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茶韵不足的因素是什么

普洱茶的茶韵不足的因素是什么

2019-03-18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陈年普洱茶暗香厚韵丰富与否,体现的是茶品质高低和附属价值。造成普洱茶韵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茶树本身的质量问题;茶树龄小或生长在养分不足的土地上,必须依赖人工的肥料来补充成长所需,采摘这种类型茶树的叶子所制成的茶品,自然转化而成的茶韵也趋于单调。

  其二雨季来临,水分充足,茶树根含水量增加,茶叶成长快速,茶质就稀释薄化了,不够耐泡的茶品,在还没来得及转化丰富的韵味之前,茶汤就已经转趋平淡无味。

 

  其三就是为迎合市场快速销售需求而言的新生普洱茶,以延长萎凋时间,使得茶品转趋黄茶红茶的茶性;或是制程中温度过高,转向绿茶的风格——新茶陈款式茶品且鲜香过度追求香气的表现,这样的普洱茶由于过早试放茶质能量,丧失茶叶后期韵味表现,具体的现象例如:耐泡度减低、陈放日久则香气散逸、茶质趋于平淡无味等自然无法品味到真普洱陈年韵味。

  老普洱茶的风韵依赖其自身的自然陈化,后续的酵素作用是至要关键。不当的仓储将直接影响茶韵的表现,空间杂物堆积、空气异味浑浊,久之茶叶就感染了这些杂异之气,而降低了品赏时美韵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收藏的空间如果湿气太重、温度过高,虽然茶叶的陈化速度加快,但是茶质会受到影响,不但有一股特殊的仓味,取代了茶叶原本的真性气息,而且在冲泡过程中,茶汤偏薄带水味,滋味呆板而少变化,这样自然不是好的茶韵表现。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快消品是一个趋势

  在普洱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时候,普洱茶都作为一个平民的日常饮品出现,这主要是普洱茶的价格低廉,并且一直没能摆脱农副产品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初级的茶叶产品。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时刻,使普洱茶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皇族贵胄的饮品,比如清朝时,普洱茶就受到了皇室的重视而成为了贡茶之一。至今,普洱茶行业还对这段历史津津乐道,认为普洱茶“名重天下”!

  现代普洱茶的发展,有三个时期值得铭记。

  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那时香港市民和从业者发现了普洱茶可以成为一个用来炒作的工具,于是在50年代,香港普洱茶开始流行。

  第二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香港普洱茶的流行,在过了30多年后,开始在台湾受到了重视,于是在上世纪末期,台湾普洱茶的流行,有甚于50年代的香港。

  第三个时期是本世纪头7年,香港和台湾的普洱茶从业者,将炒作普洱茶的模式,搬到了普洱茶发源地的大陆,从广东市场开始,逐渐向北京上海等地辐射,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投资的热点。

  这三个阶段普洱茶受到重视,并非普洱茶本身,而是将普洱茶当作是投资的载体,是可以快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品,所以,光从普洱茶是一个茶品这点来看,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对普洱茶的积极影响,便是扩大的普洱茶的知名度,而在普洱茶消费者的培育上,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三个时期的普洱茶从业者,根本就没有将培养普洱茶消费者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

  普洱茶在经历了7、8年的疯狂炒作之后,的确是培养了一小批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主要由发烧友、爱好者以及功能需求者组成,可以说,这个群体只能算是小众,因为对于生产量庞大的普洱茶行业来说,这样的消费群体,是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的。

  我们很多次地提到,影响普洱茶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口感”和“形态”,普洱茶的口感如果不能获得大众消费者的认可,其向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一定异常艰难,即使普洱茶的口感问题解决了,而形态不符合大众消费习惯的话,同样面临巨大的营销难题。所以,普洱茶大众化需要解决口感和形态的问题,才可能获得成功。

  快速消费品的出现,使普洱茶变成大众消费品有了可能。

  快速消费品要求的形态是方便消费,在普洱茶企业的努力下,这样的产品已经开发出来很多类型,比如说以一泡为标准重量的小沱茶和小砖茶,比如说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比如说普洱茶袋泡茶以及“纸杯+茶叶”形态的普洱茶产品,都是适合大众消费的,只要营销方法得当,是可以获得较大的市场空间的。

  我认为普洱茶快消品是一个趋势,还因为普洱茶传统产品的市场逐渐式微,想要突破,只能寻求最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作为基础,否则,普洱茶就只能成为一个投资的工具,成为少数人用来实现财富增值的载体,最终普洱茶还是没有消费者。

  文/娄自田
  本文转载“茶商学院 tea-style”

