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贵州安顺绿茶缘何为他人嫁衣?

贵州安顺绿茶缘何为他人嫁衣?

2019-03-12 访问量: 37 茶礼仪网

       安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生产茶叶的历史记载,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味精茶”。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安顺绿茶开始闯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然而,一些茶商在利益驱使下,以“杨柳尖”、回收泡过的茶叶等方式图一时之利,砸毁了安顺绿茶这块金字招牌。近年,当地政府想重振安顺绿茶品牌,但要想恢复当年之雄风,却是征途漫漫。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安顺市与茶叶生产商、经销商,以及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进行对话,了解了安顺绿茶的兴衰历程。 

 

红极一时毁于一旦 

 

   安顺位于黔中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短,属于典型的“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安顺就开始种植茶叶,鼎盛时期则是上世纪7080年代。 

   “那时安顺的绿茶十分风光,因其各元素指标较高,作为‘味精茶’加入其它茶叶中供出口。安顺市西秀区茶叶商会常务副会长张福亭,谈起红极一时的安顺绿茶仍感到十分自豪。张福亭已67岁高龄,与安顺绿茶打了40多年交道,可谓安顺绿茶兴衰的见证者。张福亭介绍,上世纪70年代安顺绿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茶叶1.2万担,其中有4000担用于出口。当时,安顺被定为国家绿茶种植基地,因品质较好作为“味精茶”与龙井等茶叶一起供出口。

   1977年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放开茶叶市场,安顺绿茶成为市场抢手货供不应求。一些不法茶商便以树叶和喝过的茶叶作假,导致安顺绿茶一时间成了“假茶”的代名词,从此一蹶不振。“从1981年至1990年,安顺绿茶种植面积由10万亩缩减到8万亩,产量一度时期只有几百公斤。”张福亭十分痛心地说。

沦为替身身价大跌

   “每年5月份过后,在安顺几乎见不到当地绿茶的身影,80%以上的产品被外地客商收走。”安顺市西秀区茶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毕季贵说。据了解,2010年安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9.52亩,年产量达1972吨,但其中80%的产品被外地客商集中收购,重新贴牌上市。安顺绿茶丧失了自己的品牌,成了一些知名品牌茶叶的“替身”。

   张福亭告诉记者,2008年、2011年,他先后两次赴上海考察茶叶市场,上海大宁国际茶城700多间铺位,其中一半被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知名品牌占领,另一半则为各地的品牌绿茶,他反复看了好几遍也没有发现贵州茶叶的身影,更别说安顺绿茶。即使在贵州省内,湄潭翠芽、都匀毛尖声名雀起,以瀑布毛峰等为代表的安顺绿茶却难觅一席之地。

   “其实,我们也很清楚,100200元的茶叶初级产品卖给外地客商,经他们包装贴牌后售价往往要翻番,但我们也有很多无奈。”安顺明英茶叶有限公司经理吴维告诉记者,他们十分清楚三月份的茶叶放到八月份每斤可多赚2030元,如果有自己的品牌价值会更大。但人工采茶每天的工资高达5万,一个月就需要150万,加上水、电、运输等,采茶期间每个月的开支近200万元,企业为保运转不得不贱卖。

重振雄风征途漫漫

   2007年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2009年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张福亭说,从2009年起安顺绿茶恢复性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不仅有中长期规划,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种植面积也由8万亩增加到了近20万亩,到“十二五”末将达到30万亩。

   “目前,我市茶叶产业存在着小、少、散、差等现象,无龙头品牌引领、加工工艺差、产出低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安顺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旭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安顺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安顺绿茶品牌为例,该市目前有30多家企业,40多个品牌,除瀑布、明英等少数几家茶企产值过千万以外,其余的都是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小企业,品牌也十分杂乱,没有拳头产品。

