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后发酵技术的又一次革新----科技创造生活

普洱茶后发酵技术的又一次革新----科技创造生活

2020-0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可以说,无发酵不普洱。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秘密就在于其“后发酵”的工艺上。

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次级化合物丰富,药用功效明显,而且消除了茶叶的生涩以及对肠胃的刺激,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叶中的香气成分、茶多酚等化学物质发生了结构转化,会呈现出来别具韵味的茶品特质和养生效果。

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价值驱动下,人们对其“后发酵“的技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创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云南发明“渥堆”的方式,可使普洱茶在四五十天中产生褐变,使茶叶由“生”向“熟”转变,故将这种方法制成的普洱茶称为“熟茶”,是人工快速发酵的产物。

普洱茶之所以被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其主要价值取向还在于时间的维度上,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一系列酶促氧化和微生物活动复杂的变化过程,发酵使普洱茶慢慢发生质的变化,在时间的打磨中,使普洱茶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所以,“可以喝的古董”、“会呼吸的文物”这种收藏文化的兴起,就源于此。

人工发酵制成的“熟茶”只解决了一个“熟”的问题,而通过自然发酵解决的是“成熟”的问题,虽然“熟”与“成熟”有相同或相近的涵义,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品质上的差别。

从这些年的走势来看,普洱茶的价值与存放的时间是成正比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一些知名的基金公司的高净值客户已开始把投资的目光投向普洱茶领域。而他们所看重的,就是普洱茶在时间的长河中所体现出来的财富传承与文化传承的价值。

一场技术的革新,一方面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与行业多年实践积累上,同时还需要天时地利的条件,最终在成熟的时间推出成熟的成果。

普洱生茶与熟茶是两种发酵模型,前者需要微生物的“干预”,后者则直接进入“酶促发酵”过程。普洱茶发酵中,这些特殊微生物所完成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由“生”向“熟”的工作,而是催生天然植物活性转化,让大量小分子化合物的衍生与聚合出现,完成普洱茶从“幼小”向“成熟”的转变。

柏联原产地窖藏在借鉴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很多普洱茶后发酵独有的生物发酵技术,这些技术制备方法属于创新型的。因此,原产地窖藏不能等同于原产地存放,更不是原产地存放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利用现代生物科技对传统的贮藏方式的改造与升级,目的是使普洱茶后发酵实现更纯正的天然植物的活性转化,使普洱茶后发酵达到更专业、速率更快、品质更好的效果。

基于庄园经济产业链的整体打造,原产地窖藏技术一直是景迈山柏联茶庄园多年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十年时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专注于普洱茶后发酵技术领域的研发,不可谓不长。企业与国内最顶尖的科学家及团队一起,对普洱茶品质形成的三个关键生产环节各要素、工艺的研究专业而有深度的、踏踏实实的探索与实践,历经了无数次的经验与实验的碰撞,在去年发布了“原产地窖藏”技术的科研成果,为普洱茶后陈化发酵科学研究向生产技术的转换开启了一扇门、铺设了一条道。

柏联作为一家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更注重把产品做成一种生活方式,健康自然的理念、场景化的体验、个性化的定制、会员尊贵服务、可溯源的藏茶方式以及高端度假生活的引入,都为“柏联原产地茶窖”打上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标签。柏联茶窖系统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效嫁接,利用大数据管理,为客户提供更精确更定向的服务,更为普洱茶产业的后期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自去年柏联庄园建于景迈山的原产地茶窖开仓以来,已提供了至少300多个原产地窖位。“柏联原产地茶窖”第一批追随者,成为柏联茶窖会员后,已在这一年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了普洱茶在时间中变化的魅力。

“另类投资可遇不可求,稀缺就是价值。柏联茶庄有专业管理茶叶贮存的窖藏服务,普洱茶随着时间的沉淀,在良好的贮存条件下成就价值,柏联茶庄是获得欧盟认证的中国第一个茶庄,茶叶放到这里接受专业的管理,存茶具有可靠性和可溯源,可以提升我们对茶叶爱好的层次与价值。”

——来自北京的一位茶窖会员

“文化的传承需要物的承载,就象茅台酒一样,每年为自己的孩子存一点下来,就象女儿红。普洱茶越陈越香,我们20多年前存下的普洱茶,20年后再来喝,所赋予的价值感那是不一样的”。

——来自成都的一位茶窖会员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对当今社会有何文化意义?

  答:其一,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生地: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茶树的原生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几处万亩古茶园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而普洱茶,就是在这样深广的茶文化历史背景中,作为大自然得天独厚的慷慨赐予与云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这是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

  其二、云南这么多文化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和谐相处,文化的交流,变迁涵化,与普洱茶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茶马古道是民族文化交流最具典型性的象征。这一点是与其他茶文化“和”的相比诠释是内涵更丰富的:这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是文化与文化的和谐,这是普洱茶文化精神的“和”最重要的。

  其三、茶在云南各民族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往往是促进和象征人情和美的信物,在祖先祭祀等重大活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居住在临沧耿马亚练的章太村俐米人,每年开始采摘茶叶时都要祭祀古茶树。这在茶文化里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而普洱茶文化精神,同样是要由这些深厚斑斓的民族茶文化精神作为背景而凸现。附:100问普洱茶,普洱茶100个为什么!

普洱茶茶树以及树龄等的分类分级大全

静一号创始人分析出的古树普洱茶茶树、树龄等的分类分级,只能供爱茶人参考。

普洱茶茶树以及树龄等的分类分级大全

一、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宋代,树龄500~1000年)

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明代,树龄300~500)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清代,树龄100~200)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民国,树龄60~100年)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1949-至今)

品评普洱茶应注重三个问题

  品评普洱茶应注重三个问题:一是合理利用舌头;二是把握好茶汤的“评味温度”;三是评茶前不吃刺激性食物。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同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的两侧前端主要评定茶的醇和度;舌两侧的后端主要评判普洱茶是否“发酸”;舌心(中心部位)主要感受普洱茶的“涩味”;舌根则重点体会普洱茶的“苦味”。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品评普洱茶时,茶汤入口后,应在舌头上循环滚动,充分感受各种滋味物质的状况,这样,才能正确的,较全面的辨别普洱茶的滋味。

  品评普洱茶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茶汤温度过低,一是低温滋味由可能的协调而到不协调,影响评定的准确性。

  品评普洱之前,最好不要服食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烟酒、糖果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