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为什么普洱茶散茶压完饼就不好喝啦?

为什么普洱茶散茶压完饼就不好喝啦?

2019-03-18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散茶不用撬茶,品饮比较方便。但很多茶友却发现,家里的散茶刚买回来泡时,都感觉很好喝,很香,但压成饼后,以前的香气呢?竟然没有以前香了?这是为什么呢?

  普洱茶散茶,从茶山采摘鲜叶,然后经过萎调,高温茶青,使鲜叶中的酶促反应钝化停止,这就是茶叶杀青后仍然保坚着绿色的原因。再到晒干(晒青毛茶得名之义),刚晒干不久的茶叶,茶性最为寒性,也是感觉茶滋味较浓的时候,尤其是散茶香气高扬。所以茶友喝到散茶时,不习惯的觉得太寒,适应的茶友,却觉得香气很高,很好喝。

 

  一旦散茶蒸压成饼后,香气就下沉了,许多茶友就觉得不是一个茶了,这也不奇怪。普洱茶本来就是一个多变的产品,它会随着时间的不同,仓储环境的不同,工艺形态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口感,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本质原因。而普洱茶的魅力也就在于它的变化无穷。

 

  为什么散茶压完饼就不好喝啦?

 

  那么,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干茶压饼时,都要先经过高温蒸汽软湿,然后才能把茶叶塑形,这个过程中茶叶吸收了大量水份,在高温的作用下,普洱茶进行了一次小转化,茶性变得比散茶时更温和,香气也会随着吸湿后下降。

  茶叶成型后,待凉干一段时间,水分散去,香气又会慢慢高起来,同时茶叶叶片经过塑形重力挤压后,内质浸出细胞壁,滋味和韵味就会比散茶时更加强烈一些,往往来说,这个变化的时间大概是半个月左右。这里所说的仅指同一款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不同款的茶叶则没有可比性。

 

  其实我们现在也很少喝到香气还未恢复的饼茶了,因为从云南压制成饼,到茶友拿到手里,这个过程中饼茶也已经恢复香气了。

有用+11
分享

评判普洱茶的“十三因子”有哪些?你都了解吗?

  泡在茶叶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在茶叶审评中,外形和内质各占50%,外形包括形状、色泽、匀度和净度,以形状为主;内质评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以香气和滋味为主。这即是“八因子评茶法”。那么,“八因子评茶法”是否适用于普洱茶呢?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

  “八因子评茶法”有局限

 

  “八因子”评茶法因为评判的因素有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评茶时,侧重以视觉进行判断和比较,对依靠嗅觉和味觉的因子要求相对不高,茶叶在茶器里泡5分钟,审评员在口腔里感受30秒又吐出来,忽视了茶叶作为饮品,重点应当体现在香气和滋味上。而普洱茶相对于其他种类的茶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就更多了。换句话说,绿茶讲究喉韵吗?乌龙茶讲究冲击力吗?

  普洱茶评判的十三因子:

 

  个人认为,普洱茶的专业评判,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十三个要点,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普洱茶评判的十三因子”即(1)汤感(质感)、(2)水路、(3)冲击力、(4)韵感、(5)协调感、(6)回甘回甜、(7)生津、(8)喉韵、(9)汤香、(10)仓储、(11)原料年份、(12)体感、(13)干茶条索。

 

  品老茶,主要喝它的汤感、冲击力、协调感、回甘回甜、喉韵、汤香;品新茶,主要看它的协调感、回甘回甜以及喉韵。

  十三因子解析:

 

  汤感(质感):好比用手去抚摸一块布料,感觉刺手、粗糙还是光滑、细致?