普洱茶膏的陈化机理

  我们知道,普洱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陈化周期,才能使品质趋向“成熟”。这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普洱茶膏也需要陈化的过程,与普洱茶不同的是,它不是“巨变”的过程,而是内部的成分组合产生“细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这样认为,普洱茶膏的陈化也属于“变的艺术”,只是这个“变”不似普洱茶那么“剧烈”,犹如“脱胎换骨”。一饼生茶在自然存放50年之后,其外观颜色与冲泡后的汤色口感都与50年前截然不同。普洱茶膏的“变”,则是在原有物料基础上逐渐拔高的过程。它最初的汤色也是红色,但是呈褐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越来越红亮、通透,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丰富。

  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作一个说明:我们这里探讨的普洱茶膏陈化机理只涉及现代普洱茶膏,即靠低温过程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而“大锅熬制”与“速溶茶粉”之类凡是高温过程生产的普洱茶膏,由于“酶”及茶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被破坏,缺乏陈化的基础,更没有陈化的“动能”。它们只有保质期的概念,不具备陈化的物质条件。虽然陈化与保质期同属于时间概念,但陈化是缓慢发酵所需时间的特殊表达,它不仅包含时间概念,还有陈化方法与品质提高的综合内容。而保质期表达的时间概念相对单纯,是纯粹的时间界限,过了规定的时间,就意味着保质概念的失效。

  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

  普洱茶膏的陈化,就其内部的化学变化而言十分复杂。它是分子的一次次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的过程。说得通俗点,是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转化的过程。普洱茶膏中的多种生物酶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成为这个过程的“主力军”。

  以茶多糖为例。

  所有茶叶及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包括各种方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其最初的多糖成分一般都是粗多糖。粗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绝大部分是由多糖、蛋白质、果胶、灰分和其他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粗多糖具备人体需求的部分营养源,但对儿童、老人而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粗多糖是禁忌的。

  茶多糖是由粗多糖纯化的精细多糖,优于粗多糖。其蛋白部分主要由约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它的营养成分较高,可谓老少皆宜,对糖尿病也有辅助治疗功能。

  普洱茶膏,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其加工制成的最初,都具有粗多糖的组分。但不同的是: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后者则是没有生物活性的粗多糖。

  普洱茶膏的粗多糖向茶多糖(也称精茶多糖)转化,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一是制备过程必须是低温或常温的条件,保证粗多糖这种复合多糖的生物活性,这是粗多糖向茶多糖的转化基础。反之,如是高温的过程,像“大锅熬制”,会使茶膏内含的复合多糖失去生物活性。同时也失去转化的“动能”。我们常见“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黏性很大,含糖量较高。只要是在多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加大,茶膏的黏性也会加大。如果裸露在空气中,就会滋生细菌而生成绿毛菌与黄褐色霉斑。其原因是粗多糖在高温中已被“恒定”,没有转化基础。容易变质。

  二是陈化。低温过程制作的普洱茶膏在经过一段时间陈化后,一般最短为三个月(必须是厌氧环境),利用粗多糖的生物活性,加上生物酶一次次将其降解,自然纯化,才能纯化出茶多糖。没有陈化的过程或是陈化的基础,茶多糖是很难出现的。这与普洱茶的陈化如出一辙。因此,无论是一款陈化时间较长的普洱茶,还是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膏,我们都会在品饮中发现其特有的润滑,好的产品有入口即化的感觉,这个“滑”是果胶类物质“放大”的结果。

  同样,我们在品饮这类产品时,会感到一种醇厚,杂气味不重或者说没有杂气,是因为茶多糖本身就是影响茶品的滋味与香气物质之一。

  再以茶红素为例。

  茶红素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40000,至今还未能分离纯化出单体。我们现在说的茶红素实质是茶红素的分子团,是茶色素中的某种混合物。

  茶红素在红茶、黑茶及普洱茶中普遍存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茶叶中最宝贵的营养物质之一,未来可能对治疗癌症都会有突破性的医学发现。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路径”: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即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包含普洱茶膏)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是笔者的一个观点。也是笔者和几个研究人员正在做的课题。这种观点的依据有两个:

  ①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橘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橘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竟一点点红亮起来,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②普洱茶膏的色素变化也证明这点。普洱茶膏最初的制成,其汤色也是偏暗,茶褐素的含量在色素检测中高达66.6%(蒙顿茶膏2006年委托“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报告数据)。但随着陈化时间延长,短的在半年左右,其汤色的红亮度明显好于最初。同普洱茶一样,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的红亮度愈来愈高。也与普洱茶的陈化机理趋同,呈现品质整体向上的趋势。

  实际上,这一切都与陈化——这一特有的后发酵有关。

  这个陈化机理再一次证明,低温萃取的方法是构建现代普洱茶膏品质的基础,而陈化的过程则是提升品质的关键。 

古树普洱,新时代已悄然而至

古树普洱,新时代已悄然而至

今年普洱茶的情况超乎所有人预料,尤其是名山古树,很多人会有感受,上茶山,那不是收茶,而是抢茶。你还别嫌贵,你也别提要求,不是你想收多少,是看你人品能分你多少,让我想起都市抢房子的场面。即便是我们这种提前布局,长期合作,茶山少人知晓的,也是如履薄冰,不敢丝毫怠慢。一不留神,碰上软磨硬泡的主儿,茶农一心软,分一点给他,我就达不到量,没法和茶友交差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减产,有的茶区产量甚至只有往年的一半。而且不是个别地区减产,是普遍减产。

