜族聚居区。古茶园分布于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寨中的房前屋后,也能看到大株的古茶树。与其他地区的茶园略有不同的是,曼糯超过百年的古茶树散布在蕨类丛生的绿野之上,面积超过800亩。这些茶树高度在3~5米,高天流云下,顿有扑面而来的历史感。鼎盛时期,曼糯茶园面积至少在5000亩以上。

  
猎虎民族的茶哲学
    勐海的另外一个世居民族——拉祜族的日常生活,也与茶息息相关。恰逢秋茶采摘季节,拉祜寨子里年轻的姑娘们熟练地穿梭在壮硕古茶树间,飞快的爬上树顶,双手像蜂鸟一样从嫩叶上掠过,头上装饰的彩线绒花在一片青翠中若隐若现,很快,一箩还带着晨露的茶芽就摘完了。这一幕风景,已经上演了不知多少世代。

 
    拉祜族有句古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拉祜人“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不仅有很多饮茶习俗,而且其饮茶方法也非常独特,火焯茶大概算得上拉祜族喜爱的饮茶方法。火塘边,先烧水,然后抓一把大叶茶放在瓢内,随后拣火塘中的灼燃火炭放入瓢中后快速摇动,使瓢中的茶叶烤得发出香味时,把火炭拣掉,又茶叶放入茶壶冲上沸水,几分钟过后,一杯酽香浓郁的焯茶就泡好了。
    烤茶和火焯茶算是一脉相承,也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人开水煮。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适宜。与火结缘之后,茶叶一改翩翩君子的温婉作风,也变得“刚烈”起来,这两种泡茶方式,都浸透着这个“猎虎的民族”刚果刚硬的性格,茶水香气足,味道浓烈,举起杯子来猛喝一口,一股冲劲直奔颅脑,大大缓解了我们旅途中的舟车劳顿。
    在勐海群山之中,大部分拉祜族茶农一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茶园,他们住着简朴的木屋,吃着清淡的食物,遵照最原始的方式,用双手把青涩酿成馥郁绵长,在一片生机的古老茶园中体会着天堂般的宁静与祥和。竹筒茶算是拉祜族最天然的“瓶装”元气饮料。先把家里的小饭甑底层铺上厚度6~7厘米浸透了水的糯米,再把晒青后的一芽两叶放入,上面再垫一块纱布,放几片毛茶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并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再经过充分揉捻,把茶叶装入洗净的竹筒里,封口后以文火徐徐烘烤,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劈开竹筒,带着糯米甜香的竹筒茶就“出锅”了。喝竹筒茶一定要在野外,挥别了一天的辛苦劳作,砍上一节甜竹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茶再烧沸数分钟,待水稍凉后就着竹筒慢慢品饮,这样的煮茶、饮茶方式,具有浓厚的乡俗味。遥想陆羽著《茶经》之时,不知是否也曾这样一手执竹杯,名对清风明月徐徐品茗?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民族,这既是拉祜族的古老的生存哲学,也是他们对世代相伴的茶的态度。 
链接:
    贺开山: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属拉祜族聚居区。与著名的老班章古茶山同处一条山脉,直线距离仅十来公里,是云南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从勐混坝子出发,一路往山中行进,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等拉祜族居集村寨零星分布在贺开山区里,许多古茶树就生长在房前屋后,形成了一幅“林茶错综,寨在茶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景观。贺开古茶树的树龄在100~800年之间,其中100~500年的古茶树占一半以上。 
    那卡茶山:那卡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北部,紧靠西双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属拉祜族聚居区。包括那卡在内的勐宋茶区,古树茶园都分布在滑竹梁子山上以及周围地区,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总面积达200多公顷,大部分是拉祜族所种植。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给车里宣慰,因而那卡古树茶历来是勐海勐宋地区价格最高的茶,茶人中甚至有言那卡茶的名气可与班章茶比肩。  
哈尼族:“诺博”传递出的义理大道。
 
