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德丰昌说普洱普洱茶发展时期划分(下)

德丰昌说普洱普洱茶发展时期划分(下)

2019-12-2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普洱茶发展时期总体来说划分为远期普洱、号期普洱、印期普洱、七子饼时代、山头时代五大时期。

视频用时9分47秒

七子饼时代

1968年:改各厂自行生产“云南七子饼茶”

1973年:熟茶问世

1984年:《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

90年代初:大面积种植无性系茶树

90年代中期:国营厂股份制改革完成

2004年以后:国营厂私有化

传统国营厂制茶工艺解析:统购统销

第一,收茶方式——不分山头和寨子、不分树龄、按级收购、定级归堆

第二,制茶方式——拼配压制

第三,销售方式——政府指导定价、统一销售

山头茶时代

随着云南国营厂改制完成(2004年前后)及民营茶厂的出现,普洱茶开始步入山头纯料时代,但是云南大部分民营茶厂的出现则是在2007年普洱茶爆涨爆跌之后,山头纯料的说法,也应该以此年份为分水岭,但2007年至2012年基本还是大村大寨的形式,例如冰岛还没有五寨之分,2012年至今则越分越细。

重大事件

2003年:普洱茶地方标准首次制定及颁布执行

2006年:QS标准开始用于普洱茶

2007年:普洱茶暴涨暴跌

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制定及颁布执行

2009年:普洱茶进入复苏时期

最早出现的地名

01

“易武正山”字样——出现在1999年茶商叶柄怀定制茶包装上,其包装上有一颗绿色的茶树,俗称“绿大树”。

02

“班章生态茶”字样——在1999年勐海茶厂改制时,获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标志的中心为一颗大白菜的图案),以今大福创始人何宝强先生为代表的广东茶商、台湾茶商在勐海茶厂进行定制茶或来料加工茶品生产的部分包装上,俗称“大白菜。

云南名山头细分时代

冰岛

2005年后茶叶包装上出现“冰岛”字样,但是当时还没有冰岛五寨之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茶商个人上山收茶,近几年冰岛才开始有五寨之分。

曼松

曼松是一直以来是贡茶的首选,但是早期并未出现“曼松”字样在包装上,2007年之后才开始出现该字样在茶叶包装上。

薄荷塘

2011年之后,茶叶山头越分越细,开始出现“薄荷塘”等小地名,并伴随着大批量茶商上山收茶制茶而快速扬名。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喝出山头村寨:真实还是虚妄?

普洱茶喝出山头村寨:真实还是虚妄?

坊间常听闻有人能够仅籍由品饮便可判断出普洱茶的山头村寨,一杯下肚,班章、贺开、巴达、麻黑、大雪山云云皆可娓娓道来。且不提其间有多少信口开河,单只说仅凭借品饮判断何处山头村寨一事,便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难道不同的山头村寨难道就没有其各自的独特性么?不是有不少方家都能够藉由品饮判断出绿茶、乌龙茶的产区么?

普洱茶喝出山头村寨:真实还是虚妄?

因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特性,以及群体种茶树的多样性,使得普洱茶在整个云南茶区的地理范畴内呈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具体到不同的茶区山头,还会有其各自独特的表现。不过茶叶成品品质特点的形成最终是“茶种、生长形态、制程、仓储”等共同合力的结果。

云南普洱茶原料传统上多来自群体种有性繁殖茶树,有性繁殖的结果就是同一片茶园的不同植株有着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品质特性。这就如同子女与父母不可能完全相同一样。连相连的两颗茶树都不能相同,又谈何“山头纯料”呢?而绿茶、乌龙茶生产多使用单一品种无性繁殖扦插种植,一大片茶园的植株可能都是同一母本的“克隆体”,如此当然会有非常近似的品质表现。

普洱茶喝出山头村寨:真实还是虚妄?

上图拍摄于老班章,可以清晰的看到,同一枝上的叶片,便有叶缘有锯齿和无锯齿两种形态。

除了茶种,制程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也有极大影响。云南普洱茶,特别是优质古树茶,制作过程多采用手工,而手工制作必然会带来品质的差异性。不同制茶者,甚至同一制茶者不同批次制茶都难以保证品质的均一性。如此带来的差异必然会在茶品品饮时有所体现。

对于品饮者而言,他接收到这杯茶的讯息是来自于茶种、茶区、制程、仓储等多重因素交杂作用后的复合结果。希望仅仅通过品饮就能从中独提取出单一的山头村寨的信息,真的只能以MissionImpossible来形容了。比如经典普洱的酽品系列,就可以通过投茶量、水温、冲泡手法等的改变,分别呈现出易武、景迈、临沧等不同茶区的特征。 显然,仅仅以品饮判断山头村寨是不切实际的。

普洱茶喝出山头村寨:真实还是虚妄?

