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出台,如何做出符合的产品?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出台,如何做出符合的产品?

2019-03-01 访问量: 42 茶礼仪网

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45/057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对六堡茶义:

六堡茶(传统工艺)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的鲜叶为原料,经六堡茶传统工艺制成的茶叶产品。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出台,如何做出符合的产品?

传统工艺采用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筛选、拼配或不拼配、汽蒸或不汽蒸、压制成型或不压制成型、陈化或不陈化,不经渥堆发酵的工艺。

按此标准六堡茶(传统工艺)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茶树品种,要求是苍梧群体种和广西大叶种这两个品种的鲜叶为原料。

按六堡传统工艺制作,这个工艺已经明确为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筛选、(拼配)、(蒸压)、(陈化),不经渥堆发酵,这样的一个工艺过程。

核心工艺是堆闷而不经渥堆发酵,标准特别强调不经渥堆发酵的工艺,因为渥堆发酵是现代工艺,无论是冷水还是双蒸双压均是现代工艺。

下面针对三大要点做个详细的阐述:

关于茶树品种,从目前六堡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生产厂家的分布来看,苍梧群体种茶园集中在六堡镇为主,基本生产传统工艺六堡茶。广西大叶种的分布较广,在贺州、柳州、桂林、南宁、钦州、梧州等地级市的很多县份均有分布,曾经这些品种做的绿毛茶叫“桂青”,所以也有桂青种的说法。“桂青种”在没有现代工艺之前,也做传统工艺六堡茶,在现代工艺出现之后,就以做现代工艺六堡茶为主。从原料来看苍梧群体种(也叫六堡原种)原料做的茶更具六堡味。在六堡镇也还有不同山头的说法,传统工艺的丰富性是现代工艺不能比的。

传统工艺的核心工艺是堆闷和陈化,虽然标准里有“陈化或不陈化”,那是兼顾了农家的特点降低的门槛,陈化还是非常重要的,六堡茶“越陈越香”,陈化对六堡茶品质的提升有非常积极的帮助。堆闷是六堡茶初制的关键环节,没有堆闷,基本只能算是绿茶,就不是六堡茶。堆闷还是有一定堆量的要求,否则没有温度的堆闷反而滋生杂菌,甚至把茶做坏都有可能。堆闷时要控制好温度和茶坯的湿度,做到叶底发黄茶香变醇,另外还要发酵均匀防止出现杂色。具体堆温可能要按堆的大小来控制,防止烧堆。

另外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最大差别其实是制茶的理念不同,传统工艺的后发酵要通过自然的方式,没有人为的干预,靠环境和时间自然去完成。现代工艺的制茶理念是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加快后发酵,重点在工艺。这是两种不同理念的制茶方式,传统工艺以自然的方式做茶,强调原料。现代工艺以效率的方式做茶,强调工艺。这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传统工艺适合小规模生产,现代工艺适合大规模生产。

对传统六堡茶而言原料是关键,工艺是基础,最终是陈化的时间和环境。传统工艺是慢的艺术,现代工艺是快的技术。要做出符合传统工艺的好茶,要有耐心。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经典泡法——闷泡法

六堡茶经典泡法——闷泡法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逐渐转变。自唐宋乃至明清,历代茶书及诗词会提到不同的泡饮方式,常见的饮茶方法有:煎茶、烹茶、煮茶、点茶、溣茶、调茶等。明代中后期及清代的小说中逐步出现的有冲瀹、泡茶、沏茶等。

梧州地理位置紧邻广东,梧州人的生活方式也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讲求实用、灵活、和因地制宜,这些在六堡茶的随性泡饮中有充分体现。或是盖碗小盏细斟慢酌;或是紫砂小壶坐而论道;或是红泥小炉烹水煮饮;或是简单一撮茶叶,撒进茶壶里——闷泡。六堡茶具有不易馊的特质,在清同治版的《苍梧县志》就有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所以即使焖泡时间过长,也无需担心。两广民间至近代仍保留有大瓷壶闷泡的做法,后来,在民国及近代开始出现暖水瓶,便逐步取代了大瓷壶的冲泡法,开始采用暖水瓶闷泡。

用不同的方式“烹饪”同一款六堡茶,其香气、口感、滋味都会有所不同。小编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是闷泡,一方面是由于简易方便,另外一方面闷泡过的六堡茶与冲泡的相比,茶汤的厚度和滑度更浓郁厚实,滋味更醇和顺滑,香气更明显,整体更协调。当年下南洋的华人矿工因为饮用量大,更以大缸闷泡。撒入茶叶,加大缸开水闷泡,再装入自己的茶壶,拿到工地上,工余之时慢慢喝。六堡茶就是这样“闷泡”着饮用,并畅销粤港、风行海外的。

