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文化是怎样的在历史中的普洱茶

普洱茶文化是怎样的在历史中的普洱茶

2019-10-0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很多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是很感兴趣的,而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很长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等。而对于喝茶,一些人对普洱茶的印象是很好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普洱茶文化很感兴趣的。那么,普洱茶文化是怎样的呢?

普洱茶文化是怎样的呢?这里介绍普洱茶的故乡之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经济文化中心,所以这里的生意环境是比较繁荣的。而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在1729年,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

普洱茶文化是怎样的呢?在清顺治18年的时候,就有与西藏做成五万担茶叶贸易生意的记录。而当时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普洱茶文化是怎样的呢?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加大管理力度,所以在茶马古道这一带,生意都带动起来了。当时茶马古道是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可以看出其地位的重要。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普洱茶文化是怎么样的呢?上述只是介绍了一部分,此外还需要大家用心学习才能了解到。

秒杀价格最低的品牌茶,关注柒拾贰匠微信

有用+10
分享

为什么普洱茶较其他茶苦涩感会重一些

  为什么普洱茶较其他茶苦涩感会重一些

 

  普洱茶有生津止渴、降脂、养胃、减肥、抗衰老等诸多功效,喜欢喝普洱茶的茶友更是多不胜数。普洱茶是一款大众饮品,普洱茶好喝除了普洱茶品质上乘,还有普洱茶独特的口感令人食之难忘。经常喝不同的茶时,会发现普洱茶的苦涩感会重一些,那么为什么普洱茶较其他茶苦涩感会重一些呢?

  为什么茶叶会有苦涩感?

 

  茶,内含丰富,耐人寻味!茶如人生,若要寻得茶中真味,需要时间沉淀和用心体会。喝茶是循序渐进的修身养性之法。茶中自有其滋味,普洱茶丰富多变的口感层次,象征了人生中所遇的种种“冲击”。普洱茶的滋味常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重味道共同。“甘甜”和“苦涩”两种相悖的概念在普洱茶里却是相辅相成的滋味,正因为这两者的共存,造就了普洱茶给品茶者带来多层次的口感享受。

  [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古代称茶为:苦茶,苦本是茶的原味,普洱茶之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引起了兴奋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到回甘喉韵功效。普洱茶有口感比较强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阴柔性]普洱。以其苦涩的程度区别二者,是最具体辨别方法。至于对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程度而泡出适当的苦味茶汤。

  茶的[涩感]是因为含有[茶单宁]成分,普洱茶是大叶种茶菁制成的,所含的茶单宁成份比一般茶叶来得多,所以新的普洱生茶十分浓郁,也是涩的口感特强。适当的涩感对品茗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涩会使口腔内肌肉收敛而生津作用。好的普洱生茶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这种苦涩味进入口腔后,被感知直至消退的过程,常常被称为茶的“收敛性”。收敛性较强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觉,又迅速消退,转成甜味;收敛性较弱的茶,苦涩味则消退的慢,或直接就不会退去。涩可以增加普洱茶汤的刚强度,也满足口感较重的品茗者。不过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里,而有甜的味道。

  所以,这就是普洱茶苦涩和甘甜的相继体验:苦极后生甘。似乎象征了人生的真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造成普洱茶苦涩感过强的原因:

 

  (1)除了茶区、叶种本身的特点外,杀青偏轻、失水不达标,会导致茶叶苦涩感偏重。

 

  (2)仓储环境湿度过大,也会导致茶叶偏涩。

 

  (3)冲泡时投茶量过大、水温偏高,同样会使得茶叶口感偏苦涩。

  冲泡产生的苦涩

 

  不论生茶熟茶,在茶叶优质的情况下,冲泡不当也会让苦涩感增强。在冲泡过程中,投茶量过大(10克以上)、头几泡茶汤出汤慢或出不干净、水温过高等等,会导致茶汤过浓,苦涩感持久难化。

 

  综上所述,茶叶的苦涩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苦涩感不论明显与否,化得开、化得快,且有回甘产生,这样的苦涩感给人予“苦尽甘来”的愉悦感,;另一类是苦涩难化,使得茶叶给人予死气沉沉的感觉,甚至令身体产生不适。

