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黑茶的发展从寂寂无名到天下知

黑茶的发展从寂寂无名到天下知

2019-10-1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黑茶在茶界的地位是超然的,有人曾形容它是可以品茗的古董茶,足以可见黑茶的价值。这句话我们要分两方面去看,一是关于黑茶的起源历史悠久,二来就是黑茶的价值非常高。其实说道黑茶的发展,并不是一夜成名的,而是数百年来寂寂无名,一跃成为天下知。

秒杀价格最低的品牌茶,关注柒拾贰匠微信

黑茶发展的历史是怎样的?真正茶马古道的源头是起源于四川雅安,雅安人将曾创造过将藏茶背过二郎山抵达康臧地区的辉煌历史,雅安藏茶也成功抵制印度茶倾销,成就了茶叶历史上的一个印记。茶马古道的川藏线路源头就是从雅安开始,这个历史悠久的产茶之地,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乌茶、大茶、砖茶、条茶、紧压茶、边茶、南边茶等名称,最终因为独有的工艺及品质风格,成就了黑茶,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发酵茶工艺。

时光沉淀,让茶叶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纪之后的大流通格局,让雅安很多领头茶叶企业,也意识到“边销”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出了 “边茶内销”、“藏茶共饮”的政策,黑茶渐渐开始进入内陆市场,慢慢也被大家所接受。要说到黑茶历史上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2年,十年时间湖南黑茶在中国茶叶市场迅速崛起,身价水涨船高了数百倍之多,十年磨一剑惊得不少茶客瞪目结舌。

关于黑茶的发展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乎是充满了波折和艰辛的。很多人爱黑茶,除了醇厚的茶滋味外,也有人就爱它耐得住寂寞的隐忍,茶人饮茶,品的不单是茶,还有人生。

有用+10
分享

湖南安化黑茶发展简史

湖南安化黑茶发展简史

兴于汉唐

安化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唐朝,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则是2300多年前的汉代。856年,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这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历史古籍。

延于五代及宋

安化和新化早在汉朝即属长沙府辖制,时称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分。翟守素开梅山之后,宋熙宁五年(1072年)再开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仍然隶属潭州。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五代毛文锡《茶谱》还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渠江薄片茶”即是早期的安化黑茶。南宋时期,淳熙二年(1175年),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两支“茶商军”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三四千人。

“四保”贡于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起,明朝采办的贡茶中,安化年贡“芽茶”22斤,每年谷雨前,在大桥、仙溪、九渡水、龙溪等“四保”由县长监督采制,史称“四保贡茶”。

明嘉靖三年(1524年),史料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是“安化黑茶”之名的由来。同时也说明在1524年以前,安化已开始大量生产黑茶。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茶(私茶)妨碍茶法马政为由,上奏禁运,御史徐娇同时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碍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最终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西北引茶,以川为主,湖南为辅”。从此“安化黑茶”正式定为“官茶”,逐渐取代川茶主销西北。

鼎盛于晚清

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明末清初,安化县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

发展于当代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安化黑茶以其边需之盛而不止,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边疆。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随后安化1953年研制了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1958年研制了中国第一片花砖茶,安化由此成为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11年,安化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据百度百科)

白沙溪老前辈忆往昔:我们奋斗在白沙溪的那些年

白沙溪老前辈忆往昔:我们奋斗在白沙溪的那些年

那是2013年4月19日,我们遁着春天里的缕缕茶香,走进了白沙溪几位老前辈的家,与他们聊过去白沙溪的历史和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勾起了他们很多幸福而自豪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记忆犹新……

刘昭先:男,1924年出身,89岁,1980年退休,现住小淹白沙社区。

当我们走进老人的家,刘老的婆婆满脸堆笑,赶紧去外面叫老倌。原来刘老正在社区门卫室与人一起打纸牌。等了一会,刘老回来了,只见老人精神爽朗,耳聪目明,看到我们格外的热情,不用问,自已便一个劲地说开了。

“我看到彭厂长带领我们试制茯砖”

我是1950年进的厂,1956年全部转为正式编。我在厂里搞管理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很多过去的事我清楚。我们都知道1953年在白沙溪诞生了湖南第一块茯砖茶,而所经历的真实却知之不多,通过刘老的清晰回忆,让我们深感其中艰辛磨难,创新一个产品之不易。

