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聊聊普洱茶制法工艺上的乱象

聊聊普洱茶制法工艺上的乱象

2019-03-14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聊聊普洱茶制法工艺上的乱象

常喝普洱茶的茶友,对其制作工艺应有过一些了解。云南传统普洱茶七子饼茶的制作工艺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晒青毛茶的制作;第二阶段,即晒青毛料到成品的制作。

本文就以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谈谈我个人理解的“普洱茶工艺之乱”。在今天流通于茶市的普洱茶品,以传统七子饼造法的普洱茶不到3%,大多数普洱茶制品,名不副实,是以“绿茶化”的手法造之。

那么,普洱茶为何要“绿茶化”?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经营普洱茶,部分大厂的制茶师傅最有发言权了。普洱茶绿茶化,说到底,还是市场的主导。

比方说,在尝试喝普洱茶的大多数茶友,此前把“香茶”喝多了。接下来,喝普洱茶也这样,追求的是“香”。经营普洱茶的商家、制茶师傅,不能拒绝我的“上帝”啊!怎么办呢,这是“上帝”的要求呀?

我们再来看看普洱茶毛料,晒青毛茶的造法,即鲜叶采之,摊晾、杀青、揉捻、晒干。

先看鲜叶采之。传统制作普洱茶的原料,其采摘的时间,要求等都极为严格。从时间来看,今以采春、秋两个季节的茶青为主;从采摘要求来看,目前主要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占大多数。

再看摊晾。在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上,可以说是鲜叶的摊晾这道工序,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步骤了。其实,这道工序也极为重要,很多鲜叶因摊晾的时间不到位,比如摊晾过长,茶叶在冲泡过程中,茶梗出现红梗现象。

若是鲜叶的摊晾过长,这是红茶的制法,在红茶的制作工序上则称之为萎凋。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则是,萎凋是化学反应,改变了茶叶内部的物质;摊晾,则是物理反应。在晒青毛茶的制作当中,摊晾是让其鲜叶内部挥发部分水分,仅此而已,而不是让其内部物质发生任何变化。

其三,杀青。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杀青的目的是以高温钝化酶的活性,阻止茶中的酶促氧化,这一做法在绿茶、乌龙茶黄茶、普洱茶中都要利用。就晒青毛茶的“杀青”而言,传统大锅制法,只需短时间内,将鲜叶的叶温从常温提高到80摄氏度以上则可。

而晒青毛茶的“杀青”,是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而不是将其杀死。这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很多制茶师傅难以掌握的一道工序,“巧手”师傅至少也得三五年的历练。这也是“普洱茶绿茶化”惯用的手法,即提高鲜叶叶温的温度,将酶的活性杀死,茶叶的香气自然而然的提高——香茶一步到位。

我想说的是,通过高温提香的“普洱茶”,其实质已经不再普洱茶茶品的范畴之内了。当然,很多茶商和茶友,偏爱这类茶。这类提香的“普洱茶”,新茶,其适口性很好,什么草清气几乎不存在,香气特艳。

但是呢?这类“普洱茶”,绝对不适合存放,更不适合投放到收藏市场、金融市场上。一年品饮,还具有品饮价值,至少能闻闻茶香,解渴也可。若是存个三五年、十年八年之久,纯属浪费房租,占用空间。

最后一点,揉捻和晒干。揉捻,即造型,为晒青毛料整容,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轻揉捻,二是重揉捻,孰轻孰重,就看各位茶友的要求了,在此不多言,董玥说茶专栏上也有很多类似讲解的文章。

接下来,说说晒干。云南传统普洱茶的造法,还在于“晒”,而“晒”这道工序是用于毛料,非普洱茶成品。但是呢,现在科技发达了,晒青毛料“晒干”这道工序,几乎不用晒,大多是以“低温烘干”或置于透明玻璃瓦结构的屋顶“闷干”。无论是以“低温烘干”还是“闷干”造之,都不及自然晒干。

关于普洱茶制法工艺的乱象,今在此就说这么点。此外,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一书介绍,在布朗山古茶山有片古树茶,谁要想喝普洱茶真正本质上的高香茶,快去曼新龙走走。