具体的闷泡步骤:

【必备器皿】保温壶、保温杯(任选一款)。

【投 茶 量】普通保温壶(1.5L)投茶约5-8克;普通保温杯(0.5L)投茶约2-3克。

【操作流程】用盖碗或茶滤洗茶两次后,放进保  温壶或保温杯闷半小时倒出。

【适用场合】家庭、办公室、旅途等多种场合。

六堡茶闷泡的优势在于,壶的面积比较大,可以让茶叶充分的伸展,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温,使茶叶的滋味完全的展现出来。

闷泡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的口味、喜好千差万别,具体分量及冲泡时间可以自行摸索得出自己的个性化“闷茶法”。

【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五)——传承

农家六堡茶的种类丰富,茶的不同部分都可以进行泡饮。

例如茶花,更多为女士所喜爱,冲泡简单,也可用之泡酒。茶果,因其不容易“出味”,多采用煮饮的方式。六堡传统更有将六堡茶用于美食之中,是为茶宴。现在用六堡茶入菜已经不限于六堡镇了,在梧州市的各大酒楼都有六堡茶叶做的美味佳肴,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六堡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五)——传承

在六堡茶乡,乡民喝茶是先把茶煮过后再饮用,这种饮茶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据说煮饮方式口感更佳,对人体的保健功能也更为突出。煮的茶一般是老茶婆或中茶,茶壶则继承古代唐宋时期盛行的煮茶之风专门用于煮茶的陶制“茶急”,喝茶用的是瓷杯或瓷碗,不过到了现在多是直接用玻璃杯喝了。

据六堡当地老茶人介绍,六堡人敬神的时候,直到现在都必须采用这种煮茶的方式,而且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

茶娘居中,茶杯摆成一圈。把茶放入茶急冲洗干净,然后放在风炉上煮,水将开时,轻刮去浮沫。此时,茶香满室,余香袅袅。第一杯茶,用专门的杯子先敬神,是不能喝的。接着,按照长幼有序,先敬座中老人长者。敬茶的时候,递茶者须双手奉茶,接茶者也要双手接茶,并致谢为礼。这套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习俗既古朴,又显庄严,体现了六堡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敬老爱老、和谐互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五)——传承

(图片来自梧州红豆网,老鹰拍摄)

只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了现在,六堡的年轻人中,懂得这些煮茶敬茶的礼节的人已经为数不多,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茶艺茶文化逐渐失传,颇为可惜。

农家六堡茶采用原种六堡茶制作,继承古代制茶工艺至今。因此,有专家认为称作“古法六堡茶”更为适合,让人一目了然。除了名称要正名外,六堡茶值得我们探索的东西太多了。古老的制作工艺,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历代相传的煮茶茶艺,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需要我们兢兢业业,言传身教的去传递。

【深度】你真的了解农家六堡茶吗?(五)——传承

三口居士:六堡茶从正味开始

三口居士:六堡茶 从正味开始

笔者《为六堡茶正味》一文发表以来,在区内外茶友间引起很大反响,茶友通过电话、微博、电子邮件等形式与笔者探讨交流,提出很多宝贵建议,更有些茶人茶商欲一起合作以传统地道工艺及原料,定制一些经典品质的六堡茶,作为茶友交流与认知的标杆。

六堡茶 从正味开始

彭庆中 文/摄

认知六堡茶道

须从正味开始

何谓正味?

正味乃是纯正地道的滋味。宋代苏东坡的诗中有云:“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书中有说到:“八珍虽美而易厌,至于饭,一日不可无,一生吃不厌。盖八珍乃奇味,饭乃正味也。”最为通俗地道出“正味”之要。

而《庄子·齐物论》里道:“民食?豢,麋鹿食荐,?蛆甘带,?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意思是人喜欢吃牛羊猪狗等牲畜肉食的甘美,麋鹿则喜欢吃草以此为美味,?蛆则喜欢吃蛇(脑或眼睛),而鹞鹰则喜欢吃老鼠,嗜好各不相同,这四样东西哪样才是真正的正味啊?而交流中,确有茶友问起类似问题。茶之味道,如肥环瘦燕各有所好,何者才是六堡茶的正味呢?