   安顺茶办专职副主任徐锳说,该市将通过系列措施重振安顺绿茶雄风。首先,通过多条途径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争取“十二五”末达到30万亩;其次,强化资源、品牌重组,争取把“瀑布”、“朵贝”等打造成知名品牌;第三,结合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开发观光、文化茶园,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第四,建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

   “安顺绿茶兴衰沉浮教训深刻,要想重振雄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福亭说,这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地努力。   

有用+10
分享

千岛玉叶

千岛玉叶

千岛玉叶产于淳安县青溪一带,原称千岛湖龙井。1982年创制,1983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等茶叶专家到淳安考察,品尝了当时的千岛龙井茶后,根据千岛湖的景色和茶叶粗壮,有白毫的特点,亲笔提名“千岛玉叶”。外形扁平挺直,绿翠露毫。芽壮显毫,翠绿嫩黄,香气清高,内质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成朵。

千岛玉叶制作略似西湖龙井,而又有别于西湖龙井。其所用鲜叶原料,均要求嫩匀成朵,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并要求芽长于叶。鲜叶采回后,须经6~12小时的摊放,待鲜叶含水量在70~72%方可炒制。加工工艺分杀青与煇锅两道工序,均在平锅中进行。杀青兼具揉捻、整形作用,炒制开始用“抖”,继之“抖”与“带”相结合,然后改为“捺”、“抓”、“搭”等手法交替使用,炒至茶叶外形初具扁平、匀直出锅,进行摊凉回潮。煇锅是在杀青工序茶叶已呈扁平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光滑与扁平匀直。主要手法运用“捺”、“抓”、“压”、“搭”等,此时炒制要求“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用力须适当,用力太大易碎,用力稍轻不扁,锅温过高茶色易黄,锅温太低茶色发暗。灵巧的手法才能炒出“光、扁、平、直”的千岛玉叶与清溪玉芽。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扁平挺直,绿翠露毫;内质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带甘,叶底嫩绿成朵。千岛玉叶有诗曰:“千岛湖畔产,品质齐超群。玉叶与玉芽,睦州姐妹茗”。

成为传说的安化松针为什么能是针形绿茶代表

说到针形的绿茶,那就不得不提到安化松针,安化松针产于湖南省安化县,因为外形挺直、细秀、翠绿,并且还状似松树针叶而得此名。安化松针是中国特种绿茶中针形绿茶的代表。

成为传说的安化松针为什么能是针形绿茶代表

为什么能是针形绿茶代表呢?因为安化松针的品质。它宛如松针,香气浓厚,滋味甜醇,茶汤清澈明亮,叶底匀嫩,是形质俱佳,令人十分喜爱。安化松针多次参加全国农产品展览与全国茶叶评比,均被列为是中国名茶之一,在1964年还被征集出国展览,获得了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到1986年还参加全国名茶评审,获得了商业部优质名茶的称号;1985年,日本丰茗理事会理事长松下智与大学佐野副教授等人转成到安化进行参观访问,在品尝了安化松针以后赞不绝口,尤其是安化松针的香气,被认为远远超出日本绿茶明珠的玉露茶。

在之前茶艺网也提过安化松针,为安化松针实在感到惋惜。安化松针被潮流所忽略,现在的人许多都不认得还有这样一种茶,想要在网上看看它的样子还是寥寥几幅不太清楚的。其实它并不是失传了某种武功只剩下威名,而是可以付诸实践、有具体形制、标准。被忽略是因为它不肯在这些传承下的细节妥协。

现在想要买到安化松针是十分困难的,就算能买到,也舍不得送人,因为太珍贵,现在的安化松针可以说是成了江湖传说。

关于凉茶、绿茶的“茶”神话

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是最主要的饮料之一。在中国,茶就更加普遍,以至于成了文化,甚至成了“半药半食”的神话。凉茶、冰茶、红茶绿茶……光是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那些茶的神话,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有多少仅仅是人们的雾里看花?

