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春夏交替该喝普洱茶生茶好,还是普洱熟茶好?

春夏交替该喝普洱茶生茶好,还是普洱熟茶好?

2019-03-18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普洱茶固然是好,但适合自己的才更好,想知道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哪个更适合你吗?来看下小编整理的生熟普分解:

  生茶较之熟茶而言,茶内所含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元素丰富,故而茶味浓厚,汤感醇和,口感个性鲜明,滋味富足,但是生茶往往刺激性较强!尤其新茶,新茶应该自然存放一段时间之后,让茶中的茶多酚元素和咖啡碱元素进一步转化,这样能更好的发挥普洱茶的香气喉韵,十年以上的老生茶入口即化,滋味愈发浓重,但是对胃部的刺激性变弱。

  普洱生茶

 

  有清理肠道、降脂降压、提神的功效。但普洱生茶不适合失眠、感冒发热、肠胃欠佳的人。这类人群应该适当或者尽量少品饮普洱生茶。

  新生普由于营养成分未经转化,性属清凉,有清热、解毒、消暑、消食、止渴生津等功效,因此适合中年人和青年人饮用。不少爱好普洱生茶的茶友们也因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还把它视为夏天饮用的最佳茶叶

  熟茶条索成赭色,口感润滑纯和,滋润绵甜,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经过发酵的普洱熟茶由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大多营养物质转化为了其他的营养,如维生素C会成倍增加,而这种营养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抗氧化等功效,因此普洱熟茶属于大众茶,无论哪种体质、哪种年龄阶段的人群都适合喝。

  发酵后的普洱茶含有大量的益菌群,益菌群进入人体后不会对胃产生刺激,而且还能够在胃的表层形成附着膜,因此有一定茶龄的茶友会说长期喝普洱熟茶可以养胃。

 

  常言道“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夏喝生普,冬饮熟普。”

 

  这是因为夏天燥热,人容易上火,而普洱生茶有清热解毒、解暑解腻的功效;冬天寒冷,普洱熟茶茶性温和醇厚,茶所含的益菌群有暖体养胃的功效。

 

  相比熟普来说,生普的减脂效果会好一点,不过生茶对胃的刺激比较大,就算是为了减肥,也不建议长期饮用哦。

 

  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随心所意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砖太硬怎么弄开

  普洱茶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独有的“越陈越香”品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茶友的青睐,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的健康饮品。普洱茶根据不同的制法有沱茶、饼茶、砖茶等等,普洱茶砖属于压制而成,有些茶砖压制的很紧,很不容易弄开,即使弄开了,也很碎。那么普洱茶砖怎么弄开好呢?

  对于压得较紧的普洱茶,可能使用茶刀来开茶是最便利的。使用茶刀的诀窍在于“撬动”两个字,不是光使劲扎入茶内部就行了,还要一边施力撬动,茶才容易松开。

 

  一:茶刀撬茶步骤。

 

  1、沿着茶砖的边缘,将茶刀用力插入茶砖。

  2、接着稍用力,使茶砖表面的茶层与茶砖脱开。

  3、采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撬,茶砖就撬开了第一步:沿着茶砖的边缘,将茶刀插入。

  在撬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沿茶叶的间隙和茶叶条索的纹理方向来撬,这样可以把茶撬得更完整些,不容易把茶撬得太碎。

 

  二:紧实的砖茶用茶锥撬茶。

 

  压实非常紧的砖茶,如果用茶刀的话是不适合的,因为茶刀的面积较大,并且顶部太厚也不容易插到茶饼里,容易将茶纂碎,而且刀刃锋利很容易伤到自己的手。相比茶锥(茶针)的话更适合撬砖茶,用茶锥的尖部插入紧茶内,在紧茶上形成一线性孔,这时候只要轻施外力,茶就可以被撬开了。

  三:如果只是一块普通的茶砖,并不是很名贵的话另外有个偏方可以试试。

 

  用微波炉稍微加热一下,因茶里都有水分,受热膨胀,自己就酥了,再用茶刀轻撬就开了,条索比生掰和茶锥解都要完好很多。感觉对茶的口味没有什么损伤,但要掌握火候。微波炉是从中心开始加热的,别烧糊了。

 

  四:茶针撬茶步骤。

  1、首先仍然要强调拆茶的原则,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茶品条索的完整性,避免条索破坏过度,同时又能省时省力。

  2、砖茶在压制时压力来自茶品平面的上方(实则相当于上下方同时施压),因此茶砖的两个大平面茶品紧压度最高,不宜作为茶针的下针点。应该从茶砖的长侧面选择横向下针,更为轻松省力。

  3、一手扶住茶砖,确保拆茶过程茶砖的稳定。

  4、在侧面选择茶叶的缝隙下针,全过程保持双手对于茶砖和茶针的控制,以防茶针打滑伤人。

  普洱茶砖有些压制比较紧实,使用茶刀或茶针时,注意使用力度。避免把茶弄的太碎或伤到自己。

 

普洱茶属于哪一种发酵法?

