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炒作的三个方阵

普洱茶炒作的三个方阵

2019-03-14 访问量: 36 茶礼仪网

  古树茶单价高,顾客面小,多分散在少部分茶商,以及大量的爱茶者手上,包装不同,规格不一,品质的鉴定难度大,形成了这个市场的特征,是很典型的专业市场,买家、卖家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度,很难形成成交。所以,这个市场很难形成炒作规模。

数年前的那场由普洱茶产区导演的收藏疯狂,虽然引来骂声一片,但实际上普洱茶却因为“敢想敢干”而一举成名。中国是个茶叶大国,中国各产区的茶叶都有其辉煌历史和特色,只是知名度的高低有别,普洱茶如果当年没有对中国人富起来后的畸形心态的独到认知,用炒作能发财的利诱去做营销,普洱茶也就难以在中国走红。之所以数年前的炒作骂声仍在耳边,今年又策划出第二轮的“游茶”炒作,肯定是在第一次的炒作中普洱茶企业获得了不菲的利益,这个利益一定大过被骂的痛楚。

  普洱茶曾经让不少后期介入的炒家血本无归,有的第一轮炒家至今还没卖出当年的茶叶,就算能卖出也要亏血本。但在发财梦的面前,人们是最容易失去理智的,这也是今年普洱茶能够挑起第二轮炒作的关键。中国茶叶行业的传统性造就了茶企经营的保守,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使许多茶企的思维受到禁锢,总想着把茶叶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而少有人像普洱茶一样的思维——给想发财的人一个暴富的梦想,让更多人投入到普洱茶的炒作中来。

  中国茶叶明显供过于求,中国茶叶每年还在产量上大幅递增,一切打着茶叶收藏旗号的都是谎言,但这个谎言如果加以利诱那就产生魔力。仅就炒作而言,普洱茶是值得得意的。

  针对以上茶叶行业现象,云南大昌号普洱茶总经理李东的理解与看法:

  讨论的命题有两个致命的谬误,需要先指出来:

  第一,“少有人像普洱茶一样的思维——给想发财的人一个暴富的梦想”,是普洱茶的错?还是部分普洱茶经营者的错?菜刀杀人,是“菜刀”的错?还是“侩子手”的错?

  时下,连CCTV报道老班章涨价时,都在旁敲侧击,咒骂老班章,殊不知,也是在骂“菜刀”,视“侩子手”而不顾。

  人有两种欲望最易被诱发:升官发财。这是孔子说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那些普洱茶经营者无非是利用了后一种人的欲望而已,板子该打谁?不言自明。

  第二,“一切打着茶叶收藏旗号的都是谎言,但这个谎言如果加以利诱那就产生魔力。”粤港茶商说:“普洱茶是可以品饮的古董。”使得普洱茶重新纳入人们的视野,并有夺众茶之话语权之势,茶博会上,多是普洱茶在唱戏。

  久居乡野,一朝入宫,为茶界所不认、所嫉妒、所嫉恨,直至所诋毁,乃世间常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乃黑茶所共有,唯独普洱茶受人重视以来,人们才发现六堡茶、茯砖、千两茶、康砖、金尖也是越陈越香。

  任何商品,保质期、有效期,是其生命,过了,就失去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也就很可能消失。而普洱茶,在良好保存情况下,在一个合理的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其使用价值不断提升,价值自然就要提升,这合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说完命题者的两个谬误,说一下普洱茶的炒作。

  第一方阵:普洱茶炒作的始作俑者,乃少数粤港台茶人,把古董茶炒到天价之后,带来的是大量的伪品、仿品,统称“假老茶”,部分对普洱茶业界了解不多的高官富商,津津乐道的“号级茶”,往往是湿仓干仓反复恶意做手的“假老茶”,老茶没有标准,卖“假老茶”利润比卖海洛因还高,又不犯法,所以,趋之若鹜者日众,需要茶客的成熟和相应标准的完善,才能避免。

  第二方阵:大益、下关、中茶的“击鼓传花式”的炒作,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内参。这个炒作团队资金量大,数百亿、数千亿资金介入,是普洱茶市场的主流炒作者。自2006年以来,一直没有停下“炒作”的脚步。恶意炒作,哄抬茶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工商部分一直没有介入?我一直不明白。

  第三方阵:自2012年开始出现的古树山头茶的游资团队。

  2004年以来,云南的古茶树等树龄长、原生种、自然生长的人工栽培型茶树所采茶叶的品质好,品饮价值高,逐步为茶客所认同,为媒体所认同,从2007年普洱茶暴跌之后,是一群爱好古树茶的茶友,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低迷的市场环境,反而促使采茶者、制茶者、售茶者认真做事,直到2012年,山头古树茶价格一路理性上扬。

  持续的上涨,吸引了一些游资,2012年、2013年,游资进入,规模不大,据不完全统计,不超过十个亿,从炒作的手法上来看,多是囤积,等待涨价,出货的简单模式。
普洱茶炒作的三个方阵