所谓凉茶,就是加了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

一场巨大的灾难(2003年非典流行),把一个在华南苦苦经营的凉茶品牌推向了全国。基于“清热下火”的种种奇效,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需求,一时间风行全国。

但是凉茶其实跟其他的茶连“远亲”都算不上——它不含有通常的茶叶,而实际上是中草药提取液。凉茶宣称的功能是“清热下火”——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这已经算是“药效”了,没有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是不允许做这样的标示的。虽然我国也有食品饮料不得宣传药效的法规,但是实际执行中“清热下火”、“增强免疫力”之类的用语基本上可以随便说。“热”和“火”本身不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也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而公众也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检验来接受这种概念。所以,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主管部门,都可以仅仅依靠“传统”、“使用多年”来作为这些功能宣称合法性的基础。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有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由“热”、“火”导致的症状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己减退的——不管你喝的是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之后它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完全有可能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有“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

对食品饮料来说,有没有宣称的“奇效”在我国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无害”,总有许多人对于“奇效”“宁可信其有”。但是对凉茶安全性的认识是来自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方式。凉茶的原料是一些植物成分,这些植物的提取液中,含有目前的分析技术远远不能分析清楚的东西。说它“安全”,是因为没有人因为喝了它而立竿见影地出现不良反应。但是是否有轻微的、慢性的毒副作用,我们的传统思维是“不知道有没有”,就当做“没有”。即使是有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了某些成分——比如夏枯草——可能产生抑制免疫这样的有害作用,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几百年前祖先说它“无毒”来接受它。最难以理解的是,某些大牌的凉茶可以获得主管部门的“特许”而使用它,而其他“非大牌”的加了就犯法。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特色”——一种成分即使被证实可能有害,只要主管部门认可就“无害”了!

对于凉茶而言,夏枯草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基本上都没有经过可靠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检验。它们的“安全”认定,一是来源于祖先们的记载,二是来源于长期使用“没有发现”有害。已经有一些所谓“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药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被证实靠不住,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相信这样的“安全”认定方式呢?

在华南,几百年来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凉茶。对于非华南地区的人来说,“原生态”的凉茶“既不凉,也不像茶”,很难被广泛接受。风行全国的凉茶是甜的,因为商品标注上没有各种成分的含量,我们不知道里面加了多少糖,但是根据这些成分的排列顺序,白砂糖的含量应该是除水之外最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凉茶,就是加了大量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即便不论那些中草药成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其中的大量白砂糖,可能是更不健康的因素。当我们对含糖软饮料口诛笔伐,指责它们带来肥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这些凉茶中的含糖量,可能并不比它们少!

绿茶抗癌,“相当不可能”

在对凉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进一步评论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另一个著名的茶饮料——绿茶。

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供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茶类饮料中,绿茶所占的比重大概有20%。因为绿茶没有经过发酵,人们相信它保留的天然成分比较多。在这些成分中,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所以人们相信绿茶对人体具有许多“保健功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抗癌。

对于绿茶能否抗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2004年1月,美国有个公司向fda提出申请:在绿茶的销售中,可以宣传“每天饮用40盎司的绿茶可以减轻一些癌症的发生风险。虽然有科学证据支持,但是这些证据还不够完善”。他们提交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220篇文献来支持这样的宣示。

美国fda在一年半之后对这份申请作出了答复。在这份近一万个单词的答复中,美国fda详细分析了每一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绿茶“相当不可能(highly unlikely)”具有抗癌的作用!

美国fda的管理原则是:如果你不能证明它“能”,那么你就不能把“可能性”拿来促销。

而凉茶的成分是各种中药材,与绿茶相比,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不管是“到底有没有效”还是“到底有没有害”,都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甚至,还有夏枯草这样被发现了“可能有害”,而生产者又不能作出合理辩解的情形。

某些厂家可以拿到主管部门的“免死金牌”,但对消费者来说,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公布用科学逻辑对科学数据进行的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