普洱茶属于哪一种发酵法?

  首先应当确定的是,普洱茶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它与我们现今的发酵工程还有很大的差距。它的制作主流一直沿袭传统的制茶方法与发酵模式。这方面的技术创新,除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一种“渥堆”——即快速人丁发酵方法外,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而这种“渥堆”方法的出现,也只限于普洱茶熟茶的制作范畴。普洱茶传统制茶的主流——现今称之的“生茶”,即自然发酵的普洱茶仍属于最原始的发酵技术。因此,就这方面而言:

  普洱茶从发酵形式上划分,属于固态发酵;

  普洱茶从发酵工艺流程上划分,属于连续发酵;

  普洱茶从发酵过程中对氧的不同需求划分,可分为:先是有氧发酵,后是厌氧发酵。

  我们说普洱茶是最典型的发酵食品主要依据上述这三方面的理由。

  1固态发酵——普洱茶独特的发酵方式

  发酵食品中,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的产品很多。如我们现在熟知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等。但这些发酵食品基本都破坏了发酵底物,它们更多的注重固态发酵后的衍生物——即蒸馏酒液。因此,这种发酵方法对发酵底物改变很大,几乎是“摧毁”性的,可谓“一场革命”。

  但普洱茶却不同。虽然它也属于固态发酵,可它却一直与发酵底物“荣辱与共”。极少对发酵底物外形进行破坏。这就使普洱茶的固态发酵与其它很多发酵食品的固态发酵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酒类产品的固态发酵最终脱离了发酵底物的“原形”,对发酵底物的“结局”可以忽略不记。但普洱茶则始终与发酵底物相互依存,其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保留普洱茶原始架构下进行。因此,当我们细心观察一个陈年的普洱茶饼时,除了感觉到茶叶颜色的变化,几乎看不到茶叶条索,包括内涵物质的变化。换句话说,普洱茶的同态发酵是“静悄悄的、渐进式的一场变革”,而非发酵底物的“一场革命”。如果不是冲泡品尝,仅从外观体验,很难发现发酵对其产生的作用。

  因此,普洱茶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态发酵,是历史上延续下来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独特发酵方法。

  那么,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同态发酵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具备原生态最基本的要素。保留物质的原始状态,让人们对它最初的形态有直观的感受,体验它的原始风貌,这在发酵食品中采用固态发酵方法中极少见到。

  其次,能够保留原始形态也证明其发酵的过程(包括加工的过程)必定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如果是高温高湿,必然对普洱茶的茶叶外观产生极大的破坏。普洱茶的发酵使其产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有一个前提,即外观形态变化不大,真正改变的是它的内在品质。当然,这里附带说明一点,普洱茶近几年的加工也存在一些弊端,一部分企业为了加大产量,竟舍弃晒青的方法,改用更便捷的烘青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没对普洱茶的外观产生破坏作用,但却因加工温度过高,使微生物与酶“失活”,造成普洱茶发酵“受阻”。因为普洱茶是依靠发酵才能达到“上乘”的佳品。失去了微生物和酶,发酵便成了“空中楼阁”。我们之所以称普洱茶是最典型的固态发酵的杰作,其关键点在于发酵决定了普洱茶是“变的艺术”。而烘青终止了普洱茶的发酵,使其“不变”或走向“霉变”,则失掉普洱茶的精髓;再次,普洱茶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不同的选叶标准、不同的加工方法,再加上云南众多的茶区原有的“一山一茶、一茶一味”特点。让我们体验到普洱茶背后的文化属性。如果不是普洱茶特有的固态发酵方法,我们很难领略到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对普洱茶的独特制法。因此,我们经常说,普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

  2连续发酵——普洱茶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

  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制作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爷爷制茶,孙子卖茶。这个习俗实际上告诉我们,普洱茶的陈化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这个陈化过程就是连续发酵的过程。也正因为这个连续发酵,普洱茶才有“越陈越香”的美誉。

  我们习惯上把这个过程比喻为“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转变”。一饼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其苦涩味较重,但是存放至一定的年份,比如二十年以上,其苦涩味消失,换来的是一种甘甜、一种陈香或一种令人心清气爽的别样体验。如果能够品尝到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其品尝后的感受更是难于用语言表述。这都是普洱茶的连续发酵——最具魅力的发酵流程所至。

  普洱茶的连续发酵也创造了两种奇迹:一是造就了“越陈越香”的品质;二是连续发酵的时间可延续一百年以上。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留完好无缺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和普洱茶膏上就可证明这点。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魅力,造就了普洱茶有一个特殊的发烧友阶层。这个阶层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都储存一定量的普洱茶。而且,这种存储不是简单意义地将收购来的普洱茶堆在仓库“一丢了事”。而是细心观察不同仓储条件、不同的温湿度对普洱茶后续的发酵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实际上,由发烧友而形成的“存茶大军”也参与了普洱茶连续发酵的过程。这在发酵食品中,与酒类(白酒和红酒)发烧友一起,形成特有的“绝代双雄”。就这个层面上而言,我们也可将普洱茶视为发酵食品中又一个巅峰。