  古树茶单价高,顾客面小,多分散在少部分茶商,以及大量的爱茶者手上,包装不同,规格不一,品质的鉴定难度大,形成了这个市场的特征,是很典型的专业市场,买家、卖家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度,很难形成成交。所以,这个市场很难形成炒作规模。

  那些号称垄断某一山头的数家茶叶企业,也没见其成功的炒作现象。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里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炒作也罢,不炒作也罢,守法经营,才是正道,恶意炒作者,应该接受法律的惩罚。

  只不过,不要把那些违法经营的“板子”打到“普洱茶”上。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六大特点

  普洱茶的六大特点

  市场上你会看到有很多打着普洱茶旗号,自称自己卖的是普洱茶,那要怎么才算得上真正的普洱茶呢?普洱茶必须满足以下六点才算真正的普洱茶!

  一、产地。普洱茶,产地必须是云南;

  二、茶种。茶树鲜叶为云南大叶种;

  三、原料。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而成。后发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放,长时间的缓慢自然发酵,这样变成的普洱茶,叫生茶;一种是用晒青毛茶经过人工渥堆发酵,叫熟茶;

  四、形态。除散茶外,紧压成型的普洱茶有各种形状,有如小药丸、圆球、象棋、沱茶、圆饼;大如南瓜、巨型饼、树筒、屏风、大匾等;

  五、储存。与白酒一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六、冲泡。普洱古树茶,使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可泡20泡以上。

  普洱茶的上述特点,也使普洱茶成为可具收藏鉴赏的古董,这是大多茶类都不具备的特性。

  从茶类发展的先后看,普洱茶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唐朝樊绰撰的《蛮书》,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起始年代更早。而黑茶起源于11世纪前后的宋代,普洱茶在前,黑茶在后,按照茶类发展的先后来看,普洱茶也不能列入黑茶类。

到底什么样的普洱茶好

到底什么样的普洱茶好

普洱茶近10年来,才开始在各地流行起来,由于卫生部门研究普洱茶有降血脂、瘦身、抗癌的功能,尤其是保存越久的普洱茶越有效能,所以价格的变动也相当剧烈。那么什么样的普洱茶好呢,下面介绍一下什么样的普洱茶好

什么样的普洱茶好,要从辨别新、老普洱茶开始由于普洱茶可持续发酵,因此越陈越香,价钱当然也较贵。新的普洱茶指的是刚制成的普洱茶,外观颜色较绿有白毫,味道浓烈,老的普洱茶指的是陈放较久的普洱茶,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叶外观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

闻茶叶香气

通常保存不佳的普洱茶会产生霉味,有些商人为掩盖其气味,会加入菊花等花香。因此若看到普洱茶中参有菊花,或闻起来有花香,表示茶叶品质不纯正。

辨别茶汤颜色

请店员或老板试用,观察茶汤颜色。由于陈年普洱经过多年持续发醇,茶汤颜色较深,但绝非黑如漆;而新普洱茶的茶汤颜色较淡。不过这一点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即使新制的茶也会很深,最好的方法还是试喝。

试喝

试喝是选购茶叶最重要的部分了,因为一杯茶好不好,合不合口味,从试喝就可以完全知晓,一杯好的普洱茶不会有霉味、也不会是苦水。新制的普洱有白毫,未经过陈化,因此会有苦涩味;普洱茶陈化、白毫转金针后,性温和、不刺激,因此味道较甘醇。

从辨别普洱茶的新鲜来判断什么样的普洱茶好

1、从汤色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因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2、从香气辨别 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可以从型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约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一九七三年间由紧茶的材料改做成的第一批熟砖茶,称之为「73厚砖茶」,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无论从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最好的熟茶茶香。熟茶味、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转李东《普洱茶三字经》详解

李东是大昌号的掌门人,习茶,做茶多年,他与茶相互侵染,举手抬足间透着一种儒雅。对茶的悟性极高。从这篇《普洱茶三字经》详解就可以看出来。

原文:

席要洁,器得净;气要匀,心得清;神要聚,体得松;指要柔,臂得弯;普洱茶,分生熟;

生茶寒,熟茶温;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自来水,矿泉水,

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香靠冲,汤靠吊;

壶悬否,看水温;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分茶汤,要低斟;

嗅茶香,要细闻;品滋味,啜饮之;清若兰,飘九畹;苦和甘,心自明;人生味,寓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茶是佛,长至善;茶是道,重摄生;惜茶心,存感恩;品好茶,多自在。

详解:

席要洁,器得净:茶席整洁,茶器干净,乃修茶第一步,有的茶庄,公道杯外侧茶垢连连,很不雅观,玻璃器皿,干盐擦洗冲净,沸水煮开即可,紫砂、陶瓷也一样清洗无妨。

气要匀,心得清:呼吸顺畅,吐纳自然,气匀方能心清,清心才能寡欲,去除杂念,抚平心绪,心境开放,心思腾空,以空灵之真心去感受茶。

神要聚,体得松: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注意集中,才能品出茶之妙。品茶时可以沉默寂静,也可以闲谈。但若以品茶为目的,则应该是以话佐茶,而不是以茶佐话。然后必须在端正身姿的前提下放松身体,方可做到后面的“指柔”和“臂弯”等动作要领。神聚体松,即所谓张弛有度,把身心调整到轻松状态。