作者:艾文华

有用+10
分享

当普洱茶遇上“回南天”,如何保存才是正确之道?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齐放,白鸟争鸣,是让人心动的春暖花开。但,这是北方的春天,不是南方人的春天!南方的三月,是会让人郁闷的三月,因为有个不速之客的光临——“回南天”。

 

  因为它,整个屋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是湿漉漉的,连墙都发霉了,更不用说我们的茶叶。不能不说,这是茶叶的敏感期,一个不小心,从干仓变湿仓,从优质变垃圾,都是可能的。

 

  那怎么办呢?当普洱茶遇上回南天,我们如何去保管好自己的茶?

 

  保管法则一

  茶叶包装密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普洱茶叶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加快变质。我们如何避免茶叶吸收到空气中的湿气,首先要做的,就是隔离。把普洱茶生熟分开存放,如是笋壳装入纸箱密封存放,若原包装就是纸质品的,不必拆掉,原封不动保存。

  再选择一个固定放置的地方,尽量不要直接放在地面上,最好用东西垫高,与墙面及地面距离最少10-20cm,也不要直接挨着墙壁,如果可以,以塑料为底,同时离墙50公分以上。为什么呢?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旦进入回南天,地面和墙面都是湿漉漉的,易湿难干。

 

  保管法则二

  抽湿,是回南天守护茶的法宝

 

  一旦储茶区域内部环境的湿度平衡被打破,茶本身的危险系数可达90%,因为湿度过大,茶会发霉,即便是华佗在世,也无力回天。

 

  一般来说,空气湿度在75%(高湿度)以下,可认为是存茶的相对安全湿度。超过这个湿度,一切都不好说拉,有能力的家庭,建议备上湿度计和抽湿机。回南天最可怕的就是潮湿潮湿。

 

  可以说控制了湿度,就成功了一大半。

  保管法则三

  家里可以备一些竹炭或木炭

 

  有网友问家里只有几饼茶,开着一个抽湿机,会不会有点过了?确实有点浪费,也没这个必要。那么家庭只有少量的存茶,不开抽湿机,如何“抽湿”呢?还是直接举手投降?还是趁回南天没来之前,喝掉算了?

 

  其实,可以借助抽湿小能手的力量。竹炭、木炭是防潮湿的好帮手,还可去除异味。使用竹炭、木炭时,要注意一点,就是它们的吸附能力很强,挨的太近会吸走茶叶的香气。

 

  保管法则四

  最方便最放心的一种方法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最方便最放心的一种方法,把茶叶寄存到专业的仓库中去。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茶像候鸟一样,去稍微干燥的地方避个“风头”再回来。

漂亮的普洱茶刀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欧·亨利(O.Henry),在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讲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妻子德拉为了在圣诞节给丈夫的金表买一条链子,不惜把自己瀑布般的美发卖掉;而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买一套漂亮的梳子,不惜将心爱的金表卖掉。最终,虽然链子和梳子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夫妻间那种恩爱之情却跃然纸上,不禁教人心酸和感动。

这不能不使我想起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以忘怀。一天,在东湖闲逛时,突然遇上一农贸土特产的展销会,但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种土特产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在一个工艺品摊位上,我发现了一把普洱刀,这种刀造型非常奇特,属不锈钢制品,做工十分精细。关闭时犹如一片漂亮的树叶,打开是一把斧子状的造型,刀刃锋利无比。我爱不释手看了半天,经讨价还价,最终以12元的价格成交。

买刀的动因,并非是它的特殊用途——切割普洱饼茶之用,是它的鉴赏和雅玩价值吸引了我。鉴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是我买刀的主要缘故。我特别喜欢各种刀,家里的菜刀不下五六把,但看见卖刀的,我总是喜欢凑上去看一番。前些年,在青海的塔尔寺,就买了一把藏刀,刀柄上镶着牛角,还有一个刀鞘。后来,前一把手从西藏回来,又给我带了一把镶了绿眼石藏刀,我也爱不释手。而这把普洱刀,小巧玲珑,带在身上很方便,无事的时候,拿出来把玩一番,也是一种乐趣。

