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谢春生亲自送检普洱茶,结果没致癌物

谢春生亲自送检普洱茶,结果没致癌物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来,有关普洱茶致癌的传闻引起各方关注。10日,云南普洱茶协会副秘书长谢春生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普洱致癌说”纯属无稽之谈。

  云南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每年有15万吨左右的普洱茶从这里流向各地,是云南著名的“三宝”之一。不过,近来“人体工程学李建军教授”的一条微博却将普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微博说:“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毒素是致癌物。”很快,微博内容被转发高达6千多次。就这样曾被世人追捧的养生普洱茶,一夜间被冠上了“致癌”的称号。期间,记者试图通过微博联系李建军本人,但截至目前,并未得到回应。关于“普洱茶致癌说”已不是第一遭,谢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基于社会上各种观点和传言,一个月前选择在国家食品质量检测中心专门就普洱茶中是否含有黄曲霉素做了一次检测。

  记者:这次你检测是抽了几家的产品?

  谢春生:这次检测两家的产品。大家怀疑湿仓的,怕潮湿的地方会有这个东西。我们专门找了茶头,湿仓的普洱,专门抽查我们在云南生产的这个,检测的结果就没有黄曲霉毒素,我发现是他丁类的物质,就是降血脂的物质。其他的东西,云南农业大学也好,好多的专家教授早就检测过了,茶黄素、茶褐素、茶红素啊,早就有证实。我发现普洱茶中有一种成分是降血脂的成份,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普洱茶都有。

  记者:这个结果是在你意料中还是意料外?

  谢春生:我也怕有,要不怕有我还真是不去做这个检了,因为送检时候国家检测中心很注意,问你是哪单位的,怕引起媒体什么的炒作。所以,我送检的时候就写了一个无厂家,要写有厂家,不给你检。

  记者:然有一个月结果就出来了?

  谢春生:是,很简单。说有的也没拿出证据来,但是我检测没有,我这是有报告的。光是推理、怀疑,这种科学态度不严谨。我准备再检测点,发表一篇论文。必须要广泛的抽,抽一家两家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多做点比较。

  记者:我们国家对茶叶当中黄曲霉毒素B1是不是没有一个限量的标准?

  谢春生:如果按理论上来说,它是属于豆类的、花生、瓜子,这类是有利于黄曲霉生长。现在是检测没有了才敢这么推理,茶叶它本身不适合黄曲霉生长。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从混沌走向澄明

文/成杰
  在中国众多的茶叶品种中,普洱茶是一个另类。虽然它的生产与品饮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它的传播却一直受到局限,在2000年之前,除了西藏、广东、香港及台湾地区之外,极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品饮过普洱茶的人则更少。甚至就连普洱茶的产地云南,很多人也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云南生产的普洱茶基本上是外销品,在本地消费的极少,因为在当时,云南本地人钟情的茶仍是“滇绿”,是绿茶与红茶的天下。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因为普洱茶第一功能就是“解油腻”与“刮肠通泄”,相对以前中国人面临的温饱困境及营养不良,普洱茶显然不适合他们品饮需求。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兴起必须有一个社会与经济的前提:即社会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一级的保健与养生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普洱茶正是具备了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诸多要素,才有可能成为人们(准确地讲是一部分人群)品饮茶叶的首选。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以前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就显得很少。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例,在国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茶叶论文及科研成果,普洱茶所占的比重不及绿茶的十分之一。以至到了本世纪初(准确地讲在2005年以前),在中国最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中国茶叶研究所,你找不到一个普洱茶专家,但却能找到一批(不是一个或几个)绿茶专家、乌龙茶专家,甚至红茶专家。

  当然,我们这样评述并非说以前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是一片空白。应当说,自上世纪五十年开始至上世纪末,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有两方面骄人的成绩:一是茶树品种的培育,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及紫娟茶等,都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是由勐海茶厂开创的“渥堆发酵法”,不仅获得了普洱茶生产技术领域的省级科技成果奖,同时也为普洱茶后来的兴起与迅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虽然如此,我们仍坚持一个评价,普洱茶的科学研究不仅落后于其它茶类(主要指绿茶与乌龙茶),同时也与普洱茶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更准确地说,普洱茶在基础研究、功能分析研究、生产与制作工艺研究及深加工研究方面都逊色不少,某些环节则差距很大。

  在中国大陆,对普洱茶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本世纪初。但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很多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也是落后的。倒是这个时期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却是突飞猛进,从茶马古道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都在云南文化专家与学者的研究报告和专著中清晰的显现,对普洱茶的传播与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个时期有一些科研论文及研究报告的发表,但与普洱茶的文化研究相比,其技术层面的科学研究仍是落后的。