  “苦涩”不完全等于茶味。一般茶味十足的云南大叶茶都会带有更明显浓强的苦涩味,高山区古树茶一般水浸出物都可达47%以上,可以说茶味浓强。但根据产区不同,显性的茶味氨基酸又不尽相同。“苦涩强”=茶气足是不准确的,有的好茶“苦涩”明显,有的则相对醇和。(比如:著名的“冰岛”产区普洱茶,就以苦涩低,汤水甜柔细腻著称)。

 

  优质的普洱茶苦涩感会比其他茶会重一些是正常的,这也是普洱茶独特口感中的一个原因。当然,冲泡以及发酵过程也是影响着普洱茶苦涩感强度的原因。

普洱茶著名产区布朗山的古茶

  布朗山是中国最古老的三座茶山之一,这里生长着古老的老班章正山古树茶。“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中的王子,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云南“六大古茶山”最早指澜沧江北岸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江北六大古茶山。到了清朝,随着勐海茶区的逐渐兴旺,茶叶产制中心转移到以勐海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即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南峤和景迈等六大茶山。六大茶山最高年产茶达4000吨。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极其适合茶叶的生长。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族迁到布朗山的历史已有1000年。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为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树龄200多年。这片古茶园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l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老班章有新茶园720亩,新班章也有新茶园320亩。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曼新龙的布朗族曾经居住在景洪曼西里,后沦为傣族土司的奴隶,因不堪忍受奴役而逃离,迁徙到布朗山有200多年。曼新龙古茶园就位于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森林中,是布朗族的祖先逃到曼新龙后所种植,现存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0.2米~0.6米之间,树高3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

刘宗林发展普洱茶大念普洱经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已种茶的普洱府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发祥地。距普洱府32公里的马鞍山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该村青年刘宗林开辟茶园,投资建厂,带领全村农户发展茶产业共同奔小康。

据了解,马鞍山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19~21度,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年日照时间在1800~210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照条件好。村村寨寨在群山之中,空气清晰,是天然的大氧吧,无污染,有“高山云雾出名茶”之称,马鞍山是天然的茶叶种植基地。而大山旮旯里的马鞍山村,老百姓延续着“种一山坡,收一箩箩”的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模式,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254户农民,1165人,靠国家救济,靠政府扶持,“养儿怕供书,养老怕生病”是马鞍山村的真实写照。

刘宗林外出打工多年,见识了茶产业为安溪、杭州等地经济发展带来的飞速发展。他雄心勃勃地回到马鞍山,瞄准了这块神秘的处女地,决心用外出打工积累的科学技术为父老乡亲开辟一条致富路。刘宗林率先开辟30亩茶园,投资近6万元建起家庭茶叶初制加工厂,进村入户宣传,鼓励群众大规模种植茶叶,并以每公斤5~8元的价格收购鲜茶叶,当场支付现金。在小刘的倡导下,村干部、党员带头,群众纷纷响应,1999年种植285亩,以后每年以100亩以上的速度递增。到目前为止,全村种植茶叶面积已超过1200亩,达到人均1亩以上,可采摘面积735亩,茶叶加工厂3家,年产春茶100吨以上。去年马鞍山茶农仅茶叶一项的纯收入就达50余万元。茶叶种植已成为马鞍山人的首选项目,茶叶种植鼓了马鞍山人的“腰包”。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慨“一业兴,带来百姓富”。

随着普洱茶弘扬海内外,马鞍山人步子更加坚定,信心更足,热情更加高涨。全村上下形成了抓茶叶就是抓经济,抓茶叶就是抓发展的共识。预计到2008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2000亩,茶农收入将突破100万元。并积极筹备组建马鞍山村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联合体,进一步规范、协调茶叶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使全村茶叶产业的发展走向秩序化、规范化。

目前,马鞍山红红火火的茶叶种植热潮已辐射到附近的会连村、富强村……茶叶种植已铺筑成一条山旮旯里农民奔小康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