  3有氧发酵向厌氧发酵的转化——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

  普洱茶是延续千年制作工艺的茶品。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的科技工作者发明了“渥堆发酵”这一快速发酵方法。但传统的制茶方法(即现代人称之的“生茶”)仍是普洱茶制作的丰流。而且,普洱茶的极品基本部来自于这部分产品。

  传统的制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主要体现在普洱荣初制阶段,即晒青阶段。它包括①茶叶揉摘,②脱水,③回软,④杀青,⑤揉捻,⑥晒干。⑦复揉,⑧分拣等。在这个阶段,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一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

  在这一阶段,普洱茶的“揉捻”显得尤为重要,基本采用“重力揉搓”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怂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同时,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低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即有氧发酵。

  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晒青毛茶),必须将其紧压成型,即团、饼、沱、砖等,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便于后续的持续发酵,也是连接发酵的延续。普洱茶界习惯上称谓的“后发酵”就是指普洱茶在紧压成型后的长期陈化过程。

  紧压成型后普洱茶的发酵与前面有氧发酵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有氧发酵主要针对的是散形茶。紧压成型后的普洱茶的发酵则进入到厌氧发酵阶段。因为茶叶在紧压成型后,除了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则是缺氧状态,这恰恰有利于厌氧发酵的发生;因此,普洱茶的“后发酵”基本借助的都是紧压成型的方式。

  其次。自然界中有氧菌与厌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发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组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是将有氧发酵不能完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因此,历史上留传下来的陈年普洱茶,基本上足以团、饼、沱等紧压成型模式出现,极少见到散形条。因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发酵的过程,缺少厌氧发酵的程序,必然造成散形茶后续的演变呈碳化的趋势。文章来自《普洱》杂志!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在海外(马来西亚篇)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在海外(马来西亚篇)

普洱茶和马来西亚的联系与近十年来兴起的“大马仓”有关,渐渐的在许多茶客的印象里,似乎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一直都有喝普洱茶的习惯,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马来西亚普洱茶的热潮也是2000年以后才由台湾人带入从而兴起的,“大马仓”的概念更是近十年才开始兴起的。

普洱茶能在马来西亚兴起和华人的饮茶历史息息相关,马来西亚的主要民族构成是马来人、华人还有印度人,人口总共有3000多万,其中华人就占了700多万,由于历史原因华人中广东与福建人为大多数,这就对上号了,这是两个历来就有喝茶传统的省份,但是各位先不要忙着和普洱茶对上号,因为过去的马来西亚华人可没多少喝普洱茶的,首先福建人喝的是他们比较传统的乌龙茶,比如铁观音,而广东人喜好大叶茶,比如广西六堡茶和云南普洱茶,虽有普洱茶有一席但并非主流,主流乃广西六堡茶,它才是以前马来西亚华人中的日产茶饮之一;说到这各位看官应该看出一点端倪了,有如此之好的饮茶传统的地区,日后炒作普洱茶的先驱台湾人会放过这里吗?答案已经很明显啦,2000年之后台湾人开始把普洱茶引入马来西亚,从而一炮打响,2007年更是出现了“大马仓”。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在海外(马来西亚篇)

大概理了一下历史脉络,下面说说具体的人,马来西亚茶叶商会的会长刘俊光是马来西亚广汇丰茶行的第四代掌门人,刘会长的祖籍是广东,由于早期在马来西亚的广东人主要喝的是六堡茶,所以广汇丰主要的销售重心是在六堡茶上,当然普洱茶广汇丰也是销售的,只是量很有限,比如80年代的时候广汇丰便从下关茶厂购买沱茶,但是销量一直不乐观,虽然如此,可广汇丰在马来西亚早期销售普洱茶的行为,对后来的一个人还是影响巨大的,而此人又对普洱茶的影响极其深远,此人就是如今普洱茶从业者都应该感谢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半个马来西亚人——邓时海,此人生平不用在下多说了,估计各位看官知道的比我还多,再次声明:虽然邓时海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但并不能因此便全面否定邓时海,毕竟邓时海对普洱茶的贡献是很大滴。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在海外(马来西亚篇)

在2007年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与马来西亚普洱茶商会,双方携手共同打造了“大马仓”,这为之后普洱茶在马来西亚的收藏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来西亚人喝普洱茶的热潮与其历史渊源与饮茶习惯有关,当然也与后期的商业运作分不开,两者相辅相成;到了如今马来西亚是中国茶叶的第二大市场,占到中国茶叶出口量的15%以上,中国人爱喝茶的传统走到哪都改变不了,就如20多岁时的我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喝茶的,我们只喝可乐、咖啡,当年过30之后忽然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开始喝茶了,传统就是那么强大,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强大。

本文来自微信/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