  真正对普洱茶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是在2008年之始。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系统化、规模化趋势。大量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形成普洱茶研究的主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其谓“科学普洱元年”。

  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科学普洱的序幕——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颁布

  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北京召开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并正式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的颁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行为。它解决了过去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督无法可依的难题,是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控的根本大法。

  云南省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形成的三级科研网络:即省、地(市)、县的茶叶专门研究所或机构,依据这个标准为核心,开展更为“贴切”的科学研究,包括指导辖区企业技术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

  “保护环境、建设有机茶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成为基层茶农与生产企业的共识。换句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普洱茶界真正落地生根。

  正是这种热情,云南普洱茶出现了三种令人心慰的现象。

  1、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保护已由过去单纯的保护向科学养护转变。云南近几年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几乎都出台了保护当地古茶园的条例与细则,并对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重新进行规划,尤其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培育。这项工作前所未有,从政府到企业到茶农,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科学养护已经形成“全民共识”;

  2、自觉将茶园的管理向有机茶园标准靠拢。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普洱茶价格的暴跌而带来的普洱茶产销的“趋冷”,并没有挫伤茶农与企业的信心。相反,在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号召与指导下,人们痛定思痛,快速总结了以前的不足,下决心从普洱茶生产的源头抓起。于是,向有机生态茶园的管理靠拢,在云南茶业主产区强力推进。由此,近几年云南各地申报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逐年增多;

  3、生产企业的厂房与设备更新速度在加快。过去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几乎可以用“脏、乱、差”形容。近几年,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探讨科学的工艺流程及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其生产环境与设备水平的改进与更新速度可谓突飞猛进。在2005年以前,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就其总的装备水平均落后于浙江、福建、江苏等产茶大省的平均水平。但到了2011年初,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现在的情况是,云南普洱茶企业总体的装备水平远超于其它产茶大省的水平。其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水平也处在全国前例。更加可喜的是,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已不满足只停留在通过QS的水平,即所谓的“达标”,而是向更高标准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迈进。应当看到,近几年申请这方面认证的企业也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设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让科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就在《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颁布四个月后,另一场科研大戏在云南鸣锣上演。2009年4月,由云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科技厅牵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名海外归国博士——科学普洱在行动”的活动,拉开了多层次科学研究普洱茶的序幕。

  虽然这次活动见诸报端的信息很少,大量的科研课题尚在研究中,其科研成果的发布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它真正的意义是在云南、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科研机制:即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重参与的体系的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一架构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普洱茶的要求,也附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主流思维。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活动?解释或许很多。但有一个解释却是必然:就是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必须与时代同步。

  过去,当我们面对普洱茶——无论是研究者、茶农、生产企业、经销商甚至消费者,都有过种种疑问:

  普洱茶为什么“解油腻”?

  普洱茶为什么能够“降血脂”?

  普洱茶为什么越陈越香?

  普洱茶为什么可以降血糖?

  普洱茶到底是“药”?还是食品?

  诸如此类,或许还有一大堆的“为什么”再等待我们的回答。这些疑问伴随2007年普洱茶“暴跌”达到顶峰。面对种种的质疑,无论是我们,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经验之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我认为”或“古人云……”等等的简单说辞。人们需要用更科学的实证方法(也是实验方法获得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来诠释普洱茶。这恰恰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也是普洱茶发展到今天无法规避的必然。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疑问,我们也有责任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经常说普洱茶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很多的疑惑: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普洱茶的杯底香



闻杯底香

杯底香主要用于鉴别是否老树茶。多数台地茶没有杯底香,有一些矮化老树茶如果周围生态环境较好也会有杯底香。

临沧有不少矮化老茶园的茶有杯底香。

杯底香分热香和冷香,其强度与持久度与老树茶的树龄和生态环境有关。

2015年大益普洱茶(生茶)【普洱·源】开箱

2015年大益普洱茶(生茶)普洱·源从外到里应用到物件:塑料包装带(印有品牌信息)、图钉、胶带、纸箱、纸板、纸袋、棉纸、防伪标、防腐剂、纸质内飞、纸质合格证、茶叶。相比传统的大益普洱茶,此茶使用的防伪签是2010年版的,棉纸包的茶饼里没有内票,茶品检测报告也没有。

外纸箱正面

外纸箱V面

外纸箱侧面,茶品重点展示

开箱所见的东西,有一层纸板垫底,合格证,4提茶,十字架型的纸隔板。

每提纸袋包装

打开其中一提茶,有合格证、茶品、防腐剂。

茶饼正面,棉纸包装,棉纸山水画背景,居中显示茶品信息。

茶饼背面,“机器手”包装手法,防伪标,茶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