一次,我到老同学鬼卿那里去玩,鬼卿在打开一包装盒时,胶带粘得很紧,一时打不开,我顺手掏出普洱刀,轻飘飘地切割开了。鬼卿看到这把造型如此奇特的刀,拿去把玩了半天。我看到他爱不释手的样子,便说:“你要是喜欢,就送给你吧!”鬼卿受宠若惊,高兴地收下了。尽管我更喜欢这把刀,但作为挚友,我还是慷慨地送他,只要挚友喜欢。

再后来,有人从云南给鬼卿带来一盒包装精美的普洱饼茶,里面有县长大人的签名,有编号,有生产日期,具有收藏价值。鬼卿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我。我开玩笑地对鬼卿说:“这下好了,我有普洱茶却没有普洱刀,你有普洱刀却没有普洱茶。我们两个就把它们作为收藏吧!”鬼卿听了,会心地笑了。

普洱茶拼配知识细论普洱茶的纯料与拼配

普洱茶一直有“纯料”与“拼配”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普洱茶“纯料”或“一口料”的原料选用,是传统普洱茶制作的基本规则,这是因为:一是古代普洱茶的制作者由于受交通不便的束缚,不可能将不同产区的茶叶“融到一起”。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没有“拼配”一说;二是“拼配”的提法是一些现在制茶企业为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一种说辞,缺乏普洱茶制作的“正宗性”。“拼配”工艺加工出的普洱茶属于“鸡尾茶”,缺乏正宗的“韵味”,其产品的品质也必然大打折扣。

普洱茶拼配知识细论普洱茶的纯料与拼配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普洱茶的“拼配”是品质再优化和再提高的一种工艺手段,经典的普洱茶产品一定有其独特的“保密配方”,而这个配方的核心内容就是“拼配”。

那么,谁的观点更具合理性呢?

首先,是我们对“拼配”概念应如何界定。普洱茶的“拼配”涵盖很多内容,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等级的拼配、不同茶山的拼配、不同茶种的拼配、季节的拼配、年份的拼配、发酵度的拼配。以普洱茶等级拼配为例,它是普洱茶拼配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普洱茶紧压茶产品,无论是新茶,还是流传下来年份较长的老茶,将他们剖析会发现,其底、面、内的茶叶等级都有差别,哪怕这种差别极为细小,都有独特的拼配技术在里面,一饼普洱茶的“层次感”离不开等级拼配的技巧。只是这种等级的拼配存在级别差距大和小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的拼配自古至今是广泛存在的。很多人提到的“纯料”和“一口料”,更多的是指没有将不同区域的茶叶“混到”一起而已,是普洱茶拼配中的某一项,而不代表全部,不能简单认为采用“纯料”或“一口料”的普洱茶就没有其他的拼配技术。说的更直白一点,普洱茶的拼配是一个大的概念,绝非只局限某一点。

其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夹心茶”及非云南产区的茶叶混入普洱茶之中,是一种造假行为,不属于普洱茶拼配的范畴。普洱产的拼配是一项高超的技术,是普洱茶制作者通过拼配工艺将普洱茶品质再优化与再提高的过程,不能将任何的以次充好、甚至造假的原因归罪于普洱茶的拼配。

说到这里,或许我们还有疑问,即普洱茶的拼配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第一,普洱茶的拼配源于中药“配伍”的理论体系。普洱茶的古代,直至清朝,与中医有很深的渊源,这是因为:中国的中医理论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他们认为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茶品,同时具有“解油腻、醒酒”等功效,是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饮品。清代著名的药学家赵学敏在著述《本草纲目拾遗》中,就将普洱茶以药材的名义纳入其中。关于传统的普洱茶膏制作与云南当地中草药的关系另叙。