为什么会减产,这个没有结论。如果是小片区减产,那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秋冬采的过猛等等。而如果是整个版纳、普洱、临沧全都减产,那就很可能是气候原因了。

从气象资料来看,却没有大的偏差。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无非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气温,一个是降水。滇南、滇西南气温去年冬天到现在属于正常偏高,降水正常偏多。一句话:没毛病。

有人说什么易武冰雹什么的,那个影响没那么大,最近几年勐海基本上都有,有的比这次大得多,有时还不止一次。再说普洱临沧保山怎么解释,没有任何极端天气。

目前我倾向于认为是前年冬天去年春天极端天气的后效果。那次低温和霜冻才称得上是n年不遇,连老茶农都说记忆中多少年没见过这个架势。但是产量却没有今年这么大的下滑。

为什么会有这种延迟效应,我还搞不清楚,可能是去年逆境胁迫导致生物钟有点乱了,今年茶树有点懵吧。当然这些只是假说,但我觉得比那些闭着眼睛硬说今年是极端天气的靠谱。

我们先不管减产的原因了,这个对我们要说的事儿影响不大。我们需要问问,为什么减产会引发这么大震动?当然是因为市场坚挺。

古树茶如果可喝可不喝,那减产只会导致涨点价,涨完了,觉得不划算就先不买嘛。可是今年是鲜叶普遍涨了30%以上,个别地方更离谱,但是一茶难求。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古树必需得喝,某种程度上,这就成了刚需。

这就有意思了。换句话说,古树茶荒是减产和市场发展共同造就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之前跟大家说过,古树茶这个市场,是总体健康的自由竞争的初级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古树资源分散的掌握在茶农手里,收茶自由竞争,炒作的影响面很小。

前几年,糊涂的央视每年都在谈普洱茶炒作,普洱茶泡沫,结果每年都被啪啪打脸,就是因为基本的市场关系都没搞清楚。作为资源拥有者,茶农根本就没有能力炒作,更没有能力操纵市场。

茶农应该感谢社会主义国家,导致茶树资源买卖受限,同时古树茶分散的特性,导致即使长期租树的模式,也只适用个别茶山。

即便茶商炒作名山,最终掌握资源的还是茶农。茶农有没有可能炒作呢,个别名山有这个想法,比如老班章,村委会想统一定价。但结果适得其反,定价反而抑制了市场活力,那一年卖的更不理想。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早就在这个国家被证明无效了,不需要更多的实例了。

尽管说了好几年,但还是要说,古树茶这个市场,不是什么炒作和泡沫,就是简单的供求关系。所以,一旦减产,才会引发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别听那些专家分析,面对现实才有机会。

虽然在我看来,古树茶这个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些基本常识尚待普及,但是大家求健康求好茶的需求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点近年来就不断的在拉动市场,我到北方的小县城,卖茶的门头都打着古树纯料,尽管可能难以入口,但市场的需求已不能再明显了。

在百度搜索指数上,名山仅仅一个寨子的搜索,甚至超过了别的一个大的茶类的搜索。这也印证着我之前说的。古树茶不是黑茶下面的普洱茶下面的一个分支。古树茶是一类茶,其他所有茶是一类茶。

往年,那些所谓的炒作,所谓的泡沫,我都感觉毫无压力。毕竟我们的独特资源,长期合作的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壁垒的。可今年的的确确感受到压力了。不止一个茶农告诉我,“外省人来了。”

深一度,先一步,是我们的口号,今年感受是,仅仅深一度,仅仅先一步,还远远不够啊,这是好事儿,压力也是动力啊。

这样一个时代,我会有怎样的建议呢?

对于茶商来说,要有大的格局,不要只盯着名山。要有独立的判断,品鉴能力十分重要。要有专业度,同样的茶山,要能脱颖而出。

未来,仅仅当名山茶的搬运工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以次充好更是无法长久。真正比拼的是专业度,是对古树的理解,比拼的是工艺、存储与原料的配合。

作为茶友,也是要有独立的品鉴能力,不要盲目追求名山。在客观品鉴能力提升的前提下,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线索的存茶。当然,前提是存储条件要清晰(这点是目前市场的短板,有时间看看我们存储的文章)。

还有就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早收茶。一方面,只要这个国家大的经济不出问题,古树茶降价这种事儿就不用考虑了。另一方面,未来古树这种稀缺资源,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存茶本身带来的乐趣,那种经年陈化的岁月历练,是不可替代的体验。

特别声明:(微信:ishuocha)转发本文仅作交流,此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