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上普洱茶山易,保护茶山难

上普洱茶山易,保护茶山难

2019-1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谁把茶友逼上了茶山》,感触良多。又到了一年春茶走出绵绵深山的时候,或许,每个茶客都有这样一个憧憬:逃离城市生活的喧嚣,在某座茶山深处,独坐在清凉的露台上,边品尝着刚煮出来的新茶,边欣赏着宁静茶山的清晨日出。远处沐浴在云雾中的古茶园尽在眼底,茶农忙碌的身影也依稀在目……所有这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神往。

  对于茶客们来说,这样的茶山之旅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只有对茶有足够的热爱,才会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一款茶从采摘到成茶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但现在这种体验变成了一种风潮,初衷已然改变。越来越多的茶商,发烧友乃至游客们不惜驱车千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各个山头,不为别的,只为几饼纯料古树茶,似乎有了“古树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

 

  山头主义的盛行,使得大部分茶商头脑发热,在利益驱动下,大肆炒作古树茶,从而催生了一部分茶农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心理,盲目涨价,导致了整个古树茶市场的鱼目混杂。浑水摸鱼者,投机主义者乘机得利;真真正正的古树茶欲真还假,认认真真做茶的人百口莫辩。

  于是,为了能让自己喝到真正的纯料,真正的古树,茶友们亲自上山了。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紧随其后走进茶山,不是为了热爱,而是为了猎奇。这样一来,由于上茶山人数多且行为没有规范等原因,越来越多的茶山环境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古茶树濒临毁灭,致使茶山不堪重负。七彩哥不禁担忧,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多年以后,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古树茶存在吗?

  前不久,我和某杂志的记者在聊天时谈起了茶山游,当说到贺开古茶园时,她神色一暗,随后说道,去年春天她走访了那里,因为贺开茶山的路是最好走的,所以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她在茶山那几天,就看到了5辆大巴车载着乌泱泱的人群涌入了贺开古茶园,他们集体在茶树前拍照,有的还摘了几片茶叶做纪念,还有的甚至采了大把的茶叶拍完照后又把茶叶丢回地上,等人潮退去,茶林里满是垃圾。后来她与贺开古茶园保护站的副站长娜约在茶园中清理游客留下的垃圾时,娜约无奈的跟她说:“今年的古茶园很多茶树都是连片的死,2004年以前这里是没死过一棵树的,我一直在呼吁有关部门、茶界专家和政府领导,能尽快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不破坏原始生态古茶园的开发保障,我们世代以茶为生的拉祜茶农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古茶园……”她说当时娜约说完话后就哭了,听到这里,我沉默了很久……

 

  小小一片茶叶,牵动着千万茶友的心,但市场风云变幻,冷热骤变,让茶农、茶企、茶客不知所从,那么如何引导茶产业健康发展,让茶企用心做茶,消费者放心喝茶,变成了一道急待破解的难题。

 

  近两年,茶山游不仅愈演愈烈,还催生了一系列的庄园旅游,有的茶企将自家的茶庄园做成了旅游形式,专门招待游客,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套餐和路线,满足了茶客观光的心理,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好事一件,但说到底茶依然是一种日常饮品,观赏仅仅是它的附加属性。七彩哥觉得真正的茶庄园的是利用所处位置优秀的生态条件,建立综合式茶叶培育基地,为自身产品提供核心原料支撑才是最为关键的。

 

  记得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前景的品牌,一定是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始终诚信为本,不以次充好,从源头抓起,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的茶企业。“这是七彩哥最认同的,上茶山热必须引起茶企的认真反思,如何树立品牌形象,制定行业标杆至关重要!只有让自己的品牌具有影响力,才会赢得茶客的信任,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茶客为一饼纯料而操碎了心,宁愿自己深入茶山去一探古树究竟。

 

  说到这里,或许山头重要还是品牌重要这个问题,答案已经再明显不过,如何在普洱茶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从采摘标准到打包装箱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能让茶客们满意,这是每一个茶企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早在2009年,七彩云南为了保障原料的源头,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的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三个著名的古茶山寨核心的中心三角地带建立了“七彩云南万亩生态茶园”,那里平均海拔1800米,山高路陡,自然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但为了追求原料的品质,生产原生态、无公害的茶,万亩茶园除了茶农可以进入养护茶树以外,是不允许其他人随便进入的。并且庄园与省农科院进行了长期合作,运用生态学原理,对茶园进行人工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的应用,使茶园自身形成天然的生物链,让茶树在这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中能达到自身特性的最佳状态。从原料保障开始,“好茶为你”的信念不是说说而已,七彩云南一直在坚持。

 

  我们并不是反对茶山旅游,而是希望大家明白:古茶园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只有加大古茶山、古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古茶山周边的植被不再受到破坏,让古茶树重新回到森林的怀抱。并且茶企也要挡得住诱惑,正心正念的做好茶,我们才会有更多优质的古树茶可以品尝,对吧!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储存竹箬装茶好处多多

  茶叶,最容易吸收空气中的异味,如果存放不当,就会沾上其他食物、用品的味道。稍一疏忽,好茶变“茶渣”,这对储存条件有限的多数茶友来说,实在是件不快的事。那么,要怎样避免这种令人郁闷的不快呢?