    勐海僾尼人是哈尼族的重要支系,在很早就有关于茶的传说:一位勇敢的僾尼族青年猎获了一只豹子,用大锅煮好后,邀请全寨的人去分享,全寨的男女老少,边吃边唱,边跳起了僾尼族的民间集体舞:“咚八嚓”,跳了一个通宵,便觉口干舌燥,就去树下烧了一锅开水,一阵大风刮起,许多树叶纷纷落入锅里,开水变成了绿黄色。僾尼人尝了这种开水后,顿觉清香爽口,苦后回甘,甚解口渴,从此僾尼人就对这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称为“诺博”,即茶叶,从此便开始种植和利用茶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终年雨雾萦绕的南糯山仿佛就是上苍为僾尼人亲手安置的天然茶园,这里生长着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而僾尼人就是这神圣植物的守护者。与茶结缘的僾尼人有一整套从开辟茶园、选择茶种、培育茶苗、茶园管理、采摘揉制、烹茶饮茶、以茶祭神的茶道体系。这个茶道体系蕴含着人丰富的立身处世义理大道,以及深刻的祀神悦祖的宗教内涵。僾尼人几个最重大的节日都和茶息息相关:最重要的节日“嘎汤帕节”期间,连续三天的庆祝活动绝对少不了用最好的普洱茶是招待亲戚朋友。四月“茶王节”期间,适逢茶树发新叶,在采摘最嫩最好的叶片炒制成茶之前,通常要先祭拜茶树、祭拜茶王、祭拜祖先,才能饮用。僾尼人相信万物有灵,因而无论到哪里,吃饭前都以滴三滴茶水或滴酒,表示对各神的崇敬,以祈求平安无事。 
    在日常生活中,一杯杯浓香的茶水是僾尼人热情待客的表达方式,可谓情浓于水,每当亲朋好友来访时,家里的主人就会双手捧上一杯杯浓醇的茶叶,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双手敬茶时把茶盅先敬给来访者的年长者,后依次按年龄大小一一敬献,主人沏好茶后,客人一定要喝,哪怕一口也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主人在客人喝茶的过程中要勤加水,不能让茶水喝干,如果那样就显示出怠慢了,饭前饭后都要注意加水,当客人告辞时,给客人包上一包最好的茶叶,以表示礼尚往来,这种礼仪一直沿袭到今天。 
    “土锅茶”是僾尼人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饮茶方式。先用大锅将山泉水烧开,然后放入南糯山特产的“南糯白毫”,约煮5~6分钟,再将茶水装入用竹子制的茶壶内饮用。南糯山的天然山泉水,加上这上好的茶叶,似乎汲取了这座大山的全部灵气,茶汤入口即稠滑甜润,苦味随后就来,直滑入喉,香味汤质浓郁,所有凡世郁结顿时消逝,只留喉韵深厚,味深而广,滋味醇厚,回甘绵久。,真是不辜负了我们这一趟探访茶文化的旅行。 
链接:   
    巴达茶山: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县西南部,属哈尼族、布朗族聚居区。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巴达茶山。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 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 451亩栽培型古茶园资源。勐海茶厂的万亩茶山基地就在此,这里终年云雾缭绕,古新茶并存的茶园香飘四溢。 
    南糯茶山:南糯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属哈尼族聚居区。这里是西双版纳久负盛名的古茶产区,是中国普洱茶的圣山之一,隶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中国树龄最古老的800年栽培型古茶树王就位于南糯山。包括南糯山古茶区、帕沙古茶区、帕真古茶区在内的格朗和乡树龄在800~1200年的古茶园有15000亩之众,在国内普洱茶古茶区中堪称首屈一指。帕真村的野生古茶群落已被列入“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傣族:水的民族与茶结缘

    传统上傣族聚居于山间平地,竹林、溪水、稻田,一派诗意栖居景象,似乎与长于山地的茶有所距离,但实际上在勐海,各民族的长期和谐共存中,千百年来文化早已彼此交融,无论是布朗族、拉祜族还是哈尼族的茶文化,同样植根在傣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茶,在勐海这片土地上,有哪个民族又能离得开呢? 