老人说起1951年我看到彭厂长从仙溪押回小淹。正纳闷:为什么是从仙溪押回呢?他在仙溪干啥?说着刘老聊起了彭厂长带领白沙溪工人反复试制茯砖茶的经过。

那时彭先泽是江南、白沙溪茶厂的厂长,为试制茯砖,早在1950年前就开始了,曾先后在江南、白沙溪及仙溪等地搞试验。那年正是彭厂长从陕西泾阳请了两个师傅仿泾阳技术,在仙溪那里租地搞茯砖茶的试制,后来还是由于气候、温度、湿度达不到发花要求没有成功。因此泾阳人断言,没有泾阳的水,没有泾阳的技术,没有泾阳的气候,你们南方根本做不出茯砖茶。白沙溪就是不信这个邪。最后我们厂派出技术骨干及压制部主任彭南山等8个人专门到陕西泾阳,用我们自已的技术工艺边试制边研发。原来,陕西北方气温低,天气干燥,压制的茯砖茶只须用厚厚地棕垫上下覆盖,达到一定的时间,便可自然干燥发花,且金花茂盛。派出人员在泾阳试制将近一年,发现并不是我们的技术工艺水质不行,其主要原因就是南北方温湿度气候差别所致。回来后,我们就请示商业部同意,仿茯砖发花温湿度要求在白沙溪建烘房。把烘房建起后,1953年我们终于成功试制湖南本地生产的第一块茯砖茶。打破了泾阳人的预言,创造了白沙溪黑茶神奇!并逐步得到普及和推广。2008年,该项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18斤茶”

黑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生命茶,是民族团结的革命茶团结茶,中央相当重视,我们茶厂的级别也是相当高。厂里的人事安排和文件、生产计划都是从中央下到省再到厂。52年我们的厂长是马川,营团级南下干部(后为省茶叶公司经理,现退休)。副厂长侯斯烈过去是山西平遥的老县长。在厂里背着东洋刀,特别威风。62年我们厂长是翟彦博,也是南下团级干部。负责我们厂保卫的是上面安排的一个警卫排,全副武装,歪把子机枪都有好多把,机关枪好几挺,夏天看到他们在擦拭机枪。我们的产品质量更是事关民族国家大局,加工出来的产品首先要保证少数民族人吃了满意合格。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负责到底。

记得1960年,我在销售科,我们调运了一批砖茶到青海,中间有个别茶出了点问题,结果是商业部从北京打电话到益阳(那时我们是一个厂),要求我们厂派人到青海处理。不久中央民族贸易局又直接打电话急催。厂里接到信的那天是1960年的12月31日,年关厂里好多事很忙,生技科派不出人,又怕这批茶的问题大,必须赶紧处理。商量把我从销售科抽出,第二天就出发,并先从杭州调运5000担茶后再从杭州、上海去甘肃青海。

1961年1月1日起程,往返辗转水路、公路、铁路,坐船、坐车、坐火车,那时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各方面都不发达,路上半个多月赶到青海。由青海民族贸易局的人亲自接待,并负责与我商量这批茶的处理方案。第二天,我们一起去看那批茶。到实地一看,只有极个别的茶出现烧心霉花。我当即答应,凡有问题的茶请你们剔出来,都由我们负责,有多少算多少。对方十分满意。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商定先将茶放在青海,好的先销售,有问题的剔出来。就这样待这批茶销完,实际剔出来的有问题茶只有18斤。按当时价损失不足18元。但白沙溪这种以质量为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负责精神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目中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喝白沙溪茶放心。从此,青海人民与白沙溪结下了永远的黑茶缘。

刘密花:女,1940年出生,现年73岁,1990年退休,现住小淹农贸市场二楼。

我家是黄谷溪的,隔茶厂只两里来路。1951年茶厂从江南全迁到白沙溪我11岁,就跟着我娘在厂里捡茶,1959年正式进厂算工龄。我虽是女同志,但我个子高力气大,进厂就把我安排在压制部跟男同志们一起压茶,46岁调行政科,后到供销科退休。

“日产10000片报喜”