  首先,储存空间要干燥、通风、洁净、无杂味,尽量为你的佳茗提供一个上好的环境。再者,就是帮茶叶穿上“防护衣”——竹箬。传统的竹箬包装有过滤杂味、确保清醇的效果,用竹箬包装的茶叶能相对的保存得更好,而且特别适用于普洱茶。

 

  普洱茶储存本身需要干燥、通风、透气、避光、隔异味,正好竹箬能起到这些作用。而普洱茶的产地云南西双版纳等茶区自古就盛产竹箬,从很早以前,当地的茶农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箬包装生产出来的茶叶。明代学者、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有记载:“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这种传统包装的制作工艺,有助于普洱茶在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茶品清醇。而且长时间被竹箬包裹着的茶叶,在冲泡时还会散发出淡淡的竹香呢。

 

  竹箬包装既起到保护茶叶的作用,同时还方便运输,好处多多,所以茶农们延用至今。

 

买普洱茶不一定要以等级和形状作为标准

买普洱茶不一定要以等级和形状作为标准

首先来说普洱茶的等级,普洱茶的等级对于散茶来说一般分特级及一至十级共十一个等级,其级别的划分是按嫩度为基础的,嫩度越高的级别也就越高。衡量嫩度看3点:

1、芽头多,毫显,嫩度高。

2、条索(叶片卷紧的程度)紧结,重实,嫩度高。

3、色泽光润,色泽光滑,润泽的嫩度好,色泽干枯的嫩度差。

但是对于熟茶来说,发酵的工艺,存放的方法无不影响到茶的品质。十级的普洱,如果经过比较好的发酵,在经过很好的存放,未必比那些发酵很差、存放不好的特级茶口感差。所以我们常说,不以等级论普洱。当然了,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的茶,茶厂在加工时就会越细心,其发酵、存放往往比等级低的茶要好,这个是后话,在这里先不说。

再说说普洱茶的形状,这里的形状说的是紧压茶的形状。一般紧压茶分为饼茶、沱茶、方茶、砖茶等几种。目前很多朋友都觉得饼茶比较好,这也是个误区。按照以前的说法,一二级作散茶,三四级作沱茶,七八级作饼茶,九十级作砖茶,但是现在的普洱茶,其形状与其品质早就无关了,一切只与市场需要有关。

对于紧压茶的鉴别,主要看以下方面:外形要求形状匀整端正;棱角整齐,不缺片少角;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模纹清晰,条索整齐紧结;色泽以黑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表面有霉花,霉点的普洱茶均为劣质。

所以说,买普洱不要以等级和形状作为衡量的标准,应该以查外形、看汤色、观叶底、品滋味作为鉴别的标准。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云南普洱茶源于高山,以丰富的韵味让人迷恋。普洱千百味,品普洱茶,“苦涩味”是绕不开的,有人说“苦涩重不好喝”,又有人说“不苦不涩不为茶”。


那“苦涩”在普洱茶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在后期转化中,又是如何影响茶叶品质的呢?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苦:茶之 -


苦是茶的一种味道呈现,一般来说茶“苦”是因茶叶中: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茶叶皂素、苦味氨基酸等物质含量较高,这些质又易溶于热水,使茶汤呈现出苦味。


· 优质的苦: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的苦伴随着“浓醇鲜爽”,且这时的苦味不会长久不化,这是优质的表现


· 劣质的苦:茶的苦感突出还有可能是由于病虫害,或者施肥造成的,这时的茶叶叶底薄而无光,茶味寡淡、苦味突显,甚至有“恶苦”的感觉,这是劣质的苦。


茶汤的苦常常与涩相伴而生,比起涩,更容易化开,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一定的主导地位。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工艺和茶原料原因,在高品质普洱生茶中也会伴随有一种“自然的苦涩感”


涩:涩为收敛感 -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酯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因此有“涩”感一般也是嫩度高,内涵物质高的表现。


· 优质的涩感:一般来说,古树茶或多或少都会有涩,但一般不会良久不化。虽然涩感刻意因工艺而得到掩盖,好茶的涩在茶味中并不占主导,一般工艺师不会刻意去掩盖它。因此对于生茶“可以化开、切不占主导”的涩我们不用太在意,这是好茶的一部分。


· 劣质的涩感:反倒是低品质的茶因为滋味淡薄,涩感尤为突出,品来让人满口是涩,没有愉悦感。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虽然我们常以苦涩并称,但准确来说,涩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人口腔“收敛性”之表现,因此涩感也会比苦表现得长一些。


总之苦为味道,涩为感受。茶叶出现苦涩味的原因,可能是茶叶本身内含物质,也可能是制茶工艺造成的。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同为古树茶,云南白茶不杀不揉,“苦涩感”不明显。


-  苦涩对普洱茶后期转化的影响 


茶人们常说苦能生津,涩能转甜,这是普洱茶苦涩的良好体现。


普洱茶作为后发酵茶,会有一个漫长的后期转化过程。由于普洱茶经过“低温杀青”和“阳光晒干”,茶叶还保留着活性,在一定温度、湿度、空气条件下,茶叶中以茶多酚为主的物体进行转化递减,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新成分。于是年份越久,茶叶色泽越深,香气口感越醇厚,苦涩感越弱,茶性越趋于温和。


滋味饱满的茶一般都附带有良性的苦涩感,这样的茶在后陈化更容易变得醇厚茶的苦涩会逐渐减轻,甜度加强,回甘越来越好,这在中老期茶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比起苦,涩感转化周期略长,就算在20-30年的老生茶里仍然可以感受到,这并不影响茶品整体的转化趋势。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因此,苦涩并不是决定茶品转化的必须因素,但是一款“滋味饱满丰富的好茶”经常附带的特征。


对于茶品的审评我们要客观看待苦涩,苦和涩是茶叶品质的“试金石”优质的苦涩会为茶加分,而劣质的苦涩,则让我们更容易去淘汰一款茶。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有说苦涩是喝普洱的一道坎,喝懂了“苦涩”,就喝懂了茶。品味苦涩就像一种历练,看淡了脚下的坎坷,才能看到沿途美景,品到壮美人生。


苦涩,就是茶。


【津品茶话】不苦不涩不为茶,普洱茶的“苦”和“涩”与其后期转化有何关联?


图文|津乔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