在网络跟外地茶友交流,很多茶友对六堡茶这个传统历史名茶很感兴趣,也很想了解,包括传统双蒸工艺、传统罨堆工艺的古法六堡茶、近代外贸出口南洋的六堡茶到底是怎么样的?当时所传的桂青茶“改六”的茶是怎么样味道的?槟榔香是怎么样的?槟榔香有几大类?这些问题,很多都不是单纯文字能够说得清楚的,笔者也一直困惑于此,怎么把这些问题阐述得更透彻。

通过在网上与区内外很多茶人交流,笔者逐步意识到六堡茶中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或者某种特质(如铁观音中的“观音韵”、岩茶的“岩韵花香”、六堡茶中的茶气茶韵和槟榔香等等),最好是有一些诸如茶样标杆的实物,才能更为系统、客观、准确地认识,也更利于推广,而不因初接触六堡茶时始碰到某些劣质茶品而一下子就把六堡茶“否定”了。

继承古法精髓

还原当年工艺

历史上,六堡茶所采用的毛料分作几个阶段,因而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最早的仅限于六堡一带山区,后来逐步扩大到五堡(狮寨)、四堡乃至整个苍梧,再后来扩大到西江流域一带。接下来,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出口创汇的需要,其原料产区更是扩大到广西某些地区,如贺县(原梧州地区)、横县、上林以及当时的南宁地区、桂林地区等都收购过六堡茶毛料。而从工艺发展上,从一开始的无发酵到后来的罨堆、炊蒸压箩、双蒸、?堆到近代形成的渥堆工艺,这些历史上的传统做法所做出来的六堡茶,都有其鲜明特色。

笔者与不少当年曾参与六堡茶收购和生产的老茶人就原料和工艺问题进行过探讨,了解到很多当年六堡茶的生产工艺技术,如当年是如何拼配的、用桂青茶“改六”的一些做法,甚至摸索出了一些好的配比及工艺,以确保做出来的茶浓厚和口味适合、品质稳定,从现在品饮的角度来说,会更丰厚耐品,富于层次。

有很多老茶客都慨叹:现在的六堡茶没有当年的好。原因正是在于现在很多六堡茶品,没有继承古法精髓,没有更多地以当年的拼配技术及渥堆工艺为基础,进行研究和产品开发。笔者查阅一些外贸资料,也对比了现存马来西亚的当年出口老六堡茶,分析其原料及工艺,这些都证实了笔者的推测。

不少茶友建议笔者逐步开始按当年的传统工艺定制一些茶品,以从前的传统生产工艺,还原当时的毛茶状况和?堆、渥堆工艺,做出“当年”那个纯正味道的六堡茶。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以传统的罨堆、双蒸、多蒸、?堆等这些工艺,并按当时选料及拼配比例,做出来六堡茶,可谓正味。笔者觉得,这也是我们丰富六堡茶品类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有效途径。

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作品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仓储回归自然

正味体现陈香

众所周知,六堡茶经存放后,品质更佳。

六堡茶该怎样存放?是否陈年的六堡茶都会有一股“吭”味?闻着一股霉味的六堡茶是陈茶吗?曾有商家和茶客对此频频鼓吹,更借此卖出一个不菲高价,这些真真假假的资讯让很多茶友觉得困惑,特别是区外的茶友,由于较少了解六堡茶的渠道,也没有太多样品可供判断,所以,外地茶友对“正确仓储的六堡茶正味”这类问题最为关心。

一位上海的茶友在交流中说起,现在很多销往北方的六堡茶,动辄说有经过三五年、甚至有十年八年以上的陈放,喝着确实有一股陈年的霉味。这种状况跟普洱茶比较相似,很多人追求“陈”,于“霉味”甚至被误导成“陈味”,甚至于普洱茶业内,有人提出来了“无仓不成普洱”“港仓才是普洱真味”这样的说法。这种鱼目混珠、从理论上概念上颠覆普洱茶真味的做法,在普通茶友中也有一定市场。有市场,自然有利益驱使。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普洱茶每年都有不少入仓加速陈化、误导消费者的茶品流入市场。

有鉴于此,笔者觉得,正被越来越多茶人接受的六堡茶,有了必须规范而明确界定“正味”的必要了。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定制一些标杆茶品,并规范晾置仓储过程,使得六堡茶不染上其他杂味,也不为做旧而刻意做仓,不做出一些“坑味”、“霉味”和所谓的“陈味”来冒充陈茶,还六堡茶以本味,让接触六堡茶不多的茶友认知这才是六堡茶正味。

同时,加强研发,通过毛料的选择、工艺的改进,使得做出来的六堡茶做到“新茶也适口”,减轻堆味,做到“当年可饮,次年渐佳,三年转陈”的水平。这种理念,比葡萄酒中的薄若莱“不崇尚陈放、追求果香清新、不追求回味、不耐储”更进了一步,这样做出来的茶,新品有其清新爽口的特点,但也经得起陈放,陈放后也会呈现出一种渐入佳境的状态。

确实,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六堡茶品鉴价值、消费口味会发生变化,六堡茶产品也在不断地发展中,作为六堡茶的正味以及其参考的标杆茶,也应是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下的标杆,而且,应随着大众消费口味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