    唐代张又新在其著作《煎茶水记》中提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在西双版纳,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傣族与普洱茶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情结。在傣族人的生活中。无论生养婚娶、饮食起居、往来应答、岁时节令、占卜禁忌、丧葬祭祀、信仰崇拜,都离不开普洱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最普遍的一种茶饮。“竹筒茶”,傣语称为“腊跺”,这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傣族人的竹筒茶与拉祜族的竹筒茶在制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 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软化,用木棒将竹筒内茶叶春压后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春,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春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入婉中,冲入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这种竹筒茶, 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难怪傣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爱喝竹筒香茶。竹筒茶已经成为傣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在勐海大地的人们,在茶的饮用法则里,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冲泡清单上,各个民族怀着对茶、对天地的独特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新的灵感。在物以稀为贵的今天,对古茶的追寻,恰好折射出对昔日生活中那种享受有机、天然食材的眷恋。当我们回归自然,在勐海感受古茶醇厚味道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世代奔走于古茶山之间的古老民族,唯有他们朴素的智慧和汗水,才最终成就了今天中国普洱茶的首善之区——勐海。 
链接:
    了解勐海: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古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所产普洱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墨绿油润,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之后汤色更透亮鲜艳,味道更纯浓爽口,陈香独特持久”的特点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承千年的普洱茶制作技术,形成了以“勐海味”为特征的普洱茶,为国内外饮茶爱好者所喜爱,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 
    前往勐海:昆明至勐海里程599公里,乘车前往约需7小时,全程为高等级公路,其中昆明至景洪段540公里为全高速,其余路段为二级路面。也可乘飞机前往景洪,再转乘汽车经景洪勐海二级路约40公里前往勐海。 
链接:勐海知名茶企介绍   
    勐海茶厂(1938年由中国茶叶总公司创立,历史悠久,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普洱茶现代化生产企业,其“大益”普洱茶为中国普洱茶顶尖产品,“大益”是云南省著名商标)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优秀企业,核心品牌为“六大茶山”普洱茶) 
    西双版纳勐海神益茶业有限公司(大型普洱茶生产企业,拥有普洱茶品种300余个,绿茶品种20余个,原生态红茶及工艺茶产品等共500余个品种,拥有完整的茶叶产业链) 
    勐海七彩云南茶厂有限公司(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科研开发、检测检验、工艺展示为一体的大型高标准普洱茶生产企业,拥有“庆沣祥品牌”、“七彩云南”知名普洱茶品牌) 
    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集普洱茶精制加工、生产、销售及茶文化和民族风情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环保型综合企业,龙头产品“陈升老班章”为业内知名产品,另有“陈升一号”、“霸王青饼”等品牌) 
    西双版纳勐海神益茶业有限公司(现代化有机茶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品牌有神益、七彩雨林、诸葛世家。普洱茶产品有300余个品种,绿茶产品有20余个品种,原生态古树红茶及工艺茶产品等共500余个品种,拥有完整的茶叶产业链。) 
    黎明茶厂(大规模的国有茶叶加工企业。“八角亭”品牌是云南省著名商标品牌,来源于勐海著名佛寺建筑,在广州国际茶博会特等等各项茶事活动中屡获殊荣,被评为“云南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云南省名牌产品”。为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先进企业”) 
    勐海同庆堂茶厂(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以上的现代化茶叶生产企业,生产各等级普洱散茶、古树茶、生茶、饼茶、精品茶“普洱茶七子饼茶”荣获广州茶博会金奖) 
    勐海恒邦手工制茶厂(目前云南卫生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专业手工制茶厂。创始于1996年,长期于产地收购原料,遵循传统,专业制茶,从2003年开始专攻古树茶,特别注重原料的品质均衡和纯正性。) 
    此外,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还坐落着数百家大小普洱茶生产企业。

 

文/本刊记者 何新闻 李晓佳 李青芸

图/ 张有林 李雨霖 何新闻 佐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