那时候,我们年轻,身体好,思想单纯,厂里生产、质量都抓得紧,厂长也是经常在车间转。在压制部,有退砖、扒茶、司称等多道程序,各有分工。李华鸿是我们班的班长,扒茶洒面不均匀,压出来的茶砖外观不光滑要扣奖金,废品超过规定比例扣奖金,退砖不快影响压制进度挨批评。我们各组积极配合,全力以赴提高生产。那时设备还不是很好,机器是手摇式发动,一根大绳几个人扯才发得动,有时天气冷,蒸汽上不去,我们自已捡柴火把汽烧上去。为了加快进度,多完成任务,我们每天起码提前10—15分钟上班,到8点就马上进入生产。生产中出废品是不光彩的事,每次发现废品趁热打烂,用手揉匀当即加工,有时手都烫伤。因此我们生产一天只几片废品。记得我们文革前是日产4000片,后来逐步提高到日产5000片、7000片,8000片报喜。当时的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经常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政治空气特别浓厚,工作起来干劲特别大,8斤重的铅板一次搬10片。七十年代后期有一年的秋天,车间实行砖匣双面铅板,我们日产砖茶10800片,创历史最高纪录,车间向厂部报喜,厂部敲锣打鼓给我们送喜报,记得当时还是我念的喜报,工人们欢天喜地,生产更加热火朝天。

杨庆生,男。1937年出身,现年76岁,现住小淹农贸大楼住属区。

我是1961年从部队转业安排进白沙溪茶厂,在厂期间当过篾匠(因为我小时作过篾匠),搞过保卫、供销、设备、生技,85年退休。

“ 由茶带来的好处”

80年代初期,我在设备科,负责机械设备的调入,出差时我经常带点好茶叶在身上。那年厂里派我和另外一个人去河南新乡参加全国计划会议,有1万多人开会,旅馆住宿都很紧张,我们湖南代表团安排在新乡一中的大礼堂住。新乡在河南省北部,正是隆冬12月下旬,气温零下30多度,南方人到北方简直是冻得难熬。我便在外面到处走走,顺便了解些情况。正巧,我走进了会议保卫传达室。据说是北京派来的卫戌部队,他们生起炉火室内有暖气,我边取暖边拿出随身带的茶叶泡了杯茶,那些兵闻到茶的醇香味,直问:你咯是么子茶,这么好闻的茶香味。我随手给了他们几泡,战士们一边泡茶一边和我聊天,茶喝得全身发热。聊着聊着我们因茶成了熟人。快到午饭时间,他们又留我们吃中饭,那餐饭我们两个人吃了4个大馒头6?白米饭。心想该走了,不曾想他们又把我们请回到传达室,还给安排了一个大房子,升起炉火,一天一斤粮票,两块钱,三餐饭,我们在那住了整整七天,根本就没有挨上冻。还搞到了600套轴承的计划。湖南代表团的人羡慕得不得了,直说“你们白沙溪的人真的牛,我们死挨冻,你们住起暖气房,还轻松地搞到了设备。”我在心里暗喜:其实是我带的那包白沙溪黑茶带来的好处。

“白沙溪改进设备舍得出钱出力”

那是1967年的一件事使我印象特别深。厂里随着边销茶生产量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跟不上。那年我被派出沈阳锦州锅炉厂去定制锅炉。为了保证锅炉质量,围绕锅炉钢板我们连续跑了7个省,硬是达到标准钢板为止。锅炉制好后,我们在路上花了半年的时间,用6只拖轮驳船,由沈阳运长沙,再用两只18.2吨的拖船到益阳。在益阳等了一个冬天,到春上发水,又请八九十个人背纤到桃江,船到夫溪现有人员硬是背不上,又再加40个人背纤,这样才一个星期到白沙溪厂码头。当时背纤的人每人每天半斤粮食,后来请示省里加到每人每天1斤粮。这台机器到厂前后时间一年多,花费的人力物力十多万元。是当时钢板厚度硬度最好最先进的锅炉。这台锅炉安装好后,生产机器发动、蒸汽蒸茶都得到了满足,且食堂蒸饭、职工家属生活用水都用上了热水。生产产量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回想起来,我们过去这些老工人为白沙溪吃了很多苦、流了好多汗,为白沙溪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过,更感欣慰的是现在,你们在公司这班领导的带领下,把茶厂办得比过去更红火,厂房建得比过去更威武,消费者对白沙溪黑茶评价这么高,每年为员工创造这么好的红利分成,我们这些老工人感到很高兴,真心希望你们把白沙溪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