指要柔,臂得弯:手指要柔软而非僵硬,手臂要弯曲而非僵直,这样习茶和品茶时才有利于准确、优雅地把握和操作茶勺、茶壶、茶杯等茶具,防止操作不到位甚或失误的情况出现,导致事茶之谬。

普洱茶,分生熟: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主要是生产工艺的不同,包装上都要注明的,生茶汤色橙黄,熟茶红浓。

生茶寒,熟茶温:生茶性寒,适合体热、胃热易上火者,有清火之用,熟茶性温,对胃寒者较好,有暖胃之用。

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饮用水,多数是弱酸性水,近年来,出现弱碱性水,生茶,适合用弱酸性水冲泡,熟茶,最好用弱碱性水冲泡,这样,更能彰显茶的特点。

自来水,矿泉水,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自来水,硬度大,矿物质含量高,矿泉水,矿物质含量也高,对茶的水溶性物质的溶出不利,不能彰显茶的香气、回甘等茶韵。硬度小、酸碱度适合的山泉水较好,纯净水,适当养水,增加水的可溶性氧含量,也很适合泡茶。

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泡普洱茶的水温很关键,老茶,茶性内敛,要高温去激发,新茶,茶性张扬,适当降低水温,亦能表现茶性。

香靠冲,汤靠吊:普洱茶的香气的彰显,在注水时,要有意识的去冲,让水与茶融合充分,香气就表现得好。茶汤的软滑细腻,要靠吊水来促成。冲与吊的配合,可能就是泡茶之妙了吧。

壶悬否,看水温:无论是用紫砂壶泡,还是用盖碗泡茶,注水时,除了表演的需要,日常事茶,是否高悬注水?关键看冲泡时对水温的要求,高悬吊水,可以降低水温,低冲注水,可以保持较高的水温。

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普洱茶冲泡的出汤时间的控制,是泡茶之关键,不同的茶,不同的冲泡阶段,出汤时间不同,才能保证茶汤始终保持适度的茶浓度,忽高忽低,都是冲泡中要避免的,不熟悉的茶,事茶前,应反复冲泡多次,方能掌握。

分茶汤,要低斟:斟茶时,要把茶壶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边沿,这样一可以避免把茶的香气冲散挥发掉,尽量保持茶汤品质;二可以防止杯中产生气泡。茶杯中如果泛起明显的气泡,也会稀释掉茶香,同时也是很失礼的情形。

嗅茶香,要细闻:普洱茶的香气,较为内敛,追求沉稳、悠长,是一种“成熟之美”,不论嗅干茶,还是杯香、茶香,都要缓缓吸入鼻腔深处,细细去体会,热嗅杂味,冷嗅茶香,不可搞错。

品滋味,啜饮之:稍微用力将茶汤吸吮入口,可以自然地发出声响,并适度地“咂吧”嘴,目的是唤醒和调动口腔中的味蕾神经进行辨味,茶汤应该沿着舌头的两侧流动,然后分三口徐徐咽下,在这过程中充分感觉普洱茶层次丰富、质感各异的滋味,并达到口齿生津的效果。

清若兰,飘九畹:早在唐宋,文人骚客就爱用兰花的味道来形容茶香,普洱茶中见兰香者甚多,九畹,指距离,语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苦和甘,心自明:唐人皮光业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将茶看成苦口婆心启人心智的良师。而无论苦中有甘,先苦后甘,品者自可从中领悟,或许心如明镜,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此种乐,依然在苦中得之。事茶的过程,既是开启心灵之旅,享受精神愉悦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人生真谛的过程。事实上它并不能把人完全带离凡尘,而是让你在品茶中腾挪出另外一个空间俯看俗世,审视自我,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中国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精华,于儒,便是注重“礼”、“雅”的中庸和谐之美。

茶是佛,长至善:由“茶禅一味”到“吃茶去”的着名公案,便可知茶和佛教的极深渊源。而佛门慈悲,与茶的善性共通。国内诸多寺庙古刹,藏有不少上乘普洱。

茶是道,重摄生:道家养生古名为摄生,即以老庄“天人合一”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运用四时调摄、风水环境等多种方法——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中包括茶养——来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健康之目的。

惜茶心,存感恩:真正的好茶,汇集和浓缩了阳光、土壤、水分、植物的精华,无愧于大自然的杰作,再加上人的辛勤劳作、和经验智慧,是种植、采制、冲泡等富有技术含量和高超工艺的劳动过程的结晶,因此真正懂得品茶者,会珍惜茶中所凝聚的缘分,也会发自内心地感谢造物的恩泽。

品好茶,多自在:品好茶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品尝好的茶,即作如此断句:“品-好茶”;二是把茶品尝好,即作这般断句:“品好-茶”。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圆满的事茶过程,感受茶带来的自在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