第二,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生产基本来自当时的茶叶集散地,为普洱茶的拼配提供了资源保障。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普洱茶每一次热点的转移及经典茶品的出现,都伴随着茶叶集散地的转移和兴起。因此,所谓的交通不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以云南易武小镇为例。在清朝道光年间,当六大茶山的“盟主”倚邦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始发地,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这一其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易武,开茶园,建茶庄。几十年间,百里易武,山山茶园,处处茶香,商旅来往不绝,马帮赛途盈路,一派兴旺景象。这个时期,六大茶山60%至70%的茶叶,都几种在这个地方加工、销售,并沿着十一条通向境外的道路,销往四面八方。我们现在熟知的普洱茶经典茶品,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易武的,如同庆号、乾利真宋聘号、同兴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庆春号等。

第三,普洱茶的拼配注重的是茶叶内含物质的“优势互补”。我们知道,不同茶山、不同区域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是不同的,其口感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茶叶芳香类物质含量的不同,还体现了内含物一些细微差别。如何判断这种差异,以及将这种差异进行有效合理的“重组”与“融合”,创造一种更优质的普洱茶产品,是从古至今普洱茶人始终追求的梦想。以紫芽茶为例,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者,紫者为上”,指的就是紫芽茶。它所含的氨基酸、类黄酮等物质高于云南很多产区的晒青毛料,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花青素是什么?简单的说,花青素为植物二级代谢产物,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它对人体有多种好处,能够增强人体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同时,还能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但是,如果单制紫芽茶,即纯料或者一口料的原料选用,其效果很差,汤色浑浊、苦涩味极重,人们饮用后,会因“药性太大”而使身体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但将它拼配进其它的原料中,或以其它晒青毛茶为主,以它为辅,其含量控制在五分之一以内,其汤色、口感、内含物均有极大的提高。如果说紫芽茶更多地体现茶叶的药用价值的话,适度配置则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中药理论本身就坚持适配的原则,不是量大就好。

第四,普洱茶的拼配可形成普洱茶后续发酵的梯级转化。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过程,由于它属于固态发酵,就必然要求它具有层次感。以饼茶后续发酵为例,它要求压制的饼茶松紧适度,即不能太密实(紧压过度),又不能太松弛(间隙太大)。而要想达到这一工艺要求,仅靠物理的办法(石模与机器压制)是不能解决的,因为茶叶内含大量的纤维物质,而纤维物质是有弹性的,既使压制时采用重压力的方法,但在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一定的恢复。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不同等级原料的合理拼配,以七级茶做“骨架”,以三级或五级茶“添实补缺”。这种网状骨架的搭建,可使普洱茶出现层次感,并使后续的发酵出现梯级转化。很多人对普洱茶的品级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所选的毛料品级度,越高越好,甚至有人追捧纯芽头(一级料)制成的茶饼。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纯芽头制成的茶饼,极容易造成紧压“过密过实”的现象,使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受到一定的限制。恰恰不利于普洱茶后续的发酵。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误解,认为普洱茶的原料品级越高,营养价值越高,反之,品级越低,营养物质越少。这是因为普洱茶原料的鉴别套用了绿茶及其他茶类的感官审评方法,与传统普洱茶鉴别有很大区别。以普洱茶原料中还原总糖含量为例,权威部门检测的结果是七级茶含量最高。这正是七级茶被大量用于饼茶的重要原因,而非“以次充好、降低成本”的欺骗行为,这种粗老茶叶不仅是饼茶形成“网状骨架”的主力,同时也因内含物质的特性,使它成为普洱茶后续发酵与转化的“骨干力量”。

第五,普洱茶的拼配是一想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技术。凡是经典的普洱茶产品,无论是流传上百年的老茶,还是近几十年的“新品”,都有各自独特的“茶性”,只要我们深入体会,都会找到它们的差别,哪怕是一些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异化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会使我们的味觉产生深刻的记忆而久久不忘。这种感觉,或者说品质,不是简单的“纯料”和“一口料”所能赋予的。更多的是普洱茶制作者常年经验总结和感悟中的智慧结晶,是高超的拼配技术结出的“硕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拼配的技术自古至今没有被“格式化”和“模式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制茶人都可依据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对茶性的领悟,通过种种实践,去塑造更高品质的产品。这个空间即使在现在也仍然十分广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许是普洱茶拼配工艺所遵循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