判断茶品的产区来源,唯有如石老师与经典普洱团队一样,在茶叶生产期间全程参与,从原料、生态环境、初加工、拼配、压制、储运等个个环节全部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方能把握茶品品质特性组成的每个要键。否则,仅仅凭品饮便铁口直断茶品原料的山头村寨来源,便只能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了。

保存普洱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普洱茶知识在较为干燥的环境里,可以在存放茶叶的旁边摆放一小杯水,令空气中湿度稍微增大。但是太过潮湿的环境会导致普洱茶的快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霉变”,令茶叶不可饮用。

  一、流通的空气

  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叶变化,但不能将普洱茶挂置在阳台上,这样放置的茶,茶气都给吹走、茶味都给吹散了,饮用起来感觉淡然无味。所以要有适度流通的空气,但不能放于风口。另外,要注意周围环境不要有异味,否则茶叶是会变味的。因此,不可以摆放于厨房中或其他有生活异味或工业异味的环境里。

  二、恒定的温度

  普洱茶放置的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温度应以当地环境为主,不用刻意地人为创造温度,正常的室内温度就好了,最好是长年保持在摄氏20—30度之间,太高的温度会使茶叶加速发酵变酸。相对来说,春、夏、秋三季普洱茶的变化会比冬天变化快,无论什么时候,普洱茶不可被太阳照射,在阴凉处为好。

  三、适度的湿度

  “现在好的普洱茶都讲究要‘干仓’存放,‘干仓’就是指在干爽的环境中存放,忌湿。”何仕华说,太干燥的环境会令普洱茶的陈化变得缓慢,所以要有一定的湿气。湿度应人为相应控制,年平均湿度不要高于75%,由于沿海一带温暖的海洋性气侯,湿度在梅雨季节会高于75%,所以更应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散发水份。

侧耳倾听普洱茶之声

“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圣经》赛亚书中提到的“雨雪”从高处下到低处,却使众链条纷纷得益。但2006、2007年一直被资本坐庄、众人跟风炒作的普洱茶从2007年5月高台跳水后,却一直没得安生。普洱茶本没有罪,一切纷争源自某些从业人员没有平常心:像“雨雪”一样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踏实地落地消费市场这个根基的平常心。

普洱茶虽小,但内有大乾坤。普洱茶文化“俭、静、和、敬”。与中华茶文化基本精神既有相通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俭”即俭朴,返璞归真,清茶一杯;“静”即清静,清心寡欲;人,相敬如宾,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茶事及人际交往之中。而普洱茶却在重走茶马古道、被资本翻云覆雨、被文化浓墨重彩渲染、被媒体反复爆炒千锤百炼中,又面临重新定义的尴尬。

人如其茶。这群云南茶叶商人首先是茶痴,接下来才是茶商。这样一个群体代表了很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资源性省份里的内陆商人。在激烈的商业震荡中,他们也在寻求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制服己心的,强如取城。”整个普洱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何制服内心想要短暂寻求利润的冲动,而是做一个清心守候的普洱茶人?

历史上,云南的茶商几乎都是行商,他们靠着马帮和自己的双脚走天下,不仅走出了一条世界闻名的茶马古道,也将云南的茶叶销到了各地。而他现在的感觉是,云南茶商大多当起了“坐商”,似乎开间铺面,泡壶普洱茶,等着买主上门就叫卖茶了,这其实是对茶文化的一种误解。很多业内同行也认为,云南普洱茶更大的市场在省外和国外,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家门口,要做一个大概念的普洱茶市场。从起初坐等客户上门,以资源优势来成为追捧对象到现在跌落下来,在孤独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云南茶叶商人正在这其中逐渐学会什么是商业心态,什么是商业视野。

从茶马古道中走来的云南茶叶商人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却也有面对现代商业的迷茫感。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介绍,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在云南商人身上体现得越来越单薄。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透过背后重重力量的扭结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浮躁。品普洱茶强调的是一种大境界和心境。当一些茶商为了利益操纵着各种策划时,整个普洱茶扎扎实实地从头做新兴消费市场,培育教育真正的普洱茶友的大潮流却无法更改。

事实上,普洱茶市还在低谷运行。采访中一些原浸淫普洱茶许久的专家已经在转战其他领域了,而一些原来号称是普洱茶投资收藏专家的已经在转卖其他茶了,而这些专家的众多客户朋友别墅里,却囤积满了普洱茶还无法消化掉。

安静等候的如鹰展翅上腾。普洱茶其实是一种非常温和的茶,品普洱茶时安静自己的心,听着悠扬的音乐,首先要闻一下茶叶的清香,甚至可以稍微地尝一尝。然后烫壶,用水来冲泡,一般来说冲泡到第六七泡时才是口感最好。品普洱茶时需要耐心安静等候,而整个普洱茶市场也需要不断地冲泡,淘汰掉杂质与搅扰,许普洱茶未来更安静香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