槟榔香型细分

规范正味六堡

槟榔香、槟榔味这些说法是六堡茶特有的,其他茶未有提及。而这槟榔香、槟榔味作为六堡茶最为神秘的特色,成为了茶友们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过,即使是喝过很多六堡茶的茶友,说起这神秘的槟榔香,仍难免各持己见、各有看法,甚至大相径庭。

确实,茶香作为一种气味,香味感受包含有很多主观成分,文字难以描述得很清楚,前人不得已将之比作槟榔之香味,也殊属难得。本来,在当时的语境和生活中,大家吃过槟榔,会比较清楚槟榔香并心领神会。时至现代,特别是国内大部分城市,很多人没吃过甚至没见过槟榔,而超市所卖也大多是添加香料制作好的槟榔,所以对槟榔香无从认识,听着槟榔香一词想像不出其究竟是什么味。

如何将六堡茶的槟榔香界定并分类,让茶友们更好地品鉴六堡茶之精妙香、味、气、韵?笔者认为,以一系列槟榔香之“正味”的六堡茶标杆,让茶友们通过茶样去了解槟榔香的多种多样,也更有利于规范槟榔香和研究槟榔香。

笔者有一位好友老茶人方先生,多年以来,他收藏了不少六堡老茶,并致力于研究六堡茶的槟榔香的分类及原料、工艺状况。他极力主张并鼎力支持笔者将槟榔香分类并规范命名,为此,他将所有珍藏的老茶无偿提供给笔者品鉴、比对,以探究槟榔香的形成机理,与笔者一道用同样产地的毛料茶青“复制槟榔香”进行试验,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清楚六堡茶各个产区槟榔香的风格特点。

方先生认为,槟榔香是六堡茶至为精髓的东西,是六堡茶“正味”之一个不可或缺的特色,如何让槟榔香更好地体现六堡茶的“正味”,如何让“正味”六堡茶直接而规范地让外地茶友,品鉴到六堡茶的槟榔香、槟榔味,是至为重要的。而且,有这么一些标准茶样在茶友手中,随着时间流逝,让茶友感受着槟榔香的慢慢形成,个中享受无疑是非常美妙的。

山头特色正味

彰显六堡神韵

精于品鉴之道的茶友都清楚,不同产茶区域不同山头的茶青其做出的茶,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特点,这就是茶友们常说的“山头味”。普洱茶的不同山头特点已经为大多普洱茶友所熟悉。易武、班章、布朗、南糯、巴达等等随口即来,接下来,还细分出于麻黑、落水洞、刮风寨、高山寨、丁家寨等等,这些既是一种概念的运作,也是当前黑茶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现代人对茶品质和风味特色的不断追求,对一些个性化的“山头茶”更为青睐。本来,品茶就是很个性化的,有人喜欢喝浓茶的霸气、有人喜欢茶汤的绵甜,有人喜欢高香,有人喜欢水柔,风格各异的山头茶便应运而生,为高端茶友所乐道和追捧了。

六堡茶各个产茶区域同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掘这些不同产区的特色丰富六堡茶的品种品类,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直以来,一些著名的如黑石茶、虾斗茶、芦荻茶被不少老茶骨所追捧,甚至一些罕见的茶品如虾斗茶,由于其掌故传奇而名闻遐迩,但产量很少,可谓千金难求,很多茶人茶客以曾一品而倍感荣焉。但不可否认,总体来说六堡茶的山头特点尚少为茶友所了解,也没有渠道去一一购买对比。

而另一方面,反观普洱“山头”的盛行也导致了其圈子的鱼目混珠。真真正正的山头古树茶似真似假,认认真真做茶的人百口莫辩,有茶人撰文指出:普洱古树茶山头主义很好,看上去很美,但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或者,有一个放心的朋友给你好茶,一个放心的源头买到真茶。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六堡业内资深人士和一些行业协会如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等等,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开发、研究、规划、发展和规范六堡茶山头茶的责任,要以信誉去建立“正味”的标杆,以协会认证、注册商标、品牌授权等方式,规范管理六堡茶的山头茶使用,“正味”六堡茶也应该以不同山头特色的纯正地道的口味,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六堡茶风格,使更多茶友能品尝到六堡茶的精妙之处。

多样而丰富、深邃而迷人,才是六堡茶之“正味”。

认知六堡茶,从正味开始,六堡茶业的健康发展,也应从正味开始。

正心方能正味,正味始能正原,根本正了,辅以规范科学的宏观管理,六堡茶产业定可健康持续地发展,避免走普洱茶、湖南黑茶等茶业发展所走的弯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愿天下茶友都能一品好茶,吾心足矣。

三口居士(彭庆中)原创作品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