 

  水路:饮茶过程中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的感觉,一是种动态的感知,常用粗、细区分。好比用粗麻布和绸布分别划过皮肤的感觉。

  冲击力:茶叶入口的滋味对口腔造成的感知,有苦有涩。

 

  韵感:茶汤入口后口腔及两颊的开阔、舒适度,区别于紧绷感,常用宽、窄描述。

 

  协调感:茶汤滋味的苦涩度是否平衡,是苦大于涩还是涩重于苦。

 

  回甘回甜:回甘是舌底到喉结的地方感知到甜;回甜是茶汤咽下去后,苦涩退去后甜味在口腔里。

 

  生津:茶汤喝下去后口腔分泌唾液的迅猛度。

 

  喉韵:喉部对茶汤的感知,后结上下是否感觉润、甜、燥。

  汤香:融入普洱茶汤中的香味。

 

  体感:茶汤进入体内后,身体各器官对应的感受,用“寒凉温热”等描述。只有部分人感知的到。

 

  干茶条索:注水前茶叶条索是否紧结、匀整。

 

  其它两项因素是看仓储环境和原料年份,含义较容易理解,在文中不再赘述。

历史上的一些贸易普洱茶庄

    1909年—1910年,历史上,勐海与缅甸景栋之间就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在勐海,大丫口,思茅之间经营散茶、黄烟等商品的商业资本很早已经存在,而以揉制茶叶,做紧茶——普洱茶的则在1909年间才开始在勐海出现。

 

  最早的一家普洱茶庄叫张堂阶。在此之前,勐海茶叶散茶远至思茅揉制。藏族在三月和十月,两次来思茅买茶。张堂阶设立了茶庄,由思茅请来了汉族揉茶师傅,传授技术,开始揉茶,制紧茶。从此,运往西藏的茶叶由勐海出口,经缅甸景栋、仰光,印度的加尔咯答、噶伦堡进入西藏。傣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大批揉茶技术人员。在汉族师傅的培训后,逐渐成长起来,勐海地区揉制茶叶的商号也纷纷出现。

 

  字号年份规模掌堂

 

  “恒春”号1909—19102盘灶张堂阶

 

  “洪记茶庄”19246盘灶董耀庭

 

  “可以兴茶庄”19271盘灶周文卿

 

  “恒盛公”19273盘灶张静波

 

  “新民茶庄”19282盘灶

 

  “利利茶庄”19292盘灶罕荣邦

 

  “时利和”19282盘灶王确实

 

  1930——1931年开业的有:

 

  云生祥2盘灶李云生

 

  大同茶庄2盘灶麦植三

 

  佛兴茶庄2盘灶李佛一

 

  1938年,民国政府开设机蒸制茶厂。

 

普洱熟茶发酸,麻,卡喉,异味,滋味淡薄的成因

普洱熟茶发酸,麻,卡喉,异味,滋味淡薄的成因

我们在喝某些熟茶的时候会感受到一些不愉悦的滋味,这些大多是在渥堆发酵过程中某些细节做不到位引起的,也在此和茶友们简单交流一下。以下是个人在多年的熟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并非真理,仅供交流。

1、发酸。这个问题前几年经常碰见。一般情况是发酵过轻。有些时候为了给茶叶留下陈化的空间,会追求轻度发酵。可是往往掌握不好,就会过轻,就会出现淡薄,无厚度,或者发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酵过程温度太低,这种情况出现的酸,十几年都难去除。

2、麻,卡喉。大部分情况是发酵过度,刚好和前面相反。这种茶往往前面几杯入口温和,慢慢就觉得口腔有点麻,喉咙干。这种茶的叶底往往都有严重的碳化,属于发酵过度。

3、异味。各种异味,最常见的是烂泥味。这种情况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原料不合格。比如使用了烘青。烘青茶已经失去活性,已经无法培养出有益菌种了。长时间在湿热环境中,捂出一些无法描述的味道也就属于正常了。

4、淡薄。这个首先和原料有关。个人觉得最好还是使用山区茶园手工晒青茶,并且发酵前做有意识的拼配。个人偏好是30%临沧,70%勐海。这样发酵出来的茶性表现比较丰富、均衡。

渥堆发酵只是普洱熟茶制作工艺中的一环,这个过程主要还是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和酶的作用只能算是一个初级阶段。要喝到一杯好的熟茶,个人觉得,至少需要入仓陈化3—5年。要让微生物和酶在这个阶段提升熟茶的品质。提升品饮的乐趣和保健的功能。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奥秘所在。