白沙溪黑茶:复兴传承燃起红色不老岁月

白沙溪黑茶:复兴传承 燃起红色不老岁月

黑茶,人们才刚开始知道它有“意思”——中国六大茶中黑茶尤其独特,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它不只是源于历史、源于自然,还源于劳动——“压起来咧——把杠抬呀!重压些咧——慢些滚呀!大杠压得好呀,脚板稳住动呀……压了三轮又一轮呀……”在白沙溪千两茶的制作现场,师傅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力踩制,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纯手工,这就是劳动让一张“中国黑茶之乡的代表”名片,飞向品牌远大理想的世界旅程。

“我们都是茶兵,来自最基层”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历史久远的黑茶企业,同时也是一家隶属于益阳市军分区管辖的‘民兵营’企业。”国家级高级评茶师、深圳天恒茶业总经理黄晓凤跟我们分享了那些“茶兵”的故事。所谓的“民兵营”,意味着企业员工可以当做兵力投入战斗中去,而这些员工则是国家武装的重要后备力量。“按刘新安总经理的话说,我们都是兵,来自最基层。”这是白沙溪相关工作人员说的话。是兵,就会有敢闯敢干的无畏精神;是兵,就会有完成使命的责任担当。

黄晓凤介绍,“千两茶”制作由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传承,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她实地考察才知道,没有“茶兵”谈不上黑茶复兴之路。平整开阔的千两茶踩制场上,工人们正有序地分工进行。他们将蒸好的茶先放入花格篾篓中,套上篾制牛笼嘴,然后用篾条篓好,待加工号子一响,七个大汉用结实粗壮的手臂一起用力将篾条捆扎,继而不停地上下甩动,利用惯性使篾条捆紧,场面十分壮观,犹如进入了远古野旷时代,同时也能现场感受到劳动之美。据介绍,踩制千两茶的这些工人都是熟练工,技艺深得老师傅真传,一上午就能踩制出60余支千两茶。

黑茶复兴之路斗转千回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白沙溪茶厂因体制落后、企业缺乏动力,致使这个国有大厂经历了近20年的困难时期。

安化群山围绕、溪水纵横,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但绵延群山也阻碍了当地交通和经济发展。安化自古“唯茶甲于诸县”,茶叶产业是当地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因此在安化黑茶产业萧条的20年中,大量劳动力外流,美丽的山村逐渐荒芜,失去了生气。作为安化黑茶的龙头企业,白沙溪茶厂看着山中一片片被砍伐的茶林,看着那一个个荒芜的茶园,有的只是一种责任重压下的剧疼。幸好,在这几十年中还有一班人能在剧疼中坚持,在坚持中等待这个民族产业的再次崛起。

据黄晓凤介绍,这期间,白沙溪茶厂一班人坚持生产与改革并举,充分利用茶厂世代留下的宝贵资源,卧薪尝胆,努力开发研制新产品。2003年至2006年期间,经湖南省茶叶总公司批准,时任厂长的刘新安同志带领业务厂长肖益平、车间主任刘跃武同志组成产品研发组,个人投资近40万元,夜以继日、反复研制,将1958年生产过的3Kg手筑茯砖茶制作成功,并成功开发了2Kg天尖、75g精品条装黑砖茶(荣获2007年第四届北京茶业博览会金奖)、1Kg天茯茶等新产品,为新公司的崛起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茶老企业重登世界舞台

2010年,白沙溪茶厂的10个优质茶基地,带动6万户茶农,户均增收5300元。2011年,白沙溪茶厂年产值超过了2个亿,并使这个70多年的老企业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复兴了整个黑茶产业。

如今,萧条的各个山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家工作,因为这里的企业有效益了,因为在自家山上种茶卖茶有收益了。山头荒芜的土地再次在劳动的浇灌下恢复了盎然生机。

种茶、伐竹、编篾、采棕叶、织口袋、打包装、制茶叶……种种传统而又快乐的农家活再次成为广大农村致富的最便捷途径。男的下农地进车间,女的做包装、玩编织,样样都能创效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妪们也经常坐在一起捡茶梗,每天高高兴兴地从茶厂拿工资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